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楊侃大山

    先說一句題外話,大多數人都下意識以為秦始皇和劉邦是兩個時代的人。其實劉邦只比秦始皇小三歲。我們應該為中國同一個時代出現這兩個偉大人物而自豪!我們都知道劉邦是草根出身,但最後他竟然一路登上九五之尊,當然有其原因。

    1,劉邦有理想。劉邦年少仰慕魏公子信陵君無忌的為人,很想投入信陵君門下。於是西行至大梁,但信陵君已死,而故信陵君門客張耳亦召納門客,於是至外黃投入到張耳門下,兩人結成知己。後劉邦做了沛縣泗水亭的亭長,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陽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隊人馬出巡,遠遠看去,秦始皇坐在裝飾精美華麗的車上威風八面,羨慕得他脫口而出“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啊!”說明他一直都有遠大的抱負。

    2,劉邦會包裝自己。先是把自己說是龍子,後又說成是赤帝之子,再又被老婆呂雉強化祥雲附身,使別人覺得他就不是一個凡人!

    3,劉邦有度量。劉邦是一個豁達大度,能容人的人。雍齒幾度叛而復降,劉邦不僅沒殺他,還封他侯。周昌罵他昏君,他也一笑了之,從不計較。

    4,劉邦有膽量。沛縣剛起兵推首領時,都擔心被秦帝國剿滅,無人敢當,只有劉邦有資歷又有膽量。

    5,劉邦知人善用。每個人適合做哪方面,劉邦都能安排的很好。韓信默默無聞但是有軍事才能,直接任為大將軍。蕭何善於政事,就讓其主管後勤。張良善於謀劃,就帶在身邊出謀劃策。

    6,劉邦演技好。鴻門宴時,明明之前派兵守關不讓項羽進關,硬是演得項羽不忍心殺他。後東出與項羽爭天下,哭義帝哭得比死親爹還傷心。

    7,劉邦能真正做到無私為國!鴻溝對峙時,他被項羽一箭射中其胸。但他仍然帶傷巡視軍中,鼓勵士氣。和匈奴和親時,甚至讓自己親生女兒魯元公主去匈奴。

    早年的劉邦不喜勞作,又好色,確有遊手好閒的無賴之嫌。但身上有這麼多優秀的特質,在亂世之中,最後奪得天下,讓一眾豪傑臣服於自己,也是合乎邏輯的!

  • 2 # 嶼黎

    劉邦身上有倆大特點:

    第一:知輕重,懂分寸,有自知

    劉邦是小混混出身,所以決,有自知定了他的經歷是從底層市井中歷練出來。所以,這一點造就了他有三個非常顯著的優點。

    1 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能重用比自己強的人,自己也能忍讓;

    2 再下屬面前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行,不怕丟人。他混混出身,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不講什麼面子;

    3 雖然處在領袖的職位上,從來沒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神情;

    第二:知人善用,從不猜疑,廣招賢才

    劉邦手底下有真才實學的人大部分是從敵對勢力那跑來的,劉邦不僅不猜疑,還禮賢下士,重用他們;

    韓信:原本是項羽的人,在項羽手下才能不能發揮,來投奔劉邦,很快升任大將軍;

    陳平:本是魏王的人,才能發揮不了,跑到項羽那,又發揮不了,才跑去劉邦,說明了什麼?我是實在混不下去了,跑你這來了。劉邦不計前嫌,委以重任。

    這倆個特點造就了劉邦能夠率領一大群英雄豪傑屈身相隨,共圖大業。

  • 3 # 米月之城

    劉邦在征討天下的過程中,張良、韓信、陸賈、酈食其等眾多的天才人物紛紛投奔到劉邦的隊伍,甘願受他的指揮和領導,主要在於劉邦有慧眼識英雄的智慧、海納百川的胸懷、善聽人言的謙虛和敢於認錯的氣度。以下分別舉例說明:

    一、慧眼識珠:劉邦雖然不讀書,但卻有著常人沒有的悟性,張良自出道以來,懷才不遇,滿腹謀略無人懂,直到碰上劉邦,才算遇到了懂他才識的人,遂跟了劉邦。劉邦常常出口罵人,但對張良一直恭敬有加。

    二、海納百川:劉邦在吸納人才方面,可謂有些海納百川的豪氣,劉邦的隊伍中,有豐沛故人核心蕭何、曹參、樊噲、盧綰等;半路加入的張良、陸賈、酈食其等;還有敵方投誠的韓信、黥布、彭越、陳平等等。

    三、善聽人言: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善聽下屬意見、善聽不同意見、善聽誰的意見正確。我們知道劉邦遇事有一句經典的口頭禪“為之奈何?”這也是劉邦領導藝術上最為高明的地方,不自負獨斷,懂得用人之長。

    四、敢於承認的好心態

    第一個例子:敢於向臣子承認錯誤,劉敬阻止劉邦跟匈奴決戰,說匈奴一定有詐,劉邦認為劉敬敗他軍威,就把劉敬關了起來。結果到了匈奴,被匈奴40萬大軍圍在白登山,困了七天七夜,狼狽不堪地撤退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登之圍”。回京以後,劉邦立馬把劉敬放了出來,向劉敬道歉,封劉敬為建信侯。

