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面試後兩天,簡訊諮詢面試公司HR個人面試後的結果,對方不予回覆。不合適也能直接告知我覺得比較好。希望大家給我一些你們的想法,謝謝!
20
回覆列表
  • 1 # 騳虤職場說

    步入職場,面試是必經之路,自然會有past和failure。HR是有責任有義務告知求職者面試結果的,面試後兩天,沒有收到結果,註定簡訊告知也沒有回覆,這種狀況是不合理的。

    沒有收到回覆,可能有幾個原因:

    尚未出結果

    實際中,通知面試的大都是人事專員或者前臺,並不是面試官,也不是具有決策權的關鍵人物。找一個崗位,一般是一比幾的在約面試,除非非常契合,當場會決定。一般情況下面試完兩三天出結果屬於正常,涉及一些特殊崗位,或是關鍵崗位,還需要複試、終試,時間就拖得更長。可能是沒出結果,也可能你問的這個人他確實不知道結果。

    沒有結果就是沒有透過

    其實面試的結果,在面試的開始,面試官的態度就已經可以看出大致了,面試期間的氛圍和時長都是一個印證。曾經試過一個面試足足被談了三個小時,聊的很愉快,但談的我都肚子餓了,對方苦於大老闆不在,非留著中午一起吃飯,等著領導來敲定。也試過,聊著聊著,對方主動加微信。真的合適,不會放你走,簡短的幾句話就匆匆結束的多半是待定的狀態,然後幾經比較,通過了,或者淘汰了。

    基本上一週了,沒有迴應了,基本就沒有什麼結果了,與其糾結對方,不如好好回憶下面試中遇到的問題,是否有沒有發揮好的。任何讓你糾結的,多半是並不合適你的。

  • 2 # 大地驚雷LEI

    現在大眾交流方式有改變,用簡訊交流較少了。簡訊諮詢面試結果,如果HR沒看到當然沒法回覆,這樣就會耽誤了時間。可以主動打電話到公司諮詢HR,就會及時快速的知道結果。

    另外一種情況:面試效果不好、不符公司要求NG了,沒有結果就是意味著面試失敗,有些企業不會通知面試者。如是這樣就勿需等待了!現在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公司需要用人求賢若渴,如是面試OK會及時通知的。

    無論面試結果如何,可以主動打電話與HR溝通諮詢,這是最好的辦法。另外,下次到其他企業面試結束時,可以主動問一下面試結果的通知時間和方式!

  • 3 # 我是kelly

    1繼續招人過程中。

    2你只是備選中的一個。

    3hr還有其他公司事宜。

    4你可能不合適。

  • 4 # 淋說職場

    我們在找工作時,都會覺得HR有點“高深莫測”,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也會遇到很多HR,給人不太尊重人的感覺,這種不尊重,不僅體現在HR在面試時的一些言語、行為表現,還體現在HR幾乎不會回覆和反饋任何確切的資訊,無論是郵件、電話等的諮詢,還是面試的結果給一個明確的回覆。

    HR不回覆資訊可能存在的原因,要分不同的階段來看。

    一、簡歷投遞階段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直接在招聘網站上進行簡歷的投遞,少數情況會直接發到HR郵箱,或者是直接電話到公司諮詢。

    而無論是哪種方式,HR從來不會回覆簡歷是否收到、簡歷是否合適、什麼時間會安排面試……對於招聘網站上投遞的簡歷,我們能看到哪家公司查看了簡歷,但並不是能看到所有查詢過簡歷的公司。而直接投遞到郵箱的簡歷,我們連HR是否真的受到自己的簡歷,都不能確認。

    因此,會陷入這樣的糾結:如果HR已經看到了自己的簡歷,沒有通知自己面試的原因,是不是自己的簡歷不合適?那到底是哪兒不合適?

    而從HR的角度來說,對於投遞的簡歷,通常不回覆的原因有如下兩種:

    1、收到的簡歷很多

    通常來說,每個HR都不會只單單隻負責一個崗位的招聘,就拿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以前專門做招聘工作時,通常都是好幾個崗位同時在招聘,每天收到的簡歷都有幾百份。

    所以,會要求自己快速的瀏覽完簡歷,把合適的人選約到公司面試。而不合適的簡歷,通常就是看了就放下,根本沒有那個時間去一份一份的回覆說不合適。

    2、簡歷不合適,或者崗位已經沒有在招聘

    如果是合適的簡歷,即使不直接回復簡歷合適,也會打電話、發郵件邀約面試。因此,直接不回覆的,或者是簡歷不符合崗位要求,或者是崗位已經停止招聘。

    二、面試階段

    我們參加過的面試,面試未透過的,大部分公司HR都不會給任何的反饋,只有面試透過的,會電話、郵件等方式,告知面試已透過,辦理入職相關的手續。

    那為什麼大部分HR對於面試未透過的,不會給任何反饋?

