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寵888

    管仲曾對齊桓公說做宰相的人要能藏汙納垢,一個剛正不阿、眼裡不揉沙子的人是當不了宰相的。而張居正正是一個能藏汙納垢的首輔,在他秉國執政的十年時間裡,大明王朝從搖搖欲墜走向中興,有人曾

    評價說如果不是張居正大明王朝到那兒就完了,這評價可以說相當中肯。做為一個政治家張居正曾說過要用幹吏,這種人一挑一身的毛病,但他們幹起事來一心為國,從不考慮自己的名聲。其實張居正本身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推行新政不惜和馮保這樣的太監聯手,這在當時的清流是不屑於這樣做的。所謂的萬曆中興實際是張居正一手打造的,到萬曆親政後清算張居正,大明王朝又重新走向衰敗的老路。

  • 2 # 滄海拾遺錄

    首先要明確一點,評價一位內閣首輔偉大與否的主要標準,肯定不會是崇高的道德標準,而是看他在任內能否在整頓吏治,保障國家稅賦,減輕農民負擔,加強國防建設等方面有所建樹甚至成功地推行了相關改革。畢竟在帝國出於危難之際,朝廷需要的不是諸如海瑞這樣的道德楷模,而是力挽狂瀾革故鼎新的改革強者。需要的是循吏,而不是清流,特別是不需要自詡為清流行危害國家利益之實的文官。需要的是勇於任事的實幹家,而不是得過且過尸位素餐的空談者。

    張居正之所以被後世認為是明朝最偉大的首輔,沒有之一。就在於張居正任內勇於任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萬曆新政”。他整頓吏治,淘汰罷黜了一批屍位素餐難有作為的清流人物,把能做事想做事辦成事的官員提拔到重要崗位。在財政改革方面,他推行了著名的“一條鞭法”,以銀兩代替實物繳納,變相地減輕了農民負擔,並對江南富庶地區開徵礦稅和工商稅,使得國庫太倉銀大幅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帝國根基。在國防建設方面,重用戚繼光等名將,充實軍費開支,北部邊疆保持相對穩定。張居正在一定程度上止住了帝國將傾的頹勢,為明朝多爭取了時間。

    當然,張居正不是清流人物,也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清流人物,他也搞黨同伐異,也搞內幕交易,也接受下屬行賄,比如說戚繼光的鳥統手護衛,生活也比較講究,但瑕不掩瑜,從作為內閣首輔的基本素質和成就來看,張居正當之無愧地是明朝最偉大的首輔。

  • 3 # 隨波探史

    張居正(1525-1582年),湖北江陵人,明朝著名的地主階級政治家。他一生歷經明朝後期嘉靖、隆慶、萬曆三個朝代。明神宗萬曆初年他恢復宰相併自擔任首輔(宰相),進行行政改革、稅改、強兵、平亂、封口,時稱“萬曆新政”,卓有成效。

    張居正生活的時代,正值明王朝由盛轉衰,由區域性穩定走向全面動亂的時期。他22歲中進士,開始政治生涯。當時的進士大都陶醉在吟詩作賦的悠閒生活中,而他卻專心致志地攻讀史書,總結歷朝興亡盛衰的經驗,聯絡現實的社會問題,力圖挽救日益尖銳的政治危機,振興衰弱的封建王朝。穆宗隆慶初年,張居正入閣當大學士,主持北方的邊務,表現出傑出的政治才能。萬曆初年任宰相以後,雷歷風行地革除弊端,他雖然不算剛正,但從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他有是過人之處的。

    一、澄清吏治 明朝後期官僚機構非常腐敗,管錢穀的不知出納之數,掌刑名的不懂律例條文,官場中爭名逐利,貪贓枉法成風。為了勵精圖治,整頓政府機構,張居正創立“考成法”,督促公務,考核官吏。具體方法是由中央各部衙門,把擬辦的公事登記造冊,分別制定一式三份收發文簿,用以留底、備註和送內閣查考,嚴立限期完成來往公事。按月考查,每年總結。凡有拖延積壓,逾期不報的,都要論罪處理。吏部以此作為評定官吏勤惰的依據。

    對於官吏的賞罰、選拔,張居正的考察著重於言行是否相符,一切以功實為準。他提出“立賢無方,唯才是用”的主張,到一般官僚大二人瞧不起的下層群眾中去發現人才,只要有能力,即使和尚、道士、衙卒都可破格提拔重用,不受資歷、譭譽和愛憎影響。該重賞的不能吝嗇,該責罰的不得包庇。公侯伯爵非有軍功不得濫封,“大臣子弟,不宜與寒士爭進”。對皇親貴戚寧可賜予財富,不能輕授之職務,官職不論大小,一概不準世襲。官吏任命後,不宜更調太繁,使得人有專職,事可責成。如此精選一批得力官吏,組成精幹的機構。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他又嚴格規定各級衙門的許可權。知府以上的文武官員,一概由中央任免,把軍政大權高度集中於內閣,做到“事權歸一,法令易行”。他要求推行政令要採用強硬手段,雷歷風行地貫徹實施,“鋤強戮兇,剔奸釐弊”,反對寬容姑息,翫忽職守,以造成上尊朝廷,下守法制的作風。這些辦法大大提高了政府工作效能。

