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拾稽影視

    打江山的帝王都打過艱難的戰爭,失敗的有成功的有,譬如成吉思汗早期在扎木合發動的十三翼之戰中就被打敗,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前期打的很艱難,最後直奔南京才贏,打仗實力是一方面,指揮官的毅力頭腦很重要

  • 2 # 荒野的獅子辛巴

    實在太多了,沒法一一列舉。就拿一戰和二戰來說吧!一戰的凡爾賽絞肉機和二戰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都是戰況堪稱地獄模式。

  • 3 # 大河文博

    首推《史記》記載的長平之戰。

    當然,之所以說是《史記》記載的,而非長平之戰,是因為目前學界對長平之戰的真實戰果依舊存在爭議,認為《史記》中的記載有誇大嫌疑。

    當然,《史記》中記載的長平之戰,可以說絕對算得上硬碰硬的戰役了,也絕對算得上打的十分艱難。

    交戰雙方是秦、趙兩國,戰爭持續時間按照《史記》記載打了一年多。(《史記·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秦昭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四十八年十月,秦復定上黨郡。”)兵力:趙國兵力大約四十五萬人。(《史記·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

    當然,這僅僅是後來白起包圍圈內部的趙軍數量,包圍圈外的趙國援軍和諸侯國援軍數量不計算在內。

    秦國兵力司馬遷記載的只有以下部分:“而秦奇兵兩萬五千人絕趙軍後。” (《史記·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 (《史記·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 (《史記·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也就是說,秦軍有三萬左右,徵發民眾數量則不清楚。

    《史記集解》則是這麼寫道:“何晏曰:“……長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㦸而向趙矣!秦王又親自賜民爵於河內,夫以秦強而十五以上死傷過半者,此為破趙之功小,傷秦之敗大。又何以稱竒哉?”

    根據何晏的說法,長平之戰可以算得上秦國全家老小總上陣。而之後的滅楚戰役,司馬遷則是這麼寫的:“……王翦將兵六十萬人……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 (《史記·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根據司馬遷所寫,滅楚戰役也是秦國全家老小總動員上陣。那麼也就是說,長平之戰秦軍至多大約有六十萬左右。不管怎麼樣,雙方的兵力總和按照司馬遷的記載,絕對超過一百萬,而作為對比,三大戰役中的遼瀋戰役雙方兵力總和大約在一百二十萬左右。

    將領:秦軍將領一開始是左庶長王齕,趙軍是名將廉頗;後來秦軍將領換成了武安君白起,趙軍換成了“紙上談兵”的趙括。

    戰役經過:其實就是一塊地引發的大戰……秦國在進攻南韓的過程中,南韓的上黨郡被切斷了和國都聯絡的道路,成為了一塊“飛地”。南韓太守馮亭和大家一合計,咱要不跟趙國混吧?雖然不少大臣反對,但趙王還是傻呵呵的接受了。於是,秦國這塊到嘴的肥肉……被趙國吃了(野王降秦。上黨道絶,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絶,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 因使人報趙,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計之。平陽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禍大於所得。”平原君曰:“無故得一郡,受之便趙。”受之。因封馮亭為華陽君。《史記·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秦國一看,這還了得?於是發兵拿下上黨郡。趙國一看,這剛到手的郡被吃了,不行啊,於是派兵決定和秦國幹一架,長平之戰就此拉開帷幕。(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史記·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秦軍一開始採用主動出擊的方式,連續斬殺了趙軍一員裨將和好幾位尉官。趙國名將廉頗到達長平後,採用堅守不出的防守策略,試圖避秦軍鋒芒,努力發揮自己本土作戰的優勢,耗死秦軍。

    而這邊,趙王一直在催廉頗帶兵出擊,可廉頗卻置若罔聞繼續堅守。於是,秦國發動反間計,趙王覺得廉頗這打打不贏,死的人、跑的人又多,乾脆換了,於是就中計將廉頗換成了趙括。

    秦軍這邊得到訊息,馬上把王齕換成了戰功赫赫的武安君白起,並且要求所有人嚴加保密,不得走漏任何風聲!(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史記·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這邊,趙括上任後果然率領趙軍出擊,面對趙軍,武安君白起的策略很簡單:誘敵深入,分兵包抄。這招雖然簡單,但確實奏效。白起率領的秦軍假裝敗退,誘使趙軍深入。待趙軍追擊秦軍後,白起悄悄分出兩支部隊,一支斷趙軍因深入而拉長的糧道,另一支則來斷趙軍後路。等到趙軍前進到秦壁久攻不下想要撤退時才發現:自己已經被秦軍一分為二包圍了。

    接下來的四十六天,秦軍瘋狂的增加保衛部隊,而包圍圈內的趙軍則瘋狂試圖突圍,包圍圈外的救趙部隊瘋狂想要打進包圍圈。包圍圈內趙軍走投無路,已經走到自相殘殺相食的地步。

    第四十七天,趙括親自帶精兵突圍被秦軍射殺,趙軍投降。

    四十八年,秦軍取上黨,長平之戰結束。

    後果:按照《史記》的記載,經此一役,秦趙兩國實力大減。

    秦國:“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逺絶河山。”“夫以秦強而十五以上死傷過半者,此為破趙之功小,傷秦之敗大。”

    趙國:“明年,秦兵遂圍邯鄲。歲餘幾不得脫,賴楚魏諸侯來救乃得解邯鄲之圍。”“趙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由此可見這場仗打的多艱難…….

