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華第一財稅網
-
2 # 考呀呀會計教育
人工智慧只是輔助人類工作,而不是替代人。
人擅長的是思想、架構。
人工智慧擅長的是機械勞動,調取資料,演算法處理。
先看一下中國目前會計人才結構,會計行業從業者大概有3000萬人,取得初級會計職稱的大概有500萬人,取得中級會計職稱的大概有200萬人,取得高階會計師的大概有15萬人,取得註冊會計師的大概有25萬人。
所以說,目前是屬於金字塔結構,低端會計人才太多,高階會計人才太少。而恰恰低端會計人才做的工作就是偏機械性的、重複性的,而高階人才做的工作是偏思想性、策略性的。如果有一天人工智慧發展到可以代替會計,那麼最危險的就是處在底層的2000多萬會計人,做機械性、重複性的工作人工智慧要更加高效。
具備這些能力的會計人很難被取代分析能力
機器人處理完的一堆資料和報表,只有透過人的思考分析,解讀出資料背後的資訊,才能轉化為對企業經營有用的決策,這些決策包括計劃預測、內部控制、投資分析等等。多維度、多層面的思考能力,是機器人沒有的。
跨領域能力
如今財務圈反覆強調業財融合是大勢所趨,財務人不止要懂財務知識,更要懂業務、瞭解行業。同時,為了在未來能和財務機器人“並肩作戰”,IT知識、程式演算法化的思維也成了財務人的一項必修課。
大局觀能力
財務早已不是賬房先生的角色,作為企業中相對獨立的部門,財務必須要站在全域性的角度,客觀公正地看待一切經營問題。不拘泥於報表資料,財務要結合宏觀經濟、行業情況,站在更高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去分析決策,做到資源的最合理配置。
學習能力
活到老學到老,財務尤其如此。財務領域繼續教育的內容非常多,財務人必須時刻保持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熱情,透過學習不斷提高,才能擺脫基礎財務的淘汰危機。CPA、CMA、ACCA等證書類的學習,其他如投資、IPO等會計實務技能的學習。
-
3 # 慧算賬
2016年3月阿爾法狗Alpha Go戰勝人類圍棋頂尖高手,引起世人關注;2016年10月京東集團宣佈京東無人配送車試運營;2017年7月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展示無人駕駛汽車;2017年10月,馬雲的阿里宣佈成立達摩院,三年將投資1000億,進行人工智慧研究。
2018年,在你的身邊會慢慢看到很多無人便利店、無人販賣店、無人貨架、還有賣場的無人收銀臺,當你去銀行的時候,你可能用一個機器就可以辦理相關的業務了。
有人說,某地發生了一次地震,很多地震專家透過各種資料才發現地震的方位以及震源中心,但是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只用短暫的時間做了一個分析報告,而且比那些地震專家做出的報告更具體,更準確。
有人說,機器人小冰寫了一本詩集《Sunny失了玻璃窗》,它花了100個小時學習了400多位現代詩人的詩歌,然後寫了這本詩集,而且這本書被專家鑑定寫得還不錯。
還有人說,江浙一個工廠,全部換成了機器人進行作業,就有人開玩笑說,機器人不需要喝水,可以不休息,可以沒日沒夜的工作,也不需要買保險哈。
根據牛津大學的統計,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會取代1000萬個工作崗位,秘書、客服、助理、翻譯、律師、醫生、會計,乃至於證券所的交易員、信貸員的工作都可能被取代。一般來說,被取代的工作和崗位具備如下特徵:凡是可以描述的、重要的、有固定規則和標準答案的,都有被智慧機器人取代的可能。
人工智慧時代到來,我們該怎麼辦,我們會不會失業呢?這個話題有點沉重,但是確實值得我們去深思,未來三到五年人工智慧絕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在便捷惠及千家萬戶的同時,無數工作者尤其是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也更為嚴峻。一些純人力的工作將被取代,意味著過去提及的“苦力活”不再需要很多勞工去做,也就是說知識才是王道;那些具有固定模式和計算方式的工作也會慢慢地被人工智慧取代,也就是說學知識不能學死,要靈活運用,拿金融學來說,很多人說它是一門偏文科性質的學科,把大部分精力花在死記硬背上,其實不然,學金融的人需要具備良好的邏輯和分析能力,需要熟練使用金融工具,如股票、期貨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人工智慧雖然智慧,但終究無法與人類的思想相提並論,人的大腦會不斷進化,人們會提出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理論和思想,推動時代進步和社會變革,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要對事物具有獨到的見解。
在這個新時代,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大腦,關注社會的發展,瞭解社會的新動向;要不斷實踐,積極參與社會鍛鍊,瞭解行業的差異性和行業的運營方式,向實踐要知識;要學一門技術,不能將金融學成文科,培養自己獨有的優勢,這樣才不會被淘汰,才有可能在新時代脫穎而出,成為新時代的寵兒。
-
4 # 互金研習
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才是最主要的。有些是無論如何變化機器都不能替代的東西。比如:管理能力,協調能力強、資訊判斷能力等。不斷提升自己才是王道。http://www.guopeiwang.com/Article/
-
5 # 澤稷網校acca
又到一年高考畢業季,畢業生們面臨著高考填報志願的世紀難題。一直受到廣大家長歡迎的會計專業在近幾年卻似乎蒙上了一層陰影。“AI來了,會計馬上要被替代了”。那麼會計真的會被AI替代嗎?學姐今天有幸邀請到了澤稷ACCA研究院的Christina Zhu老師來為我們答疑解惑~
如此厲害的AI到底是什麼呢?
