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隨變與時俱進

    “打更”這個問題,其實咱們中中國人挺有智慧的。中國古代沒有鍾,怎麼計時呢?先用香在屋裡點燃計時,由專人負責即”更夫“敲鑼或是木鼓報時。後來發現公雞打鳴很有規律,又根據十二屬相和天干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為一更,根據公雞打鳴的規律,發明了沙漏(實則是上下各一個容器,上面裝水留小孔形成水滴,根據一柱香的燃燒時間及其公雞有規律的打鳴,發現在沙漏上面容器裝約2公斤水,水滴乾和雞打鳴間隔及其四柱香燃完(一柱完了再點一柱,連續四次)基本相差不多,最終確定為每天十二個時辰,按天干地支搭配(天干即:甲乙丙丁……地支:即十二屬相)。更夫根據這個原裡敲木鼓報更時。例如:天干甲配地支子鼠為晚上一更天,天干乙配地支丑牛為二更天,以此類推。如果用香則連續四柱香燃完為一個時辰,報更還是天干地支搭配。這就是古代打更的原因,主要還是報時,人們只要聽更夫敲不鼓不同的鼓點,就知道是幾更天了。

  • 2 # 邏輯文史游

    “更”是古代特有的計量夜時的稱呼,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也俗稱打更的,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那時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酒吧沒有wifi,有才的人可以在非宵禁時間約三五好友去逛街,但是大多數人的夜還是很無聊的,所以除了造人基本沒有什麼文化娛樂專案,怪不得古人結婚早,不然唯一的娛樂專案也沒有。

    那要打更的有何用呢,一覺睡到自然醒不就行了,當然不行了。其實打更除了報時還有巡邏報警作用,比如李家著火了更夫能第一時間發現,錢家進賊了可第一時間通知官府,或者晚上家人生病婦道人家不便出門也可請更夫幫忙請郎中,所以說,打更是為了讓大家的夜間能更好的休息,古時的社會治安與現如今不同,一聲聲更夫的吆喝,能讓人們心裡踏實許多。

    想必很多人疑惑,白天的時候,人們還能觀察太陽大致估計時間,到了晚上怎麼辦,其實古人也有一套計時工具,在電視劇裡常看到用香計時,還有沙漏或者是滴漏,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來計時,所以永遠不要忽略古代人民的智慧。

    更夫是一種很辛苦的職業,如同今天清潔工同樣值得被尊重,最著名的更夫名叫來福,他打更之時不幸被常威打了一頓,當然,最後他依然參與了陷害少奶奶的整個案件當中。

  • 3 # 一覽眾河小

    打更這事,不僅是古代,今天依舊存在。不過今天打更主要是要提醒後一句“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個事情我就是在國內最大的城市的上海里聽到的,具體可能不是這八個字,但是意思就是那個意思。第一次聽到的時候我都驚呆了,現在這什麼年代了,還有這玩意啊。後來看看周圍環境也就明白了,當時所在的區域是上海市中心最繁華的地段,一邊是高樓大廈,附近卻有一堆拆不掉的老建築,因為上海要保護那些有歷史年代感的老洋房。這些房子很多裡面還住著原居民,往往好幾戶擠在一棟小洋房或者老公房裡。那些房子外面看看不錯,實際上都是幾十年的老房子,設施什麼跟不上,居住體驗很差。更別說什麼現代化的防火設施以及合理的逃生路線安排了。在這裡住的相當一部分都是老人,行動不便,一旦真有火災發生,後果不堪設想。關鍵那些老房子木磚結構居多,真的是不防火。雖說隔三差五的就有修繕,可是房子的骨架結構已經老朽了,再怎麼修也沒法提高安全效能。

    這種情況下,預防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有人來提醒一下火災很正常,大概意思就是說注意煤氣、天然氣和用電安全。當然了,今天五塊錢就能買個鬧鐘,所以時間是不用人提醒了,大家都可以把控。

    至於古代為什麼打更呢,主要是古代沒有準確而便宜的計時器材,但是人們也需要根據實際來安排自己的飲食起居啊。古代計算時間的工具有很多,比如說日晷,它既可以用來分季節又可以用於白天計時,但是它侷限性也很大,陰天晚上都沒法用,關鍵個頭太大了,價值高昂,尋常人根本用不起。後來人們發明了其他的計時器材,比如刻漏、沙漏等等,這些器材要比日晷小巧的多,但是一般也都是青銅製品,造價不菲,普通人還是用不起。這時候怎麼知道時間呢,就需要有人出來報時了,也就是所謂的更夫。

    那白天就不需要看時間了嗎,白天一般來說,是有太陽的,根據太陽變化,人們可以大體知道時間。再一個說,白天人一般做工,會有人給計時的。白天地方上吵吵鬧鬧的,就算有人打更也聽不到啊。

    到了清朝時候,西洋鍾傳入國內,人們開始逐漸有了比較精確的時間概念,可是這玩意還是太貴了,普通人根本玩不起,更夫這職業就一直保留下來。直到現代以後,鐘錶大規模普及,像今天很多人直接用手機看時間,更夫這個職業也就逐漸消失了。當然了,不同地區根據需求,那種提醒大家防火防盜的人還會存在的,一般都是居委會成員人員,不是專職幹這個的。

  • 4 # 薩沙

    古代直到清末之前,中國都是沒有鐘錶的。

    即便是清末,鐘錶也是有錢人的專有品,普通老百姓家是買不起的。

    古人在白天的時候,一般都能通過看太陽判斷大概的時間。

    所以,白天確定時間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晚上沒有太陽,老百姓很難判斷現在是幾點。

    尤其是一些需要早起或者值夜的工作,還是需要知道夜晚大概時間的。

    那麼,解決的方法就是打更。

    不過,古代沒有今天農村的大喇嘛,所以必須專門安排更夫打更。

    這些更夫多是敲竹梆子或鑼,走街串巷,一個晚上要敲5次,也就是每兩個小時敲一次。

    問題來了,為什麼凌晨5點就不打呢?

    因為古代農民起的很早,通常雞叫就要準備起床。

    而一般家中大公雞報曉,都是五六點就大叫了,不需要聽打更了。

    古代更夫也算是政府公務員,但薪水微薄,難以養家餬口。

    所以,更夫多是老人或者光棍漢!

