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凡凡文史觀
-
2 # 史上雜談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朱棣被封燕王,他爹朱元璋讓他去守北京,因為明朝剛建國時期,蒙古還是有收復的想法,經常會去那一帶興兵搗亂,朱棣也是朱元璋眾多兒子當中,較為能打的,所以就安排他去守住國家的大門,防止蒙古侵入,所以北京一帶也是防禦重點。
朱棣自削番起兵,在南京繼位,就想著回北京他自己的地盤,這樣對他的政治穩定有一定好處。因為南京是他把侄子趕走當的皇帝,而且他的生母也非馬皇后不是嫡出,結合自己名不正言不順的皇位,所以他想遷都,根本的目的就是穩定自己的政治根基。
-
3 # 靈石蘊珠寶
有前車之鑑,可以參考北魏
北魏孝文帝元巨集遷都之前,北魏都城在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平城充任了北魏九十多年的國都
對於六鎮,歷代帝王都相當重視,不斷的遷徙兵丁戍關,指揮這些兵丁的,也是魏國貴族中的優秀子弟,所謂功名馬上取嘛
這一切,在孝文帝遷都之後,開始變了493年,孝文帝開始主持遷都事宜,就是把都城從平城遷移到中原腹地洛陽。這樣,北魏六鎮雖然說山高皇帝遠了,但也日漸蒼涼,畢竟經濟中心也從平城轉移到洛陽,山高皇帝遠也意味著偏僻,有能耐的都抓緊搬遷,沒能耐的則被遺忘……
這一次,六鎮軍民已無能耐為北魏守關了,北方大亂寇關的柔然亂,六鎮軍民也亂,戰火燃燒到了北魏全境……
大約530年,戰火被撲滅,只是這時候,北魏已由不得皇帝做主了,當權者叫爾朱榮。後來隨著爾朱榮被殺,北魏分成東西兩魏,只是無論哪個,皇帝都是傀儡,彼此廝殺不斷
國度在平城時,北魏穩定近百年;國度搬入腹地,北魏三十年而亡
-
4 # 元哥說歷史
明朝所謂“天子守國門”究竟有何意義?
說到明朝歷史的時候,熟悉這個朝代歷史的人肯定會忍不住想起一句話來,那就是“天子守國門”。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就是說,皇帝充當起了國家的看門人。聽起來好像很搞笑,但卻屬於很符合史實的一種說法。可能很多人對此感到不能理解,覺得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曾經把大明的都城定在南京。那可算不上是能稱得上是國門的位置,怎麼就會冒出來這麼一句話呢?
其實,“天子守國門”的情況是從朱棣即位開始出現的。那個時候朱棣將都城遷到了北京,地理位置接近明朝北部的疆界,故而便有了這麼一種說法。那麼,稱帝后,朱棣做出“天子守國門”之舉,這有何利弊呢?
我們就拿明朝來說,它在建國後曾經分封了很多藩王。所以,它有可能會面臨來自內部的軍事威脅,那就是諸如藩王割據、起義和農民起義等情況。而外部威脅就比較明顯了,即外族勢力的入侵。
因為畢竟他原本也只是個藩王而已,就是靠著謀奪自己侄子的江山才得以登上帝位,自然在他成了皇帝之後,就很害怕這種事情將來也會發生在自己和子孫身上。
起碼從理論方面來講,這能給予朱棣很大的安全感,讓他這個通過篡位方式登上帝位的皇帝有時間去過兩天清靜和舒心的日子。這就是他做出“天子守國門”之舉的主要原因,應該算得上是兼具一箭雙鵰之功效了。
此外,這樣做其實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穩定民心和給百姓留下一個好印象。試問,朱棣之前出現的大部分皇帝,哪個不是躲在距離邊防之地甚遠的地方享清福呢?這樣一來,最先遭殃的還是普通老百姓。
而朱棣這樣做以後,無疑發生外族勢力入侵和邊防勢力造反情況時,最先受到衝擊的人會變成皇帝。現在天子直接肩負起守國門的職責了,那還能不令百姓們佩服和感動嗎?
