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武俠劇被翻拍了那麼多次,《笑傲江湖》,《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都被翻拍了很多次,為什麼唯獨連城訣沒有導演再敢翻拍,是因為連城訣的故事不好拍還是不敢拍啊。
-
1 # 娛樂老guoguo
-
2 # 二次元獨愛
不能說沒人翻拍,而是拍了怕沒人看。一部影視劇拍攝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賺錢,這是前提,誰也不傻。
首先,武俠劇市場空間已經越來越小了現在我們開啟電視機,除了歷史抗戰的,基本清一色的“穿越愛情劇、玄幻愛情劇。而且大爆的電視劇還不少,這就給資本一個資訊,觀眾喜歡看這些劇。而《連城訣》是一部武俠劇,又隨著功夫的認知、變新,早已沒了新意,翻拍不討好啊。
其次,與其翻拍一部不太出名的,不如翻拍出名的《連城訣》是金庸先生其中的一部作品,對比其《射鵰三部曲》來講,這一部小說實在是沒有多大的看頭,要翻拍不如翻拍其它的作品。
再者,翻拍電視劇如果是照搬,難免被人說沒有創新。不照搬的話,創新出來的,誰還翻拍?還不如重新編劇一部影視劇呢。所以有這幾個條件在,誰也不敢大動干戈。就算導演和我們同樣有很強的武俠夢,也不可能為了那麼一小眾觀眾、和夢想去翻拍。
-
3 # 棗兒影視觀
我是棗兒,我來回答。
一部劇的翻拍自有翻拍的道理,不翻拍也有不翻拍的理由。《天龍八部》是金庸著作翻拍次數最多的作品,作為金庸迷,不管這部劇被翻拍多少次都很願意去看一看。而《連城訣》看一次就夠了,那是為什麼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連城訣》為什麼很少被翻拍?首先咱們來回憶一下這部劇的劇情狄雲和戚芳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而師伯之子萬圭看上了戚芳,為爭奪戚芳,狄雲被萬圭陷害而鋃鐺入獄,打入死牢。戚芳萬念俱灰嫁給了萬圭。狄雲傷心欲絕想要上吊自殺,被同在獄中的丁典相救,後來兩人相依為命,情同手足。丁典是一個身懷絕技之人,將“神照功”和“連城訣”都傳授於狄雲。狄雲身懷絕技逃出了監牢,遇上了水笙,雖說剛開始誤會極深,但最後也是冰釋前嫌,墜入愛河。偶然機會狄雲得知戚芳被萬圭所殺,心灰意冷,帶著戚芳的女兒回到雪山,與水笙共度一生。
從劇情上講這個故事還不錯但是太悲情了,主角從頭到腳都沒有美好的故事發生。觀眾開啟電視機主要是休閒一下,但《連城訣》每一幕都是悲慘的故事,久而久之也會影響到觀眾們心情,畢竟誰不願意抱著一根“苦瓜”啃到底,導致觀眾越來越少。再者劇情太單一,沒用巨集大的抱負,不像《天龍八部》喬峰那樣,既有兒女情長,也有心繫國家。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原版都沒有火,翻拍又能有多少觀眾呢?