    古代打更,也是多少有些危險的。

    這是因為匪盜都是夜晚作案,往往被更夫看到以後會殺人滅口。

    另外,古人可是怕鬼的哦。

  • 5 # 尚宮女史

    既然這麼危險,為什麼還要打更呢?實際上,打更的一大用途就是報時。古代可沒有手錶、手機等有計時功能的科技產品,那時候人們計時的辦法有限,而且侷限性很大。白天還好說,太陽就是一個很好的報時工具,有經驗的人根據太陽的高度就能判斷時間,而且白天還有漏刻一類的計時工具。

    但到了晚上,這些就都不好使了,畢竟人要睡覺,不可能時不時爬起來去看漏刻。說到這裡,四姑娘想起上初中那會,沒有手錶,也沒有手機,家裡只有一個掛在客廳牆上的鐘表,而四姑娘在另一個房間睡覺,晚上有一陣半夜的月亮特別亮,睡著睡著也不知道幾點了,是不是天明瞭。因為家距離學校比較遠,騎自行車要半個多小時的時間,因此看到外面很亮就爬起來跑到另一個客廳裡去看時間,總怕會遲到了,結果好幾晚起來都是才一兩點鐘,然後再跑回房間繼續睡。

    這個是很有必要的,對普通的百姓來說前半夜打更比較重要,提醒人們睡覺了,而後半夜的打更對官員們來說比較重要,一般五點就是提醒人們起床的時間,而官員們上朝則需要更早的時間,甚至三點之前就得起床,這個時候更夫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

    但是更夫卻還是會打五次更,這裡就要說到打更的另一個主要用途了,即巡邏。更夫一般由兩個人組成,他們計時的工具一般是漏刻,等時間一到,就到街上去打更,然後巡邏。古代晚上大多時候就是禁止外出的。閉門鼓後、開門鼓前一般不允許人們隨意走動,城門也會在這個時間段關閉,不讓外出。倘若有人違反禁令在晚上還在外面活動就是犯夜,犯夜會受到處罰,《唐律疏議》 中規定犯夜笞二十,有公務在身得到了政府蓋章允許的不算。

    因此更夫要負責晚上的部分巡邏工作,一來防止人們隨意走動,二來防止盜賊出沒,三來及時發現各種意外事件,比如火災等。因此,更夫實際上是很危險的職業,所以一般做這種工作的人都是身強力壯的,而且是兩個人,彼此做個伴。

  • 6 # 平沙趣說歷史

    打更是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專門負責打更的人叫做更夫,俗稱打更的。

    但古人得早起勞作啊,不可能睡到太陽晒屁股才起床,那是要餓死的。不過在古代,如何確定時間是個難題,白天還可以根據太陽、日影判斷,可到了晚上,月亮可沒這功能。有條件的可以用沙漏、點香等計時,沒條件的廣大人民群眾怎麼辦?只能組織一下公共報時服務,也就是打更。

    不過先秦時期和秦朝的擊柝者主要是服務於軍隊,民間很少,而且從先秦記載來看,這時候民間的報時,可能是憑自己的感覺。

    打更的發展

    到了漢朝,曆法計時有了新的發展,漢武帝太初年間,漏刻計時已經普遍使用,更夫這個職業才逐漸發展壯大,不過此時更夫自己的計時也比較模糊,關於更點制度的詳細記載,還要到唐初。

    簡單來講,今天和明天的“一更”時間是不一樣的,兩個更點中間的時間差,也是不一樣的,具體的演算法要參考一個晨昏時刻表,而晨昏時刻表得根據季節移動的晨昏標準線來確定。

    這種方法,普通讀書人也難以掌握,更何況文盲貶低的普通大眾,所以民眾自己計時是不現實的。一般情況下,都是由官府和寺廟等提供時間標準,並設立鼓樓等設施,將時間訊號傳達給周邊的更夫,然後更夫再打更。

  • 7 # 神經餅大大

    說道打更,很多人都是在古裝戲上看過,可是基本上晚上出來打更的龍套很快就領了盒飯。因為古代不像現在這麼發達,沒有手機手錶這些工具觀察時間,白天可以看太陽的角度,但是晚上的話就沒有辦法了。為了確定晚上大概的時間,就出現了這種報時的工作。

    其實打更也是有講究的電視上的只是一個人人拿著個木頭和鑼一邊敲一邊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其實真正的打更是很有講究的。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臺“咚——咚!咚!咚!咚!”。

    另外,還有種說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時不宜驚動他們以免影響他們回不到陰間而在陽間為禍,當然,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當然,古人已經發明出了一些計時工具,比如用點香計時,比如沙漏,或者夜觀星象等。但這些要麼需要較強的專業知識,要麼裝置安排和維護比較麻煩,不可能人人用得起。

    至於打更的人怎麼掌握時間,那就好辦了。就是咱們前面說的這些計時工具,比如更香,點燃一支是一個時辰或半個時辰,時辰到了再點一支,很容易掌握現在多少時間。負責定時的人觀測到時刻變化,告訴更夫,再由更夫敲鑼告訴所有人。這樣,一個地區只需要維護一套計時裝置,通過打更實現時間共享,這也算古代科技不發達時候的一種資訊廣播平臺。

  • 8 # 優己

    因為古代有宵禁!這是軍防時代留下來的產物。在古代,打更是在城裡才有的。當時的城池是居民中心,城裡有各種商鋪酒肆等娛樂中心,由於沒有電燈,這時候用來點燃照亮街道市面的都是用燈籠,這是用一個紙籠套著蠟燭的一種燈。而到了夜深街面打烊沒人的時候就會有更夫出來吹滅這些燈籠,一個是節約能源,畢竟這玩意兒燒的是油,沒人的時候點著這燈浪費;一個是因為這些燈都是明火,一旦被風吹落,在無人照看的情況下容易引燃其他東西,所以才會有更夫會在打更的時候大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一般來說,宵禁時間大約是分兩個更次。一個是二更時期,也就是大約晚上9點到11點,一般來說這個時候是商家打烊的時候,更夫會出來打更,提醒的是商家注意熄燈,防止火災;一個是三更時期,也就是大約晚上11點到1點左右。這個時候基本上就是正式宵禁了,會禁止百姓上街,一般這個時候就會有士兵或者衙門府役上街巡邏了,如果發現了有人會上去核查身份,一個是防盜一個是防止混入奸細。

  • 9 # 有書快看

    在我們常看的古裝劇中,經常會看到很多古代與我們不同的生活習慣和風俗,而其中最讓大家奇怪的,就是常常在夜晚場景中聽到那一聲聲敲鑼聲:咚!咚!咚!——“鳴鑼通知,關好門窗,小心火燭!”咚!咚!咚!——“寒潮來臨,關燈關門!”咚!咚!咚!——“早睡早起,鍛鍊身體!”

