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談歷史

    在秦孝公統治期間,秦朝還沒有統一六國,老百姓聽說要打仗,開心的像餓貓看到魚一樣。為了打仗,父親送兒子,老婆送丈夫,欣喜若狂的上戰爭,為什麼呢?

    商鞅變法為秦統一六國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為何商鞅卻落得五馬分屍的下場?

    商鞅(前395年-前338年),在商鞅變法前授任左庶長,也是非常有實權的官職,商鞅輔佐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富裕起來,把秦國從一個體弱多病的孩子鍛鍊成了強壯的勇士。商鞅為秦統一六國做出了重大貢獻,那麼商鞅都做了哪些變法,為什麼讓老百姓歡天喜地的去打仗呢?

    秦國這麼多年,推行了很多新政,經常朝令暮改,使得老百姓不信任朝廷,商鞅其實很清楚這點,於是他必須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變法才能成功。

    商鞅採用徙木為信的方法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就是在秦國城南門放了塊非常重的木頭,誰要是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賞賜十斤金子,也就是十斤銅,那時金子指銅,賞賜也不少。

    最開始老百姓不相信,搬這麼塊木頭,就能賞賜十斤金子。最後商鞅把賞賜加到五十斤金,老百姓心動了,於是一個高大個廢了很大力氣把木頭扛到北門。

    商鞅便信守諾言賞賜高大個五十金,得到老百姓的信任,這下商鞅再想推行什麼政策,就好辦多了。

    商鞅變法的核心

    第一、以軍工定爵位

    以農為基礎,戰爭為目標。就是強盛秦國的農業,可以充實秦國的國力,最終目的是打仗,吞併六國。首先就是以軍功定爵位,無論貧富貴賤只要有戰功,就會授予很高的爵位。

    第二、廢井田,開阡陌

    春秋時期的井田制是西周留下的,井田制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像一個井字形狀的農田,假如800畝地,周圍是百姓的私田,中間的是公家的,這樣可以公私分明,其實很不利於國家糧食儲備,所以商鞅就廢井田制。

    分封制又會造成土地分散,國家統一政策就難以執行。最終商鞅就廢井田開阡陌,實行土地私有制,鼓勵多勞多得,來刺激勞動積極性。商鞅無非是想增強國力,為戰爭做準備。

    商鞅的政策是重農抑商,這個本來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尊重農業。工、農、兵、學、商,把商放在最後。以農業為主,可以增強國力,調動國民的農業積極性,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迎來了一個大發展。

    商鞅得到了百姓的擁護,他推行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如庶民當兵,殺一個敵兵,可獲得一級爵位。所以很多人就爭著去當兵,老百姓聽說要打仗,歡天喜地上戰場。

    公元前341年,變法八年後,商鞅率秦軍五萬,消滅魏軍十萬,奪回河西之地六百里,震驚六國。經過商鞅變法的秦國,開始在歷史的舞臺上嶄露鋒芒。

    商鞅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卻下場悽慘

    商鞅推行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遭到貴族反對,觸動貴族的利益,無論土地改革還是軍功,對貴族是非常不利的,因為這些改革給自己惹來殺生之禍。

    秦孝公之子太子犯法了(後來的秦惠文王),也不能殺太子,也不能用刑,商鞅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於是就罰太子的老師,將太子老師公子虔處以劓刑,挖去鼻樑。

    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登基,公子虔為了報復,誣陷商鞅謀反,公元前338年,商鞅處以車裂示眾。

    秦惠文王為什麼要這麼殘忍的對待有功之臣?

    第一、秦惠文王不僅在情感上恨商鞅,而且商鞅觸動貴族利益,也動搖了秦王統治的根基,他們不敢對王權發怒,只能恨商鞅。

    第二、殺了商鞅能緩解與貴族之間的矛盾,其實對於秦惠文王來說,犧牲商鞅能帶來這麼多的好處,何樂而不為?而且商鞅變法已經執行,商鞅存在意義不大。

  • 2 # 深圳好青年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大動盪、大變化的時期。秦國為了在激烈、殘酷的兼併戰爭中不斷取勝,制定了以軍功激勵軍隊官兵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措施,並推行多年。改革的倡導者商鞅認為:按照軍功賞賜爵位,軍隊的戰鬥力就會強大;如果不執行軍功授爵制,軍隊的戰鬥力就會削弱,甚至會關係到國家的安危存亡。商鞅在變法時,全面推行了軍功授爵制,響亮地提出:“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榮華”(《史記·商君列傳》)。這就是說:凡是為國家建立軍功的官兵,都將按照軍功的大小,確定爵位和田宅。宗室貴戚,沒有軍功就不得列入宗室的屬籍,不得享受宗室的特權。為了獎勵軍功,鼓舞士氣,秦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新法規定,士兵在戰爭中殺敵一人,可以免除其全家的徭役和賦稅;斬首敵軍官一名,授爵一級,賜田一頃,宅九畝,還賞給一個農奴。百人以下小分隊作戰,如果在戰鬥中殺敵33人以上,可以評為“滿功”。據有關文獻記載,秦國當時定為20級爵位。有第一至第四級爵位的人,在軍隊中的身份是“卒”,即士兵;獲得第五級以上爵位,才可以擔任軍官。

