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先知

    紅夷大炮

    它是歐洲在1500年——1520年製造的一種艦用火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後來明朝自己仿製成功,也稱為紅衣大炮。

    紅夷大炮長在3米左右,口徑110-130毫米,重量在1噸以上。

    奧斯曼火炮

    奧斯曼帝國時期有很多火炮,但其中與明朝採用的紅衣大炮處於同一時代的火炮,也就是1500——1520年間生產的火炮,應該是更強一些的。

    因為,當時的奧斯曼帝國還是非常強大的,1517年,奧斯曼帝國消滅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其海軍勢力亦擴至紅海。此後,奧斯曼帝國及葡萄牙帝國成為了該地區最具支配地位的勢力。

    而奧斯曼帝國擴張的腳步依然沒有停歇,後續又佔領了歐洲大片土地。

    16世紀中葉的奧斯曼帝國海軍司令巴巴羅薩·海雷丁在蘇萊曼一世時期帶領奧斯曼海軍多次擊敗基督教國家的海軍,包括征服了西班牙的突尼西亞及阿爾及利亞。

    直到1571年西班牙和威尼斯才有過使用三桅帆裝軍艦以及射程更遠的火炮,擊敗了奧斯曼的艦隊的戰績,成為奧斯曼帝國衰敗的轉折點之一。

    由此可見在那之前歐洲多數國家都是打不過奧斯曼帝國的,而當時奧斯曼帝國的海軍與葡萄牙帝國的海軍堪稱是整個世界最強大的兩隻海軍,但奧斯曼帝國的海軍卻在總體上略佔上風。

    因此,當時的奧斯曼帝國火炮技術絕不會弱於歐洲人制造的火炮。

    自然也就更比當時明朝仿製來的紅衣大炮強!

  • 2 # 紙上的宣仔

    整個16世紀奧斯曼帝國的火炮都可以說遙遙領先明朝。到了17世紀,明朝末年以及南明和滿清拉鋸的時候,隨著戰爭烈度的增加,以及對西洋火炮的進一步接觸,明朝火炮在鄭成功部的發展下有了不小的進步,手上有了超過24磅的大型火炮。但優質的重磅火炮仍然依賴進口,本土製造火炮質量始終不及進口。所以總體上,奧斯曼帝國的火炮技術還是領先明朝的。

    奧斯曼帝國一開始就非常重視火炮的發展。早在1453年進攻君士坦丁堡期間,奧斯曼就是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烏爾班大炮用於攻城。後來奧斯曼帝國也都是在跟歐洲人打架,武器自然不會太差(太差會被那不勒斯和威尼斯這樣的小國血虐)。奧斯曼帝國的火炮技術和炮兵體系參照了歐洲,但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

    達達尼爾炮,1464年建造,一般認為這種炮和烏爾班大炮是一個東西。圖上這玩意甚至在1807年達達尼爾海峽之戰還用過

    我們可以用實物做一個對比。下圖是奧斯曼帝國1581年造的一門長管加農炮,也就是16世紀晚期水平。這種炮和明朝的紅夷大炮功能是一樣的,但是這門炮長385cm,口徑達到了17.8cm,炮的重量在2900kg,已經相當於32磅炮。

    而明末,一直到1626年,明朝才首次掌握了紅夷大炮的製法。那紅夷大炮是什麼水平呢?從現存的文物和記載,明朝官方製造的紅夷大炮口徑只有100mm左右。現存最大的一門,是吳三桂捐資鑄造的一門大將軍炮,口徑100mm,發射炮彈只相當於8-10磅炮彈,重量在2500kg。紅夷大炮口徑只相當於歐洲同時期的半蛇炮(一種中型野戰火炮),但是當時歐洲的半蛇炮重量只有1500公斤。所以說明一件事,明朝的鑄造工藝不過關,同樣磅數的炮彈要保證威力不變,只能長加厚炮身。

    明朝官方(不算鄭成功)鑄造的最大的一門火炮,由吳三桂捐資鑄造

    清軍入關後,明鄭由於掌管了南方沿海的海上貿易,引入了較多歐洲大型火炮和製造工藝,代表了當時中國火炮的最高水平。這些火炮在攻打臺灣和進攻清軍時都發揮了較大作用。其中威力最大的當屬兩門叫做“龍熕”的火炮,炮子重24斤,大致相當於歐洲32磅炮。但這兩門炮其實是從歐洲沉船上打撈出來的。到了後來施琅進攻臺灣,繳獲了大批“臺灣炮”,其中18磅以上的火炮有數十門,甚至還有42磅的巨無霸。推測這些大型火炮一部分依靠進口,一部分是鄭軍自造。就這些臺灣炮,效能也秒殺當時的清朝火炮了,甚至一直用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當時清朝最先進的“武成永固大將軍”,也不過就是12磅炮的水平,重量卻高達4000kg,可見在17世紀明清交替時期的中國大陸,火炮技術一直在圍著歐洲半蛇炮繞彎彎,而且重量效率始終不及歐洲和奧斯曼帝國。

    清朝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

  • 3 # 黑眼歷史觀

    1520年誕生的紅夷大炮,在1600年後才引進到明朝時,已經是明朝後期了。

    明朝後期,其火器是不如歐洲的,甚至鍊鋼技術有落後的趨勢。再加上財政吃緊,本來技術上開始落後,研發上還不給力。

    紅夷大炮中,明朝可以仿製部分,但是質量普遍不如歐洲來東亞買東西的商船裝備的紅夷大炮,所以明朝開啟了買買買模式,雖然能買到的不多。

    ——

    17世紀,正是奧斯曼帝國最鼎盛階段。

    16世紀崛起到17世紀鼎盛,期間一定會經常和歐洲其他國家發生戰爭,見到的歐洲先進火器會比明朝更多。處於正在上升的帝國,不可能不學習這些東西的。

    而實際上,奧斯曼帝國還是當時第一個使用火槍和加農炮的軍隊,1453年就用一種名為『獵鷹』的加農炮圍攻君士坦丁堡,被稱為火藥帝國。可見其對火器的重視程度和成就超過同時期的明朝。