再比如,都城北遷後,北方的發展還得仰仗富庶的南方經濟的支撐。甚至連朝廷所需的文臣,也多“盛產”自南方。這樣時間久了,不僅北方朝廷的發展會比較緩慢,而且南北文臣和武將之間的隔閡也會因為地域差異而變得越來越大。
-
5 # 漩渦鳴人yy
明朝的天子守國門究竟有什麼樣的具體含義,其實呢,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天子守國門並沒有那麼生氣,稍微想想清楚就會覺得天子守國門這種事情的就有點扯怎麼想的,因為你是天子,你待在長城邊上,你就能給全軍上buff嗎?不可能的事情,你皇帝一不是法師二你也不懂魔法三你更不可能是真龍天子,否則打仗要那些軍隊幹什麼,你上不就行了嗎?
天子守國門,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為什麼明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去,真正的原因就是朱棣當時心虛,他奪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害怕自己的侄子在大明皇宮裡面,尤其是南京的皇宮裡面出來鬧鬼,所以最後跑到北京去北京,怎麼講也是自己的地盤!
可是問題也很明顯,大家都知道北宋是怎麼被滅的吧,很簡單當時的變金跟其他勢力之間的緩衝地點少的可憐,只要其他的事例渡過黃河,刀鋒直指就是汴京!所以北宋在面臨女貞人進宮的時候,皇帝連跑都沒法跑,直接就被抓了,倆皇帝直接被一鍋端,在這種情況之下,北宋滅的徹徹底底,連反抗都反抗不了!在明朝的時候也曾經多次出現過遊牧民族把北京城給包圍的事情,比如說著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曾經就在考武試的時候!就曾經被髮配到城牆上去地獄那些遊牧民族。
所以天子守國門其實也是緩解這種尷尬,你想想看一個國家的首都被人家其他勢力給包圍起來,這種情況,除非王國否則怎麼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而對於大明王朝來講這種事情簡直就是家常便飯,所以為了緩解這種尷尬,所以就提出來一個思想的做天子守國門,嗯,也是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吧!
當然對於明朝的皇帝來講,其實一開始把都城遷到這裡跟後來都成在這裡所起到的作用跟他們所想有點兒出入有些作用,甚至連大明王朝的皇帝自己都沒有想到!
首先我一直說過,北京這個地方作為長城之中的重要一環,尤其是作為幽雲16州的一塊兒地區,是遊牧民族南下的一個重要的通道,通過這裡他們可以直通中原,並且肆虐整個中原大地!
這個算得上是一個額外的好處!
第二點對於大明王朝來講,北京這個位置位於邊疆,這個意思可能大家有些聽不懂,但事實上,說起另外一個朝代,大家也就明白了,就是唐朝!唐朝是因為什麼事情由盛轉衰的,就是因為藩鎮過於強大,最後安祿山選擇背叛發起了安史之亂,整個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不就是因為邊防軍沒有掌握在皇帝的手!如果邊防軍掌握的皇帝的手裡面是否會誕生這種藩鎮之亂?肯定不可能,你沒有軍隊,你沒有從中央獲得錢財的權利,你憑什麼組建起一支強大的軍隊?
大明王朝的這一首可以說誕生於藩鎮之亂,原先燕王朱棣就是鎮守邊關的一員將領,後來他帶領自己的軍隊發起叛亂,然後奪得天下以後她可以說把冰棍的軍隊和中央的進軍同時整合在了一起,組建起了一支龐大的而且長相怪異的天子之師,這支軍隊戰鬥力強悍,同時鎮守邊關又防止了外姓將令,控制這支軍隊的可能性!這一方面是明朝中央集權制的一種推行,另一個方面大明王朝也因為這個事情吃盡了啞巴虧,你比如說最後的崇禎。
他確實是一個好人,而且是一個勤懇努力上進的好人,可他不是一個好皇帝,這個人疑心病太重了!他殺了袁崇煥逼死了孫傳庭!把拱衛朝廷的兩大支柱往死路上逼,最後整個朝廷滅亡,他該負責人嗎?確實,他就應該上吊!可是換個角度來講,如果不是這皇帝離邊關這麼近,說實話袁崇煥也有足夠的功夫反應過來,孫傳庭也有足夠的功夫去喝,崇禎去打啞謎。
-
6 # 鹹魚閒聊
那麼大明天子守國門的意義在哪裡呢?在筆者看來,有兩大意義。
第一個意義就是加強北方邊疆的防衛能力,守護祖宗的江山以及百姓的穩定生活。這一點大部分人都能理解,將都城定在北方由天子親自坐鎮守護邊疆,會更好的協調北方各重鎮要塞的軍事佈防及兵力協調,有效的防止北方蒙古人的南下侵犯。假如天子遠在南京,如果蒙古人南下,朝廷則無法在第一時間得到確切真實的戰報,進而無法做出有效的防衛措施,這樣一來就會給蒙古人以可乘之機,造成更大的損失。
可能很多人看到這裡後會提出一個疑問,那就是朱元璋時期明朝定都在南京為何沒有出現上面提到的情況呢?
