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靈173515282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此言物慾之害,教人離欲之行也。意謂人心本自虛明,而外之聲色飲食貨利,亦本無可欲。人以為可欲而貪愛之。故眼則流逸奔色,而失其正見,故盲。耳則流逸奔聲,而失其真聞,故聾。舌則流逸奔味,而失其真味,故爽。心則流逸奔境,而失其正定,故發狂。行則逐於貨利,而失其正操,故有妨。所謂利令智昏,是皆以物慾喪心,貪得而無厭者也。聖人知物慾之為害。雖居五欲之中,而修離欲之行,知量知足。如偃鼠飲河,不過實腹而已。不多貪求以縱耳目之觀也。諺語有之,羅綺千箱,不過一暖,食前方丈,不過一飽,其餘皆為榮觀而已。故云雖有榮觀,燕處超然,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去貪慾之害,而修離欲之行,故去彼取此。

  • 2 # 麻辣波動拳

    這個很好理解,老子的思想本就是以無為處事,不去看,不去聽,不去想,不去說。代表的道家的無為之道,不去看,慾望就不會增加;不去聽,汙言碎語就不會入耳;不去想,邪惡之事就不會做;不去說,瑣事就不會找上來。其實這也是說明怎樣做一個人,不多看不多聽不多想不多說,自然不會有煩心事情找上你,安心做自己的事情,清靜無為。

  • 3 # hitman1

    剛好前幾日看到一個小故事,具體說的是哪位大師我忘了(不太記人名,只記道理了)。

    一位大師和他的師父,受一個友人邀約去赴會。到了朋友家後,臨近午飯,又被留下用餐,不好拒絕,他就想:師傅留下,我就留下(其實是很擔心這兒的素齋不能吃)。

    果不其然,這家人在一個高檔酒店定了好多素齋,滿滿一桌素齋卻一股撲鼻而來的腥味。他看著師傅,他明白自己都能聞出腥味,更何況師傅了。

    結果師傅面色不動,提起筷子就吃了。他一看師傅吃了,他也不動聲色提起筷子也吃了。說實話,他吃的很不舒服,腥味太重。而且好好的素齋卻非要做成腥食的樣子,他沒吃幾口,可師傅吃的不少。

    您看懂了嗎?

  • 4 # 方崇陽

    世間法,不離眼耳鼻舌身意,只是世人於此滯染。出世法還是眼耳鼻舌身意,明瞭五色令人目盲,心無染著,和光同塵。

  • 5 # 老喬218152046

    解釋四個“收”。唯有《道德經》五十二章之“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要說完整而清楚許多章節都有該內容,為簡化都略掉。

    五十二章編目:“有無同一”是自然界和精神界之普遍規律

    原文:略。

    解讀:宇宙世界是以無為始,有無相生,以無為終,不同過程的組合體。這是《老子》的世界觀,和辯證認識方法論的主體內容。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知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這是“無遺身殃”的最根本的原因。

    起源於希臘,發展在德國的西方哲學,曾有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軍對戰,各有其理,各不相讓。就是在那個時候,給《道德經》戴上了“唯心主義”的帽子,影響極壞。在中國古典希臘哲學研究長期處於薄弱狀態,有人呼籲應加強;而“道德經”在中國被汚蔑,卻無人問津,不僅如此,一些權威人士還火上澆油。其不是千古奇事嗎?

    然而西方哲學的主客二分;悖論常見,解悖不斷。常以批判之批判精神自噓,哲學著作普天蓋地,批判之批判是其時髦用語。但是其重要概念含混不清,且各置一詞,各有見解,己演變成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多元化的混亂狀態。發展到進代出現了“認識論”轉向,後又被“語言轉向”所代替。希望再次落空。夫何故?皆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毋”也。這種母有,子有;子有母有。是永遠不會完結的。但什麼問題也沒有解決。

    就像“唯心主義”攻擊“唯物主義”說不清什麼是物質一樣含混。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了。

    塞死感覺的器官,關閉感覺輸出的門戶。將人的頭腦等同於動物的頭腦。即沒有認識發生或曰無認識。認識是從感覺無認識開始的,“無名天地之始”。〈天下無始〉一切以“無”為始,這是永恆不變的規律,可以終身受用不用花太多的勤苦勞動。反之開啟你的感官,(感覺有虛實之分)想解決你要解決的問題,想要認識事物,就會〈終身不救〉永遠達不到認識事物的目的。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尤以襲常。 見小曰明:發現事物之間細小的差別,可區分萬物稱之為明。 守柔曰強:有柔才有強,當然守柔即強。這是符合〈有無同一〉辯證規律認識論的。 用其光,復歸其明:其中的光和明是同一個本質的東西可稱為〈有〉。只有“有”而沒有“無”在〈有無同一〉中將〈無)給丟了,就再也認識不清楚事物啦!這就是“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 6 # 西遊道德

