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簡單說
-
2 # 古今注
許攸之死
許攸之死一直有著兩種較為流行的說法
1.許攸放肆狂妄,酒後無德,當眾胡言亂語,與許褚相遇以後,仍然不知死活的用言語相激。許褚大怒,拔劍斬殺許攸,並提頭去見曹操。
2.許攸貪贓枉法,被人舉報,加之曹操早有殺許攸之心,便以此為由斬殺許攸。不管是哪種說法,許攸都有取死之道,曹操也早有殺攸之心。包括第一種說法,看似是許褚殺了許攸,與曹操無關,可是曹操對於許褚的處理方式竟然是“深責許褚,令厚葬許攸。”許褚只是被曹操深責,就沒有了其他處罰,可見許攸被殺是曹操樂見其成的,所以在曹操看來,許攸之命如同螻蟻。換句話說,許褚負責保護曹操安全,日夜跟著曹操,那麼如果沒有曹操的指點,許褚就是再楞再傻,他也不敢隨便殺死曹操身邊的幕僚。
取死之道種種跡象表明,都是曹操要殺許攸,那麼許攸到底做了什麼,讓曹操動了殺心呢?
廢帝嫌疑
許攸早年曾經與冀州刺史王芬、沛國周旌等人想要廢帝另立,並且聯絡曹操與之一同起兵。曹操目光如炬,想都沒想就拒絕了他們的提議,並且還勸說他們,廢帝乃是不詳之事,若不成功,必有大難,請諸位三思。許攸等人自然沒有聽從曹操的建議,結果呢,也和曹操預想中的一樣,王芬兵敗自殺,許攸逃匿投奔了袁紹。
雖然這件事情過去了很久,但對於現在的曹操,心中難免有所芥蒂,因為現在曹操已經“挾天子以令諸侯”,天子是他的根本,他也絕對不允許他人染指,這是曹操痙攣。可是許攸曾經提出過廢掉漢靈帝,雖然不是曹操手中的漢獻帝,但這足以讓曹操對他有所芥蒂。
貪而不治
這句話是曹操身邊有名的謀士荀彧提出的,他的出處正是《三國志》中記載荀彧反駁孔融時所說的話語。“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
這段言論非常經典,許攸貪財已經臭名遠揚,連身在敵營的荀彧都有所耳聞,可見許攸還是鉅貪大貪。當然,事情也按照荀彧的劇本在上演,審配以此為由,抓捕了許攸的家屬,直接導致許攸的叛逃。這裡我不得不感嘆一下袁紹的優柔寡斷,他在處理許攸的事情失誤過大,不說直接將許攸斬首,你好歹也要將許攸軟禁下獄吧,可是袁紹呢!不僅沒有嚴懲許攸,還讓他得以逃脫,不得不說官渡之戰,袁紹敗的不冤。
出賣舊主,不敬新主
前文中我們已經提到,袁紹在訓斥許攸之後,許攸感到自己的處境極其不妙,他便選擇投靠了曹操,他雖然為曹操帶來了破袁良計,可他也給自己帶去一個“賣主求榮”的標籤,這在亂世可是一個非常忌諱的事情,所以他所做的一切,都已經被曹操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你許攸能出賣袁紹,難道就不能出賣我曹操嘛?
如果說許攸的賣主求榮是為了幫助曹操,曹操也不好以此為由對他下手,那麼他的不敬曹操就是非常令人頭痛的了。曹操在攻克冀州以後,許攸居功自傲,多次在大庭廣眾之下直呼曹操乳名,曹操還只能一笑置之。如果說這是因為許攸剛剛經歷了人生中非常成功的一次跳槽,有些得意忘形了,我們還能給予理解,可是許攸事後,不僅不加以收斂,反而變本加厲,這就非常愚蠢了。
死不足惜我曾經專門做過曹操的性格分析,曹操的性格是非常矛盾的,這不僅表現在曹操平時的為人處世之中,還表現在他的思想之中。曹操在睚眥必報的同時還表現出豁達大度,張繡曾經殺了曹操的長子侄子還有他的愛將典韋,可是曹操放過了張繡。還有就是陳琳,他在討賊檄文中痛罵曹操,可是曹操卻開玩笑和陳琳說“你罵我就罵我,為什麼連我祖宗八輩一起罵了”,曹操這份胸襟還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學來的,他的氣度也是我所望其項背的。
相比許攸,陳琳罵曹操罵的要更明顯更狠毒,可是曹操卻沒有殺死陳琳,反而對陳琳頗為欣賞,這其中有個關鍵的地方,就是陳琳可以擺正自己的位置。曹操在和陳琳開玩笑時,陳琳回答說“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這就表明,不是我陳琳想要罵你,是我不得不為呀,其實我也很無奈的,這無疑是給足了曹操尊敬。
反觀許攸,他成天說“曹阿瞞,若是沒有我許攸,汝等進得了這冀州城乎?”不得不說,這句話威力是非常巨大的,他不僅得罪了曹操,而且還得罪曹氏集團的廣大將士。我們浴血奮戰,還不如你一個賣主求榮之人!所以這就是許攸死後,沒有人為他抱不平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再看曹操,俗話說,只有尊重別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我曹某人忘履相迎,以顯對先生的尊敬,我不奢望你對我敬而重之,但也應該視我為主,可是你出言不遜,我一笑置之,你還想要怎樣?