      在封建社會中,爵位是政治、經濟、社會地位的重要標誌。秦國推行軍功授爵的改革,增強了軍功的激勵作用,軍功不僅僅是榮譽,更是政治資本。以往,奴隸不能當兵,只能當徒役,一場戰爭的勝負對他們關係不大,奴隸當然不會拼死作戰。秦國推行的軍功制度,將每一場戰爭的勝負都與士兵的切身利益聯絡起來。士兵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有了軍功,奴隸就可以改變經濟地位、政治地位;或者免稅,分田;或者被解放為平民,甚至還可以獲得爵位,可以升入統治階層。秦國在變法改革中,始終執行獎勵軍功的制度;即使商鞅被殺以後,秦國也繼續執行這些改革措施。軍功制度的貫徹,調動了軍隊的作戰積極性,有利於奪取統一戰爭的勝利。秦國被周王列為諸侯之初,軍事力量不強,為中原各國輕視,稱其為戎蠻之邦。自秦孝公到秦始皇堅持貫徹獎勵軍功的政策,先後經過六代君王的不懈努力,終於擊滅群雄,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國家。

      軍功的重要屬性是國家榮譽,如果僅成為個人獲取政治地位的鋪墊,往往難以真正起到激勵作用。秦國制定的軍功制度也帶來了一些弊端。官兵為了邀功請賞,有時甚至任意屠殺平民。有計程車兵為了爭奪首級,甚至發生互相殘殺、割取戰友首級領功的現象。軍功歸位到榮譽。

  • 3 # 夫百說歷史

    因為秦朝經過商鞅變法以後,國家的管理實行的是軍功制,而軍功制就是透過士兵們在戰爭中所殺的敵人而記功,分得自己的土地,獲得一定的爵位。

    那為什麼老百姓一聽到打仗,就歡天喜地的想要上戰場呢?當時的老百姓地位低下,連年的征戰讓老百姓連基本上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只有透過上戰場,才有可能殺到敵人,而獲得朝廷的獎賞,封得更多的土地。那麼肯定有人會問,上戰場就意味著會犧牲,為什麼老百姓依舊會冒著生命危險去上戰場呢?

    1.嚴重的可捐雜稅讓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不得不選擇去參軍,因為只有這樣既能減輕家庭的負擔,又有可能在戰爭中立功,封官加爵。老百姓與其苟活著,還不如去戰場拼一把。

    2.軍功制下的社會風氣以尚武為主流,人人都以自己在戰場上立的功為傲,所以人們為了展現自己渴望能到戰場上去奮勇殺敵,立下功勞。

  • 4 # 朝史暮想

    中國封建時期的百姓的終極夢想是什麼:三十畝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坑頭。

    戰爭打贏了,就會有新的土地。秦國就把這些土地賞賜給戰爭中有軍功的人員。而當土地不夠分的時候,秦國將士就希望發動新的戰爭去掠奪新的土地。

    秦國的百姓參軍,獲取戰功,憑藉斬獲的首級,可以得到相應的軍功賞賜。根據不同的軍功等級,賞賜不一的土地,奴隸,官職。比如斬獲一顆敵方首級,就可獲得一級爵位(公士),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同時自己的兒子以後還可能做官。爵位等級越高,賞賜越厚,並且可以帶兵為將,不用再一線衝鋒陷陣。比如白起,就是典型的軍功爵制度代表。

    從某種意義上,在當時沒有察舉制,九品官人法,科舉制等國家取仕途徑的時候,軍功爵制是底層民眾唯一晉升的渠道。而且秦朝對於獲取軍功爵的賞賜的落實,是有一套完整高效的規範的。其流程為:

    戰後或戰中達到3次以上斬首記錄者,軍中就需要進行戰功考核。考核後3天內各方若無異議,則將戰功必須移交當地郡縣,落實賞賜。

    正因為如此,秦國百姓對參軍趨之若鶩。

  • 5 # 故紙匯

    具體的應該是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國策就是兩個字“耕戰”。

    耕——老百姓什麼話也不要講,就是要拼命種地打糧食。種地好的獎,種不好的罰;

    戰——開始對其他的國家的戰爭,擴大秦國的土地。

    糧食生產很累人,而國家的賦稅和徭役又很重,秦國的老百姓過的日子比較艱難。要想改善生活怎麼辦?打仗去。

    為了激發士兵的戰鬥意志,秦國制定了很豐厚的獎勵。比如殺敵多少人,就進爵一級。還有金錢獎勵。

    這樣的話,只要仗打的好,不但可以封爵,有政治地位,而且有經濟獎賞,和種地比起來簡直太好了。

    因此,秦國的老百姓都盼望著打仗,那不是打仗,那是創收。

  • 6 # 善蓮養生養老養自己

    商鞅變法果真就是一場極端的、匪夷所思的從政治到經濟,從文化到民風的激進改革。改革的目標是為了大國崛起。

    戰時法制社會下,集中一切力量進行軍事活動

    秦朝對治下的民眾的規制嚴格,民風善戰,加重對民眾違法的處罰力度,實行常年性嚴打,並建立連坐制度(重刑而連其罪),禁止民眾自由遷徙,擴大人口等;,把全華人民劃分為三六九等,其目的則是要刺激底層民眾,

    對有功戰士的高度獎勵,從物質上,爵位上、精神上全方位進行,而且廢除了原來的奴隸制度,讓人人力爭死戰。

    可以說戰時的秦國將國家政治戰略與秦國百姓對於美好生活追求的內在驅動完美結合,而且堅定不移地執行了這套方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貨節買哪款手機好、價效比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