-
4 # 戚七奇讀金庸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從書的結構上說,《連城訣》故事相對簡單,與金庸其他書相比,沒有優勢。
金庸的小說,像《天龍八部》、《射鵰三部曲》、《笑傲江湖》、《鹿鼎記》等,都是長篇鉅著,故事內容豐富多彩,情節跌宕起伏,人物眾多性格鮮明。而《連城訣》,只是一部中篇小說,主要人物也不多,故事情節相對簡單,不具有改編上的優勢。
2、從影響力上看,《連城訣》不如金庸的其它長篇小說。
我們提起金庸,更多人耳熟能詳的人物,是射鵰系列中的郭靖、黃蓉、楊過、小龍女、五絕、張無忌、趙敏、周芷若等,是天龍八部裡的喬峰、段譽、虛竹、王語嫣、慕容復等,是笑傲江湖裡的令狐沖、任盈盈、任我行、嶽不群等,是鹿鼎記裡的韋小寶和他的夫人們,是飛狐系列裡的胡斐、胡一刀和苗人鳳,甚至是書劍恩仇錄裡的紅花會,這些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影響力巨大,粉絲擁躉居多。與之相比,《連城訣》的影響就小的多,不像其他書人所共知,群眾基礎也小,人們當然更期待他們熟悉的東西,改編連城訣,影響力遠遠不如其他書。
3、從書中主題上看,連城訣表達的不夠Sunny,正能量不足。
連城訣是在寫人性,寫人心的醜陋,寫世間的惡。通篇下來,氣氛極其壓抑,處處都是欺騙。殺師殺友殺女兒,爾虞我詐,爭名逐利,一個聲名狼藉的惡僧血刀老祖,竟然在這些“好人”的襯托下,顯得格外坦蕩。這部書,實在是讓人絕望。
-
5 # 鵬鵬air
《連城訣》卲氏電影拍的挺成功,挺接近原著的。《連城訣》與金庸的其它作品反差挺大,這裡充滿了欺騙、詭計、陰毒、謀算與陷井等,這是一種辛辣的諷刺,刻畫的人物尤重心理路程,心理路程在影視方面不好形容,製作這部影片尤其耗費心血,也不一定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在書裡的情節和影視的展示絕對是兩個層面的。
狄雲與自己的師妹戚芳青梅竹馬,彼此喜歡著對方。有一天師父戚長髮帶著狄雲和戚芳來到城裡師伯萬震山的府上,萬震山的兒子萬圭喜歡上了戚芳,萬震山為了兒子能夠如願,暗害了自己師弟戚長髮,(實際戚長髮沒有死,他將計就計讓萬震山以為自己死了),在一次酒席上又把狄雲灌醉,把他扶進了萬震山三姨太的床上,又把許多金銀珠寶放在了狄雲的包裹中,待狄雲醒後,萬圭領著人進屋捉姦捉贓,狄雲有冤難辨,戚芳沒有見過世面信以為真,就這樣狄雲被送進了大獄。狄雲在獄中大喊冤枉,過著暗無天日、度日如年的日子,就這麼苦苦挨著時日,幻想著師父會來救自己。突然有一天,萬圭帶著戚芳等人給狄雲送來了喜酒(萬圭和戚芳已經成親),狄雲大叫著讓師妹回心轉意,叫得聲嘶力竭,最後師妹默默地轉過了身走了出去,狄雲身受牢獄之災,又失去了最愛的人,身體和心靈都備受打擊,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在牢房懸樑自盡了。
當狄雲醒來的時候,看見救下自己的是披頭散髮且長鬚的人,這個人就是和狄雲同獄的丁典,丁典用神照功救活了狄雲。一個死過一回又活過來的人,是不會再次尋死的,兩人同獄多日,自由患難之情,丁典把自己的神照功傳給了狄雲。丁典蹲大獄是因為一個女人,此女名叫凌霜華,他倆都是喜歡花的人,因花結緣,凌霜華的父親是蘇州知府,此人為了得到丁典的連城訣,把丁典送入了大獄,在丁典練成神照功的時候,在大獄裡已經出入自由,凌霜華對他說,不管她父親再有不是,畢竟是自己的父親,總不能扔下父親跟著丁典就這麼走了,因此丁典在獄中就這麼住了下來,一是能夠躲避江湖人士的算計,二是為了等待凌霜華。凌霜華的父親淩退思眼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把自己的女兒活活的釘進了棺材裡,在外面塗滿了毒藥,丁典心情激盪之下果然中了毒,打鬥逃亡的時間裡毒發身亡。