所以,曹操在對許攸的的問題時,一直都是採取一種方式“捧殺”。曹操曾經多次當眾肯定許攸的功勞,而且在許攸炫耀之時,曹操還加以附和。不得不說,曹操這一手玩的非常高明,他成功為許攸招黑,使許攸遭到曹氏集團所有人的憎恨,再次將許攸推向了死亡的邊緣。許攸有些死不足惜,他自詡是曹操的發小,是曹操知己,可是他一直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意識不到昔日與自己偷雞摸狗的發小,已經今非昔比了。在我看來,許攸這麼做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許攸的貪名,他想借曹操為自己揚名,可是他不僅用錯方法,還葬送了自己的性命,真可謂愚蠢至極。
-
3 # 六甲番人
根據《三國志·魏書·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記載,許攸確實被曹操所殺:
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而琰最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此處許攸等人見誅的原因是“恃舊不虔”,即依仗舊日交情而不夠恭敬,不過很多人卻認為許攸是曹操手下大將“虎痴”許褚親手所殺,這一觀點出自《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當時曹操取得冀州後:
一日,許褚走馬入東門,正迎許攸,飲喚褚曰:“汝等無我,安能出入此門乎?”褚怒 曰:“吾等千主萬死,身冒血戰,奪得城池,汝安敢誇口!”攸罵曰:“汝等皆匹夫耳,何 足道哉!”褚大怒,拔劍殺攸,提頭來見曹操,說“許攸如此無禮,某殺之矣。”操曰: “子遠與吾舊交,故相戲耳,何故殺之!”深責許褚,令厚葬許攸。《三國演義》雖頗多抹黑曹操之處,但此處偏又為他洗白,推出想象中的兇手許褚,之所以如此,或只是想讓小說的情節更加曲折而已。
關於許攸之死,《魏略》有更加詳細的記載:
紹破走,及後得冀州,攸有功焉。攸自恃勳勞,時與太祖相戲,每在席,不自限齊,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內嫌之。其後從行出鄴東門,顧謂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則不得出入此門也。”人有白者,遂見收之。這裡的許攸明顯就是一位得志小人,自恃對曹操取得冀州有重大貢獻就忘乎所以,在正式場合也不顧曹操體面,經常直呼曹操小名“阿瞞”,然後自誇說沒有我,你曹阿瞞肯定是拿不下冀州的,曹操表面上說是,內心卻頗為嫌棄,後來終於等到有人告發許攸,說他出鄴城東門時造謠誹謗主公,曹操於是趁機殺了許攸。
從《魏略》和《三國志》關於許攸被殺的經過分析,直接原因是他“恃舊不虔”,所以曹操“內嫌之”,但深層次的原因應該還有:
1、許攸人品不行。荀彧曾評價他“許攸貪而無治”,就連袁術也說他“兇淫之人,性行不純“,可見當時天下人皆不恥許攸為人。
回覆列表
王芬打算趁著漢靈帝北巡的時候,以徵黑山賊為由舉兵,但是漢靈帝又剛好收回了兵權,召王芬入朝,王芬心裡沒底,就自決了,許攸也逃跑了。
公元189年,袁紹與董卓反目,從洛陽逃出來,跑到冀州去,許攸跟隨袁紹,成為了袁紹重要的謀臣。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打敗了公孫瓚,擁有青州,幷州,燕州,冀州四州,實力十分的雄厚,兵多將廣,謀臣也很多。
第二年,袁紹率十餘萬兵徵曹操,許攸對袁紹建議:我們兵多,曹操兵少,那麼許都必定空虛,我們只要派一個將領率精兵突襲,就能打下許都。許都一失,曹軍就會大亂,到時候曹操首尾不能顧,那我們就可以趁機打敗他了。
袁紹認為他的兵多,完全可以正面打敗曹操,根本沒有必要去做多餘的事情,所以就不採納許攸的意見。而這個時候,許攸在鄴城的親戚犯了法,被審配給抓了起來,許攸聽說這個事情之後,就連夜跑到了曹營。
曹操一聽說許攸來了,開心得連鞋子都來不及穿,就出來迎接,他知道官渡之戰的轉機到了。許攸問曹操說現在曹軍的糧草還可以用多久,曹操說還可以吃一年,許攸繼續追問,曹操只能實話說,只夠這個月的了,下個月還沒有著落。
許攸告訴了曹操袁軍重大的機密,那就是袁軍的糧草屯於烏巢,有淳于瓊的萬餘人把守,如果曹操率軍去突襲,淳于瓊肯定一點防備都沒有。
曹操認為許攸獻的計策十分的靠譜,親率五千精兵假扮袁軍,直接襲擊了烏巢,大獲全勝,而袁軍一聽說烏巢糧草被燒,軍心大亂,攻打曹營的張郃,高覽直接投降,袁軍大敗,袁紹最後只帶著八百人逃回去。
袁紹回去之後,沒多久就病死了,而袁紹的幾個兒子互相打來打去的。建安九年,曹操攻下了冀州的鄴城。
許攸是曹操官渡之戰勝利的關鍵人物,他卻恃功自傲,他做了兩件事情,讓曹操很不高興。第一件事情,他經常在各個場合,喊曹操的小名,甚至說:阿瞞,沒有我,你是拿不下冀州的,曹操表面說對對對,但心裡卻很不舒服。
第二件事情,有一天,他走出鄴城東門的時候,他對隨從說,曹家沒有我,是進不了這個門的。有人就把這個事情向曹操彙報了,曹操就把許攸給殺了。在三國演義裡,許攸是被許褚殺的。
許攸如果能夠謙虛一點,那麼也不會有這樣的下場了,他就是以為自己與曹操是故交,在官渡之戰的貢獻很大,就有點得意忘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