    打更是什麼?為什麼要打更?

    我們都知道,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代是沒有時鐘,人們在白天時可以根據太陽的影子來判斷大致的時間,但這樣的計時方法卻不能判斷出準確的時間。到了晚上,天光暗了下來,沒有了太陽,人們便不知道應該如何判斷時間了,特別是在人睡著以後,對於時間的概念就更是不知道了。

    而這時,打更這種古代中國民間的夜間報時制度便誕生了,由此產生了還有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他們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

    打更人一般是兩人成為一個隊伍,一個拿著鑼,一個敲,一唱一和,這樣的組合不僅能提高效率,也能給彼此壯壯膽。

    “更”是中國古代特有的計量夜時的稱呼。古人將夜時分成“五更”,所以打更人一個晚上需要敲五次的鑼,人們可以根據他們敲鑼的規律來判斷時間。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為“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時,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為“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為“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為“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為“咚——咚!咚!咚!咚!”。

    古時候的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個小時,更夫每兩個時辰打一次鑼,打了五次之後,也就是五更天了,這時候雞鳴了,天也矇矇亮了。一般聽到更夫打到五更的時候,大家就會開始起床幹活,皇帝也要準備上早朝,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古時的更夫非常辛苦,他們需要與人體的生物鐘對抗,晚上不能睡覺,而是要時刻守著滴漏或燃香等計時的東西,才能掌握準確的時間。打更人不僅僅要打更,他們還要充當古代的“電話傳真”,負責防火、防盜、防突發情況的發生,並要在發生意外時採取緊急措施。要知道,人們在古代沒有電話的時候,更夫就是最好用的一個跑腿人士了。

    古代沒有電話,也沒有監控,要是家裡進了盜賊和小偷,或是半夜家中失火,那真是防不勝防,這時候更夫就起到很大的作用了。他們一見有事情發生,便立刻敲響鑼鼓來引起他人注意,讓附近的人支援他們解決事件。尤其是元朝、明朝之時,由於夜間巡邏,若是發現什麼蛛絲馬跡的,可以立即向官府衙役稟報,若是抓到了盜賊,還能領到一筆豐厚的獎賞呢!

    當然,更夫這個職業,在古代民間是值得讓人敬佩的,古時候並不像如今有豐富的夜生活,若是夜裡生病需要請郎中的話,就能夠讓打更的人幫忙,因為在夜裡,婦人家是不方便出門的,因此就可以讓更夫幫忙,將大夫郎中請到自己家裡,為病人看病。

    打更的歷史中其實也包含著不少封建迷信的傳統。打更起源於原始的巫術,主要起驅鬼的作用,那時只有受人尊敬的巫師才有資格來打的。所以在很多文學作品中也都保留了打更驅鬼的習俗,如著名的《紅樓夢》就有這樣一段描寫道:“晚上吳貴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婦兒不妥當,便都說妖怪爬過牆吸精而死。於是老太太著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將寶玉的住房圍住,巡邏打更……”

    打更在古代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甚至很多農村城鎮直到現在都有打更的人。解放後,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對時間的要求遠非打更可以滿足了,自然而然的,打更這門古老職業也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除了文字記載,我們看到最多的打更就是在影視劇中。

  • 10 # 小鎮月明

    大家都看過不少古裝劇,更夫在劇中那可是一個非常重要(高危)的角色,直接推動了整個劇情的進展。

    沒有更夫的存在,反派那“驚世駭俗”的神功怎麼能體現出來沒有更夫的存在,案子口破不了了!

    所以說,更夫的存在,是為了讓電視劇更有看頭!

    好吧,開個玩笑,還是來說點正經的。

    打更這一行為,最高可能不是用來報時的,而是用來驅邪驅鬼的,而手中的梆子則是驅邪的法器。所以在比較很長的時間,更夫都是由巫師來擔任的,地位那是相當之高。

    晚上打更主要方便人們明確時間,根據時間來安排自己的作息。封建時代的城市往往都會存在宵禁,比如說到了晚上幾點就不能外出晃盪,而晚上的時間只能通過更夫打更的聲音訊率來判斷。

    打更都是有講究的:

    一更天,咚、咚……二更天,咚咚、咚咚……三更天,咚咚咚、咚咚咚(一慢兩快)……四更天,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一慢三快)……五更天,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一慢四快)。

    與此同時,更夫還要身兼著巡邏的任務,集報時員和巡邏員於一身!

  • 11 # 公子霜塵

    更早的時候,將“打更”稱作“擊柝”( 柝讀音tuò),是古代三百六十行之一,主要作用是在夜裡報時,兼著威懾小偷、火情等職能。考慮到上夜班的因素,與人們日常作息規律相悖,還得忍受獨孤與黑夜,所以打更的人選,一般選擇男性且是年老者,一則睡眠時間少,其次是生活閱歷相對豐富,膽子也大,不致在走夜路時一驚一乍。

    打更這個行當,一說是兩人一組,一人敲鑼還附帶提著燈籠照明,另一人打梆。打更時,兩人邊走邊敲出“篤篤—咣咣”的高低音組合,不致讓一種樂器的單調,佔據著整個寂靜的黑夜。具體是:每個時辰打更一次。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打的聲音是一次,晚上9點到11點為二更,打的聲音是兩次,以此類推。那麼,問題來了,打更人是如何識別具體時辰的呢?

    (打更人)

    影視劇經常會有出現這麼一個橋段:勤勉的皇上處理著政務,一個呵欠給出了“該休息”的訊號,便問貼身的“一剪沒”,具體時辰,太監抬頭一望,回覆皇上“某某時辰”。難道打更人也如同“一剪沒”嗎?當然,不排除太監、打更人有這個技能,但可能性不大,不是每個人都能“天人合一”,精準感知時間。雖然古人對於時間還沒那麼高的要求,但還是需要知道時間的大致範圍。

    大家熟知的日晷,主要是根據太陽的影子,判斷時辰的一種計時工具,但其受到太陽的影響,非全天候的,晚上則無法知曉時間了。人們又發明了漏壺,也稱作漏刻、水鍾等,可以“全天候”覆蓋,不受太Sunny的影響。原理是在壺的底部鑽個小孔,壺裡的水便一滴一滴地漏下來,透過漏水的多少,古人知道時辰。相傳最早是由一位古埃及的大官發明的,約在公元前6世紀傳入中國。