在一個大峽谷裡,江南四俠與血刀老祖鬥智鬥勇,最後江南四俠有三個死於血刀老祖的血刀之下,血刀老祖殺了三人已是油盡燈枯,死在了谷內。在這段拼鬥的過程中,江南四俠中的花鐵幹目睹慘狀,已是嚇破了膽,血刀老祖將死之際,用言語就把花鐵幹嚇得癱軟在地。其實大雪封山,活下來的人要想出谷必等來年三月。水笙眼看著這場比鬥,眼看著自己的父親被血刀老祖殺害,眼看著花鐵乾的齷蹉相,進谷的這些人,只有自己和花鐵幹活著,花鐵幹早生了殺死水笙的心思,水笙憑藉自己的機智與花鐵幹僵持著,可是要想出谷得等三個月之久,沒有食物可怎麼捱過去?水笙餓得頭暈目眩的躺在地上,看著頭頂盤旋的食人鷹,在大鷹以為她死飛下來之際用石子打下來一隻,就這樣她解決了自己的口糧。而花鐵幹就想不到這一點了,他為了活下去,只有吃死屍,死屍吃光了,他又去打水笙的主意,看見水笙打老鷹的辦法悔恨不已,就這樣兩人用打老鷹的辦法終於等來了出谷的那一天。
-
6 # 宇宙之光67
我個人認為《連城訣》不適合
拍成電影或者電視劇
從另一個角度說
就是目前中國沒有那樣一位導演
更沒有哪些實力派演員
足以演繹這部作品
就小說本身而言
連中篇也稱不起
但是金庸先生抱著批判現實主義的觀念
描繪出舊中國一幅陰森森的江湖
能看懂的讀者恐怕都是中年人了
我如今每每回想起小說中的情節
不由得後背冒出涼氣
除了狄雲是個空心菜
水笙還有些良心
丁典因痴情中毒而死
血刀老祖不是好人也不虛偽
那麼其他人呢
所謂的名門正派江湖豪傑
金錢名利那麼重要嗎
江湖道義在哪裡
平日裡道貌岸然君子相
骨子裡你死我活相互傾軋
生死關頭出賣兄弟連死屍都吃了
轉眼間又作了武林盟主
這些人的人性何其複雜
豈是好壞兩個字可以說得清
如今我們的電影講究商業利益
試問《連城訣》這樣的作品
有多大商業利益
現在已經有的一部作品
我都感覺不夠深刻
還搞出一部電視劇
不忠實於原著
亂加人物 畫蛇添足
同樣道理 我不認為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適合拍電影
能看懂的人很少
本就不適合拍電影
還說什麼翻拍
我不希望再有翻拍的作品
恐怕是某些聰明人看了
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原形
感覺無地自容
只是人家臉皮厚
回頭把這電影臭罵一頓
還是不拍為好
人家總得要一張君子臉
就讓他們好好戴著吧
-
7 # 本無心風月
《連城訣》可謂與其他武俠劇顯得與眾不同,沒有氣勢恢巨集的場面和豪氣雲天的江湖,作品全篇都在揭露人性的醜惡,財寶的誘惑下:徒弒師,父殺女,師兄弟間勾心鬥角互相算計,也是對社會和人心一個寫照。
那麼這是不是導致連城訣翻拍次數少的原因呢?非也,在上世紀各大金庸作品都拍了一大堆,但從反應來看最火的還是射鵰三部曲,笑傲江湖和鹿鼎記,拍電視劇的人要的是拍出來能賺錢,其他都是次要的。
就像明星有一線二線到十八線,金庸作品也是。而當今社會的流量經濟氾濫,有流量就有市場。所以娛樂圈都善於炒作製造話題,而 《連城訣》相對於以上幾部就顯得不溫不火,拍出來肯定沒那麼大反響。
