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海國學
-
2 # 雙子風箏
蘇軾一生遭遇多次政治打擊,因與王安石、司馬光等人政見不同,曾數次被貶,先被貶至黃州,再貶至惠州,最後被貶儋州。
雖不斷地遭到貶黜,但蘇軾並未被悲傷和痛苦壓倒,他以一種隨遇而安、曠達超脫的態度對待自身處境,把灰暗的生活過得樂觀有趣。
蘇軾反對王安石的新法,以他悲天憫人的天性本能地抗拒那些使百姓生活發生巨大變革的激進政策。身為國子監考官的蘇軾指責王安石專斷,引起變法派的強烈不滿,他們用蘇軾的詩詞作為攻擊他的手段,使得他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
蘇軾在黃州時居住在城東南近郊區的定慧院,因生活拮据,他帶領家人在東坡開墾了一塊荒地,耕田養家,還給自己取了別號,即“東坡居士”。此時,他常有落寞之感,於是寫下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這樣蒼涼的詞句。
在黃州的四年,他嚐遍了人情冷暖。心情不好時,他學會了寄情于山水,多次到城外的赤壁遊覽,留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
第二次因守舊派領導人太皇太后高氏病逝,變法派把握機會大肆打壓守舊一派,蘇軾因反對新法的立場再次成為被打壓物件,於是被貶惠州。
惠州地處嶺南,氣候溫和,一年四季瓜果不斷,尤以荔枝、龍眼等水果最為著名,恰好蘇軾喜愛甜食,於是便怡然自得,“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便是其此時心情的寫照。
其政敵讀到此詩,認為其仍“如此快活耳”,於是再貶其至海南儋州。此為蠻荒之地,蘇軾生活異常艱苦,自建茅屋居住,命名為“桄榔庵”,在庵中“食芋飲水,著書以為樂”。“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以前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挫挫折折都是人生體會的必然,心境坦然才是大智慧!
-
3 # 不知清風從何來
1:吾心安處,他鄉是吾鄉。這是東坡先生靈魂與肉體的融合,現實與理想的妥協,故鄉明月他鄉一樣明的高超的藝術情操結晶,東坡先生一生灑脫,豁達,具有浪漫主義的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無論仕途多麼坎坷,命運多舛,生活多麼貧困潦倒,面對現實總是幻想美好,“小舟從此逝,滄海寄餘生。”的悲歡離別的樂觀精神,“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正是書寫了先生一生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
2:一縷煙雨任平生的出處: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3:首先解讀一下這首詞的情懷抒發的傾瀉此詞作於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當時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作者與朋友春日出遊,行至中途風雨忽至,大傢伙被雨淋風吹泥巴粘稠,深感狼狽不堪,認為天公不作美,甚是失落,東坡先生深感人生無常,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表現出“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
4: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貫穿此詩詞,點睛之筆,神來之筆,由自己身前的風吹雨打延伸發展到,自己整個人生仕途的坎坎坷坷,顛沛流離,窮困潦倒,無奈,無常,更能體現本首詩詞的穿透性,承上啟下的啟示聯想到東坡先生現在的身世處境,也強勢的深化了有力的具體體現了作者面對人生不容易,仕途的風風雨雨而自娛自樂的豁達情節、不畏命運坎坷的灑脫脫俗的胸懷。
5:“一蓑煙雨任平生”,它還有他的政治寓意,在政治強權面前,無論你們這些人怎樣打壓我,你看我的人生,生活雖然失落,顛沛流離,窮困潦倒,但是我面對一切的不容易,不如意,我依然是我,我仍然高唱我歌,笑看風雲,寄情山水,開發人生其他的樂趣,自娛自樂,漂泊與江湖之上,寄情於平凡之中的自我偉大的哲理廣闊情思之中。
6:個人感覺,再大的風雨兼程,人生苦難對東坡先生來講,都是一種歷練,只能讓先生更加努力的開發人生的意義,好好活著尋找生命的真諦,他靈魂的高尚,鑄就了他內心世界的頑強,他仕途的渺茫與起伏,成就了胸懷樂觀坦蕩。
-
4 # 張春龍
蘇軾作為官員和文人,能在被貶的人生過程中一蓑煙雨任平生,做到隨遇而安,甚至自還開荒種地也不氣綏,還能信心十足地寫出前後赤壁賦等千古名篇,真是難能可貴。這就在於一是淡定從容,面對現實,隨遇而安。二是心智樂觀,不畏前程道路艱險。三是文才不減,在艱苦環境中也要出佳作。
-