    (呂才漏刻)

    使用過程中,由於受到重力的影響,水多的時候水壺裡的水滴得快,水少的時候滴得慢,記時誤差會比較大。初唐時期,太常博士呂才製作的四級補償型浮箭漏,也稱呂才漏刻。利用多個水壺計時的方法,解決了單個水壺記時誤差大的缺點。

    具體操作是:這種漏壺有四匱,一夜天池,二日天池,三平壺,四萬分壺,每個壺之間有高度差。水由高處的壺滴入,自夜天池,入日天池,以此相注,最後浮箭升上,讀取刻數,對應相應的時辰。

    這樣一來,假設是在初唐時期長安城,那豈不是得一組打更人,得配上這麼一個呂才漏刻?韓愈的《出門》:“長安百萬家,出門無所之。”元稹的《遣興十首》:“城中百萬家,冤哀雜絲管。”描繪了長安城可是個百萬人口的大都市。完成長安城的打更,得配備數量可觀的呂才漏刻,才能滿足這一操作,恐怕不太不現實。或許可以到《長安十二時辰》得到一點啟示。

    《長安十二時辰》中,在長安城分佈著眾多鼓樓。一般訊息可以透過鼓樓的鼓進行傳遞,使得中央的指令可以快速傳遞到城中的每個基層單位。重要的訊息則透過鼓樓的圖案進行傳遞,一是晚上不會擾民,其次圖案變化更多,傳遞資訊更豐富且加了密,只有內部人員看得懂其中所包含的資訊。

    (鼓樓)

    如此,宮中負責記時的官員,如同《長安十二時辰》那位報時博士龐靈,一天不上廁所,目不轉睛地盯著計時器,待整點之時,便將訊息傳遞到中樞鼓樓,再由此往下傳遞到基層鼓樓。附近的打更人從中知道了時辰,便啟動程式,完成負責區域內的報時。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 12 # 不劉遺憾分淼必爭

    當然要打更了,除了報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這一作用,除了打更的更夫,是旁人根本無法取代的。

    中國古代在很長一段時間是有著嚴格的“宵禁”制度的,就是到了晚上,百姓們不能自由活動,擔心會發生意外。

    比如唐代,宵禁就是非常嚴格的。大概在晚上7.8點鐘,路上就不能再有行人了。

    而這一情況,直到宋代才慢慢發生了改變。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經濟都大發展的時代。而且,宋代的君主大多比較開明,允許人們晚上可以有“夜生活”。

    但即便如此。古人還是會早早睡覺的。

    但同時,古代又誕生了一個職業——更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打更的。

    那麼,古人為什麼要打更,他們是怎麼判斷時間呢?

    打更真的重要嗎?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打更,這一特殊行業的必要性。

    宵禁制度由來已久,周代,秦漢都是重點法典

    宵禁制度在古代非常重要,因為古人大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以晚上基本上會早早睡覺。

    而且為了避免晚上發生種種意外,也會設立晚上禁止娛樂,禁止活動的制度。

    追溯起來的話,這一制度最早在周代就開始了。

    因為周代時候,商品經濟還並不繁榮,所以主要的稅收還是農業。

    古人認為,只有晚上睡得足夠好,轉天才有精神,才可以為國家帶來更多的農業稅收。所以從周代就有了這一制度。

    晨行,半夜遊蕩,由“司寇氏”斟覺杖刑。——《周禮·秋官司寇》

    這裡出現的司寇氏就是周代出現的特有官職,他的任務就是根據星象確定早晚時間,讓巡夜的官員實行宵禁,也算是一種官職創新了。

    而到了秦漢時代,這一制度持續發展。根據《秦始皇本紀》記載,宿衛郎官在五更時分發現了夜行者,大聲喝問他是誰,幹什麼。

    《資治通鑑》 裡也記載了一個故事,漢文帝時期,有一位官員因為母親過世,半夜想出去奔喪,結果被城門官吏給攔住了。後來愣是等了一個晚上,白天時候才出去的。

    由此可見,宵禁制度的影響深遠。

    不過,如果有人真的觸犯這一原則,那麼,他受到的懲罰也是非常嚴重的。

    《三國志》就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個漢靈帝寵幸的宦官,因為叔父違反了宵禁制度,所以被洛陽北部尉亂棍打死。不管他如何哀求,饒恕叔父一命,漢靈帝都沒有答應。

    透過這樣的故事,我們也能窺見這一制度的嚴苛了。

    隋唐時期稍有緩解,但處理更加細化,直接上升至國家高度

    隋唐時期的宵禁制度,比起之前,稍微有了一些改變,但同時也做出了一系列具體的細化,而且首次以國家法令把這項制度公開化。

    隋代時,隋文帝為了彰顯自己治國嚴明,讓百姓們做到有法可依,於是制定了一部體例嚴整,寬嚴有度的法令,這就是《開皇律》。

    而在《開皇律》中,對於宵禁有著明顯的說明。

    犯夜者,笞二十。——隋《開皇律》

    翻譯過來就是,在隋代,如果誰敢半夜還出來活動的,那可是要捱上20板子的。

    不過,為了彰顯自己的愛民,隋文帝還是對這一制度進行了一些調整。

    在當時,全國有三天可以不宵禁。一個是春節,一個是元宵節,一個是皇帝本人的生日,當時叫做萬壽節。

    尤其是元宵佳節,按照當時的法令,當天不僅不宵禁,百姓們還可以在街上載歌載舞,尤其是青年男女,還可以戴上假面具,互相傾吐衷腸。

    試想,春寒料峭,花燈璀璨,漫天的煙花就像火樹銀花,兩位帶著面具的青年男女,在一種既溫馨又舒緩的環境下,有些拘禁又很是大膽的追求自己的愛情,這樣的畫面,想想都讓人神往啊。

    當時“男女授受不親”還是非常大行其道的,所以,隋朝人有這樣的進步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而唐代,延續了隋朝人的《開皇律》,也讓全國百姓可以享受三天的夜生活。

    但是,在其他時間的宵禁制度,依然是非常嚴格的。

    而且,唐代的長安城,實行坊市制度。全城中軸分明,區劃勻稱,形成了猶如棋盤一樣的街道佈局。

    詩人白居易用詩句來描寫當時的長安:“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這種城市建築,非常有利於對城中居民進行管理,包括實行宵禁。

    根據《舊唐書》《大唐新語》等典籍的記載,每到黃昏時分,就有人在街上鳴金或者擊鼓,提醒行人迅速各回各家。

    所以在大唐,晚上在街上亂逛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不過,唐代人還是做到了適當的開明,而不是一味的死磕這一制度。

