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哥傳能

    我非常理解你,感同身受。人們都說幸福跟錢,物質沒有關係,你如果真的沒有,試試就知道了,經濟基礎決定了幸福的高度。活得累也跟錢是有關係的,只要想著賺錢,就會付出很多,身心疲憊。不管賺錢多與少,努力工作就已經證明我們都在為之奮鬥。至於幸福就看自己怎麼體會了,最起碼小幸福還是有的,知足就會常樂。

  • 2 # 夢和詩都在遠方

    幸福 幸福是什麼東西?沒想過還是一笑而過吧!

    幸福 已經被 柴米油鹽醬醋茶 壓迫的消失殆盡就剩下軀殼啦;過日子嘛要有Sunny的心態就好,在難過 還得一路帶著 火花 前行。

    誰叫我不好好學習呢?賴誰啊????

    一步走不好後面的路都是惡性迴圈。

    記得讀初中時我把新發的書本抱著藏姨媽的被子裡(一分鐘都不想上學)那天正好老爸回來:姨媽給說出來了…………

    可想而知那天 捱打咯,按在門檻上用掃把打喲……

    那是老爸唯一一次打我,到現在說起來都是淚,不過一說這事一家人笑的那個燦爛的喔

    經過不斷努力學習我在 人海 裡使勁游到現在,阿們 慶幸自己還活著。

  • 3 # 青蔥光明草

    問題問得很亂,理一下思路:首先是找不到好的工作,目前這份工作錢少活多,很累人而且收入也應付不了生活開支。覺得勞動條件不公平,卻又有家庭負擔,不敢把工作辭掉。題主心中是有心儀的工作的,但這份工作機會必須要用“錢”來換。

    好的,我們來試著分析:

    一、什麼是好工作?

    社會上貧富懸殊,不同工種、不同職級之間分配差別很大。導致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當社會上的富餘資金炒高了物價,那麼低端職位與工種(佔社會勞動的絕大多數)的勞動者的收入必然喪失了維繫正常生活的購買力。

    注意,在這個論述裡有兩層意思:一個是勞動分配少,另一個是購買力不足,勞動分配少未必等同購買力不足的——例如美國的3000元月薪和中國3000元月薪生活水平是不同的,1美元的購買力更高,美國的物價水平(尤其是食品)控制得比較好,而中國資本氾濫到了“菜籃子”,2018年的食品價格普遍提升。國家制定最低工資,是用它認為客觀的資料來判斷的,初衷是保障勞動的基本生存。然而這個資料並不接地氣,所以有了題目中的:家庭負擔重,沒有錢,勞動者生存狀態不如意,工作疲勞之餘還得應付一些家庭矛盾。

    所以,這位勞動者把問題的源頭歸結於工作不好,因為社會上確實有勞動分配足以應付生活所需的購買力的那種工作的。

    二、錢能解決所有問題。

    我們先不管經濟學上關於收入與職業的那些規律,是個人都知道收入高的職業必有其門檻,隔絕競爭,分蛋糕的人少而蛋糕大,無論如何不會吃不飽。

    但是,這個門檻一定是錢能降低的嗎?

    我同意題主錢能解決生活開支的題設,但不同意錢能找到好工作的假設。恰恰相反,現實中能賺錢的工作一開始並不顯示出經濟優勢,而一開始就有經濟優勢的工作因為競爭激烈,額外要付出許多代價去爭取,本利歸零,未必等於有“錢途”的。

    經過上述分析再回到解決問題的原點:

    首先,題主很孤立,他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全部集中在自己身上了。家庭矛盾本是一家人的事,怎可能由一個人解決?你收入不高,經濟能力不能養家,其他人呢?為什麼不可以共同分擔,協商解決呢?實質是經濟矛盾還是感情矛盾呢?

    其次,沒有你認為的那種用錢能買到的好工作。但凡不腳踏實地、量力而為的投資等同於賭博,而十賭九輸。我認為你想找的那種工作不是短期培訓或交少量押金、加盟費之類就可以得到的,因為這種錢不難借到。有份正式工作,開張信用卡就能借到,分期利息也是合法的,年利在百分之十幾左右,有正常的工作收入足以應付。

    所以,我勸你量力而為,先解決家庭矛盾,不再心累,工作也會沒那麼累的。收入是需要腳踏實地工作才能穩步提升的,只要遇上賞識你的人,自然就會有好的工作。

  • 4 # 咪媽咪媽

    這個話題是累-工作-沒錢-幸福四個的關係,但是內容太多,只能簡單說說。

    “為了家庭不敢休息”說明是責任感非常強的人;“沒錢找好工作”沒有錢和沒有好工作有多種原因;“人們都說活的很累”是生病或心情不好的時候的感覺;幸福是自己的感覺,沒有標準。

    生活要有奔頭——目標

    有的人有錢有或無工作。。。整天也在說活的很累,不幸福!其實是內心世界的空虛表現,忙起來,有追求才是良藥!

    有的人沒有錢有或無工作。。。整天也在說活的很累,不幸福!其實是對現實生活不滿、失望的心裡表現,有追求、制定目標,努力去實現,才是解救的辦法!辦法總比困難多!

