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家人文歷史

    城市,是古代城和附屬的市的合稱。古代的城市,一般都是政治中心和軍事中心。中國的城市出現的時間較早,在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龍山文化遺存可以看到建城的痕跡。到夏商周時期,更是有了對“城”的文字記載,而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中,也有城的遺存。市,是城內的交易場所,城外也有“市”,《周禮·地官·遺人》有“五十里有市”之說。到周時,國野之說更是證明城市的出現已經普及。統治者率族眾居城內,郊外稱鄙或野。不過,西周時城市規模還比較小,根據《左傳》記載,周制規定王城方九里,公國城方七里,侯伯城方五里,子男城方三里。城市都有城牆,作為抵抗外來侵略或戰爭的準備。早期城牆較矮,河南安陽後屯遺址中城牆只是2-4米寬的土牆,最高也只有1米多。後來,板築法的出現使得真正意義上的城牆出現。此法先夯築陡直內牆,兩側再以護城坡加固。到商代,城牆已經能把整個城市圍得嚴嚴實實,牆的高度達10米左右。而城池的形狀多方形,便於規劃,一般城外還有護城河等,所以,系統的城防裝備加大了城市的安全程度,同時也便於對城中民眾加以管理。所以,一旦規定了進出城的時間,基本上是沒有小路出城的,都要經過城門。

    城市的出現,必然要求對城市加強管理。為此,中央政權實施了裡坊制度和宵禁制度。裡坊制度是對城市居民的管理制度,如在春秋時期,規定一個“國”分為五個“鄉”,每個鄉再分五個“州”,一個州再分十個“裡”,一個“裡”分為十個“遊”,游下十家為“什”,五家為“伍”。每一級都設有相應的長官管理,層層遞進,盡然有序。戶籍間的流動非常嚴格,對人們的人身依附性強,後世多沿用。宵禁制度是西周時就有了。按規定城市中的坊、市開門、關門,或者按時間舉辦集市。平時城門、里門皆朝開夕閉,設官吏專門管轄。這樣加強安全管理。一直到唐後期、宋朝,坊市的界限才被打破,出現了夜市、草市。而城門朝開夕閉的規矩一直到近代受西方文化和科技進步的影響才漸漸改變。

  • 2 # 築夢文化

    想知道答案,最好是做實驗。目標是古城西安。擁有目前儲存最完好的古代城牆。除了火車站一段被掏空外,就只有東南西北每面城牆上有3到5個城門。

    一共18個城門。 現在我們就假山關閉這18個門,讓你另尋出路,即使在今年你也很難出去。

    有空旅遊去試試就知道了。PS。本人繞城牆走過數十圈,除開18個城門,沒找到過任何出口,一個狗洞都沒有。

  • 3 # 左說春秋

    謝邀!古代一詞包括可達數千年,以規定上講,不可能允許小道出城。特別是戰時,絕不會留小道。至於狗洞之說多臆測。偷挖地道的也許可能,但何苦呢?城裡有整套的生活設施,無必要溜出去。古代也要承平日久之時,有急事經過合法手續也許能放行。要區分時代、城市的性質等,概言無準確答案。

  • 4 # 搞史人

    撰文:牛耳歷史

    很多讀者朋友應該都看了很多武俠片,裡面的武林高手可以飛簷走壁,輕功厲害得很,所以城門對他們來說只是個擺設。但是對老百姓就不一樣了。

    今天牛耳就不賣關子了,古代城門關閉後,城中老百姓是沒有小路出城的

    為什麼呢?牛耳就和朋友們講講以下幾點:

    城門關閉可以防禦城外野獸或者敵軍的攻擊

    在古代,人們建造高城牆是為了防禦城外的猛獸攻擊,或者是用來抵禦敵軍,甚至可以阻止城外的流浪漢和土匪進城,晚上關閉城門就大大地加強了對城裡百姓的保障。

    古代夜晚實行“宵禁”,保護百姓安全

    古代的城門在傍晚日落前就得關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古代沒有什麼照明設施,一到了晚上什麼都看不見,基本上是全黑的。這個時候城中百姓的警惕性是最高的,如果不宵禁的話可能會引起衝突,城裡會有禁軍嚴格把守,若發現城裡街上還有百姓在活動的話,就會被禁軍抓去,嚴重的會被當做犯人審問!

    比如,在明朝時期,《大明律》就規定了,太陽落山和後進入他人院子的人,院子的主人可以在不經過警告的情況下直接將其擊殺。

    除了大門外,其實旁邊還有兩個小門,確實有急事的話,可以從這兩個小門進出,不過程式那時相當嚴格的。城門什麼時辰開啟?

    城門一般在天亮之前就開啟了,這時候城門外大街會有清潔工打掃的乾乾淨淨。但是在戰爭災亂時期,城門都是緊閉的。

    在安居樂業,國富民強的朝代,城門24小時都是開啟的,比如唐朝“安史之亂”之前,長安城城門一直都是開啟的。

  • 5 # 平沙趣說歷史

    顯然基本不可能。

    古代的城市與今天不同,今天的城市是開放式的,不斷向四周擴張,而古代的城市是略顯封閉的,一群人住在城裡,四周用城牆圍著,這是沿用了數千年的城池狀態,直到近現代發展時才大規模拆除城牆。

    城牆其實是古代的軍事防禦設施,是一道由牆體和其它輔助設施構成的軍事防線,以阻礙敵軍的前進,大概在人類戰爭規模增大後不久就已出現,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研究,已經發現新石器時期的城址三十多座。

    從新時期時代到清朝時期,城牆建造只有技術的提升,本質上來說它們都還是圍著城市的防禦性設施,這就決定了城牆上幾乎不會有隱蔽的小路,不然給敵軍摸到,城牆還有什麼用?

