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康橋微瀾

    漢武帝時,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想要和平解決藩王尾掉不大的問題。“推恩令”就是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這種制度傳遞兩三代以後,封國會越來越小,最終變成郡縣制,納入國家統治範圍。這麼有效的和平削藩政策,但建文帝卻因朱元璋在分封自己的20多個兒子為藩王時,已經考慮到了藩鎮割據的情況,極大地限制了藩王的權力,加之建文帝急於推行自己的仁政,推行推恩令得好多年才見成效,他等不及。因此這一千古奇謀“推恩令”被束之高閣,建文帝有學問,可治理朝政,處理各項事務還缺乏經驗,如果建文帝推行了推恩令,選擇了正確的削藩策略,應當會取得成功,給明代帶來新的氣象。

  • 2 # 司馬小絹

    推恩令是漢朝劉徹採納了主父偃提出的推建議,明朝建文帝如果實行漢朝的推恩令削藩會不會成功,這兩個朝代是有很大本質區別的。

    首先來說一下漢朝的藩王,漢朝的藩王權力非常大,他們擁有自己的軍隊,手下的大小官員自己可以隨便認命,自己可以隨便收稅,財政中央無權干涉。自己的封地就是歸自已私人所有。

    漢朝這些藩王在他們自己的封地裡就是一個獨立的小朝廷,他們和朝廷的想法是一樣的,為了集中權力這些藩王們只允許長子可以繼承這些權力!其他次子們就沒有這個權力了。

    劉徹的推恩令是允許他們所有的孩子們都有權分一塊父輩的封地,這樣一來得到了所有藩王其他子女們的擁護,表面上這些藩王封地還是那麼大,實際上他們的權力隨著子孫們越來越多,權力也就越來越小了。

    我們再來說一說明朝建文帝削藩為什麼不用推恩令這一招!

    明朝朱元璋就怕這些藩王們將來尾大割不掉,在給孩子們分封的時候有明文規定,藩王們到了封地無權干擾地方官員的一切政務,這此分封的土地不是他們的私人財產歸朝廷所有,連他們身邊有多少衛兵都有規定,看家護院的家丁多少都有規定,那些擁有重兵守在邊關的藩王們只能在發生戰事時,才能有權指揮這兵馬。

    這些藩王的子女們,只要生孩子把戶口上報朝廷,無論生多少子女全有國家給工資,說白了就是:好吃、好喝、等死,鳳陽晉王生了九十四個兒子和女兒,孫輩就有一百六十三人。

    如果建文帝實行推恩令,試想一下,他又推給誰呢?本來這此藩王子女們都沒有自己的土地,都沒有自己的權力,這推恩令在他們身上也就無從推起!

    建文帝削藩真正的失敗原因,是朱元璋把那些能徵貫戰的武將和治世能臣都殺了,自己二十剛出頭,沒有見過世面,用的都是一幫酸文人,他們紙上談兵可以,動真格的那裡能行。朱棣一發兵,朝廷無將可派,無人能用。所以失敗是必然的。

  • 3 # 聊史論今

    推恩令主要指的是什麼?推恩令是漢朝漢武帝時期推行的一個旨在減少諸侯的封地,削弱諸侯王勢力範圍的一項重要法令。主要內容是將過去由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傳給嫡長子的情況,要求諸侯王把封地分為幾部分,用來傳給自己的幾個兒子,形成直屬於中央政權的侯國。

    由此可以看出,即便建文帝實行了推恩令,只要他削藩了,失敗就已成了定局,原因如下: 1.推恩令的實行實際上作用不大。即便推恩令真正的實行,各諸侯王的封地被分成幾份傳給了自己的兒子,但由於是在原來的封地上被分成幾份,沒有被隔絕開來,所以一旦實施削藩,只要觸及到了諸侯們的核心利益,他們很快就可以集合起來連成一邊,共同來對抗朝廷,所以說實不實行推恩令實際上對削藩的效果作用不大。

    2.建文帝方人才匱乏導致了削藩很難成功。實際上,雖說建文帝作為一國之君,但是放眼整個朝堂,真正堪當大任的可用人才寥寥無幾。首先,從文官方面來說,當初朱元璋留給建文帝的雖然都是一些諸如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之流的當世大儒,空有一身報國熱血,卻無法有大作為,從武將來說,那些能征善戰的開國將領基本上被朱元璋屠戮殆盡,所剩寥寥無幾,年輕一輩又還無法當起大任,因此,一直以來,建文帝在用人上都是處於極度匱乏尷尬境地。

    3.建文帝的性格缺陷導致了這場削藩行動必將以失敗收場。建文帝這個人性情溫文爾雅,書生氣十足,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建文帝或許可以成為一名稱職的太平天子,但作為一名亂世之君,他這種性格恰恰是他的致命硬傷,他缺乏亂世該有的剛硬和果決,甚至在他叔叔朱棣起兵造反之後,他還對去鎮壓朱棣的將領千叮嚀萬囑咐的,讓這些將領千萬別讓他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這無疑是給朱棣在戰爭中穿上了一件厚厚的防彈衣,使得朱棣多次在絕處死裡逃生,最終將建文帝推翻。