    二、增加財政來源 明朝中葉以後,土地兼併,瞞產偷稅的情況非常嚴重,徵糧地的大量減少,使政府收入急速下降。隆慶五年稅收總計有250萬兩,而支出竟達400多萬兩,財政嚴重虧損,造成國家財源枯竭的危機。土地兼併的結果又把一部分賦稅轉嫁到農民頭上,造成產去稅存,賦役不均的流弊,更加重了農民負擔,加深了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為了做到“糧不增加而輕重適均,將來國賦既易採購,而小民如獲更生”,張居正下令重新丈量全國土地,清查漏稅的田產,責成官吏追繳欠稅,以做到不加賦稅而增加財政收入。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不法豪強權貴,減輕了農民的浮稅。據萬曆八年(1580年)官方統計,查實的徵糧地比七、八十年前的孝宗弘治時期多出300多萬頃,這數目雖有些誇大,但史書上說“自正(德)、嘉(靖)虛耗之後,至萬曆十年間,最稱富庶”,卻是事實。

    在丈量土地的基礎上,政府實行賦役改革。1581年(萬曆九年)通令全國實行一條鞭法,把力役合併田賦徵收,一律繳納很兩。這項改革是中國賦稅史上的一件大事,對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起著一定的作用。

    張居正還起用水利專家潘季馴治理黃河,築堤300多里,堵決口130多處,用完備的堤防把黃河約束在原來的河道中,以水攻沙,使河道暢通無阻,解除了多年的水患。

    這些措施,扭轉了國家財政虧損,有利於生產的發展,改善了社會經濟。

    三、整頓軍事 嘉靖、隆慶年間(1522-1572),明朝的外患主要是北方的蒙古貴族和南方沿海的倭寇。多年來邊防失修,外患頻繁。世宗嘉靖後期,嚴嵩推行投降屈辱的軍事政策,更加速了明朝軍隊的腐敗。將領隱佔土地,冒領軍餉,士兵因給養不足,成批逃亡。蒙古鐵騎幾度南犯,長驅直入,如過無人之境,一直進逼京郊,嚴重殘脅到明王朝的安全。張居正為了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提出赫然奮發,足食足兵,以禦敵人的主張。他選派一批得力將領在邊境“積錢穀,練兵馬,整器械,開屯田,理鹽法。”積極練兵備代,重修邊防要塞,改變“卒惰而玩,將令不行”的陳規陋習,在邊境線加強了防禦力量。

    對於少數民族上層分子的騷擾和日本海盜的侵略行徑,張居正注意到內外區別,提出不同方針和政策。對於北方的韃靼貴族,依靠武力做後盾,做分化爭取工作,利用上層分子之間的矛盾,封俺答為順義王,通貢互市,發展民間貿易,使得“軍民樂業,不用兵革”,開創了蒙漢人民友好往來新局面。對於從沿海入侵的倭寇,作為用兵重點,他強調“用兵次第,宜以海寇為先。”在沿海分段設寨,修整兵船,嚴申海禁,造成戈鋌連雲的陣勢。在平時做到人心不懈,在戰時做到進可攻,退能守,全面抗戰,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對於起義軍,他採取重兵圍捕,一捧打死,一個不留,以絕後患。在張居正當政的萬曆初年,基本上肅清多年的外患,鞏固了國防。

    四、提倡實幹 明朝統治階級的官方思想是理學,他們流行一股不務實際,只尚空談的學風。張居正是統治階級中的首腦人物,這種地位使他不可能違背明朝的統治思想,但是現實狀況的腐朽不堪,又使他痛感到理學的迂腐空疏。為了有效地維護封建統治,他不得不突破反動理學的禁錮,面對社會實際問題,提出了一些革命新的思想,從而對理學的批判。這主要表現在“掃無用之虛偽,求躬行之實效”。反對說空話的不良學風,提倡“學問既知頭腦,須窺實際”,“人情物理不悉,便是學問不透。”要求學問聯絡社會實際,解決國計民生問題。這種強調務實精神,對陳腐的思想界是一大觸動。

    他還從樸素的唯物主義出發,對死亡、雷擊等自然現象作了科學解釋。認為人死之後,“一瞑而萬世不視”,沒有什麼靈魂。雷擊死人,身上的焦紋是受到火氣燒灼的結果,不表示任何天意。他還用古今中外不同民族的水葬、火葬、野葬等風俗來說明,葬就是藏的意思,避免屍身外露而已,沒有什麼深文大意。這種無神論的觀點,也是難能可貴的。

    張居正執政十年,推行一系列改革,其目的是為了振興衰弱的王朝,鞏固地主階級專政。他改革弊政,打擊豪強權貴發展社會經濟,表現出勇於革新的精神。但他也是和其他地主階級政治家一樣,所作所為在主觀上都是為了強化封建統治。他殘酷鎮壓農民起義,表現出地主階級仇視農民反抗的階級本質。但這些改革都在客觀上收到了一定的積極成果,它不單延緩了政治危機的爆發,出現了短暫的安定局面,而且也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因而對歷史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但是,在封建社會後期地主階級已經沒落,封建生產關係所能容許的改革餘地非常狹小,而阻力卻愈來愈烈,這些改革所能獲得的實際成果很快就遭到破壞。1582年(萬曆十年)張居正一死,頑固派反撲而來,新政即告廢除。支援改革的官僚被罷官、貶滴,張居正一家被迫害致死十餘人,六個兒子除小的後兩個隱逃,其他都不得善終,張居正本人也幾乎被掘墓鞭屍(死後58年終被崇禎皇帝平反封“上國柱”諡號“文忠”,僅次於最高階“文正”)。自此以後,明王朝更加腐朽,無可救藥了!

  • 4 # 小張道歷史

    張居正推行考成法整飭吏治,任用戚繼光和李成梁守衛北部邊疆,推行一條鞭發恢復經濟。使幾近崩潰的大明王朝延續半個多世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季野花的種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