    一般來說,城牆只有數量有限的大門,供城內軍民進出,戰時關閉,守軍依託城牆,與城外敵軍進行殊死搏鬥。

    大門的開關是有嚴格規定的,沒到時候不準開門,門外的人別想進去,門裡的人也別想出去,或許你會覺得古代城牆不高,可以爬出去,但要知道城牆上是有守衛的,如果被發現,輕則杖責,重則流放,就看你翻牆的水準了。

    當然,小路還是有可能存在的,那就是沒城牆的時候,如果是建在平原上的城池,其城牆一般都是四面的,如果是建在山區或者臨河而建的城池,可能因為某一面有山體或者河流相護而不建城牆。

    這是進城的一條小路,不過建城方敢放心的不修城牆,這條小路自然不會好走,一腳踏空,小命可就交代了。

  • 6 # 黑包子趣歷史

    古時候到了傍晚一定時間,城門口的衛兵就會有一人高喊:關城門!然後下面幾個士兵用力推著厚重的城門,嘰嘰呀呀的合上。因為那時候沒有監控,也無法對人員流動做出精準的普查,加上夜晚有敵國或者間隙偷偷來襲,關閉城門是上上之選。這即是對城內安全的一種防範,對外也是對城池的保護。

    既然是為了保護城池,那麼城中有沒有隱蔽的小路可以隨時進出呢?

    肯定是沒有小路可以出城的,而且在距離城門較遠的地方,都是嚴禁種植樹木的,甚至在邊疆,城池周圍幾里都是禁止土堆的。所以,晚上不要想出城。

    首先,關閉城門以後,城中並非空蕩蕩一片,而是有值班的軍士,不斷的在各個片區巡邏,城樓上也都有軍事值班。除非是朝廷特使或者八百里加急的,以及有特殊手令的才能出城。

    在關城門宵禁後還出來溜達,一準沒啥好事。被逮住了免不了一頓審查板子,因此大多數人都會守規矩。只有做壞事不守規矩要出城門的人,才會到處打聽小路。

    其次,既然有了城池,除非靠近大山,平原以及地勢平穩的城池基本沒有小路可以出城。因為城池的修建是非常嚴格的,不然一個小缺口,敵人偷偷摸進來怎麼辦?因此大多數城池都是全封閉型,並且在人煙稀少或者地勢偏的地方,甚至還會將城牆加高。只能從城門出入。

    古時候,住在邊疆城池裡的人們警惕性是非常高的,如果遇到某人打聽出城的小路,大多數會向官員報告,而邊疆的官員將士對這種事情也是非常嚴肅。

    因此在古時候,儘量不要打聽出城小路,一個是沒有小路,一個是容易挨板子。

  • 7 # 子屠龍

    防賊、防盜、防隔壁,這一點古代做的比現代好,晚上的管制可是相當嚴厲。題主所講的“隨時出城的隱秘小路”那是不存在的。

    為什麼中國古代建城池?無非是安全需要,主要是防止敵人攻進來。城池也並非不能較通,各大城門口都可以出入,所以其他溝通城內外的通道是不可能存在。縱然建城疏忽留下小路,一旦發現也會給你馬上堵上,城防是軍事工程可不是小事情。

    如果有人鑽牛角尖,那麼特殊情況下還是有通往城外的小路的,像戰爭裡的守方或者攻防都有可能挖通連線城內外的地道,輸送糧草、軍士或者情報。但是,這些地道也不是老百姓想走就走的,而是在當局的嚴控之下。

    我們不妨回到古代看看,唐朝號稱“開放”,長安城會是怎麼樣呢?

    這個國際大都市的生活,可能跟現代人想象的不一樣,它是1個高度封閉的區域。首先,長安人民被一圈高高大大的城牆所環繞,其次城內還被分成100多個帶著牆圍的封閉裡坊;再次是城裡實行宵禁。

    具體是怎麼樣呢?外面是高大威猛的長安城池,城內實行“裡坊制”,1裡以上見方的街區都要用夯土坊牆圍起來,就像100多座小城,每座小城只在東、南、西、北開4扇門。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正如詩中所云,長安城就是這樣地管理嚴密,出城的隱秘小路真的不會留給你。其實,這種管理模式不是唐朝創造,而是早已有之,比如漢代的長安城有160個閭里、北魏洛陽有323坊。

    唐朝的時候,晚上還實行宵禁制度,你想溜出家門可沒這麼容易,輕者受罰、重者丟命。

    每天黃昏,政府差人會奏起街鼓,人們趕緊要回家,因為沒個裡坊的門都要關閉起來。頓時,繁華的長安街上幾無人跡,直到第二天的黎明,裡坊的門才會被開啟。宵禁期間,官兵整夜在城裡巡邏,捉拿在街上逛的人。

    宵禁制度也不是唐朝獨有,而是很早以前就存在,《周禮》中就有記載“掌夜時,以星分夜,以詔夜士夜禁,御晨行者,禁宵行者,夜遊者。”

    綜上所述,古代城市管理這麼嚴,晚上出家門都困難,何況出城呢?即便到宋朝之後,宵禁取消、坊牆推倒,但是城牆還是嚴嚴實實地圍成一圈,誰也別妄想存在出城的隱秘小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乒賽女單決賽名單出爐,具體對陣情況如何,誰能奪得最終的冠軍?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