娛樂圈絕對是社會的一個病態寫照,娛樂至死的年代很少有良心導演和演員會去琢磨如何提高作品質量,而是怎麼引起熱度。不管是讚美也好批評也好都正中他們下懷,因為就算罵的人多了也證明熱度有了作品火了錢賺到了。
-
8 # 許彥凱
一、
資本投錢拍劇,追求的是回報率。而預估回報率的一個重要參考,就是IP本身的熱度。金庸一共寫了15部武俠小說,數量不少,不可能每一部作品的熱度都一樣高。
《射鵰英雄傳》是奠定金庸武俠大宗師地位的創新傑作,在報紙上連載的時候,就已經風行香港乃至東南亞的華人圈子。用現在的話說,《射鵰》是當時的“現象級”文藝作品,掀起了全民狂潮。
可以想見,這個超級IP改編的電視劇該有多麼火。電視劇的熱播,本質上是對受眾的再教育,進一步強化了作品在受眾心目中的地位。電視劇抬升了作品熱度,而作品熱度的延續又讓更多人願意投錢翻拍。這是一個良性迴圈的過程,也是IP本身經典化的過程。《三國演義》再拍一百遍,也照樣會有大把人願意看,這就是經典的力量。
金庸的作品當中,經典化程度最高的,就是《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和“射鵰三部曲”這六部大長篇,翻拍次數也是最多的。
相比之下,《連城訣》的熱度就要低得多了。這部作品面世時,並沒能引發類似《射鵰》那樣的熱潮。根據其改編的電視劇,收視狀況自然也比不上《射鵰》改編的劇集。
在金庸的作品內部,也有馬太效應。熱度高的,優勢不斷累積,熱度越來越高,把熱度低的作品,徹底甩在了後面。
二、《天龍八部》和“射鵰三部曲”都有巨集大的歷史背景。喬峰為制止遼帝侵宋而自戕,郭靖死守襄陽,楊過擊斃蒙哥,張無忌領導明教驅逐韃虜,主人公的這些事蹟大大昇華了主題,使得小說在江湖仇殺、尋寶比武等舊套路之上,加了一層巨集大敘事,小說格局立即開闊了起來。
《笑傲江湖》雖然沒有明確的歷史背景,但包含著精巧的政治隱喻;《鹿鼎記》則是優秀的諷刺文學,藝術成就很高。
這六部大長篇都是武俠文學中的曠世鉅著,其中的人物和情節早已深入人心,這一點都不奇怪。
三、但《連城訣》的品質就差了嗎?一點都不差。可是藝術水準高,不等於傳播價值高。有幾個因素,導致《連城訣》的故事不會成為上佳的電視劇題材。
1. 遊離於金庸武俠世界之外
“射鵰三部曲”的內容是一脈相承的,自不用說;《天龍八部》和《笑傲江湖》的情節雖然相對獨立,但很多設定與先前的作品都是相通的。比如少林寺、武當派、大理段氏、丐幫、降龍十八掌、打狗棒法、一陽指、易筋經等元素,都在多部作品中出現過。這些跨書存在的元素,成為一根根絲線,讓不同的作品之間有了聯絡,組成了一個頗為緊實的整體。
但《連城訣》遊離於這個整體世界之外,是一個孤島。裡面的武功、江湖勢力等,與其他作品幾乎沒有聯絡。
武俠世界觀一致的幾部作品之間,會相互導流量。看了前傳就想看續集,受眾總會有這樣的心理。看了《射鵰英雄傳》,就想接著看《神鵰俠侶》,但就是不會想起《連城訣》。
2. 基調過於陰暗冷峻
武俠劇雖然常有打打殺殺的情節,但大家都知道那是假的,幾乎不用擔心對青少年有太多負面影響。很多武俠劇,其實都拍成了言情劇。比如射鵰系列,就總能拍成“靖蓉戀”“楊龍戀”“張無忌花心記”,這樣的劇集,闔家觀看問題不大。
但是《連城訣》的主線卻不是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歷程,而是人性暗面的揭示。如果改編電視劇要忠於原著的話,那給觀眾看的都是些什麼?父親活埋女兒、徒弟弒師、同門相殘?
