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羅天宇新

    《史記》一部真正的紀傳體紀實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 2 # 常風

    不需要,誰有興趣可以研究。這個不是所有人都要懂的,事實上在古代,老百姓是看不到《史記》的,胡亂研究話,是要出人命的。

  • 3 # 老漢說玄乎

    《史記》是史書名,是西漢時期司馬遷所撰寫。《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通史。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其中有少部分為他人補撰。

    《史記》記載了中國自遠古年代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共約三千年,是史書中記載年代最長的一部。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前後歷經了十四年,才完成此書。

    本書本紀部分主要記載歷代帝王的政績。世家部分主要記載諸侯國和漢代諸侯貴臣的興亡。列傳部分主要記載重要人物的事蹟或言行。書表部分主要記載各種典章制度,禮樂,音律,天文,曆法,財用,水利,封禪等。全書共五十二萬六千餘字,被歷代史家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作者司馬遷的人生運命多舛, 因替李陵敗後投降一事辯解而身遭宮刑,後任中書令,仍發奮頑強地繼續用他的飽學識見,撰寫完成了《史記》這書。

    歷代對《史記》的評價很高,如魯迅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要全面更好的閱讀和了解《史記》,很有必要了解司馬遷其人和其所經歷諸事,統一起來,就能更好的理解《史記》了。

  • 4 # 讀史使人糊塗

    我是從初中時代開始讀原版《史記》的,一直到如今,依然時時溫故而知新。以下為個人感受建議:

    1.建議讀《史記》前,先讀下司馬遷寫的文章《報任安書》,裡面寫了他繼承父親遺志,完成史記的背景和目標。

    2.讀《史記》建議從列傳開始,其中精彩的猶以《淮陰侯韓信列傳》,《李將軍列傳》,《刺客列傳》,《貨殖列傳》最為精彩。然後讀世家,本紀,表,書。其中表的研究價值最高,個人認為,但最為枯燥。《書》中偽作最多,也比較枯燥,建議研究者可進。

    3.《史記》記人物有個特點,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物傳記都會出現,而且有些描述還有矛盾或者不可名狀之處,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點。比如說劉邦,高祖本紀中有,其他大臣的列傳,世家中也有,呂后本紀中也有,會給人一種非常立體矛盾的感覺,可能這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的人物描寫方法吧。

    4.《史記》因為不是官修史書,所以也可以從文學,思想角度解讀。毛主席說司馬遷是文學家,說到底就是告訴我們裡面是有極大感情傾向的。比如武帝本紀,看完後感覺漢武帝就是個迷信筒子,好大喜功。將項羽和呂后都放到本紀裡,就是噁心老劉家。霍去病衛青沒有單獨列傳,可見他對這兩人印象不佳,跟他們的功勞與歷史影響無關。李廣單獨列傳,但他的影響力和功勞與霍,衛相比就是渣,沒辦法,司馬遷喜歡他呀,然後讓他在歷史上揚名千古。將孔子單列入世家,他的弟子們也單獨立傳,可見司馬遷的學術傾向。一句對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的評價,老子,韓非子們只能望書興嘆了。

    5.司馬遷祖籍陝西省韓城市,他的衣冠冢就是當地的司馬遷祠,為元代所建,成吉思汗後人感激司馬遷寫的《匈奴列傳》讓他們有找到組織的理論基礎。

    最後,本人老家就是陝西韓城,讀過的高中叫司馬遷中學。

  • 5 # 雄觀歷史

    讀《史記》會發現裡面包含著好多學問,難怪司馬遷用了好多年才寫完本書。

    要想全面瞭解,讀懂《史記》,需要多年的時間,而且要反覆的讀,並且自身必須多積累國學基礎,這些包括文言文的知識,古代的禮樂制度,經濟制度,諸子百家,曆法,《易經》八卦,古代的地理知識等,這些知識在《史記》裡都有記載。沒有深厚的國學基礎,很難弄懂這些。

    要反覆的讀《史記》,並且多和別人溝通交流,透過交流會發現自己疏忽的地方,或是理解錯誤的地方。

  • 6 # 我是懷舊

    《史記》是史書名,是西漢時期司馬遷所撰寫。《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通史。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其中有少部分為他人補撰。

    《史記》記載了中國自遠古年代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共約三千年,是史書中記載年代最長的一部。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前後歷經了十四年,才完成此書。

    本書本紀部分主要記載歷代帝王的政績。世家部分主要記載諸侯國和漢代諸侯貴臣的興亡。列傳部分主要記載重要人物的事蹟或言行。書表部分主要記載各種典章制度,禮樂,音律,天文,曆法,財用,水利,封禪等。全書共五十二萬六千餘字,被歷代史家列為“二十四史”之首。

    作者司馬遷的人生運命多舛, 因替李陵敗後投降一事辯解而身遭宮刑,後任中書令,仍發奮頑強地繼續用他的飽學識見,撰寫完成了《史記》這書。

    歷代對《史記》的評價很高,如魯迅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要全面更好的閱讀和了解《史記》,很有必要了解司馬遷其人和其所經歷諸事,統一起來,就能更好的理解《史記》了。

