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線索

    李世民吃仙丹,在唐朝歷史中不可否認李世民是一位很傑出的皇帝,但是李世民的晚年生活幾乎毀掉一輩子的名聲。

      唐太宗一生英明神武、豪情萬丈,堪稱豪傑。也可能是物極必反的原因,唐太宗自我放縱,為所欲為。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才四十八歲,就英年早衰,已臨近暮年。那年他從遼東返還京師長安的路上,身患毒癰,差點喪命。兩年後,他又得風疾,差點癱瘓在床。英雄暮年,心力衰竭,性情大變,除了使用權術更加老到之外,其餘的一切同青壯年時的做派大不相同。他忘記了“創業固然艱難,守成更不容易”的諾言,沒有做到“善始善終”,不保晚節,以至於犯下了大錯誤,誤國又害己。

      唐太宗在京師長安以及東都洛陽修建了大量的宮殿和行宮。貞觀二十一年四月,唐太宗感覺長安夏天悶熱,便在臨潼驪山頂上修築了翠微宮。七月,他又嫌宮室狹小,不能盡顯大唐威儀,又重修了玉華宮。玉華宮的建築是“苞山絡野”,耗費以億計。之前的貞觀四年,唐太宗在洛陽下詔全面修復洛陽宮,工程耗時連年,“營造不已,公私勞費,殆不能堪”。貞觀十年,洛陽宮恢復,李世民又新增修建了飛山宮。洛陽宮殿豪華氣派,所耗人力物力難以估算。為顯示蓋世武功,李世民發動的征伐戰爭越發頻繁,數次徵遼,百姓苦不堪言。“士馬疲於甲冑,舟車倦於轉輸”,為了籌集浩繁的軍費開支及軍需物資,唐太宗動用了洪、饒、江、宣、潤、常、杭、越、臺、婺、括等地工匠建造大量的戰船,有的戰船的規制長百尺,寬五十尺。還令各地官府逼迫百姓繳納“船庸”。房玄齡切諫,“焚凌波之船,罷應募之眾”,停止征伐。四川人民不堪忍受橫徵暴斂,爆發猛烈反抗,唐太宗急調重兵前往鎮壓。

      唐太宗是個好色之徒。雖然唐朝對各個階層的男女關係束縛不嚴,但一般的倫理道德觀念還是存在的。唐太宗從來沒有中斷尋覓有姿色的美人充掖後宮,甚至在弟弟齊王元吉死後,把弟妻納為妃子。廬江王璦被殺後,他又將其愛姬留下服侍自己。在長孫皇后病死後,唐太宗性生活更加放縱,身心健康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唐太宗遊獵、行幸頻繁。唐太宗喜歡遊獵,給當地的百姓增加了額外的負擔。貞觀十五年,唐太宗行幸洛陽,在溫湯爆發了他的衛隊的兵變。衛兵們“夜射行宮,矢及寢庭者五”,希望唐太宗能停止遊幸。結果,衛兵們最後以大逆罪處死。唐太宗宮廷生活奢侈無度,為了修建宮殿,迫使大量戍守京師的部隊穿鑿池苑,以致在宮廷服役的各類工匠期滿不能回家,有時,服勞役的哥哥去了,弟弟才能回來。

      一般人認為,唐太宗在中國歷史上是最具有納諫風範的英主明君,但是在晚年,唐太宗卻成為獨斷的“榜樣”、拒諫的“楷模”。過去,唐太宗是引導、獎勵官員上諫,接受意見也是從善如流。貞觀十年以後,驕恣矜伐,不悅人諫,有的時候口頭接受意見,行動上我行我素;還有的時候是知道大臣們要諫,躲避不了,故意先行威怒,嚇得大臣不敢上言。魏徵對唐太宗後期的作為,曾連續上疏切諫,但成效不大,大為痛心。特別是貞觀十三年五月,魏徵提出“人主善始者多,克終者寡”的“十條”之諫,唐太宗將這份奏疏掛在屏障上,視為座右銘,表示朝夕觀覽,但這僅是表面文章,行動上沒有絲毫改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唐太宗採取不光彩的手法,觀看了記錄君主每天起居言行的“起居注”,開了歷史上最惡劣的先例。唐太宗晚期所犯的重大過錯,是和他拒絕納諫的行為分不開的。

      唐太宗年輕時迷信思想不多,他曾譏笑秦始皇、漢武帝祈求長壽求助神仙的故事。他說道:“神仙事本虛妄,空有其名,不煩妄求也。”但是,他到了晚年,迷信方術,比起秦始皇、漢武帝有過之而無不及。貞觀二十二年,他聽信天竺俘虜中一個叫那羅邇娑婆的方士詭稱能配製金石仙丹,大為高興,把方士請到金颯門宮內配製延年仙丹,讓他服用。仙丹不僅沒有治療他的疾病,反而在貞觀二十三年金石藥毒發作,死於含風殿,終年五十二歲。實際上,李世民是個非常聰明的君王,對自己晚年的過錯也是有所察覺的,只不過是不願改正罷了。在臨死的前一年,他親自為太子李治撰寫《帝範》十二篇,不讓李治效仿他。他說:“吾居位以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也,勿以為是而法之。”自古以來,英雄暮年,心力委頓,絕大多數有反其道而行之的傾向,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

    一世英主李世民萬年沉迷於煉丹術。曾經召集過大批道士在宮內煉丹。所用之物都是麻黃、丹砂、硫磺、水銀等劇毒之物。唐史記載李世民為病亡,但是現代史學家普遍認為李世民的死與中毒關係很大。