    昨晚,我與一個來自農村的40多歲婦女聊天,話語間也有問問題人的同樣感覺,她為兒子讀書花了好多錢,但是兒子不好好學習。。。不願意工作,嫌工作辛苦,總向家裡要錢,她和先生很無奈,拼命在不同城市打工、掙錢養這個兒子。她知道兒子就是好吃懶做,但是沒有辦法。。。像這樣的農村孩子總願意在城裡生活,花銷越來越大,但又不作為,給父母造成極大的傷害,這樣的父母常常感覺累,時常自責,但還要繼續努力生活下去,自然感覺累,不幸福了!

    幸福與錢多少無關

    幸福感與家庭密切相關。家庭中,夫妻關係,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等引發的矛盾往往是感覺不幸福的源頭。

    所以,做好家庭規劃,制定目標,努力實現,改變教育子女的觀念,調整好心態,幸福就在身邊!!

  • 5 # 感恩心幸福門

    幸福就在你的心裡!你想它在哪裡,它就在哪裡。這是最高的道理,真的明白弄通了,你福報大啊!

    看官,真正弄明白不容易。水石斧願為你一一道來。願你有悟!

    幸福就在你心裡,不幸福也在你的心裡。

    比如你說的,累是什麼意思?既可以理解為很辛苦、加班、沒有空,活著就是受罪,你可以由著這個思路想下去,死的心都可以找出來;也可以理解為很忙很充實,忙中既學到了很多知識,還得到了工資報酬。雖然累一點,但全面地鍛鍊了自己,這是提升自己的必由之路,累是累,但是我願意,年輕時多吃點苦,肯定會苦盡甘來。

    這兩種理解——當然,你也可以搞出多種理解——都有道理。但,哪一種想法最快樂,你應該就用哪一種,你就能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如果非要找出累的不好,然後認定自己的理解是唯一的,非要認為自己最正確,那你肯定苦不可言。

    其次,為了家庭不休息怎麼理解?這也是一個好事情。為家人生活而奮鬥,就是我應該擔當的責任,他們的笑臉就是對我的褒獎。我努力為了什麼,就是他們的幸福安康。有事做,事越多,工作越忙,說明我越有價值。而且,這樣努力奮鬥,就是正能量,能形成一個很好的家風。孩子看到你天天辛苦,學習一定會努力上進,一定會很爭氣。倒是,你辛苦幹了,但心情不好,天天覺得幹這些活太累,想輕鬆快樂,這種心態也會影響孩子,他會因此變得吃不了苦。這可是大麻煩。

    境界就是這麼個境界,好與壞都在你的心裡。晴天好,還是雨天好?各有各的好。你能這樣看,無論晴天下雨,你就會都覺得好,每天你就都覺得幸福。你覺得鞋子有個洞,心情煩惱;那是因為你沒有想想那些沒腳穿鞋的!

    如果你只是把我以上說的,當成是精神安慰法,那你還是沒有完全明白。因為,你的看法,你的感覺,不僅決定你現在是否快樂,還會影響你今後的生活,你的成就、你的收穫、你的幸福,都受你此時心念的影響。一個現在懂得時時快樂,處處感恩的人,就打開了通往幸福的大門。

    實在不明白也不要緊,只要堅信會感恩的人能得到更多,從現在開始去做,你的未來也一樣充滿了Sunny。建議如下:

    一找工作的好處。工作帶給你什麼好的東西,工作中有什麼十分快樂的事,工作中有哪些同事你是最喜歡的,多找一些,寫明理由,對著他們一一感謝,這要成為你每天必做的事。心中煩惱時,要放下煩惱,請立即找工作的好處。然後,帶著感恩的心情去工作。這是工作順利事業有成的根本大法。

    二找家人的好處。家人親人愛人,這是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關係,找他們的幸福時刻,找他們對你的關心,找他們各種優點好處,寫明理由,一一感謝。這些感謝的話,能當面說更好,不能說,在心中反覆說。然後,帶著感恩的心情去面對家人。這是家庭快樂的根本大法。

    四找未來的目標。你到底想要什麼樣的人生,你想過嗎?很多人只是天天抱怨,覺得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天天想這些不好,然後不好的來了,再接著抱怨,不好的再接著來。為什麼不停下來,不想負面問題了?我們好好地展望一下超棒的人生好不好?你沒有想過,你怎麼知道實現不了呢?把你的人生目標清單化地列出來,越詳細越好,然後想象著自己已經實現,感受那種快樂心情。然後帶著感恩的心情走向未來。這是現實未來目標的根本大法。

    說了這麼多,不知道我說清楚沒有?也不知道你聽進去沒有?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改變心態,停止負面想法,請想好事情,時時處處感恩。你只要從今以後能做到這一句話,你心想事成!

    幸福在你心裡,何必到外尋覓。

    事事處處感恩,天地為你改變。

  • 6 # jianchi

    事情確實如此,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的人活水平日益提高,科學日新月異,電器時代不知不覺就光臨到了我們的頭上,可這一切都需要錢。

    山珍海味離不了鹽,走遍地下少不了錢。你總不能獨立與社會之外吧?

    於是我們不得不彎下腰來做個錢奴。拚命賺錢來跟上時代的節奏。

    改善居住條件,實行家庭電器化,供子女到好一點兒的學校瀆書……等等,都要靠錢來實現。

    我們像個奴隸一樣的為錢而奮鬥,當子女學校畢業,有了工作、成立家庭,我們終於能鬆一口氣的時候,卻猛然發現,我們已經老了。我們的幸福到那兒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兒在哪,孃的心就在哪”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