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甲午戰爭之前,袁世凱在朝鮮形勢掌握的很好,為什麼清廷要把袁世凱調回或者他主動要返回國內,如果袁世凱繼續留在朝鮮,甲午戰爭的結局會改變嗎
9
回覆列表
  • 1 # 穿越再現彼岸

    首先確定,袁世凱不離開北韓,甲午戰爭的結局也不會改變。

    我們先來看看袁世凱在北韓做了什麼事情。

    一、袁世凱赴北韓背景。

    1882年(光緒8年),北韓爆發“壬午兵變”,北韓局勢動盪。當時在天津的北韓大臣金允植求援於清政府,不久,丁汝昌、吳長慶、馬建忠奉命東渡平亂,袁世凱也隨軍出征。23歲的袁世凱是吳長慶手下張謇的得力助手,軍職是“前敵營務處”。(袁世凱的伯樂吳長慶像)

    二、排程軍隊得力,軍紀嚴明,獲得伯樂賞識。

    袁世凱主要負責軍需供應和勘定行軍的路線,類似於後勤供應和偵查的官員。吳長慶手下一個營官,因為士兵暈船等,拖延登陸,被吳撤掉,袁世凱代理營官,袁2小時迅速集結完畢,得到吳的誇獎。

    吳長慶清軍部,軍紀渙散。入朝後,到處搶劫財務、強姦婦女。袁世凱自告奮勇負責軍紀,在未請示的情況下,將違紀最嚴重的7人斬首示眾,部隊軍紀為之一振,深得吳長慶器重。(袁世凱像)

    三、鎮壓“壬午兵變”,袁世凱獲得提升。

    “壬午兵變”起於大院君李罡應(北韓高宗父親)和明成王后閔氏(即閔妃,高宗妻)的政爭,吳長慶、丁汝昌、馬建忠等帥清軍到達北韓都城,擺下“鴻門宴”,將大院君抓住,押送到中國保定軟禁起來。袁世凱率清軍,持高宗詔書平定了兵變,將日本人驅逐。吳長慶奏請升袁世凱為同知(知府的副手,正五品),並同吳長慶駐留北韓。

    四、編練北韓新軍,獲得北韓高宗信任。

    清軍解決“壬午兵變”後,北韓高宗李熙因為舊式的北韓禁兵不可用,試圖改練新軍。他派官員來到清廷,並商量善後事宜,其中要求清廷派人練兵一事。清廷中掌握實權的李鴻章對此表示贊同,命令吳長慶籌劃。吳長慶委派袁世凱負責編練北韓新軍。袁世凱以英、德式操法編練出一支北韓“禁衛軍”和一支北韓“鎮撫軍”,人數共5000。

    袁世凱訓練有規有矩,深得北韓高宗的賞識,想拜袁世凱為大統領。李鴻章對此斷然拒絕,心想這麼好的人才,我自己換要用。果然,甲午戰敗後,立即委派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袁世凱的另一個伯樂李鴻章像)

    五、北韓“甲申政變”,袁世凱強力鎮壓。

    1884年,吳長慶回國,袁世凱留在北韓,兵力剩餘一半。由於清軍一部撤走,北韓親日派和親中派對立越來越厲害,12月日軍100多人和親日派北韓官員聯合,劫持北韓高宗,殺親中派官員,是謂“甲申政變”。

    袁世凱分析局勢後,不等回報清廷,立即率領清軍1000多人進入北韓王宮平亂,將盤踞王宮的日軍擊潰,日本人自焚自己的北韓使館,狼狽逃回日本,高宗獲救,親中派重新獲得權力。

    因為此事,袁世凱沒有得到獎賞,反而被多方指責(日方、中方),升官夢碎。袁世凱假託母親生病請假離開北韓。

    六、“監國北韓”,被困行署

    半年後,北韓局勢動盪,李鴻章重新啟用袁世凱,派袁世凱將軟禁在保定的北韓大院君送回北韓,袁世凱擔心兵變,想讓李鴻章派丁汝昌派兵護送,李鴻章只讓他帶領一小隊士兵入朝調節糾紛,但是糾紛難以調和,袁世凱無功而返。