    《道德經》是在沒有宗教之前,就出現的最早一部經典。老子這三句主要講的是;眼、耳、鼻、口。其目的是收眼、收耳、收鼻、收口。在古代把色彩共分為,青、赤、黃、白、黑五種色。五音分成角、徵、宮、商、羽,五味分為酸、苦、甜、辛、鹹。五色、五音、五味各對應人體的五臟器官,並在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方面,相互對立、相互制約、相互平衡、相互影響。這種『陰陽五行』理論學說,多在術數中運用,如修丹、中醫、周易、命理、相術、卜卦等等,可以說影響了世界五大宗教,包括學術界。這也是中國根底『宇宙能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其理論可追溯到八千年前。當世人『法眼』消失,機體的生理表現被外界的色彩所吸引,就看不到精血所凝結的丹藥和產生的人體內景圖了。被外界五音六律的變化所吸引,聽不到精血凝結後,機體產生的美妙之音。 沉迷醇香的美味,就品嚐不到滋養身體的精血凝結出『甜美能量』。明•冷謙詩云:厚味傷人無所知,能甘淡薄是我師。三千功行從此始,淡食有補信由之。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這句話講的是:身、心、意。 『策馬揚鞭』射殺捕獵會使人心神狂躁不安,可欲不止。這種一心向外、放蕩的行為、追求外界刺激帶來的快感,使其心性不能內斂而勞心、勞神,勞力, 這必然會身心失常。世人貪婪的心性被金銀珠寶所吸引,一心向外獲取財物,如果得不到就會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情。比如利比亞和伊拉克兩個國家,因經濟利益使人們受到極大傷害,為此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心性,決定了身體損傷,也決定了意向行為。

  • 7 # n是名n

    印象中《道德經》裡沒有這樣的話。讀經可千萬別帶著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讀,更不應該“批判”的去讀。。。

    比較接近的表述可能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五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塞其兌,閉其門……”,合在一起,可能會引申成收眼、收耳、收鼻、收口。

    我印象中先秦典藉都不會像《心經》那樣羅列六根六塵,因為六根六塵的說法來自於古印度文化,漢後經佛經傳入中土,才逐漸為人接受並且更多提及。

    六根六塵的列舉方式很“科學”,很“實在”。但是我們古代本土文化有另一種羅列方式,相較而言,比較抽象,也比較隨性,我覺得很有意思。

    ——————————

    下面是重點:

    ——————————

    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六塵十八界,這是佛經裡的劃分,不講佛經時,或者純粹的本土古典劃分,是分三類在講:

    用“眼、見、色”,來代表直接感受,因為光線是直的,傳輸快、波長短,不易發生散射、漫射、折射、反射、洐射等現象,資訊相對更加直觀,這一類感受,粗略的歸入“眼、見、色”。

    用“耳、聞、聲”,來代表間接感受,因為聲波傳輸慢、波長長,容易產生散、漫、折、反射,所以我們接受這類資訊時,很多情況接受的其實是二手或N手資訊,凡是這類資訊的感受,一般都用歸入“耳、聞、聲”中。

    當然,唯識裡會強調我們的感受都是“間接”的,要透過特殊訓練,才有可能切入到“直接”感受中,那是另一層用意了。

    有些說法會用這兩類感受去交替衝擊,據說還可能產生更上一層的感受,玄妙難言、眾說紛紜。我也不懂,只是聽說,類似於“眼、見、色”,因為表述是我說你聽,就必須用“耳、聞、聲”體系來表述,那麼必然無法直接表達出“眼見色”,也就必然“說不清”了,這是個“悖點”。

    講到這裡就想起南老先生一個影片裡說:我只能比量說法,做不到現量說法,不光我做不到,佛陀在世時也做不到,我說這話絕對真話,我要撒謊了我下十九層地獄……

    除了“直接”、“間接”的外界感受外,還有一類感受可以擾動到我們,那就內心中所激起的感受,包括舊時的記憶、各種幻想,以及一些應激性本能,這些“意、知、法”,也是一類感受。

    所以用“直接”和“間接”的感官刺激,形而上之的找到的另一層感知方式,到底和“意知法”有多大差別,還真不好說。

    在“意知法”這種感受中,回饋給我們自身的資訊,仍舊脫不出“眼見色”和“耳聞聲”這兩種基本方式。當到達某個極端一點的情況時,這時的“眼見色”和“耳聞聲”,要比現實中的強烈很多,擾動也更大,這種時候,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所以我們又沒見過“五色”,沒聽過“五音”,也沒吃過“五味”,沒馳騁過“畋獵”,沒得到過“難得之貨”,自然也就不用猜測和瞎操心了。

    真要有那機會,到了“五色(極其好看的)”、“五音(極其好聽的)”、“五味(極其好吃的)”、“畋獵(極其好玩的)”、“難得之貨(極其喜歡的東西)”面前,要能保持一顆“平常心”,不為所動,不為所引,關鍵是不為所迷,而不以為失,這樣,就能安然而退,退而得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譽為手遊藝術品的《紀念碑谷》,第三部作品正在開發中,它能否達到前兩代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