    在宵禁期間,如果公家因緊急事務,私家因結婚、喪葬、兇疾等事宜,是可以出行的。但必須憑藉相關文牒。

    而且,為了最大程度體現這一制度的公平性。當時幾乎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普通百姓違背了這一制度會遭到處罰,官員也一樣。

    《舊唐書·本紀卷十四》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中使郭裡旻酒醉犯夜,杖殺之。”“中使”,即宦官。

    在唐朝,宦官位高權重,一般人都惹不起。可是,這名倒黴的宦官郭裡旻,因為晚上喝醉了酒在街上亂逛,結果被活活打死。

    所以,既然其他時間都要過得這麼緊張,唐代人就會利用元宵節好好放鬆一下。

    與此同時,出現的詩句更是數不勝數。唐代詩人寫詩非常熱情灑脫,尤其在元宵節這麼一個放鬆的日子,寫下來的詩更加恢弘熱烈。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這些熱情小詩的背後,都讓我們窺見了大唐盛世的繁華富庶。

    宋代解除宵禁,人們有了非常豐富多彩的夜生活

    宋代是市井文化發展的高峰期,體現在人們的生活上更加突出。

    宋代的統治者大多比較開明,所以徹底放開了宵禁制度。允許百姓們可以晚上享受夜生活。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人們的文娛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民間晚上有瓦肆勾欄,可以讓藝人們說書唱曲。

    晚上還有冷飲小吃,可以滿足人們吃夜宵的習慣。也正是在宋代,中國開始將“一日三餐”作為傳統,慢慢開始吃晚飯了。

    而且,這一時期人們追求愛情更加純粹奔放。

    大詩人辛棄疾寫《青玉案》時低迴婉轉: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雖然這首一首比較溫婉的愛情詩,但是透過前邊的介紹,已經能夠看到宋代宵禁制度取消之後,帶給人們的歡樂與幸福了。

    伴隨宵禁制度,同時衍生的就是打更制度

    既然宵禁制度如此影響深遠,那麼,他就有他自己的一套發展方法。

    而在這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打更制度。

    在我們一般人回憶裡,可能是一位更夫,拿著燈籠和銅鑼,走上幾步敲一下,喊上一聲“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是一種很辛苦的形象。

    其實,這種情況並不是完全正確的,古代的打更是非常有講究的。

    比如打更只是打五更,就是打五次。時間大致從晚上7點開始到凌晨5點結束。

    而且,打更的時間和節奏也很重要。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臺“咚——咚!咚!咚!咚!”。

    總的來說就是先慢後快,這也是很有趣的。

    人們一開始聽到晚上7.8點時候的落更,就在提醒自己該睡覺了。

    而到了晚上11.12點,也就正好到了凌晨時候,人們應該進入深度睡眠的時候了。

    我們現在常說的半夜三更也就是這個時候。

    而到了3點前後,打完五更基本打更就算結束了。

    因為在等一會,公雞就要開始打鳴了。人們也知道該起床,開始一天的工作了。

    這就是打更的全部流程。

    打更這麼重要,更夫是如何判斷時間的呢?

    一般來說,更夫除了拿著照明的燈籠還有發生聲音的銅鑼,還會拿著一根香。

    既可以防蚊驅蟲,又可以提示時間。古人說的一炷香時間,一盞茶時間就是類似的意思。

    一般都是一炷香正好兩個小時,代表到了下一個時辰,就該重新換新的打更聲音了。

    另外,這些打更人也並不是特別辛苦。他們一般不會自己獨自打夠五更。

    一般都是每個人盯兩個小時或者盯一個時間段。畢竟晚上是人們正常休息的時間,總這樣熬著身體也吃不消。

    所以,一般都是一個人點上一支香,帶著銅鑼和燈籠,圍著城市轉一圈。等香燃盡之後,正好回到原點,由下一個人再點一支香,繼續拿著這套裝備走一遍城市,換一更繼續為人們報時。有點類似我們今天接力賽的意思。

    打更真的重要嗎?到底有什麼作用呢?

    其實,打更既然發展了上千年,中間一定有他非常重要的意義。

    而打更最重要的作用,除了可以報時,提醒人們到時間休息之外,另外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預防火災。

    眾所周知,古代的城市多是磚木結構。一旦發生火災是非常恐怖的,很容易造成接連一片都被燒燬的現象。

    而且,古代通訊技術也非常不發達。發生火災之後,撲滅火災,甚至怎麼通知地方長官都是一件困難事。

    而打更就能非常圓滿的解決這一難題。因為他們圍著城市轉,看到哪裡有火情之後就會立馬反應過來。

    而且,這些打更的大多是三四十歲上下的青壯年,體力好,跑得快,去官府彙報給當地的父母官也是非常迅速的。

    當地的官員如何妥善處理,這樣就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除了防備火災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防盜。

    過去小偷偷東西也多半會發生在晚上,不管是被本家看到,嚷嚷出來,被打更的發現;還是沒有被發現,剛剛走到街上,因為不合常理的動作和眼神,被打更的發現,都是非常容易的。

    而他們在大概記錄了小偷的相貌和逃跑路線,這樣也可以把百姓的財產損失降到最低。

    所以,打更的不止是起到了簡單的報時作用。他還能很好的保衛著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所以,這一制度一經創立,就非常重要。被歷朝歷代的人們所接受。

    而自從清代以後,隨著時鐘,懷錶,西方來的自鳴鐘等等相互出現,打更這一職業也慢慢消失了。

    但不可否認,打更制度曾經為古代人們的生活出力不少。這才是古代打更長久發展的實際意義。

  • 13 # 科技歷史說

    古代晚上要是沒有打更人,那就太恐怖了。

    明朝末年,也就是公元1600年左右,在一個人口只有四五萬的偏遠小縣城裡,有一位60多歲,依舊無兒無女的打更人。

    古代的打更人,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也不缺乏流傳下來的江湖傳說,由於經常晝伏夜出,幾十年如一日,而且絕大多數打更人都無兒無女,所以這一職業,儘管也算是個公差,但是卻一直跟賒刀人,散仙一樣,都被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別看只是簡單出門巡個邏,但是據說這一行可很有講究,更重要的是講究傳承,而且據說打更人具有驅邪避穢的特殊用途。

    那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裡……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篤篤--咣咣

    60來歲的林老漢,又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村裡的老一輩人都經常說,林老漢還在年輕的時候,做過木匠,也做過山賊,但是每當有人問起林老漢這些事兒的時候,他只是憨憨的一笑置之。

    總之就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給人一種相當神秘的感覺。

    原本在縣城之中的打更人,並不只有林老伯一個,但是這段日子說來也奇怪,其他的打更人不是有事,就是出事兒!

