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68974603982

    《詩經》中的“國風”本是樂歌,本來是那個時代的通俗文學,經過孔子整理,到漢代被儒家奉為經典並加以解釋之後,就化俗為雅了。周朝有許多民間歌謠,這些歌謠的作者大都是平民。據說這些詩歌經過專人採集後,由掌管音律的樂官、太師修正、加工,再演奏給天子聽,以觀風俗,知得失,這就是《 詩經》中的十五國風。

    風即音樂曲調,國風即各地 區的樂調。國是地區、方域之意。十五國風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 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東周王畿洛陽,其餘是諸侯國名,十五國風即 這些地區的地方土樂。國風中,豳風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數產生於西周外, 大部分是東周作品。

    國風中的作品,更多針對戰爭徭役,婚姻戀愛等生活抒發詩人 的真實感受,在對這些生活側面的具體描述中,表現了詩人真摯的情感,鮮明的個性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藝術特點,表現在賦、比、興的手法 句式的章法

    《詩經》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這種創作態度,使其具有強烈深厚的藝術魅力。無論是在形式體裁、語言技巧,還是在藝術形象和表現手法上,都顯示出中國最早的詩歌作品在藝術上的巨大成就。

    賦、比、興的運用,既是《詩經》藝術特徵的重要標誌,也開啟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關於賦、比、興的意義,歷來說法眾多。簡言之,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就是比方, 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興則是觸物興詞,客 觀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端。賦、比、興三種手法,在詩歌創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創造了詩歌的藝術形象,抒發了詩人的情感,賦運用得十分廣泛普遍,能夠很好地敘述事物,抒寫感情。賦是一種基本的表現手法,賦中用比,或者起興後再用賦,在《詩經》中是很常見的。賦可以敘事描寫,也 可以議論抒情,比興都是為表達本事和抒發情感服務的,在賦、比、興三者中,賦是基礎。

    《國風》中比的運用也很廣泛,比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擬物手法表達感情的比體詩,如《豳風·鴟鴞》、《魏風·碩鼠》、獨具特色; 而一首詩中部分運用比的手法,更是豐富多彩。《衛風·碩人》,描繪莊姜之美, 用了一連串的比:“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 分別以柔嫩的白茅芽、凍結的油脂、白色長身的天牛幼蟲、白而整齊的瓠子、寬 額的螓蟲、蠶蛾的觸鬚來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膚、脖頸、牙齒、額頭、眉毛,形 象細緻。“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兩句動態描寫,又把這幅美人圖變得生動鮮活。以具體的動作和事物來比擬難言的情感和獨具特徵的事物,在《詩經》中也很常見。“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王 風·黍離》)。大量用比,表明詩人具有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能夠以具體形象的詩歌語言來表達思想感情,再 現異彩紛呈的物象。

    “興”的運用情況比較複雜,有的只是在開關起調節韻律、喚 情緒的作用,興句與下文在內容上的聯絡並不明顯。《國風》中更多的興句, 與下文有著委婉隱約的內在聯絡。或烘托渲染環境氣氛,或比附象徵中心題旨, 構成詩歌藝術境界不可缺的部分。《鄭風·野有蔓草》寫情人在郊野“邂逅相遇”: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清秀嫵媚的少女,就像滴著點點露珠的綠草一樣清新可愛。而綠意濃濃、生 趣盎然的景色,和詩人邂逅相遇的喜悅心情,正好交相輝映。興句與所詠之詞透過藝術聯想前後相承,是一 種象徵暗示的關係。《詩經》中的興,很多都是這種含有喻義、引起聯想的畫面。 比和興都是以間接的形象表達感情的方式,後世往往比興合稱,用來指《詩經》 中透過聯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於形象之中的創作手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節能車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