    不過作為伯樂的李鴻章奏請袁世凱為“駐紮北韓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權代表,為三品,成為北韓實際上的“監國”。當時的袁世凱只有26歲。

    袁世凱駐紮北韓挫敗了日本企圖讓北韓獨立,然後吞併北韓的計劃,既然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1894年(光緒20年),由於北韓“東學黨”起義,日軍大部隊和清軍的部隊幾乎同時登陸北韓,日軍屯駐北韓,袁世凱的處境十分危險,日軍嫉恨他,欲將他置之死地。袁世凱困於使署內,當時北韓已在日軍的逼迫下自承為獨立國。一切都無力挽回了,失望的袁世凱乾脆託辭患病,躺倒不幹,將政務交給唐紹儀,向李鴻章發電報要求回國。

    李鴻章同意後,於1894年6月15日喬裝離開漢城回國。(甲午戰爭圖)

    分析

    袁世凱的成功大都基於外交和小規模戰鬥上去的勝利,背後依靠的是清廷。他在北韓起家,但是他沒有自己培訓作戰的嫡系部隊,面對日軍的大規模入侵也只能望洋興嘆了,最後決定戰爭勝負的是軍隊,北洋水師和淮軍陸軍都是李鴻章的家底,和他沒有半毛關係。他離不離開北韓對整個局勢無關緊要,他聰明的很,一看局勢不對就開溜了。

  • 2 # 清水空流

    首先要說的是,歷史無法假設。如果袁世凱不離開北韓。甲午戰爭的基本走向不會改變,但不至於輸的那麼慘,袁世凱再差也比一夜之間狂奔七百里的葉志超強吧。可惜啊,在袁世凱離開北韓兩個月後,甲午海戰爆發,我實在無法想象如果袁世凱晚走兩個月咋樣?

    迅速平定附屬國北韓兵變,經直隸總督李鴻章舉薦,在1885年9月15日朝廷正式任命袁世凱為大清駐北韓總理交涉通商大臣。正三品。袁大使在北韓認真履行職責。警惕日本的狼子野心。

    當歷史的腳步執行到了1894年的時候,北韓發生了一件重大外交事件。就是在6月1日。正在辦公的袁世凱得到秘書的報告,日本駐北韓書記鄭永偉(歷史的確這麼記載的)要拜會袁大使。都是外交官彼此見面很正常。寒暄以後,矮個子的鄭永為偉說,現在北韓東學黨起義鬧的很厲害,北韓肯定鎮壓不住,貴國是否派兵入住。袁世凱道,如果北韓國王要求我們出兵。我們一定出兵。其實鄭永偉石奉本國外相陸奧宗光來探聽大清對北韓政策的,日本對北韓已經是垂涎三尺了,但礙於中國是北韓宗主國,也不敢太放肆。

    而此時的北韓東學黨起義已經徹底失控,北韓國王李西希望大清立即出兵平叛。日本得知此時事以後,以保護本國在北韓僑民為藉口,也要出兵北韓,而且由日本駐大清公使告知李鴻章。時間是6月3日。李鴻章對此缺乏警惕,沒有應有的重視,6月6日,大清駐日本公使汪鳳藻告知日本外相,大清國正式出兵北韓。李鴻章,袁世凱都沒有想到,日本為了這一天整整籌劃了三年,一場大戰即將拉開帷幕,全球第一次蒸汽輪機艦隊混戰就要上演了,這就是甲午海戰。現在,我們再把時間倒退到1882年東學黨起義。