    所以今天夜裡就只有林老伯一個人打更了。

    為了能夠克服內心的恐懼,打更人一般都是兩人為一組,一個人手裡拿鑼,另一個人手裡拿梆。

    每天夜裡只敲5次,間隔一個時辰敲一次,敲完第5次也就說明今天的工作順利結束了。

    這時候天也就大亮了,就是我們俗話說得五更天。

    由於搭檔有事兒,今天晚上的打更人只有林老漢一個,所以他的工資直接翻倍了。

    林老漢也像往常一樣出門了,畢竟多拿一份工資,就得多負起一份責任來!

    畢竟要是連林老漢也撂挑子不幹了,那還真說不定,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儘管夜色已深,但是畢竟那是走了無數次的路,即便是隻有一個人,林老漢工作這麼久,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所以也沒放在心上。

    一更天到了,林老漢只是自顧自地敲鑼打梆子,隨便用了厚重而又嘹亮的聲音喊道: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只不過這回說來也奇怪,原本呼嘯的大風也停了,空蕩蕩的街道上,除了林老漢自己的聲音,月亮也在不知不覺之中,藏到了烏雲背後。

    即便是這樣,這些年沒少見過怪事兒的林老漢,只是心裡咯噔了一下,但也並沒有放在心上!

    溜達完了第1圈,並沒有發現什麼異常的林老漢,就折返回來了,迷迷糊糊沒過多久,就要開始新一輪的打更了。

    一般這個時候需要人打起精神,畢竟這也是極易發生意外的時間段。說來也奇怪,二更天並沒有什麼異常。

    一晃就來到了三更天,林老漢還是按照原來的路徑,晃晃悠悠在街道上走著,沒想到前面的一幕讓他呆住了。

    原本空曠無人的街道上,突然閃過不少的人影,隱隱約約之間,他們向林老漢所在的方向迎面而來。

    林老漢手中的燈籠,也在這個時候不偏不倚,搖搖晃晃起來,藉著微弱昏黃的燈光,林老漢也看不清那是多少人。

    壓根不信邪的林老漢,也相當好奇。

    這大半晚上的,這麼多人集體出動,難道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嗎?

    看到林老漢大搖大擺向他們走去,那夥人影居然定在原地不動了。

    隨即在夜色中傳出一個低沉的聲音:

    老三,不是你說交代的事情都辦好了嘛,怎麼還會有打更人?

    旁邊的瘦子隨即悄聲說道:怎麼把這老漢給忘了?等下就去解決了他!

    就在說話間,林老漢也已經走到了他們跟前!

    看清楚了眼前這幾個人的打扮,林老漢不由得心中一驚:

    這黑燈瞎火的,對面足足有8個人,個個披麻戴孝,還抬著一頂黑漆漆的大棺材,掛在棺材頂上的燈籠便忽明忽暗,在那一瞬間,彷彿有種陰間鬼差的感覺,但其實這點場面,對於林老漢而言,也還不算什麼大驚小怪的,但是普通人可能就嚇尿了。

    雙方在碰面的那一刻,都沒有人率先開口打破寂靜,只是默默地盯著對方。

    直到林老漢試探性地開口問道:諸位這是去幹嘛呀?

    只見領頭的那位漢子不客氣地說道:看不出來我們這是去送葬嗎?

    眼看對方來者不善,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林老漢就想要快點走開了,畢竟對方人多勢眾,即便是發生什麼,自己也沒有任何辦法!

    那幫人本想對林老頭動手,但是看到老頭也是明白人,很識趣地走開了,所以也就沒多做什麼,而且他們神色慌張,應該是有更重要的任務去做,所以也就沒有過多耽誤時間。

    看著逐漸走遠的一行人,林老漢終究還是留了個心眼,畢竟他在剛才經過那夥人的時候,深吸了一口氣,憑藉著敏銳的嗅覺,他知道這裡肯定有問題,而且那種特殊的氣味,只來自於一個地方,那就是城中的死牢,畢竟那裡經常會有死刑犯的屍體。

    那種味道林老漢再熟悉不過了。

    再看看一行人經過,留在地上的那一串溼漉漉的腳印,更加印證了林老漢的猜想。

    關鍵是眼尖的林老漢還發現,那幾個人的棺材裡絕對有東西,並且不是一般的東西,8個彪形大漢,都差點被壓彎了腰,事出反常必有妖。

    剛想到這裡,對面為首的那個大漢,突然向並未走遠的林老漢狂奔而來,意識到大事不妙的林老漢,趕緊拎起手中的銅鑼,噹噹噹連續敲了三下,這也相當於打更人的暗號。

    就是為了應對各種突發情況,隨即轉身就跑的林老漢,邊跑邊喊道:殺人滅口啦……

    其實在古代,晚上衙役們也會值夜班,就是為了應對各種突發情況,林老漢連續三聲銅鑼響,就已經驚動了值班的衙役,眼看著前面亮起的燈火,林老漢笑了。

    背後那名彪形大漢再也不敢追了,轉頭就帶著那一夥白衣人,迅速消失在夜色之中,就連抬著的那一口木棺材,也被扔在了地上。

    幾名衙役看到氣喘吁吁的林老漢,趕緊問道:林老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兒?

    還沒順過氣來的林老頭,轉身就指了指扔在地上的棺材,隨後又把剛才發生的事兒講了一遍。

    帶頭的衙役感覺此事非同尋常,隨後就帶著手下前去檢視,順便讓身邊一個年紀較小的衙役去稟告縣太爺。

    等到縣太爺召集人手來到那口棺材前面,隨即就吩咐衙役打開了,看到棺材裡的東西,他傻眼了。

    偌大的棺材裡竟然沒有人,反而被無數的金銀財寶填滿了,確實令人匪夷所思。

    只不過稍作遲疑,林老漢當即就脫口而出:是盜墓賊!

    縣太爺當即就讓手下們去搜尋,但是林老漢卻說:慢著,跟我來。

    林老漢這才說出了自己的分析:他們鞋子上有泥,並且身上有刺鼻的味道,應該在城中死牢附近!