  • 7 # 三上歷史

    關於如何讀《史記》,梁啟超先生已經有過非常精準的總結。

    他說,讀《史記》有兩種讀法,一種是常識的讀法,一種是專業的讀法。 不管哪種讀法,都需要有一個共同的入門的準備。

    第一,要先讀《太史公自序》和《漢書.司馬遷傳》。這樣可以瞭解成書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經歷和全書的概貌。

    第二,要讀《漢書·敘傳》論《史記》的部分,還有劉知幾《史通》之《六家篇》、《二體篇》、《正史篇》,鄭樵《通志·總序》論《史記》的部分等等。讀這些是為了理解《史記》在史學界的位置和價值。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正史,又極富文采,其地位與四書五經並列。 但是呢,《史記》全書卷帙頗繁,一般人不容易全部通讀下來。為了節省力氣,我們可以先剔除以下的部分:

    第一,《史記》中的十表部分,只閱讀序文就可以了,表中的內容不需要去閱讀。

    第二、八書本來是很重要的,但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史記》的這個部分有可能是東漢人篡改的,所以與其讀《史記》,不如去讀《漢書》。

    第三、世家的篇目中,關於吾、齊、魯、鄭、衛、宋等春秋諸國的各篇,它的材料一般都是取自於《左傳》,所以讀過《左傳》這個就可以不讀了。 但戰國的部分還是要讀,因為《戰國策》寫的太亂了。

    第四、巜武帝本紀》、《日者傳》、《龜策傳》,這三個傳已經證明是偽書,且寫得淺白雜亂,那就不需要讀了。

    剩下部分的讀的方法是這樣的:

    第一,如果是抱著研究《史記》的寫作方法和創作目的去讀。

    應該提高眼光,鳥瞰全書不可拘泥於詞句細節的研究。這樣你就可以瞭解司馬遷所想表達的"一家之言"。 試舉例子。 《仲尼弟子》、《老莊申韓》、《孟子荀卿》等傳,把先秦各學派的發展脈絡很詳盡的寫了出來。《司馬穰苴》《孫子吳起》等傳寫的是軍事,《屈原賈生》《司馬相如》等撰寫的是詞賦的事情,《貨值列傳》專注社會經濟,《外戚》、《佞幸》兩傳暗示漢代政治所伏的危機。 本紀從三皇五帝寫起,世家從吳太伯起,列傳從伯夷開始,都含有表彰讓得的意味。

    第二、若是以研究古代史蹟的目的去讀。

    應該先觀其大略,將全書一氣呵成瀏覽一遍。然後再找出自己感興趣的每個時代的關鍵要點,專門研究這幾個要點的關係,去精讀。這樣才能抓住要點,不至於泛泛而讀,什麼收穫都沒有。

    第三,如果以學習《史記》的文采為目的去讀。

    這就憑個人愛好了,但是梁啟超先生列了他最喜愛的,認為最好的篇章是,《項羽本紀》、《信陵君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魯仲連鄒陽列傳》、《淮陰侯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李將軍列傳》、《匈奴列傳》、《貨殖列傳》、《太史公自序》等。

  • 8 # 楊柳青青春之聲

    《史記》這部輝煌的歷史著作是司馬遷承載著其父司馬談的囑託,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忍辱負重完成的,上至黃帝,下至武帝近三千年的歷史,波瀾壯闊而又蔚為大觀,五十二萬言,句則精維、言則恰當,用他那沉雄之筆以人物的發展脈絡串聯起歷史朝代的更替與興衰,時至今日讀來仍然感慨萬分,唏噓不已,仍然要向司馬遷老先生頂禮膜拜,是他的以命相許換來了這部中華民族的歷史文獻,有了這部歷史文獻後人才知道了中華民族歷史朝代的更替,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閃躍在燦爛的歷史星空中,盡情飽覽、增長見識,給我們以暢遊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機會。

    司馬遷生活在公元前145年至公元前87年之間,人生命運多舛,身殘志堅,雖遭宮刑仍然意志勃然,忍辱負重的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史記》。本紀十二記載左右國家大勢的君王及國祚更替的系譜。十書八表是這部著作的體系,世家三十記載諸侯及王侯將相的興衰存亡。列傳七十是歷史人物的鮮活再現,當然是有超人的能力在裡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戰國四公子爭相以賢名立世、酷吏則以蒼鷹的面目絕世。樗裡子的智、樊噲的勇,女相師許負的絕頂、郭解任俠的義道。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與漠北的封狼居胥、張騫出使西域司馬遷用鑿空之功來演繹張騫的歷史功績。三千年的歷史沉浮有讓司馬遷廢書而嘆的,更有為周公召公而讚的,對項羽的憐惜、對李廣的讚美,以至於對變古亂常,不死則亡的痛擊等等,原始察終,見盛觀衰都在這部文獻中呈現,甚是蔚為大觀而又頂禮膜拜,《史記》是集大成者,司馬遷是大寫的人。經過二千多年的時間流逝《史記》仍然散發著現實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燦爛光輝,並將繼續發揮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K12領域還有哪些投資和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