這樣的內容,決定了這部作品適合的受眾面更小。首先孩子們就不該看,其次成年人也未必愛看。現代人奔波勞碌,精神壓力大,看劇是為了放鬆,不是為了受教育。熱鬧有趣的情節,顯然比沉重的基調更受歡迎。
3. 內容略顯單薄了些
雖然作為一部小說,《連城訣》很優秀,但要改編成武俠劇,就會顯得情節有點單薄。整本書講的無非就是個“很多人為了寶藏變成了畜生”的故事,雖然“砌牆埋人”“室內挖坑”之類的懸念挺勾人的,但故事整體節奏緩慢,還有些沉悶和單調,拍成電視劇,這集數就不夠多,許多成本就很難攤薄了。
如果注水將全劇拉長,那對編劇功力的要求很高,一不小心就成了爛劇。與其冒這風險,不如再重拍一遍《射鵰英雄傳》來得保險。
-
9 # 杭州婉娩
有三個原因:
第一,這本書篇幅短,即便拍成電視劇,十集左右差不多了,拼成二十集是很“廢話”的,在金庸作品中,除了《碧血劍》和《越女劍》篇幅比較短外,剩下的就是《連城訣》,就連《書劍恩仇錄》噱頭也比《連城訣》強,《連城訣》只有上下兩本,比起《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等作品動輒四到六本,字數實在太少,演員又不多,很難表現啊;
第二,這部作品男主角狄雲有點呆,女主角水笙倒是挺“不錯”的,不過全篇的愛情很少,講推理又比較多,論噱頭不如《書劍恩仇錄》,論感情不如《碧血劍》,論歷史性還不如《越女劍》,論篇幅又不如《倚天屠龍記》和《天龍八部》,論新穎還不如《神鵰俠侶》,只能說一個簡單的故事構成一個尋寶的事故,相較其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在金庸所有作品中算是比較“平實”,不見得“譁眾取寵”,所以一般導演為了“票房”,一般不會選擇太“樸實”的作品,既然是武俠小說,圖的就是精彩好看,它太平實了,而且比較含蓄,加上篇幅短,又不是拍生活片,喜歡譁眾取寵的導演沒有喜歡拍這種“片子”的;
第三,金庸本人對這部作品也並非完全“推崇”,《神鵰俠侶》裡面小龍女原型是夏夢,《碧血劍》裡面溫夫人和金蛇郎君的故事採用了“倒敘”的手法值得“稱道”,《倚天屠龍記》裡面的名人有張三丰;至於《連城訣》裡面一個特例也是指殺人凶手有著夢遊砌牆的“習慣”,採自“國外”的心理學,但它實際上早已違背了“武俠”的道義,雖然這是一部好作品,但更多人性關注,這些不一定所有觀眾看得懂,甚至有的觀眾雖然恍然大悟,但知道這不是一部武俠小說了,相比《倚天屠龍記》裡面的“倚天劍”、“屠龍刀”,噱頭不足。而金庸本人對於這部作品,比較短小的作品,沒有多大提“述”,拍起來也會因為劇情比較平乏而感覺無力,所以一般導演不會“拍”,而金庸也不會多提這一部作品,懂的人自會看,不懂的人,可能看了前面就感覺有些窩囊,全域性確實瀰漫著一種痛苦的因素,比較沉悶,所以寫完這部作品後金庸也沒有對這部作品太多勾勒,同樣是藏寶尋寶,一有《鹿鼎記》通過《四十二章經》尋找前人留下“寶藏”,二有《倚天屠龍記》尋找“倚天劍”和“屠龍刀”,三有《俠客行》到了俠客島上尋找絕世武功,《連決訣》的安排和《俠客行》一樣,都是出人意料的,構思上有些“相似”,而《俠客行》雖然也被“翻拍”,不過也屬於金庸鉅著裡面要稍差一點的作品,雖然《碧血劍》篇幅也短,但勝在金蛇郎君的“可