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賞析
《孫權勸學》是根據史書《資治通鑑》改寫的。文章篇幅小,僅119字,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精華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
該文以對話為主,其他內容均簡說或不說。如對呂蒙的學習情況,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加以概括。至於他讀了哪些書,又如何用功等則隻字未提。後文中魯肅與呂蒙二人的談話,也只用一句“與蒙論議”交代,至於兩人談論了什麼話題,呂蒙的哪些見解讓魯肅肅然起敬等都略去不寫,可見文章詳略安排極其精當。
在情節發展上,孫權的刻意勸學終使呂蒙就學;他就學後的淵博學識又使魯肅驚歎;呂蒙又緊承其嘆發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語,上下文銜接自然,前因後果,井然有序。
該文重點在孫權的“勸”字上。他先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因其“當塗掌事”, 身份重要而“不可不學”;繼而孫權又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我那麼忙都能抽出空來學習,你就不必以“軍中多務”作為沒有時間的藉口。孫權的兩次好言相勸,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語中,既可以看出他善勸,又能感受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和期望,卻又不失人主身份。
以上內容都是對孫權勸學的正面描寫。文章並未因此結束,而是在結尾處讓第三個人物魯肅登場——他說了一句話(“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又做了一件事(“拜蒙母,結友而別”),言談、舉止中忍不住對呂蒙表示讚歎與欽敬。這兩處描寫與敘述,看似並未寫孫權勸學,但並非閒筆,而是從側面表現了孫權勸呂蒙就學的良好效果。這是與前文的正面描寫相結合的高明手法,大有其用。
本文就是這樣,篇幅短小,卻五臟俱全——有清晰完整的情節、個性鮮活的人物、鮮明深刻主題思想,還運用了靈活多樣、不動聲色的多種手法,可謂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令人讚歎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賞析
《孫權勸學》是根據史書《資治通鑑》改寫的。文章篇幅小,僅119字,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精華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
該文以對話為主,其他內容均簡說或不說。如對呂蒙的學習情況,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加以概括。至於他讀了哪些書,又如何用功等則隻字未提。後文中魯肅與呂蒙二人的談話,也只用一句“與蒙論議”交代,至於兩人談論了什麼話題,呂蒙的哪些見解讓魯肅肅然起敬等都略去不寫,可見文章詳略安排極其精當。
在情節發展上,孫權的刻意勸學終使呂蒙就學;他就學後的淵博學識又使魯肅驚歎;呂蒙又緊承其嘆發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語,上下文銜接自然,前因後果,井然有序。
該文重點在孫權的“勸”字上。他先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因其“當塗掌事”, 身份重要而“不可不學”;繼而孫權又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我那麼忙都能抽出空來學習,你就不必以“軍中多務”作為沒有時間的藉口。孫權的兩次好言相勸,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語中,既可以看出他善勸,又能感受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和期望,卻又不失人主身份。
以上內容都是對孫權勸學的正面描寫。文章並未因此結束,而是在結尾處讓第三個人物魯肅登場——他說了一句話(“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又做了一件事(“拜蒙母,結友而別”),言談、舉止中忍不住對呂蒙表示讚歎與欽敬。這兩處描寫與敘述,看似並未寫孫權勸學,但並非閒筆,而是從側面表現了孫權勸呂蒙就學的良好效果。這是與前文的正面描寫相結合的高明手法,大有其用。
本文就是這樣,篇幅短小,卻五臟俱全——有清晰完整的情節、個性鮮活的人物、鮮明深刻主題思想,還運用了靈活多樣、不動聲色的多種手法,可謂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令人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