首頁>Club>
上古之時,炎帝與黃帝之戰,最後是以黃帝戰勝炎帝,那我們為什麼不叫黃炎子孫而要叫炎黃子孫呢?
6
回覆列表
  • 1 # 無知先生

    為什麼我們稱自己是“炎黃子孫”,而不是“黃炎子孫”?

    從我們上古歷史來看,我們中華文明的起源是這樣來的:

    最早出現了鑽木取火的燧人氏,他是我們中華文明的奠基人。

    因為最早的人類是穴居生活的,他們住在山洞裡,既潮溼又不安全,經常遭到野獸的襲擊。因為燧人氏,人類學會了鑽木取火。有了火,人類才告別了黑暗,進入了光明的文明時代。

    人類學會使用火以後,文明階段才真正開始,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就是神農氏。

    神農氏,姓姜,號“炎帝”,兩個火字為炎,所以神農氏也是“火帝”。炎帝神農氏教導人們播種草木百穀,制耒耜,立市廛,治麻為布,民著衣裳,製作陶器等等,開啟了人類的農耕時代。

    而在神農氏之後,黃帝軒轅氏因為始製衣冠,建舟車,定曆法,制音律等等,代表人類正式進入文明社會。

    《五帝本紀》說:“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

    因為炎帝和黃帝是中國文化的始祖,按時間先後,炎帝神農氏在黃帝軒轅氏之前,所以叫“炎黃子孫”。

  • 2 # 神經坦克天為誰春

    “炎黃之後”稱呼已歷2000多年

    “炎黃子孫”稱呼的來歷, 最早出自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國語.周語下》記載太子晉言:“……夫亡者豈無寵?皆黃、炎之後也。”說那些失去姓氏的人不是沒有人愛, 他們也都是黃帝和炎帝的後人。三國時期史學家韋昭說:“鯀, 黃帝之後也;共工, 炎帝之後也”, “虞、夏俱黃帝、顓頊之後”, 由此可以認為“黃、炎之後”就是“炎黃子孫”稱呼的萌芽了。

    炎黃二帝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黃帝姬姓, 號軒轅氏, 曾發明養蠶、舟車、指南針、兵器、衣裳、房屋、文字、音律、醫學、算數等。醫書《黃帝內經》即黃帝與岐伯、雷公等的醫學專著。古代神話中, 黃帝為至高無上的中央之神、公正之神、文明之神。炎帝, 相傳遠古少典娶有蟲喬氏所生, 號烈山氏 (又作厲山氏) , 最流行的看法即神農氏。他是發明農業的代表人物, 曾經發明耒耕, 立集市而通財貨。在中國神話中, 炎帝是太陽神、農業神、醫藥神。 “炎黃子孫”稱撥出自於康有為

    清末最早使用“炎黃子孫”用語的是康有為,光緒二十五年(1899)4月, 流亡加拿大的康有為在一次演講中說:“中國皆黃帝子孫, 今各鄉里, 實如同胞一家之親無異。”上世紀80年代後期, “炎黃子孫”稱呼已經普及了。

    “炎黃子孫”稱呼增強民族自豪感

    把自己與炎帝、黃帝這樣的中華始祖聯絡在一起, 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而輝煌的歷史, 中國是有著舉世矚目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 並由此生出作為“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

    “炎黃子孫”稱呼增強同胞親切感

    “炎黃子孫”往往表達一種“血濃於水、同文同種”的手足同胞情,許許多多前人的話語中提及的“炎黃子孫”, 無不表達了濃烈的同胞之情, 但所謂“炎黃子孫”、“五千年血脈”更重要的是文脈。

    “炎黃子孫”稱呼增強文化歸宿感

    “炎黃子孫”稱呼克服了地理和政治上的中華同胞的侷限性, 是一種文化歸宿感的寄託。“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同義語或代稱, 廣大海內外華人自稱炎黃子孫, 是出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 是文化歸宿感的寄託。

    “炎黃子孫”稱呼增強歷史滄桑感

    “炎黃子孫”稱呼與悠久的中華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這正是“炎黃子孫”稱呼歷史滄桑感的體現。“炎黃子孫”稱呼自戰國時期萌芽直至今日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稱,提起“炎黃子孫”人們都會想起中華民族的那些過往,這是歷史滄桑感的反映。

    “炎黃子孫”的稱呼歷史悠久, 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形成的, 然而學界又有很多人對“炎黃子孫”的稱呼能否代表“中華兒女”有所爭論, 這一問題的爭論主要是因“炎黃子孫”稱呼既具有血緣性又有很強的文化性。這裡只就“炎黃子孫”稱呼的文化內涵而非血緣性進行探討。

    (圖片來自網路)

  • 3 # 歷來現實

    先別我們,就說我,我們總說我們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個人身體面板過敏體質,炎黃子孫收下了,龍的傳人是不敢接的,一想到這厚重的鱗片,面板會忍不住瘙癢難耐。

    由於沒有養成正確的喪葬觀,鳳凰總涅槃,蛟龍愛隱身,這麼優秀的上古靈物卻沒有像草根恐龍那樣留下化石,所以硬說“龍的傳人”,理論活靈活現,缺乏事實依據。

    關於炎黃子孫的論述比起龍的傳人就更加系統化了,上古時代的黃帝部落是有熊氏,炎帝是神農氏,都居住在中原地區,兩個部落有競爭,後來黃帝戰勝了炎帝,兩個部落達成兼併重組協議,成立了以黃帝為第一代核心的領導班子,從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那為什麼黃帝是老大,不把老大的名號排到前頭呢?