第二個意義就是,天子可以有效的控制邊關軍事力量,防止武將坐大。接著前面的疑問繼續來講,朱元璋登基後將都城定在南京,雖然天子遠離北方邊關,但卻沒有出現蒙古人南下侵犯的情況,原因究竟為何?這也不難理解,兩個原因,第一個是當時元朝初滅,勢力大損,短時間無法南下侵擾,第二個就是朱元璋分封自己最有能力的九個兒子駐守在西北,北方以及東北邊疆一線,讓他們鎮守在那裡替大明天子守邊,這便是“九大塞王”。九大塞王各個擁兵自重,朱元璋在世時,他們能夠保持絕對的忠誠,而且九大塞王都是親兄弟,一旦出現蒙古人侵擾事件,他們能夠快速配合,第一時間做出應對措施,而且最重要的就是,朱元璋對他們非常的信任,所以九大塞王在各自封地內都擁有絕對的權力,甚至可以調配地方部隊!
也因此朱元璋在位期間,雖然都城在南京,但北方問題他不必太過操心,朝廷完全可以掌控北方的形勢,但是朱元璋駕崩後,形勢就發生了徹底的轉變。
而與元朝相同的是,當時明朝也正面臨這種情況,朱棣靠兵變登上皇位,他之所以能成功,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他是塞王,有兵權且遠離朝廷,這樣一來他就可以有充足的時間來準備起兵,可以有充足的空間來跟朝廷虛與委蛇。朱棣深知自己既然能造侄子的反,那等到自己百年以後必然也會有其他藩王造自己子孫的反,所以為了以絕後患,必須遷都北方。
那麼這裡可能又出現另一個問題了,如果害怕藩王造反,為何不削藩或者將藩王內調,以武將取代藩王鎮守邊關呢?
其實以武將取代藩王,後果是一樣的,自古以來朝廷疏於控制而致使武將坐大的例項要遠多於藩王坐大,盛極一時的大唐不就是滅亡於藩鎮嗎?因此朱棣採取了一種更為合理保險的做法,那就是藩王內調,遷都北京,這樣藩王,武將都不會坐大,一舉兩得。
所以,大明天子守國門的表面意義在於守護邊疆,而真正的意義在於直接控制北方軍事力量,加強皇權,維護統治的穩定。
-
7 # 藤樹先生
提起明朝,很多明粉網友總會提到這樣的一句話:天子守國門。因為明朝從永樂朝以後,其都城都在北京。而北京往北不遠,便是塞外部族的地盤了。明朝嘉靖帝在位期間,俺答汗的騎兵甚至出現在了北京城外。
在古代歷史上,像明朝這樣選定都城的先例,幾乎沒有。
遷都的必要性在大明朝立國初年,明朝的都城是南京。
因為一來,定都南京所帶來的政治輻射,僅能輻射到江左之地,至於遙遠的荊州、巴蜀以及中原,都是歷代南京朝廷所難以輻射之地:
比如東晉,東晉多次收復巴蜀,但收復不久巴蜀又能恢復割據;
比如南朝,荊州一方的地方勢力,往往有推翻南京朝廷的可能。
而定都南京的“六朝”,幾乎都是割據一方的江左政權(當然論及法統的話,除了孫權的吳國,其餘五個朝代都是正統朝廷)。
因此,定都南京絕對是朱元璋的一個昏招。
節度使與藩王朱元璋晚年,明朝對北元發動“捕魚兒海之戰”,雖然這一戰,事實上覆滅了北元朝廷,但是,蒙古各部對明朝的危害依舊。這種危害,一直到明朝滅亡之前的十年,滿清活捉蒙古林丹汗方才結束。
其實這個套路並非朱元璋原創。唐朝玄宗天子在位期間,為了方便大唐朝廷對塞外部族發動邊塞戰爭,唐玄宗專門設立節度使制度——既讓節度使掌管地方的軍權、民政和財政, 這導致節度使和明朝的藩王實權無異。
唐玄宗的這個政策引起了安史之亂,朱元璋時候,也因為藩國制度引發了靖難之役。
朱棣的抉擇朱棣推翻建文朝廷以後,自立為皇帝。但是,蒙古各部的問題依舊是朱棣的一塊心病。朱棣如果繼續在燕地設立藩王,無疑會給朝廷帶來隱患——朱棣不希望自己的子孫再遭遇靖難之役。但如果不設立藩國,而由朝廷直接指揮抵禦蒙古各部,無疑又會影響戰爭效率——畢竟兩宋就是因為太多朝廷遙控指揮前線打仗的現象,導致兩宋時常吃虧。