    【直到1683年,奧斯曼帝國由盛轉衰,此時明朝都死了39年了,南明都徹底玩完了。】

  • 4 # 美好生活需要激情

    如果不好好學歷史的話,很多人會以為中國的火器是在清代才開始落後。但是中國的火器技術早在明代就已經開始落後了。實際上就連題目中的紅夷大炮就是外國引進仿製後的產物。

    “紅夷”是當時對西方人的蔑稱,而“紅夷大炮”,說的直白點,就是西方人的大炮。傳到明朝以後,明朝將當時所有西方的前裝滑膛炮都稱為“紅夷大炮”,而後來本土仿製,發展出的產品也沿用了這個名字。不同時期的紅夷大炮在設計細節上也有一些差異。

    紅夷大炮大概就長這樣。和加勒比海盜系列電影裡的艦炮長得很像,實際上就是一種東西。當時這種原理的火炮被大量裝備在西方國家的軍艦上,口徑大多在100-150mm之間,重量1噸以上。

    說完明軍的紅夷大炮,我們再來看看同時期或者更早時候的奧斯曼帝國的火炮。

    15-16世紀奧斯曼帝國最廣為人知的火器就是烏爾班大炮。

    該炮於1452年奧斯曼帝國攻打君士坦丁堡的戰役中首次使用。

    炮管全長5.18m,分為兩段制造,總重16.8噸,炮管厚度20cm,口徑高達76.2cm。炮彈使用的是花崗岩石彈,重越680kg。

    同時期奧斯曼還有這種口徑約1米的大型臼炮。

    以上列舉的奧斯曼火器在用途上都被劃為“攻城炮”。元末明初時期中國出現過類似的產品只是沒這麼大。

    而在野戰炮,艦炮方面明朝很早就引進了西方技術仿製了紅夷大炮所以也沒怎麼落後,只是技術基礎更為紮實的歐洲國家可以造出口徑更大的火炮而已。而明朝雖然技術有所落後,但是也有仿製的實力。所以這一時期的中國火器相比歐洲火器,雖有落後但是差距沒有被拉開很多,不存在代差。

    火炮雖然差距不太大,但是火藥的差距不小。明代仿製的紅夷大炮採用的還是粉末狀的黑火藥作為發射藥。而同時期的歐洲國家,已經研發出了燃燒效率更高的粒狀火藥。

    而在火炮身管設計方面,早期的紅夷大炮缺乏系統性的設計標準,要麼就是管壁太薄容易炸膛,要麼就是管壁太厚死重太大。不過炮管設計的問題在明代與歐洲國家的技術交流中被解決了。

    明代在火器領域唯一的優勢,就是鑄鐵炮管。當時包括葡萄牙在內的很多歐洲國家,都是用的青銅鑄造炮管,機械效能上比鑄鐵炮管差一些。而明代相對開放,也與歐洲國家互相取長補短好好學習了一番。

    明代後期生產的諸如“寬城鐵炮”這類晚期紅夷大炮的技術水平與同時期的西方火炮沒有差距,只是發射藥可能差一些。

    但是在清代以後,由於清朝承平許久缺乏外部威脅與統治者的短視,以及中國沒有形成系統性的科學體系,中國火器的差距被拉得越來越大。甚至由於清朝對火器的禁令使得相當一部分明朝後期發展出的火器技術失傳。

  • 5 # HuiNanHistory

    當然是奧斯曼帝國的火炮強大。

    明朝的火器連還沒入關的後金都收拾不了,怎麼還敢和強大的奧斯曼帝國相提並論?

    奧斯曼帝國有個別稱,就是“火炮帝國”(Gunpowder Empires)。

    早在十五世紀,奧斯曼帝國就以在戰場上利用火藥、槍支、火炮而文明。

    蘇丹穆拉德二世(Sultan Murad II)曾經建立了炮兵隊 ,並在1430年的薩洛尼卡之戰中利用火器擊敗了威尼斯人。

    不僅如此, 穆罕穆德二世(Sultan Mehmed II)透過招募匈牙利人奧爾班鑄造大量火炮,投入到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之戰中,一舉奪下這座著名的城市,使得奧斯曼帝國開始傲視歐洲。

    奧斯曼帝國火器的強大,還影響到了中亞地區的武器改革。

    1514年,塞利姆一世(Sultan Selim)透過火器在查爾迪蘭戰役中擊敗了薩菲帝國後,掀起了中亞世界學習火器的浪潮。

    奧斯曼帝國使用的贊巴拉克炮被大量引入到此地,甚至還流入到衛拉特蒙古人手中。準噶爾汗國就是憑藉著這些火炮,在戰場上和清朝進行廝殺。

    明朝使用火器的時間,比奧斯曼帝國晚了大概200年,根本是沒有比較的意義。

  • 6 # 手機使用者71090105702

    大明朝先進,先進看撐握什麼人手中,撐握在中下層窮人,家中窮的吊鍋,一大家人貧病交加,心內希望這萬惡社會早終結,被十多萬滿清騎兵打的滿地爬,紅夷大炮也繳獲,滿清用,一二億人的大明朝很快消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陶瓷刀和不鏽鋼刀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