    果然,縣太爺帶著衙役們,在死牢附近的一個隱蔽角落裡,找到了盜洞,並且成功抓獲了這夥盜賊。

    至此,這個故事也算告一段落了,林老漢也因為抓捕盜墓賊有功,得了一筆賞錢,徹底回家養老去了。

    看完了打更人巧抓盜墓賊的故事,你是不是也對打更人有進一步的瞭解呢。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重點聊聊這幾個問題。

    什麼是打更人,打更人的歷史究竟從何時開始的?

    其實,古代打更還有另一種說法,叫做擊柝,這裡的柝,也就是打更人常用的木頭梆子,說白了就是一根中間空心的木頭。

    由於中國古代房屋主要是木質結構,而且古代沒有先進的照明設施,依賴蠟燭和煤油燈,是極其容易引發火災的,所以打更的行業也由此而生。

    所以由此可見,打更的第一個用途,主要就是為了預防火災發生,即便是有火災也能夠提前敲響警報,驚醒睡夢中的人們,防患於未然。

    目前已知打更的最早記載始於東漢,所以打更距今至少也有2000年的歷史。

    而且由於打更的重要性不容小覷,所以這一傳統的職業,其實也算是公務在編人員,和今天的保安大叔,多多少少有點相似的味道,但二者還是有本質的區別的。

    只不過古代的打更人來說,由於門檻比較低,唯一的要求就是膽大心細,而且上的都是夜班,所以有時候要特別注意,這一職業甚至成為了許多乞丐爭先恐後選擇的工作,再怎麼說能夠吃飽飯,晚上巡個邏,也比無家可歸要好太多了。

    打更的主要用途是什麼呢?

    其實除了剛才提到的防火,還有報時,防盜。

    報時也是打更的基礎屬性。

    根據打更人所喊的口號變化,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古人的作息時間!

    戌時一更天,相當於我們今天的晚7:00~9:00,這個時候打更人喊的是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亥時二更天,是晚上的9:00~11:00,古人的活動到這個時候基本上都結束了,也是該休息的時候了,所以這時候打更人喊的就是關門關窗,防偷防盜。

    子時三更天,打更人喊的是平安無事,畢竟這個時間段,也算是事故高發期,所以注意安全很重要。對應的就是11點到次日凌晨1點。

    丑時四更天,對應凌晨1:00~3:00,這個時候已經會有雞鳴叫了,而且由於是氣溫相當低的時候,打更人也會善意的提醒:天寒地凍。

    寅時五更天,就是古人該起床的時候了,古代皇帝起床,也差不多這個時候,別以為當了皇帝就能睡懶覺,大臣們也一樣,畢竟還是要領工資的,所以這個時候的打更人,就猶如鬧鐘一樣,當然也是他們該下班的時候,所以就會喊道: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畢竟在古代不能人手一塊手錶,也沒辦法人均一個手機,所以打更人就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那麼聰明人就會問了,打更人是如何知道時間的呢?

    這個其實很有講究,古代人計時,一般用漏壺,一般也會標有刻度,加滿水之後透過水位變化,來觀測時辰的變化。

    當然古代人也會用點燃一炷香的方式,來計算一個時間段。

    只不過古人一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且古代人,不論是夜生活還是熬夜,都沒有現代人厲害,所以一天24個小時,對於他們來說基本是夠用的。

    別看他們三五點就起床了,但是他們睡得也早呀。

    所以打更人除了報時,一般還兼顧防火防盜的任務,林老漢抓住盜墓賊,那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而且在黑漆漆的夜裡,打更人能夠很好的警報失火,除了避免發生人身安全意外,更重要的是保護居民財產。

    當年就因為打更人的失職,在光緒皇帝即將大婚的緊要關頭,紫金城內突然失火,無數珍寶和建築化為灰燼,龍顏大怒的光緒皇帝,直接上當晚值班的打更人和看守領了盒飯!

    知道了打更人的主要用途,其實就不難理解大根人家今天為什麼消失了。

    一是由於鐘錶的發明,人們不再需要打根人來提醒時間了,再加之建築水平的迭代,所選用的建築材料也更容易防火防盜,所以直接弱化了打更人的作用。

    其實當年孫中山先生的父親,就是一位兢兢業業地打更人,而且培養出來孫中山這樣優秀的兒子。

    所以你明白古代人為什麼要打更了嗎?

  • 14 # 丙潤老師

    你可能很難相信,在古代,如果某一個地方沒有打更的,那麼這個地方連生存都是個問題。

    這可絕對不是我誇大其詞,而實際情況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加複雜一些。

    有人可能會想一個人大晚上不睡覺,拿著一個鑼在那敲半天,然後告訴大家現在幾點了,這樣做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他就算不做這樣的事,人們不是該睡覺睡覺該休息休息嘛。

    恰恰相反的事正是因為一直有人做這件事,所以導致普通人連睡覺都睡不了了,是這樣嗎?

    不,恰恰相反在古代尤其是封建王朝統治時期,幾乎在任何一個大型城市或者中小型城市,再或者人員密度相對較大的鄉村部落都會有這樣的打更人。

    第1點,真實的打更人,生活場景。

    我們始終要明白一點,那就是在古代打更是要吃朝廷飯的,一個人拿著鑼鼓,大晚上的時候四處亂敲,朝廷見到之後是要給他糧食吃的,不是說做人家做免費的苦力。

    那古代的打更是如何打更呢?打更的中間時間節奏又是如何來看的呢?準確地來說在古代打更一般分成5次或者6次,但我們就按照5次來講,因為第6次沒有太明顯的意義,一些小地方或者非特殊情況下,第6次打更原則上不存在。

    第1次打更是在晚上7點左右,打更的時候是一慢一快 ,一慢一快, 一慢一快連續打三次,就類似於我們之前聽過的敲鑼打鼓等等的聲音。

    但是這種聲音它的節奏韻律感非常強,然後連續打三次之後再告訴大家,現在是一更天了,這裡的一更天就是晚上7點的意思。

    同樣的道理第2次打更是在晚上9點,然後這個時候連續打多次也是打一下,然後再打一下,然後再打一次,等到第3次打更的時候是在晚上11點,這個時候要一慢一快一慢一快。

    然後等到凌晨1點的時候是打第4次,剛這個時候要一慢三快,等到凌晨3點的時候打第5次剛是1慢4快。

    我壓根就不需要多說什麼了,如果說一晚上需要打6次更的話,按照每一次打更中間的間隔時間差是兩個小時,到了凌晨5點還需要打一次更。

    那為什麼在現實生活當中凌晨5點打更的那一次幾乎消失不見呢?