  • 2 # 國史春秋

    唐太宗李世民不但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帝王,而且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但是李世民的一生有許多讓後人爭議的地方,特別是到了貞觀後期,李世民與之前的自己判若兩人。所以要搞清楚題目這兩個問題需要分兩個部分聊。

    一、李世民晚年為什麼要吃仙丹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一生必須經歷的過程,不能迴避只能面對,李世民更明白這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而且李世民是一個非常善於總結興亡之道、且睿智的帝王,所以對於諸如秦始皇、漢武帝等雄才偉略的一代帝王,都去迷戀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很是費解,甚至表現出嘲諷的意思。

    到了貞觀後期,李世民的帝王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先是太子李承乾聚眾謀反,後來征討高句麗失望大於期望。尤其是太子謀反事件對李世民精神上的打擊非常之大,甚至直接影響到了他的身體健康。從高句麗回師後,這個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就病倒了,反反覆覆、久治不愈。

    但是,在李世民的內心還有堆積如山事情要做,特別是改立李治為太子並不是出於自己的本意,因為他覺得性格剛毅、做事果敢的李泰不但像當年的自己,而且更適合君臨天下。但是他又不得不向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為首的李治集團妥協,因為李泰不具備強大的政治後盾。

    此時的李世民雖然還是一條龍,但是游到了淺水,也就力不從心。所以他想恢復往日的生龍活虎,他還要完成許多宏圖偉業,因為他還沒有到了垂垂老矣的年齡。如此一來,李世民只能將希望寄託於巫師和方士,期待健康有所好轉,期待命運出現轉機。

    二、為什麼要征討高句麗

    李世民並沒有三徵高句麗,三徵高句麗的是隋煬帝。西漢時期,漢武帝滅掉衛滿北韓,設漢四郡,對北韓實施行政管理。南北朝時期中原大戰,高句麗不斷蠶食中國遼東的大面積國土。隋唐時期,北韓進入三國時代,三個鼎立並存的政權分別是:高句麗、新羅和百濟。

    而強大起來的高句麗並不安分守己,不斷挑唆附近的小國與中原王朝為敵。甚至試圖改變它們的藩屬國地位,實現稱霸東北亞的野心。它還對中原王朝陽奉陰違,阻止別的國家到中原王朝朝見、進貢。所以征伐高句麗並不是窮兵黷武,也不是勞民傷財,而是出於長遠的戰略意義。

    為了除掉高句麗這一心頭大患,隋朝曾四次攻打高句麗,每次揮師百萬,每次一敗塗地。連年征戰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征伐高句間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貞觀十九年二月,唐朝出征高句麗,水路由大將張亮率領,李世民和徐茂公親率大軍由陸路進發。起初唐軍高歌猛進,一鼓作氣攻下高句麗十多眾城池,殲滅敵軍6萬左右,剿獲牲畜及戰略物資無數。但是,最終卻受阻於安市城下,由於氣候因素,唐朝被迫撤軍,回師的途中李世民將7萬多高句麗人遷入唐朝地域。

    後來,由於身體原因,李世民不能征戰,所以兩次派唐軍對高句麗實行消耗戰。因此大大的削弱了高句麗的軍事實力,為唐高宗李治徹底解決高句麗問題打下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 3 # 凌煙歷史社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吃仙丹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中國的道教奉李耳為教主,唐朝皇室也姓李,所以李世民尊崇道教,而很多道士研究丹道,認為可以長生不老,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李世民的認知有侷限,他也想長生不老;

    二、貞觀二十一年以後,被美色掏空身體的李世民身體越來越差,李世民還有很多抱負沒有完成,特別是因各種原因,導致泰山“封禪”之事一直推遲,是太宗李世民的遺憾,他想靠仙丹之術治療身體;

    三、因太子李承乾與濮王李泰矛盾很深,但太宗獨寵濮王李泰,太子因失寵怨恨太宗李世民,勾結漢王元昌,駙馬都尉杜荷造反,然後太宗廢李承乾太子位,立李治為太子,但李治懦弱無能,唐太宗不放心就此死去,想靠仙丹延長生命,為李治掃清障礙。隋陽帝曾三徵高句麗失敗,直接加速了隋朝的滅亡,貞觀十八年(644)底,唐太宗命令張亮、李勣分率水陸大軍十萬遠征高麗,次年春天,太宗御駕親征,到前線指揮戰爭,雖攻取城池十餘座,斬殺高麗軍四萬人,但沒有達到征服高麗的預期目標,所以在貞觀二十二年派薛萬徹再次進攻高麗,但也沒有取得更大戰果。直到太宗病逝,這場戰爭才暫時平息。唐太宗為什麼要遠征高麗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唐太宗要恢復中國舊土。北韓半島上的高句麗國,趁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戰亂不休,無暇顧及東北之際,佔領了遼東的大片土地,而且還企圖向遼西繼續擴張。唐朝建立後,高麗雖對唐保持臣屬關係,但唐朝君臣並未忘記遼東為中國故土,唐太宗更是念念不忘高麗在漢代曾是中國的一部分,立志要恢復漢代疆土。

    二、唐太宗不願意看到北韓半島上出現一個強大的統一政權。唐朝時北韓半島上有三個政權:高麗、百濟、新羅,高麗最為強大,時刻想統一北韓半島。

    三、唐太宗想在自己未死之前徹底解決邊疆問題,交給李治一個完整統一的帝國。唐太宗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是無奈之舉,當時的關隴士族選擇支援李治,但唐太宗認為李治懦弱無能,他要為李治鋪平道路。

    雖然李世民遠征高麗沒有到達預期目的,但為後來唐高宗消滅高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為什麼會把現役陸軍裁撤到只有四五十萬的程度,未免也太少了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