於是,朱棣想起了一個二合一的辦法:那就是遷都到北京。這樣,朝廷可以近距離指揮前線軍隊,並且防止藩王做大。
這個決策在初期,對明朝取得邊塞戰爭的主動權帶來了一定的優勢。但是隨著事態的發展,這一決策的弊端也凸顯起來——那就是一旦後世君主能力不足,或者朝政腐化,那麼,京城距離邊境過近,無疑會導致朝廷會被外敵“斬首”。
姑且不說明英宗“千里送人頭”,導致明朝距離被滅亡幾差一步之遙。後世俺答汗遊北京、皇太極兵圍北京城,其實就暴露了這一定都決策的不足之處。倘若俺答汗、皇太極時代,明朝方面存在著明朝版“宋徽宗”,相信明朝將會提前關張。
-
8 # 歷史跳動
(明成祖朱棣)
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一直存在威脅,內憂外患,何為內憂,就是來自本國藩王、地方割據勢力和農民的揭竿而起,這是內憂,那麼,外患呢?就是邊疆外族的入侵。此內憂外患從封建王朝制度確立以來,從未杜絕和根除過。
那麼,怎麼解決沒有外患呢?
解決內憂引起外患這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必須要維持利益的一致性。在這裡,以漢武帝的“推恩令”為例,鑑於漢景帝時的“八王之亂”,到漢。。武帝這裡,聽從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強幹弱枝,由此削弱地方權力,強化中央權力。
(唐朝節度使分佈圖)
那麼,有什麼兩全齊沒的方法沒,有。那就是把中央和邊疆合二為一,在這種背景下,朱棣從南京遷都到北京,還修建了明長城,這樣一來,加強中央力量,又守住邊疆,是一個兩全齊美的好辦法。朱棣還立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戒訓,這樣一來,您就理解“天子守國門”的意義了吧。
俗話說,居安思危,京城作為邊疆防線,在中央強大的基礎上,在位的君主就會時時警惕,注意邊疆入侵者的一舉一動,畢竟守不住的自己的小命就要丟了,有直接利益相關性。這也使得在明朝,基本很少有外遇入侵的災難,政局穩定,百姓安居樂業。
我是歷史守夜人,不一樣的煙火,加個關注吧! -
9 # 漢軍將至
本不想談,只是看到一群傻逼,吹捧天子守國門,非常的憤慨。
朱棣遷都北京,不是為了幫大家去守國門,而是朱棣得位不正,在南京根基不穩,所以遷都。朱棣也非常清楚南京的重要性,於是又在南京保留了一套國家機構,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可見,朱棣對遷都北京是有保留的,甚至有著未來遷回南京之打算。
在中國歷史上,定都北京的王朝,除了明朝外,都是少數民族,如遼,金,元,清,這些定都北京的目的,就是進可控制中原,退可以退居塞外,蒙古人就非常成功的撤退,可見定都北京主要是軍事上目的。而北京在漢人王朝時代也一直都是軍事目的為主的重鎮,是張家口,錦州的大後方。
北京作為一個漢人王朝的政治,經濟中心,是完全不夠格的,北京偏於一隅,空間狹小,資源匱乏,又是唯一沒有自然河流的大城市。定都北京,必然帶來大量超負荷的消耗,雖然有大運河,但對國力的損耗依然是巨大的。即使對現代來說,消耗也是驚人,如果不定都北京,可能就不需要南水北調工程,這還只是水資源方面而已,其他消耗更是難以估量。