    北韓東學黨起義規模很大,很快攻克全州,漢城震動,這時候北韓的皇室也不安穩,北韓當時的朝局和他的宗主國大清差不多,北韓國王哲宗李升死後無子,本著兄終弟繼的原則由自己弟弟李應的兒子12歲的李西為國王,(注意,北韓只能稱王,不能稱帝)經大清同意後登基,李應為大院君,也就是攝政王。兒子李西就是個傀儡。李應是個親日派,總想推翻自己的兒子,自己當國王,但李西有個好媳婦閔妃(明城皇后)南韓天天吹噓明城皇后如何如何,其實都是假的,還拍電視劇給我們看,真好笑,但有一點必須承認,閔妃是個親華派,當然也是被迫的,自己的老公公親日,自己如果想讓老公掌權必須親華。

    袁大使也十分討厭李應,這個老混蛋,你兒子當國王,你還爭啥,簡直不是個玩意,於是袁世凱經常出入閔妃後宮,商討如何對付大院君李應,奪回政權。後世傳說二人有私情,(我個人認為,應該不會)南韓是絕對不承認的。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閔妃為表示對袁大使的感謝,把自己的親妹子嫁給袁大使為妾。而且還外送給兩個小丫頭,這個女子叫碧嬋,還給袁世凱生下了一個兒子,也就是日後民國青幫輩分最大的袁克定。

    過了幾年以後,李西已經20歲了(1884年)大院君倚仗日本人的支援仍然不肯放權,如此眷戀權位,引發以閔妃為首的後黨和部分朝臣不滿,在袁世凱的幫助下,閔妃聯絡朝臣一舉費廢掉大院君李應,讓哲宗李西親政,但實際上是閔妃把持政務,但閔妃與李應一樣,治國無能,搞的北韓亂匪四起,東學黨起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爆發的,日本見自己扶持的狗腿子被廢,立即組織軍隊要武裝干涉,袁世凱見日本賊心不死,電告李鴻章希望加派駐軍,李鴻章採納意見,讓葉志超帶兵駐軍北韓平壤。但葉志超是個笨蛋,後來得知日本攻打平壤,他做的唯一一件事情是,騎馬一夜之間狂奔七百餘里逃回丹東,致使中日北韓戰爭陸戰失敗,間接導致甲午海戰的失敗。如果當時袁世凱繼續擔任駐北韓大使,事歷史也許會改寫。

    公元1894年6月15日,袁世凱奉調回國擔任山東巡撫(省長)日本人見有機可乘,以保護僑民的名義,在1894年7月23日一萬多日軍在仁川登陸(五十年以後,美軍又來了一回)7月25日攻克平壤,清軍逃跑,日軍攻入皇宮,殺害閔妃(原因是閔妃拒絕與日軍合作,因此被殺,所以贏得南韓人的崇敬)閔妃時年44歲。日本扶持大院君李應做國王,李應總算夢想成真。

    清廷聞知此事以後,立即讓北洋水師出兵北韓,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亨佑命令浪速號艦長東鄉平八郎擊沉北洋水師運兵船高升號,值得一提的是,在浪速號上有個上等兵表現出色,這個上等兵就是日後赫赫有名的山本五十六。至此,日本海軍三大名帥以不同的角色拉開了甲午海戰的序幕,而大清則失去了北韓,自己也徹底淪落了。

    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如果袁世凱晚走兩個月,歷史能否改寫,可以說,袁世凱擔任北韓大使的時候,維護了國家的利益,沒有讓日本得到任何便宜,在袁世凱在的時候,日本也沒有敢出兵北韓,這是值得讚賞和稱道的。歷史無法假設,但可以確定的是,袁世凱離開北韓之日,就是北韓亡國之日,那麼我麼們也有理由相信,袁世凱若在北韓,大清至少不會輸的那麼慘。換言之,如果袁世凱在慈禧徹底打敗日本(應該有這個可能)即便海戰失敗,最多就是失去北韓,而不會有日後的《馬關條約》。

  • 3 # 大腳汽車

    他應該去兵營坐鎮,否則清不會失去北韓,從其他角度說,清要他去中央主持也沒有什麼差錯,但是他大將風度就沒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河深千尺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