看性”,而《笑傲江湖》裡面的風清揚也有可看性,《俠客行》裡面的丁不三、丁不四算是“怪胎”,《倚天屠龍記》裡的胡青牛也是脾氣比較“怪倔”的,一般這類人物屬於出人意表的角色,但還當不得“大梁”,但在《連城訣》裡面,擔任大梁的幾乎沒有,可以說缺乏真正的撐起“骨架”的人物,無論正邪,雖然最後有個結尾,但始終人物的描述要距離真正的武俠小說裡面的驚世駭俗差了,怪也是怪,但俠客之意要“少”多了,雖然主角狄雲也屬於武俠高手,不過他確實太平實了,人物性格比《俠客行》裡面的“狗雜種”石破天還要不如些,石破天也是“憨實”呆傻的,但性格更鮮明一點,一部武俠小說比較平實,就連作者,也不好意思“吹捧”多了,因為不見得人人喜歡平實的。不少人還是注重表面,耍花槍那種最喜歡看了。
總而言之,《連城訣》這部片子可拍,不過篇幅短,加上人物個性比較憨厚,女主雖然溫暖,但是線路隱約,想純粹看情或者純粹看武功或者純粹看俠義的人,多半會得到不滿足,所以也是不太會翻拍的了。
論故事情節,或許《鹿鼎記》、《天龍八部》和《倚天屠龍記》出彩多了。
-
10 # 明道哲史
我只記得,連城訣這部小說我看過,最終幾乎沒什麼印象了,只記得模糊的幾個人物的印象,反正我覺得這是金庸先生最沒放在心上的作品。沒看到用心。
金庸老先生算得上一位非常成功的武俠小說作家,每一部小說都被翻拍過電視劇和電影,並且非常經典,無法超越。“連城訣”是金庸作品中比較獨特的一部,不同於其他的愛情、江湖俠義小說,“連城訣”這個電視劇描寫了一些人性醜惡,充滿了人世間各種各樣的惡行,主角從頭到尾幾乎沒有好下場過,整個劇情偏灰暗一些,過於悲劇。
《連城訣》演義了人世間幾乎所有的惡,從梅念笙的三個徒弟的背叛,到血刀老祖為了一統武林的血洗江湖,丁典和凌霜華相愛卻被她的父親陷害,丁典被關進牢房凌霜華被父親逼得毀容,最後還被父親殺死來算計丁典,梅念笙三個徒弟互相陷害,落花流水中的花鐵乾的卑鄙無恥,為了活命向血刀老祖磕頭求饒,被困雪谷吃了自己義兄的屍體,最後是狄雲被別人陷害到最後師傅為了寶藏殺他。這些都與人們心目中的武俠離得太遠,許多人也不能接受這樣的劇情,雖然裡面也有很多感人的人和事,但是他的主題就是這樣。整部書裡充滿了算計與套路。回到問題來,為什麼《連城訣》不受重視?因為《連城訣》不是成人童話,人們在這本小說裡不僅得不到慰藉,反而會得到陰森森的沉重。人們不愛讀,因為讀著累,壓抑,使人透不過氣來。這本書不能給人輕鬆,所表現的正是我們生活的人間,甚至比這個人間還要黑暗和壓抑,人們剛想逃脫人世的艱辛,自然不願意進入另一個地獄。金庸在這本書中探討了人性的醜惡。只要提到人性的醜惡,話題和故事就不可能輕鬆得起來。就會使人噁心,使人戰慄。比之醜惡的人性,這世間萬事萬物都不值得可怕。有很多時候說人是畜生,絕對是對畜生的侮辱。
只有金庸的擁躉,只有真正的武俠愛好者,願意瞭解人性的讀者才會認真閱讀《連城訣》,所以這是可以理解的。
翻拍自有翻拍的道理,但不翻拍肯定也有它的理由,不管如何,金庸的《連城訣》依然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期待未來有導演能夠將其再次搬上熒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