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雯雯爸學數學

    非常慚愧,我還未拜讀她的這本書。

    我想我會馬上去買來看看。

    她的那本《無聲告白》我是再三讀過的,我個人認為她是個了不起的作家,已經或即將載入史冊的大師。

    她的小說應該會讓中國所有活著的假模假式的所謂的著名作家們感到羞愧。

    因為她是真的在用心靈去寫作,沒有毒雞湯,總站在絕大多數普通的,甚至絕望的,被歸類於Loser的大眾的角度來思考人生、人性,並詰問。

    眾所周知,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幾乎所有人都被忽悠去追求所謂的成功:金錢地位名聲學歷等等。

    伍綺詩的小說《無聲告白》裡,寫的就是一個被母親壓制著追求成功的小女孩的故事。最後她在一個月白之夜,划船到湖中央,跳入湖裡自殺了。

    這本書讀來讓人唏噓不已。

    我們為什麼要追求成功?為了自己還是博得他人的讚許?還有,每個人生來各有千秋,為什麼這個世界總是以一種極端變態的準則挑選那些微乎其微的少數?就比如,大家都是鳥兒,但我是麻雀,我沒用,我沒用大鵬鳥飛的高,所以我們麻雀們就是該死的Loser?

    是我們平庸我們就該死,還是這個病態的社會病入膏肓?

    作者最後告訴了我們答案:我們終其一生,就是為了拜託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作者這種思想境界,就像黑暗大海上一艘在絕望中航行的破船上的人看到的一座燈塔的亮光,讓人心生歡喜。

    她是偉大的作家,真實,真心,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她的小說無疑值得一讀再讀。

    芸芸眾生,世間的我們,就像聖經裡說的,其實都是平凡的茫然失措的迷途羔羊。沒有誰應該比誰更高階,我們不能成為戲子、權貴、高學歷高收入人群也沒什麼屌關係,我們無須妄自菲薄。

  • 2 # 徐瘋瘋

    現在有兩種生活擺在你的面前。

    在第一種生活裡,你做著喜歡工作,但收入不穩定,你不得不和其他人合租,有時候也不得不做一些刷盤子洗碗的體力工作來補貼家用。你的女兒也跟著你到處流浪,今天在這所學校入學,明天可能就在另外一所。幸運地是,女兒愛你,像相信朋友一樣信任你。

    在第二種生活裡,你做著談不上喜歡也不討厭工作,這份工作給你帶來體面的生活。你和丈夫住在大房子裡,生活優渥,受人尊重,是典型的中產階級。你們養育了四個兒女,就讀在最好的社群中學,各有所長,他們愛你,但未必什麼都願意跟你說。

    其實你的鄰居們也過著相似的生活,大家都儘自己力量讓生活更加體面,讓人更受人尊重。相對的,在彼此目光下,你們也要小心翼翼,不要做出太出格的事情來,讓別人嚼舌根,讓自己顏面掃地。

    這兩種生活,你會選擇哪一種呢?

    在伍綺詩小說《小小小小的火》中,這兩種生活分別屬於米婭和理查德森太太。

    米婭是一個天才藝術家,她按照自己的心思進行攝影創造,覺得不好的作品絕對要銷燬,不管它是否能為她賺來更多的錢。她和女兒珀爾過著四處流浪,尋求靈感的生活。有一天,母女兩人就成了理查德森夫人家的房客。

    理查德森太太從小就生活在西克爾高地,這座城市的座右銘便是“經過規劃的才是最好的”。理查德森太太遵循也正是一種規則之下的生活,成為精英階層,做“正派人”,工作體面,做事務實。

    《小小小小的火》是伍綺詩繼《無聲告白》之後的新作,也承襲了《無聲告白》的主題——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成為我們自己。在這個基調之下,理查德森太太對米婭感到十分的憤怒。

    書中有一個小細節故事。米婭帶著女兒珀爾,曾經租住過一座轉租房。那間房子曾住宿了一個和珀爾年紀差不多大的女孩,她有著珀爾所豔羨的一切,精緻的衣服和玩偶,漂亮的藝術照。珀爾總會想象這些東西都是自己的。等到她們搬走的時候,珀爾偷走了女孩子的一隻陶瓷小馬。偷走小馬後,母女兩個惴惴不安了好幾天,然而對方並沒有追問。她們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心愛的東西在別人的眼中似乎並不值一提。

    理查德森太太對米婭的憤怒也是如此。她不是未曾有過青春激情,她也曾有過“探尋一切真相”的新聞夢想,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她迴歸了大多數人走過的路,透過自己的努力和家庭的幫助,成為新一代中產階級。她挑剔房客的出身規矩,只把房子租給自己認為的“好人”。這些好人必然是因為沒有得到命運垂青而陷入潦倒的人,她把房屋出租也當作自己的樂善好施。

    但是面對米婭,理查德森太太作為“中產階級”的優越感失效了。儘管米婭貧窮潦倒,但是她似乎對這一切並不在意,不在意自己是否潦倒,也不在意“工作體面,生活舒適”有多麼重要。理查德森太太對自己優渥體面生活的驕傲,成了珀爾偷來的小馬,是別人眼中成了無關緊要的東西。

    理查德森太太驕傲的背後,可比一隻小馬玩具複雜的多。她秉持的是,一種中產階級通識的價值觀,甚至為了讓自己符合中產階級的樣子,她不得不隱藏起內心深處某些蠢蠢欲動的嚮往。

    很多時候,我們很討厭一個人,很可能是因為我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令我們害怕的東西。對於理查德森太太來說,米婭身上有她想要逃避的無所畏懼的、隨心所欲的自我。如果說米婭的生活是“真正的自我”,那麼理查德森太太的生活是符合社會主流的“成功的自我”。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搖擺在成為真正的自我和“成功的自我”之中。米婭的生活和理查德森太太的生活原則,哪一項才值得追求呢?