    第二個例子: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鴻門宴中,張良問劉邦:“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劉邦沉默了一會兒說:“固不如也”;再比如劉邦當皇帝后說的三句經典語錄: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

    這就是劉邦的個人魅力。

  • 4 # 南柯非太守

    劉邦,除了個人魅力以外。酈食其對漢高祖的評價是比較中肯的。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後。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

  • 5 # 一個人的歷史

    提到漢高祖劉邦,很多人對他並沒有什麼好印象,古往今來文人墨客都憐憫項羽,以至於留下了“至今死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名句。但提到劉邦,就會有市井無賴、品行不端、誅殺功臣、無恩無義的說法,但就是這樣一個人,身邊卻聚集了一群很有能力的人輔佐和追隨,似乎並不合理。不合理的背後一定有其合理性。今天我就從現代管理學的角度出發,來分析一下劉邦的成功之謎。在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提到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關注:“只要我們組織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做到卓有成效,一群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業。” 人們總是看到了“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的能力,看到了樊噲、曹參的武勇,看到了滕公夏侯嬰的忠誠,但是恰恰忽略了劉邦卓有成效的管理能力。因為和其它能力相比,管理能力盡管客觀存在,但卻不好量化和評估,好在彼得·克魯克為我們總結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五個特點。

    下面我們就從五個方面來分析,為什麼說劉邦是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一、記錄並分析時間的使用情況

    對於時間的使用上,劉邦主要用自己的時間來選擇合適的人去做對的事。合理的人事安排,不僅讓每個人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自身的優勢,同時也極大的提升了組織的執行效率。對於“漢初三傑”的使用,就可以一窺劉邦的知人善任之能。因此不是劉邦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而是劉邦善於讓組織裡的每一個人都發揮作用,做到工作卓有成效,他們才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業—奪得天下,擊敗了不可一世的項羽。

    二、把眼光集中在貢獻上

    劉邦奪得天下後,功臣論功行賞,劉邦將蕭何排在功臣第一,很多人並不服氣,劉邦便說:“戰爭就好比獵人打獵,你們勇猛無敵,但充其量不過是獵狗。而蕭何卻是獵人的角色,謀劃於先,獵人的貢獻當然要比獵犬更大。”談到張良的貢獻時,劉邦只用了一句話:“運籌帷幄之間,決勝千里之外”,便堵住了功臣勇將們的嘴。

    三、充分發揮人的長處

    這點在陳平的使用上,就可以得到明證。大家都跟他說:“陳平貪財好色,品行不端,不可重用!”但劉邦卻認識到了陳平謀略過人、善出奇謀,因此委以重任。這就是用人之長而略人之短,充分發揮人的長處。我們再來看一看劉邦去世之前,和呂后之間的對話也可以對於劉邦的識人之能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當時,呂后在病榻之旁,問蕭丞相死之後誰可以擔當大任?劉邦回答:“曹參可以。”呂后又問:“那曹參之後呢?”劉邦回答:“陳平可以,但是陳平謀略有餘,擔當不足,可以由王陵和他擔任左右丞相,周勃可以擔任太尉,日後興漢安劉的必然是周勃!”呂后又問:“再往後面是誰?”劉邦看了看呂后,說道:“那個時候,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了!” 曹參的“蕭規曹隨”,完全繼承了蕭何制定的漢法,實現了“無為而治”;王陵則堅持原則,堅決反對諸呂稱王;陳平則和周勃一起,剿滅諸呂之亂、安漢興劉,一切都在劉邦算計之中。

    四、要事優先

    《史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劉邦被項羽擊敗,乘坐馬車逃命。途中,劉邦被幾次將兒子和女兒推下車去,想加快車的速度。而車伕夏侯嬰每次都停下車來,把劉盈和魯元公主又抱上了車。劉邦曾一度想殺死夏侯嬰,但考慮到自己不會駕駛馬車,反而會被項羽所擒,因此放棄了這個念頭。很多人因此說劉邦心狠手辣,不念親情。但換一個角度想,劉邦當時首要的任務就是逃命,所有的決定都必須支援這個目標。加快馬車速度,是確保自己能夠逃命的最佳方案,因此捨棄兒子和女兒在旁人眼裡,是沒有親情,在劉邦的心目中,就是要事優先。沒有什麼是不可以捨棄的,只要能達成最終的目標:保證自己的安全和性命。為此作出的任何犧牲都在所不惜,這是帝王的冷酷,也是霸主的雄心。

    五、有效決策

    有效決策的目的是為了採取合理的行動,有效決策要基於客觀的分析和量化的指標,經過思考後形成的判斷。蕭何月下追到了韓信,但韓信能不能做元帥,還是要劉邦來決定;張良、陳平的陰陽之謀,雖然妙絕天下,但也需要劉邦來定奪是否採納;面對生死一念之間,一句“英雄何必為難英雄”讓丁公放棄了殺死劉邦的想法;鴻門宴上委曲求全,當機立斷、尿遁而逃,才有了漢興楚亡的結局。沒有有效決策,不要說擊敗項羽一統天下,劉邦在這個亂世中,能多生存一天都十分困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有沒有特別厲害的男人,一個人娶了兩位公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