    很簡單,因為古代的時候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

    就這麼說吧,晚上六七點鐘大家就鑽被窩裡面睡覺了,等到第2天早上可能到不了5點,你都已經清醒過來了,在院子裡面忙活一些小的事情,或者出門偷偷看看有沒有人出門了。

    如果有人出門了,自己也抓緊時間出去溜達溜達,當然這得趕上太平盛世,如果是亂世的話,不到規定時間點出門溜達,你很有可能會死於非命。

    第2點,古代為什麼要打更?

    其一,古代的房屋相對特殊,需要有一個人定時定點巡邏。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其實是沒有水泥的,也沒有混凝土的,更沒有各種各樣的鋼架鋼結構。

    在古代如果想搭建一個房屋,家裡面富一點的就用紅磚大瓦房是需要花費很大力氣去專門燒製的。

    就這麼說吧,一個鎮子裡面能夠有一戶人家透過紅磚大瓦房搭建房屋,就已經非常了不得了。

    可是問題的關鍵在於古代可不只是大戶人家,各種各樣的窮親戚多的是,那這些窮親戚怎麼辦呢?

    用幾個木頭把中間的頂起來,周邊糊上泥土和水稻或者小麥和在一起的東西,往牆上一呼一個破牆就算修好了。

    這種房子雖然夏天的時候不怎麼熱,但是冬天的時候那可真的能凍死人,可謂是四面透風。

    就跟拿小刀劃面板一樣,但無所謂了,反正古代的平均生活水準也就是這麼回事。

    而那些敲鑼打鼓的人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看一看晚上有沒有小孩在旁邊瞎胡鬧,或者有沒有一些特殊情況。

    比如這邊取火的時候突然把房子燒了,那邊取火的時候突然把宅子燒了,這個一燒可是一大片的。

    這也是為什麼打更人在每一次打更的時候總是說這樣的一句話,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為什麼人家會說這句話呢?很簡單,明擺著就是告訴大家了我的主要職責之一。

    就是要看一看有沒有地方有火源,如果一個地方著火了,那麼這個打更人就需要看一下了,憑藉自己的能力能不能把這個火熄滅,如果能夠熄滅,那就不用驚動關府了。

    等到第2天的時候給官府彙報一下,官府派人過來保不齊獎勵給自己兩個饅頭,但如果自己解決不了,那就得第一時間跑到官府那邊敲鑼打鼓。

    無論如何等到現在也知道這件事,然後再抓緊時間把縣裡面的所有力量全部集中起來,把這個火給滅掉。

    其二,為了讓大家有個準確的時間差。

    大家要注意在古代的時候,老百姓們是能夠知道現在是幾點了,能夠區分出時間點。

    為什麼呢?我的父親到現在為止都有這樣的超能力。

    我記得小的時候陪父親一塊下地幹活,然後我問父親,現在幾點了?

    父親望了一下太陽,然後再看了一下地面上的影子,說:現在應該10:45左右了。

    然後我拿出手機來一看,剛剛好是11點,前後之間的分差值應該超不過15分鐘。

    當然我父親說得這麼精確,十之八九是在嚇唬我,也能夠看得出來,父親透過白天的時間表能夠推斷出來現在幾點,推斷的也是八九不離十的。

    可是晚上呢,晚上的時候普通老百姓怎麼能知道幾點呢?

    有人說了你這就是沒有接近生活,晚上只需要多看一看月亮,你不就知道現在幾點了嗎?

    晚上看月亮是可行的,但原則上來說會有以下幾種情況。

    萬一有的時候天上沒有月亮呢,這種情況是經常發生的,萬一有的時候天上有月亮,但是突然之間有烏雲了,下了一場雨你也看不到月亮,所以晚上我們很難知道現在是幾點。

    那有人就說了你晚上知道幾點也沒什麼意義啊,反正晚上也不讓你出門,你就在家裡面躺著睡覺不就行了嗎?

    話是這麼說,但又會出現另外幾種情況,比如一個人晚上的時候實在睡不著,左思右想就是睡不著,也不知道現在幾點了心裡毛躁躁的,而這個時候敲鑼打鼓的人來回去溜達。

    他只要告訴我們現在三更天了,或者四更天了,那個睡不著的人心裡面就會有個譜,哦,原來是這個點了,我只需要再堅持一小下就可以休息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特殊情況或者緊急情況,比如自己的老婆馬上就要生下來了,自己在半夜裡面鬧肚子打滾,這個時候如果出去的話,還有可能會被殺個頭。

    那怎麼辦呢?只能強硬地忍來忍去,終於聽到大哥的聲音了,結果一聽完蛋了,現在才一更天,那不死翹翹了嗎?

    但如果一聽是五更天了,心裡面就有個譜了,我只需要再等個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的偷偷摸摸地跑出來就行了。

    第3點,古代打更人如何知道準確時間?

    那有人就說了千算萬算我終於找到你這篇文章的漏洞了,你是如何知道古代打更人知道準確時間這件事的?

    很簡單就是你所說的一樣,古代的這些打更人,他們每到了一個固定的時間節點就跑出來,然後告訴大家,現在是一更天的二更天了,三更天了,4更天了5更天了。

    他們是如何知道這個具體時間的呢?其實古代的打更人他們有自己的一項特異功能。

    要麼他們會有一個自己獨自制作的沙漏,再要麼他們就能夠長年累月的工作,當中有一個敏銳的時間點。

    還有一些特殊情況,就是這些打更人他們自己也糊弄,差不多到點時間了就來回溜達一圈。

    但我們唯一需要知道的就是古代的打更人,晚上的時候很少睡覺,就算能睡覺也只是稍微眯一下,然後馬上就得醒。

    作為老油條,他們可不敢因為晚上的時候睡覺而耽誤了工作。

    所以打更人雖然看起來年齡不大,四五十歲的樣子,但是走在馬路上,你說他80歲我都信。

    為什麼?因為整個身子已經走樣了,這份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朝廷的飯也不是這麼好吃的。

    另外打更人還有一個功效,很多人可能會想象不到,什麼功效呢?

    打更人每一次敲鑼打鼓的時候,聲音都會傳得特別遠。

    如果真的有人想要做壞事或者有人已經在做壞事了,那麼這些敲鑼打鼓的人也會給那些壞人一些警惕。

    小夥伴們,你們如何看待古代人打更這件事情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利比亞大戰開始,不明戰機炸燬土防空系統,哈夫塔爾能翻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