把都城定在邊境線,整個中國歷史,幾乎沒有,因為這等於放棄縱深,是非常危險的,土木堡一戰,幾乎亡國,差點被人斬首成功了。
明朝所謂天子守國門,意義是負面的,幾乎沒有為國家帶來利益。
第一,天子守國門,並沒有起到軍事上的目的,既沒有開疆拓土,也沒有起到保家衛國,蒙古沒有被征服,女真反而崛起了。漢朝唐朝沒有守國門,反而征服了匈奴突厥。
第二,天子守國門,浪費巨大,消耗國力,為了抵抗女真,反而逼反自己內部百姓。
第三,天子守國門,一旦有難,無路可退,被人斬首成功,而南方實力並沒有完全發揮出作用,國家就亡了。
天子守國門,只是後人吹捧,本身就是一個笑話,好比與人打架,直接拿頭去撞,被人打死了,手腳還是完好無損,這不是勇氣,這是愚蠢。
-
10 # 莫地方
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一直存在兩個重要威脅。
第一、外族入侵。
第二、封疆大吏、藩王叛亂、農民起義造成內外。
對於後者更多辦法,加強中央軍事力量,削弱地方勢力,要地方不敢輕易造反。
唐王朝北部邊疆部署大量兵馬,防止北方少數民族南侵,可邊防軍太強,邊防軍起了異心,就是大難,安史之亂就是個很深的教訓,宋王朝由於邊防軍並不太強大,契丹、女真打破邊防線,很快就威脅到京城,這是什麼危險。
明王朝選擇國都北遷,要中央軍和邊防軍合二為一,明王朝最早建都南京,南京關有經濟優勢,不好控制邊軍,朱棣率領邊軍發動靖難之役奪取政權。
天子守國門相關弊端經濟方面、明朝期間經濟南遷,北京是很難養活這樣龐大軍隊,朝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南方輸血,導致朝廷不能及時瞭解南方情況,明朝雖強大可實際經濟能力並沒有比南宋強。
政治方面、南方擁有不錯的文化底子,這要朝中不少大學士都出自南方,皇帝為了保證朝中勢力平衡,重用北方人,這導致,雙方鬥爭愈演愈烈。
綜合所述中國曆朝歷代必然將國防安全放在首位,這其中首都安全,北疆安全,為了可以保證這兩處安全,最好辦法就是將北疆和首都放在一起,天子守國門實際上就是個沒辦法的辦法,這個辦法雖有不少弊端,帝國安全才是最重要,朱棣遷都還是十分合理。
回覆列表
天子守國門意義何在?
意義大了去了。
首先我們要確定一點,人的本性和資本一樣,都是逐利的,措辭上略加修飾,叫趨利避害。
然後,我們還要弄清一個事實,這句話在明朝當時,是沒有人提及的,而是後人根據明朝的實際情況和內在特徵總結來得。
最後,咱們再看,所謂天子守國門的意義:
1、朱棣的封地在燕地,這是他的根基
也是他最深耕經營的領地,在這裡有對他絕對忠誠的班底、對他敬仰臣民、對他言聽計從的軍隊,即便是當上了皇帝,他也不會放棄這樣的封地。
2、駐軍力量可以給他安全感
為了防備北元,北境普遍駐軍力量雄厚,對於以武勝之並奪得政權的朱棣來說,直接選擇在駐軍重點區域建都,可以給當權者以更多的安全感,避免尾大不掉的尷尬。
3、有助於朱棣洗底
天子守國門的事實,在客觀上能夠加強後人對朱棣的肯定,也有助於國內輿論對他這一脈統治者正統的認定,幫他洗底奪權篡位的黑歷史,這應該是朱棣一輩子都在意的事。
4、主觀上有助於統治鞏固
曾有過這種論調,歷史各朝各代,由南而北完成統一的幾乎沒有,由北而南完成統一的比比皆是,或許明朝已經明白了這個規律,搶先佔據由北而南的地理優勢位置,在主觀上搶佔心理優勢,有助於鞏固統治。
當然,這只是所謂“天子守國門”意義的一部分,並非全部,但絕對是最主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