5 # 水之清韻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北宋著名大文豪蘇軾的一首名為《定風波》詞裡的一個名句,此句的字面意思是披著一襲蓑衣任憑風吹雨打往前行走,而詞句中蘊含的實際意思是面對人生旅途中的風雨險阻安之若素泰然處之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超然豁達的情懷。蘇軾的人生經歷很不尋常,仕途坎坷,命運多舛,他雖然天資聰穎,學識超群,二十四歲就中了進士,但一生遭遇了三起三落,最危險的是遇到了"烏臺詩案"差點掉了腦袋,之後在官場上也很不得意,一貶再貶,受盡顛沛流離之苦,即使被貶到孤僻的荒島小城海南儋州也不灰心喪氣,怨天尤人,而是該做的公事做好,該吃的吃,該寫的寫,該畫的畫,以苦為樂,豁達樂觀。僅舉一例就能體現蘇軾的這種超然大度處變不驚的積極人生態度:在被貶往黃州期間,他在黃州的城東一坡地開荒種地,還研究烹飪技藝,"東坡肉"就是那時他發明出來的。
綜上所述,蘇軾一生雖然仕途坎坷命運多舛,但他始終能夠堅持信仰和信念,從容淡定,處變不驚,以強大的內心世界和精神力量面對逆境和艱險,以苦為樂,超然灑脫,化解危機,實現人生價值。
蘇軾面對人生苦和累的積極人生態度在當今社會仍然有較大的現實意義,人生的旅途不可能總是風平浪靜一帆風順的。當今社會的競爭激烈,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很大,人生旅途充滿各種險阻,那麼,我們怎樣學習蘇軾面對人生困境的態度呢?我認為:首先要有一個堅定的人生信仰和目標,我們的信仰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好人,往大處說就是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對民族有貢獻的人,往小處說就是做一個對家庭負責任的人。第二,要有謀生立命的文化知識和技能,要想使自己獲得美好的生活環境,必須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和適合自身的技能,這樣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在遇到人生困境時就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從容應對化解危機。第三,要多讀書,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從廣博的人文書籍中汲取人生智慧和智慧,陶冶情操,淨化心靈,感悟人生。第四、要勤奮刻苦,學習也好,工作也好,都要勤奮,雖然我們大多數人沒有蘇軾那樣的天資,但是,勤能補拙,只要勤奮,鍥而不捨,就一定有收穫,有成就。總之,我們只要有堅定明確的信念和目標,面對人生的挫折就不會喪失鬥志。我們只要有豐富的知識和技能,面對人生的逆境就會應對有方、逢凶化吉。我們只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強大的內心世界,面對遭遇到的苦和累就會等閒視之以苦為樂。
-
6 # 旭翔雙桂
蘇軾一生命運多舛。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史稱"唐宋八大家"之一,四川眉山市人,字子瞻、和仲,流名蘇東波、蘇仙,別號東坡居士、鐵AVANCIER人,祖籍河北欒城。
蘇東坡中進士(嘉祐二年),北宋神宗時任職於杭州、鳳翔、徐州、密州、湖州等地,牽涉"烏臺詩案"被貶為放任黃州團練副職,後任翰林院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
蘇軾在宋哲宗時又任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職,可到了他晚年時,又因一樁"新黨執政"案被貶流放惠州、儋州。獲赦回還途中病逝於常州。
蘇東坡著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巜東坡樂府》、巜瀟湘竹石圖》、巜古木怪石圖》等。北宋中後文壇大文豪:詩、詞、書畫都有很高的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蘇黃"、與"蘇辛"、與"歐蘇"並稱。
蘇軾一生三起三落,仕途起起伏伏,喜喜悲悲
一喜步入仕途,中進士,任職風翔判官,後進入中央任職史館。
一悲大難臨頭,"烏臺詩案"王安石變法,新黨與舊黨之爭,反對新黨站隊舊黨,被貶下放到黃州磨練。
再喜又東山再起,新皇帝上位,被召回,任官至翰林學士,從戴罪之身的最低八品一躍而至正三品。
一升再升,一貶再貶,這就是蘇東坡曲曲折折人生路,跌宕起伏誰人灑脫。
蘇軾面對這樣的仕途狼狽不堪,那麼怎樣面對苦與樂,他寫過一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詞: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生不如意事,泰然處之,誰知道明天如何,過好今天再說。"誰怕?"是反問又是自我安慰,日子還得過。"一蓑煙雨任平生",披一身蓑衣任憑你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日子啊!
苦中有樂,就是回家或官復位又怎樣?回去了,不管它是風雨天或是Sunny晴天!
在這裡借景感愖,抒發自己的內心深處的感受,彰顯蘇軾超脫曠達之胸懷,用莫聽、何妨、誰怕、歸去,八個字上下承接,抒發自己的心情感慨,不管世事怎樣變幻,仍然處世不驚,可見他多麼的超凡脫俗,經得起人生的考驗,雖然人生不如意有無數的曲折坎坷,淡然處之,一笑而過,在苦中尋樂,這是蘇軾在人生道路上悟出的人生哲理!
也給我們帶來對待人生苦與樂的警示!
回覆列表
說來也簡單,常懷一顆赤子之心,保持一份本真,勤自省,不要被五欲所累,活得坦蕩率真一點,蘇東坡就是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