AI,全稱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是一種智慧媒介,能夠透過感測器感知周圍環境,收集資料,經過模型計算,輸出結果。它可以模仿人類的一些思維技能,例如‘學習’和‘解決問題’,因此得名‘人工智慧’。
AI已在很多領域得到應用,譬如德勤的財務機器人(並不是一個真的機器人,而是部署在計算機上的應用程式),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財務工作的效率。
2017年5月,德勤財務機器人正式上崗,7day*24h不間斷工作。機器人可以將每個開票流程從20分鐘縮減到5分鐘。一個“小勤人”三四個小時就完成了財務人一天的工作。
除此之外,財務機器人還可以:
l 替代財務流程中的手工操作
l 管理和監控個自動化財務流程
l 錄入資訊,合併資料,彙總統計
l 根據既定的業務邏輯進行判斷
l 識別財務流程中的最佳化點
會計會被AI替代嗎?
看到這裡,大家肯定很擔憂,會計被替代已經既成事實,會計專業的學生將來畢業了也很難找工作了。
其實完全不必有這樣的擔憂,任何工具的出現,都是人的延伸,將人從機械化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有餘力幹更高級別的工作,AI也是這樣的存在。
只是對於我們的同學們來講,需要改變一下策略。
首先我們來做個SWOT分析,發揮我們的優勢,避開我們的劣勢,從而應對AI帶來的危機與機會。
人類的劣勢是:沒有人工智慧的計算能力,資料處理能力;
優勢是:人類幾億年進化出來的創造力,洞察力,想象力和共情的能力,或者可以說是某種直覺,潛意識,第六感,這是很複雜的一套系統,到現在對人類大腦的探索還停留在非常淺的層面,這是AI難以模擬的。
因此我們將來學習以及求職的策略是:避開簡單重複性的基礎工作,往AI難以替代的腦力以及情緒勞動者靠攏。
對於學習工商管理和會計的同學來說,注重培養以下4種能力,這是很難被替代的,甚至是稀缺的。
1. 分析能力
2. 學習能力
3. 遠見
4. 領導力
這就要求我們的同學不再停留在基礎的記賬或者案頭工作層面,應設法打造出強大的溝通能力。獲取他人的共鳴、打動他人的心靈、與他人心心相通、領導他人。只有不斷地提高溝通能力,才能使自己成為職場不可或缺的人才。。。
加油,奧利給~會計人
-
6 # 奧威軟體大資料BI
利用好智慧技術做分析。就拿商業智慧BI軟體來說,雖然說它的分析效率高、靈活自主,但說到底都只是一個工具,需要人來引導使用才能完成智慧資料分析。會計也好、財務也好,其他業務部門也好都應理智看待商業智慧BI,充分利用好智慧資料視覺化分析技術提升自身的資料分析效率、運營管理水平。
回覆列表
(1)正確看待人工智慧技術
人工智慧技術一方面給基層會計人員帶來了壓力,但同時也對會計行業帶來了很多積極的影響,比如讓那些繁瑣的會計工作變得更加簡便,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減輕了財務人的工作量,同時也提升了財務工作的準確率,其實是有利於整個會計行業的發展進步的。
(2)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
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取代那些低價值量的工作,但它畢竟是一種技術,高階會計工作比如:財務戰略制定,納稅籌劃,風險控制,財務分析等還是需要人工來完成的,短期之內人工智慧是無法替代的。作為一個財務人員,不管從任何角度去考慮都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管理能力。
(3)向複合型人才發展
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時代,會計人員若想取得更高的成就,在職場中立於不敗之地,那就要開闊眼界,放大格局,拓寬自己的視野,不能只著眼於本職工作。正如任正非所說,稱職的CFO應隨時可以接任CEO。會計人員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外,還應該瞭解工作其他崗位的工作內容,比如銷售類、生產類等部門的業務。提高自己的企業價值以及行業地位,做一名複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