  • 4 # 蕭武

    1943年12月,日軍抽調十萬多人從鄂南出發,向常德方向進攻,目的是進攻到湘西芷江,摧毀芷江機場。因為此前第三次長沙會戰等作戰中,中美聯合空軍以芷江機場為基地,多次出擊,讓日軍的空中優勢大打折扣,所以日軍企圖摧毀芷江機場,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重奪制空權。

    再這一年的3月,日軍就渡過長江,再長江南安建立了一些前進基地,國軍統帥部和第五,第九戰區都判斷,日軍有向常德方向進攻的可能,因此玩提前預做準備。而這個準備,當然是抽調兵力防守常德,因為常德去湘西門戶,如果一旦失守,日軍就可以開啟透過湘西進攻西南的通道。

    國軍為了加強防禦,特意從浙江調來了當時國軍戰鬥力最強的一個部隊,也就是王耀武兵團。王耀武兵團下轄七十四軍和一百軍,七十四軍軍長由王耀武自己兼任,一百軍軍長為原七十四軍出身的施中誠。七十四軍下轄三個師,五十一師師長周志道,五十七師師長餘程萬,五十八師師長張靈甫。

    七十四軍當時剛在浙江衢州,江山一帶參加了大戰,之後奉命從浙江趕往湘西戰場開參戰。到達戰場後,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命令王耀武兵團在常德,桃源,石門,慈利一帶佈防。王耀武的部署是,五十八師在石門和慈利一帶防禦,五十一師在常德,五十七師餘程萬部在常德,三個師成掎角之勢,而且日軍無論從石門慈利一帶進攻,還是從桃源進攻,都可以進行逐次抵抗,最後可以在常德進行決戰。

    日軍的進攻確實也是從這個方向展開的,首先是五十八師張靈甫部在與日軍進行激戰之後,被迫撤退到常德外圍,繼續與日軍對戰,桃源方向的五十一師則直接被日軍擊潰,一直退到常德外圍才由緊急趕到的一百軍十九師收容整頓,穩住局勢,繼續與日軍對峙。這樣,本來在三個師最後面的五十七師反而成了前沿,也成了阻止日軍進攻的最後一道防線。

    五十七師當時全師約八千人,是七十四軍中的主力部隊,戰鬥力是比較強的。餘程萬為人則比較謹慎,和當地地方政府幹部接觸也比較和藹,而且五十七師軍紀不錯,主動幫老百姓幹活,不收任何報酬,平時能夠做到不拿老百姓一針一線,這在當時的國軍部隊中是比較少見的。為了防禦,五十七師曾和地方政府協調,在公路上挖了大量的深坑,以阻止日軍前進,但是並沒有多大作用。

    日軍開始攻擊常德後,先後參戰兵力達到五六萬人,而五十七師能夠在常德始終堅守不退,唯一的希望就是餘程萬在鼓舞士氣的時候說的,王耀武已經率領其他兩個師在外圍與日軍激戰,為五十七師解圍,只要五十七師堅守下去,另外兩個師就有機會從兩翼將日軍反包圍,進行戰略決戰。所以,常德守軍的戰鬥意志是比較頑強的,始終沒有撤退,即使傷亡已經超過一半,也還是在堅守待援。

    餘程萬在城內苦苦支撐,直到全師傷亡到只剩下四五百人,餘程萬終於支撐不住了,下決心突圍出去。本來他下令團長柴意新率一部分人員突圍,但柴意新堅持留在城內吸引日軍火力,讓餘程萬突圍出去,再帶著增援部隊打回來。餘程萬於是率一兩百人突圍出去,找到了第三師,才脫離危險,而留在城內的國軍犧牲殆盡,只有極個別人在被俘之後後來又逃回來了。

    日軍付出慘重代價,卻在常德附近遇到頑強阻擊,始終未能突破,加上深入上千裡,後勤補給困難,在當地老百姓家裡則沒找到太多食物,最後只能主動撤退,國軍則轉入全面反攻。因此,餘程萬跟著第三師再回到常德的時候,並不是第一支進入常德的部隊,反而被另外增援而來的滇軍五十八軍搶了先。但餘程萬在此戰中率部堅守,對日軍造成重大殺傷才撤退,應該算是擊退日軍的首功。

    實際上,再餘程萬決心突圍的時候,日軍也已經很困難了,也攻不動了,此時外圍的國軍部隊只要還有一個團的部隊能夠突入城內,各餘程萬一起堅守,就能夠堅持到日軍撤退。而餘程萬最終決心突圍,也是因為對外圍的增援部隊都絕望了,再堅持下去沒有什麼意義了。五十八師和五十一師一開始就受到了重創,增援不力可以理解了但是第三師就有些出工不出力的意思了,如果第三師能夠再給力一點,就可以複製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聯想家悅i3550詳細配置,各配件的詳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