    伍綺詩在女兒們故事上給出了答案。米婭的女兒珀爾和理查德森太太孩子們交集是故事的另一條線索。

    珀爾見到理查德森家孩子的生活,感覺他們都異乎尋常的自信,永遠知道自己做什麼。理查德森家的生活是珀爾不曾經歷過的,她也向往著這樣穩定的,不困窘的生活。對於理查德森家的孩子而言,他們不能相信“人能夠窮到這樣的地步”。珀爾要媽媽共享一個房間,家裡的東西壞了要自己修,而不是叫修理工。

    理查德森家的生活是精緻的,也是規矩的,遵守著規律可以讓人一眼望見可以掌控的未來,但也容易把人裝進匣子裡,何況生活其實從無規律可循。正如米婭是理查德森太太的反面一樣,珀爾是理查德森家孩子的反面,她隨著母親野蠻生長,缺乏秩序和精緻,但有著對世界的寬容和同理心。

    當理查德森家的大女兒萊克西意外懷孕後,第一個找到的盟友便是珀爾。萊克西發現自己懷孕且試探過男友的態度之後,她決定去墮胎。高傲又獨斷的萊克西決定看似十分理性,但支撐她這個決定的正是對於鄰居們和母親的想象。

    如果她敢年紀輕輕就大著肚子走在街上,風言風語勢必會戳到母親的脊樑骨。這些東西壓過來,她無法承受。她選擇珀爾伴隨她去醫院,而不是她以往的小姐妹,便是因為她覺得,珀爾不會隨便評判別人。當然,去醫院的時候,萊克西高傲自私地用了珀爾的名字,她的理由是不能被母親發現。

    其實,當珀爾說米婭可以保密的時候,萊克西便悲傷地哭起來。遭遇這樣的事情,她只是一個手足無措的年輕人,她渴望一個支柱來拯救不斷崩壞的內心,來重建面對未來的勇氣。她本該去自己母親的懷抱去尋求意見,尋求安慰,但是她知道,理查德森太太絕對不能接受她的出格。

    怎麼去判斷一個人是真正的親切和豁達?不是聽他嘴上說的種種處事原則。而是有人違背了他的處事原則之後他的態度。無疑,理查德森太太的態度是屬於群體的,作為在西克爾高地生活的後裔,生活的有秩序的,有秩序才有未來,才能得到尊重,已經成了她的原則。作為一箇中產階級,她經常做公益,她言語和態度上對那些生活不如她的人充滿同情,但是這本質上是因為她確信自己不會落入和這些人一樣的境地。她的生活和價值觀中充滿規則,以至於已經難以去接受一個人剝去外在之後的本身模樣,她只能看到規則本身。

    在一些心理學的理論中,母嬰關係至關重要。因為母親對嬰兒的迴應,是嬰兒判斷自己是否能夠存活的訊號。很多時候,母親便是孩子的生存法則。理查德森太太也只是迴歸了她的母親所期望她迴歸的路而已。但總有不願意迴歸母親的生活方式的人。

    比如理查德森家小女兒伊奇,伊奇在兄弟姐妹總是一個怪人。她討厭按照規則辦事,她按照自己的內心說話做事,從來不給其他的人留面子。當母親和兄弟姐妹們越譏諷她,她行事就越乖張。遇見米婭母女,伊奇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對伊奇來說,她驚奇地發現,這世界上原來是有人不是像自己的母親,自己的親人和鄰居一樣是活在框架中的。

    理查德森家的兩個兒子如是,他們都像母親一樣活得光鮮明亮。但是穆迪卻因為珀爾拒絕了他的愛慕,投入哥哥崔普的懷抱而憤怒。崔普內心深處也在惶惶不安,他不知道珀爾喜歡自己什麼,他害怕有一天珀爾發現自己看錯了人而離開他。

    珀爾第一次見到理查德森家的孩子們時,覺得他們都閃爍著自信光芒。但是作者最後卻抽絲剝繭地告訴我們,這些在框架下生長的孩子,光鮮的背後是憤世嫉俗、自私、自卑還有更多的迷茫。理查德森太太對“真正自我的妥協”同樣延續在了孩子們身上。但是伍綺詩明顯要告訴我們是,我們應該打破藩籬,去追尋內心真正渴望的東西。所以她讓伊奇點了一把火,燒掉了家中的大房子,也燒掉了這個夏天發生的故事,彷彿讓一切都有了重建的機會。

    米婭和理查德森太太,誰的生活更好,其實也並沒有標準答案。大部分的我們不會安於米婭顛沛的生活,而想要理查德森太太的光鮮;但我們也時時刻刻想要釋放內心的自由,不管不顧地按意願去生活。換句話說,我們從來都是在“恣睢”和“規矩”中搖擺。當真正面對抉擇的時候,那些能夠被放棄的,能夠被一把火燒掉的,往往是無關緊要的。

    有一句詩歌是:你不喜歡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只有在自己喜歡的生活上,才能生長出最真實的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練字一個月了,越練越醜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