    1、沒有這方面的意識、習慣

    從公司的流程來說,可能會規定一個招聘工作的跟進流程是:收到招聘需求、釋出崗位、篩選簡歷、電話邀約、初試、複試、錄用……但不會規定,對於面試未透過的應聘者,是否應該回復。

    從HR個人的角度來說,目前就大部分的情況來說,對於面試未透過的應聘者,都不會進行回覆。因此,不會有這方面的意識,不會把這一步加到自己的工作流程中。

    2、“共情”能力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共情”,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是指我們的同理心、同感。共情能力,是指一種我們能設身處地體驗別人的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別人情感的能力。而我們實際的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較強的共情能力,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別人的處境和想法。

    HR和應聘者,掌握的資訊是有偏差的。我們之所以會覺得HR應該就面試的情況進行一個反饋,是因為我們在面試後,會經歷一個漫長的等待面試結果的時間段。這個時間段,我們會有很大的壓力、也會有較大的期望。因此,會覺得,即使面試沒有透過,也想收到一個正式的回覆,這不僅是對自己付出的一個尊重,也可以讓自己“死心”,能儘快將精力投放到下一個求職中,而不是白白的期待、浪費時間。

    但這只是我們自己的角度、想法,從HR的角度來說,每天會面試很多的應聘者,一方面,可能不會理解應聘者的期望、失望;另一方面,即使理解,也可能不會浪費自己的時間,去使應聘者能免於這樣的狀況。

    3、拒絕人的話,確實比較難

    如果我們拒絕過別人,應該能理解。我們要去告訴一個人一個好的訊息、要去誇獎一個人,通常是比較容易的,唯一的擔心,不過是想怎麼把話說得比較全面。而拒絕人,你要想怎麼能不傷害到人,怎麼措辭,對方會比較容易接受。

    同樣的道理,HR如果要去告訴一個應聘者他面試沒有透過,也要考慮應聘者收到後不會氣餒、不會覺得自己很失敗,也不會對公司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因為之後可能還會有合作的機會。

    因此,要通知應聘者面試不透過,確實比通知一個應聘者面試已經透過要困難很多。

    4、怕後續有變故

    要通知要一個應聘者面試的結果,只會有兩種,已經成功或者是面試未透過,不存在模稜兩可。

    而有時候,並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十分確定的。打個比方,有一個應聘者,事實上,各方面條件都還挺不錯,能達到崗位的要求。只是因為有一個更合適的候選人,所以,只能放棄他。但如果很合適的那個應聘者最終因為各種原因,不入職。這時候,公司當然會考慮聯絡這個應聘者。

    而如果最開始就直接通知他面試不透過,那就沒有轉彎的餘地。而如果最開始沒有拒絕,HR可以直接聯絡,告知面試已經透過。

    5、應聘者比較多

    面試的應聘者比較多,HR工作比較繁忙,無法去反饋每個應聘者的面試結果。

    三、面試已透過

    對於面試已透過的,通常HR都不會不回覆。相反,會耐心的解答應聘者各方面的疑問,爭取應聘者能成功的入職。

    而如果這種情況下HR不回覆資訊,通常來說,排除一些特俗情況,通常都是公司有一些突發情況,讓HR改變之前準備錄用的決定。例如:公司突然有更合適的候選人、公司該崗位取消招聘等。

    HR不回覆的原因,可能是工作比較繁忙,沒時間回覆;也可能是HR沒有回覆的意識和習慣;或者是拒絕比較困難,HR索性不回覆;或者是因為不確定情況,所以不給具體的反饋等各方面的原因。

    而從我們作為應聘者的角度來說,HR不回覆,但我們可以主動一些,如果是想知道具體的結果,可以透過電話、郵件等方式,聯絡HR進行了解。

  • 5 # HR那些事兒

    HR不回覆訊息有很多原因的,從主客觀分析,大致有幾種情況:

    1、問詢人太多,沒時間回覆

    每天接待大量的候選人,如果每個人都來問幾句,一天工作就別幹了,變成了客服一樣,所以他們客觀上沒太多時間回覆,或者會集中處理,可以再等等,如果很急可以電話諮詢。

    2、個人習慣,不回覆資訊

    有些人不喜歡回覆資訊,從心裡上排斥問詢,看到了資訊直接忽略,問了和沒問一樣的效果,說明你沒有鵬對人,就當幸運了。

    3、結果還沒出來

    問的時候,面試結果還沒有出來,不能答覆你是否過了,想繼續等等再說,就先不回覆資訊。

    4、其他人選在比對

    你成了備選者,正好有對比的人在面試,還不知道面試的結果,所以想看完後做比對再答覆。

    5、已經淘汰了,不想直接拒絕

    面試沒有透過,又不好意思直接說沒有過,就這樣不了了之了,這種情況很多,就當無聲的婉拒,不回覆也是一種態度。

    如果遇到了這種HR,候選人可以根據以上情況做分析,一次沒有透過,沒有必要過分糾結,積累經驗,相信自己,重新出發。

    其實,面試的各個環節在傳達著公司的價值主張,代表著公司形象,即使面試結果是否透過小事,給候選人一個答覆,給人的面試體驗和感受是不一樣的,很多公司都是有頭無尾,感受會很不好。

    作為HR應該從細節重視公司的口碑,站在對方角度考慮感受,注重體驗,這樣才可以贏得尊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然懷孕兩次流產,用試管移植技術也出現兩次生化症狀,是什麼原因?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