    大概有如下三個原因:

    一、時間傳承順序:

    《周易·繫辭下傳》記載:“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這個時間順序被之後的大量史籍引用,就炎帝在前、黃帝在後的相承關係達成一致意見。神農氏是火德,黃帝是土德,少昊氏是金德,顓頊氏是水德,帝嚳氏是木德,帝堯氏是火德,到了帝舜氏又是土德,用“五德終始說”來解釋朝代更替,從伏羲可以順利排到漢,甚至可以繼續再排下去。所以說,一直到漢朝,炎、黃之間的傳承關係是少有爭議的,也就是俗話說的論資排輩,炎帝資格較老,為了尊重老同志,我們通常會把老同志排在前面。

    二、文明發展程度:

    炎帝部落主要從事農業、藥材種植,而黃帝的有熊氏還保有遊牧民族的習性,黃帝打敗了炎帝不假,但兩者相比,炎帝代表了先進生產力,黃帝代表的落後生產力固然從軍事上完成了對炎帝的征服,但從經濟體系上來講,未嘗不是農耕文明徵服了遊牧文明,自此中華民族也確立了文明主體的存在意義——種地。所以,從心理接受程度上來講,我們更認可炎帝部落是我們的“母文明”,我們可以去黃帝陵祭拜“父親”,但我們的心靈深處更眷戀母親,把炎字排在前頭大概也是這種心理狀態的現實折射。

    三、順口兒:

    清末民初,黃帝老人家被革命者從歷史的積塵中翻出,作為提振漢人士氣、增強民族自豪感、質疑滿清統治非法性的一種精神寄託,那時候“黃帝子孫”、“黃炎子孫”、“炎黃子孫”是並行不悖的,康有為是“炎黃子孫”這個提法中最有名也是最有力的傳播者,他在清末民初的思想陣地上佔據了一定高地,而且這種叫法似乎也更加順口,慢慢就成為了主流用語,沿襲至今。

    就像“晉冀魯豫”,“秦晉之好”,“黑吉遼”等等這些排序,未必是按照一定之規,但既有流傳,改變之後,難免就會覺得怪怪的,“遼吉黑”?“豫魯冀晉”?“晉秦之好”?說者拗口,聽者彆扭。

  • 4 # 傲嬌的小農人

    都知道中國發生過很多次動亂,每次亂世的時候都會有很多百姓進行遷移,有些人在搬遷之後就來到了少數民族的地方,有些人則離開了家鄉來到了千里之外。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會在當地安家,繁衍自己的後代,慢慢的就導致了各族人民開始混血。一直到現在社會,已經找不到一個民族的純血後人了。

    有些人為了證明自己是純粹的炎黃子孫,就傳出了一個觀點,就是從小腳趾甲來分析。腳趾甲是兩半的人都是正統,而腳趾甲完整的人則不是正統。並且把腳趾甲完整的人說成是匈奴的後代,但從我們現代的人進行分析後,發現腳趾甲完整和不完整的人在中國所佔的比例都差不多。而且匈奴很早就消失在歷史中了,這種說法顯然不能使人信服。

    慢慢的就演變出了其它說法,有一個說法讓很多人都感到有道理,那是發生在上古時代的事情,現在的山西洪洞這個地方在那時候居住著兩個民族。漢族和羌族,本來這些人生活的還算幸福,忽然有一天商殷來到了這個地方。在進行慰問的時候看見了一個羌族的女子長得很漂亮,於是就想把她帶回去進行寵幸。

    遭到拒絕之後決定強行帶走,沒想到被她用語言進行辱罵,商殷感到十分憤怒,立刻拔劍刺向她的肚皮。神奇的是,肚皮被劃開之後從中蹦出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而兩個孩子抱著腳不停的痛哭。商殷好奇之下前去檢視,發現是腳趾甲裂成了兩半,隨即想要斬草除根的時候遭到好友阻止,於是就不了了之了。

    這兩個孩子在好友的培養之下逐漸成才,聰明好學的孩子慢慢就成為了這個地方的保護神,因為多次打敗賊人受到鄉親的愛戴。兩個孩子心中還惦記著商朝對他們造成的傷害,於是在後來武王起兵造反的時候又跑去加入了部隊。並且在起義部隊中立下了很多功勞,多次在戰場上打敗了商朝的將領,在成功建立周朝之後,覺得已經報仇的兩個人就回到了家鄉,並開始繁衍後代,而這些後代腳趾甲全都是裂開的。

    但事情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現在的網路技術讓我們知道了除了中國以外還有許多國家都存在著兩瓣腳趾甲的人,南韓有四分之一,東南亞在很多國家也存在這樣的人。如果傳說是真的,那豈不是滿天下都是漢族人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日式烤肉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