    基於以上諸多原因,筆者才認為,不管建文帝推行推恩令與否,自從他開始削藩那天起,他的失敗就已成定局。

  • 4 # 十點烏托邦

    這道題,我來答。

    無論建文帝採取什麼方式,只要是涉及削蕃,或者觸動了藩王的利益,都不會成功,朱棣肯定會反的。

    朱棣的性格像朱元璋,處事果斷,隱忍善裝。在北平駐守時,多次立功,抗擊北方殘元勢力。或許,在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的時候,為什麼不可以是他?誰幹願做一個藩王,或許朱棣早就有意見和想法,只是沒有表現。

    在這樣不滿的情緒下,建文帝還削蕃,不反抗可能會死,還不如拼死一搏。更何況,朱棣在當時的實力還是有的。

  • 5 # 真正鱷魚不哭

    明諸侯王和漢朝不是一回事。

    漢諸侯國幾乎是一個個獨立王國,諸侯王對自己的封國享有極大權利,可以調動全部資源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組建效忠自己的強大軍隊。所以漢武帝搞推恩令,允許諸侯王將領地分成小塊給庶子當侯爵,把政治版圖破碎化,變相縮小了諸侯王領地,使其沒有足夠資源對抗中央。

    明初的問題不一樣,朱元璋早就規定諸侯封爵不臨土,不能管制地方民政,他們能夠對抗中央,憑藉的是“塞王”們統帥的軍隊。理論上說,這些都是國家軍隊,隨時可以調離,實際上因為這些王爺們往往統兵多年,在軍中建立相當威信,也拉攏了一批死黨,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好妄動。軍權本就是公器,只是被個人軍閥化了,如果能夠隨意今拆,那直接派個將軍接手,何必那麼麻煩再分別委任諸侯王子弟?

    朱元璋早就規定了親王庶子封郡王,郡王子弟又封什麼,並不需要朝廷再來推什麼恩。

  • 6 # Crazy歷史

    建文帝如果實行推恩令,那麼自然會消藩成功。

    推恩令的前世今生。據《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載:"主父偃說上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從其計。"

    其實如何限制和削弱藩王們的勢力,在漢武帝以前,就已經讓歷任皇帝頭疼了。

    在漢文帝時期,淮南王、濟北王謀逆。雖然最終被平定,但是畢竟給中央政權造成了一定的威脅,更是觸動了皇帝那敏感多疑的神經。

    到了漢武帝時期,如何減少藩王們在獨立王國的權利,消除其對中央的威脅,加強中央集權更是成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如此,才有了上面主父偃的一段話。也因此,堅定了漢武帝採用推恩令的決心。

    推恩令主要內容是:諸侯王可以將封地分封給自己的子弟。而隨著一代代諸侯將自己的封地不斷分封給自己各個兒子,從而降低諸侯國的規模,減少對中央的威脅。

    明代是否亟需推恩令?

    推恩令是為了更好地消藩,那麼當時真的亟需消藩嗎?

    我們知道建文帝上臺伊始,就急不可耐的準備消藩,但是他忘記了,當年朱元璋臨終時,特意囑咐其不要消藩。那麼為何朱元璋會有這樣的交代呢?

    朱元璋是一個性格複雜的人物。對待外人,可以殺伐果斷,哪怕你功勞蓋天,當誅則誅,根本不容得半點商量。但是對內,又極盡周全。特別是對自己的孫兒朱允炆,更是呵護有加。為了建文帝的繼位,朱元璋幾乎掃除了所有的威脅。

    所有有能力威脅到皇位的外人,全部入了土或者趕回了老家。而自己有能力的幾個兒子,也被派去守邊。其中最厲害的寧王到了蒙古,提防元人的反攻。燕王則去了北方,鎮守遼東的遊牧民族。可謂是周全到了極點。

    在這種情況下,消藩有無必要呢?其實從當時的流傳下來的文獻看,完全沒有必要。老謀深算如朱元璋,如果寧王和燕王有謀逆的心思,為了自己最寵愛的孫子,即使不會貶為庶人,也會被消了兵權,而不是放在邊境上為大明帝國守邊衛戍了。

    在建文帝準備消藩時,燕王手中的府兵並沒有幾萬,即使是起兵之後,經過大肆的擴充以及兼併寧王的兵力,才堪堪十萬左右。相較於中央的近百萬大軍根本就是杯水車薪。所以,並沒有消藩的必要,也沒有推行推恩令的必要。

    如果實行了推恩令,建文帝能否消藩成功?

    答案是肯定的。對於後來謀反的燕王而言,最初也並無反抗中央之心,只是想守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畢竟,朱棣作為跟隨父親打天下的幾個兒子之一,對戰爭深有體會。

    雖然他好戰,但並非願意帶上謀反的帽子,畢竟在古代,這可是會被釘上恥辱柱一輩子的大事情。

    更何況,他當時的情況造反並不太具有什麼有利條件。無論兵將,和中央相比,都不在一個數量級上。更何況,還有一個能力完全不次於他甚至超過他的寧王存在。

    所以,對於朱棣而言,最好就是中央承認其在封地的權利,讓其安守現狀是最完美的結果。基於此,實行推恩令進行消藩,朱棣明知道建文帝的目的,但是因為不會事關生死,自然也不會鋌而走險。所以,真的那樣的話,必然會成功。但是可惜的是,朱允炆竟然畫蛇添足,上來就迫不及待的消藩,最終導致自己都丟了卿卿性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雞湯要放胡椒粉嗎?怎麼做出的雞湯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