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野雁

    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認為他的功勞蓋過以前的三皇五帝。“皇帝”是他取用於三皇五帝中的皇和帝,是中國的始皇帝,就是第一個皇帝的意思。對於秦始皇,我覺得不能一味的用明君或者暴君去衡量他。大家對始皇帝的看法都不一樣,但是不管他是暴君還是明君?他對中國歷史所做的貢獻是明明確確的放在那裡的。他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統一六國,是他最大的功勞。統一之後,他把其他六國曾經的貴族官僚,權貴大臣,基本上接到了咸陽,讓他們接受秦文化。主要是防止他們再次動亂。

    國家統一了,生活,文化,文字,思想,歷史,錢幣,車輛等等都要實現統一,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國家。

    物質生產生活方面倒是很好統一。文化大家都要接受秦文化的再教育,學習秦國的歷史。但是在文化思想方面應該怎麼統一呢?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將秦國以外的所有學說學書全部焚燬,禁止私自學習。當秦始皇聞知有人在背後議論自己,說自己貪權專斷,濫施行法。於是下令將有牽連的460多名儒生坑殺於咸陽。嚴重地限制摧殘了文化。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焚書坑儒”事件。他還給我們留下了一座很好的文化遺產——萬里長城。當時是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才建起來的偉大工程,至今仍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 2 # 笑談華夏史

    別被騙了,歷史欠秦始皇一個道歉!

    很久以前,課本就告訴人民秦朝是一個殘暴的王朝,所謂暴秦二世而亡,早已是蓋棺定論了的事實。但隨著歷史的發展,當人們的立場轉變後,大家又都熱衷於將這些“舊案”重新拿出來審視。

    所謂成王敗寇,使得後人在瞭解歷史的時候所能瞭解到的資料大都是“偽史”,就是虛假的歷史。這些正史都不可避免的受統治階級意志的影響,都很難客觀的反映歷史事實。所以我們在閱讀史學資料的同時,一定要有一個批判的態度,審視的態度,才能得出我們想要的“信史”,即真正的歷史。

    陳勝曾說:“天下苦秦久矣”,這句話被當做秦朝百姓的內心呼聲得到傳播,作為煽動平民參與反秦戰爭的一句口號。我們來看看漢人在評說歷史時給秦朝的審判書。相信大家都聽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再怎麼義正言辭的聲討也比不上一個淺顯易懂,引人入勝的故事更具感染力和傳播性。作為一個著名的故事,相信每個人在童年都在聽了這個故事後潸然淚下,對秦朝恨得牙癢癢,那現在我們就來毀童年。

    在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對中原王朝的侵擾一直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華夷戰爭從未停歇。在戰國時期,北方的少數民族逐漸壯大起來,對當時的秦、趙、燕構成了極大威脅。在長期的對抗中,不堪其擾的三國相繼在北部邊境建立堡壘長牆,作為北部邊境的一種防禦體系。在秦始皇完成統一戰爭後,面對日益強大的匈奴勢力,於是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史書記載,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秦軍奪回了長期被匈奴佔據的河套地區,這對於一個軍事帝國來說,取得了一塊重要的戰略要地。為了保住戰果,秦始皇命蒙恬督修長城,將原來的三國長城進行了連線、加固。也就是說萬里長城秦朝並沒有修多少,是把原來的接起來而已。

    蒙恬在修長城的時候,還修建了一條從國都直達邊疆的“直道”,相當於古代的高速公路,也就這才能算得上一個大工程。直道的修建使得邊疆與國都之間的通勤時間縮短為快馬一天一夜即可,國都與邊境的物資轉運、資訊往來、軍隊排程都變得便捷起來,使得秦帝國極大地加強了對邊疆的控制。後來漢帝國北擊匈奴,一舉肅清北方邊患,漢史只提漢武帝的文韜武略,衛青霍去病等人的驍勇善戰,但對於親秦直道的巨大功績卻隻字不提。

    至於我們那位可憐的孟姜女,可笑的是,她是齊華人,他的丈夫是為齊國修長城而死的。至於將屍體封在長城裡,難道這是在做豆腐渣工程好交差嗎?怪不得下個雨就倒了,而在秦朝這是不可想象的。秦朝對於工程質量是極為重視的,所謂“物勒工名”,就是負責製造和監督的人員要將自己的名字刻在物品上,如果物品在使用過程中出了問題,自上而下集體問責。孟姜女或許是個苦命女子,但這碗毒雞湯我不喝。

    再來說說著名的焚書坑儒,這又是一個大烏龍。瞭解過的朋友都知道,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議下下令燒燬原六國史書及百家雜書。但人們都忽略了一個字眼,就是“除官修”,秦始皇的命令是不允許私人藏書,其實在官府中有完整的書籍存檔。不過,後來項羽的一把火把咸陽燒了,很多書這才絕了戶,奉行讀書無用論的項羽才是焚書的罪魁禍首,可就是沒人說他。

    焚書只不過是法家反智思想與君主愚民而治思想指導下的一次政治運動,目的是讓國家只有兩種人,戰士和農民,而掌握知識的天生就是官吏。這雖然用現在的眼光來不怎麼對社會發展有利,但就君主統治來說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並不直接影響國計民生。漢朝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呢,只不過秦朝是尊法。

    而所謂的坑儒不過是殺了一群招搖撞騙的方士,雖說元兇早已逃之夭夭去島國逍遙快活了,留下一堆同行替他做了替死鬼,但好像這不是什麼大過錯。僅僅是自視為思想正統的儒生出於對秦朝的厭惡才把坑儒寫成毀滅人倫正道的暴行,實在好笑,秦始皇也是委屈。

    秦朝還有一個汙點在於法律嚴酷,比較經典的是說秦朝法律太嚴酷導致監獄的牢房不夠用,滿大街都是囚徒,被砍去手腳的人太多,導致鞋子賣不出去,假肢倒是很暢銷。但只要仔細一想就會發現這只不過又是後人抹在秦始皇臉上的鍋底灰而已,要是假肢比鞋子暢銷,誰來幹活?誰去給秦始皇修長城、修皇宮、種莊稼?

    從已經出土的裡耶秦簡和雲夢睡虎地秦簡來看,秦朝的法律不是嚴酷,而是完備且嚴格。它不但管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就連路邊不能倒灰怕迷了路人眼睛、公家的牛你借去耕田結果累瘦了他都管,總之很詳細。如果你還有疑問,那我再告訴你,漢朝《十二章律》就是在《秦律》的基礎上擴充完善了的。

    世人還喜歡批評秦始皇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這是賈誼的《過秦論》,還有一篇杜牧的《阿房宮賦》,後者在文學上價值很大,政治上有影射意味,但在歷史學界來說就是文人的主觀臆測,沒有任何價值,阿房宮甚至都有可能不存在。關於賈誼的這一句觀點,試問,天下已經一統舊六國的關防要他幹嘛?法家最煩的就是遊手好閒的遊俠,不管管行嗎?兵器不都給你收了,是嫌你造反沒有趁手的傢伙嗎?要我說,秦始皇還是太心慈手軟,沒能殺光那些舊貴族,才有了後來這些人的興風作浪。

    這麼說,不是在給秦始皇洗地,我不是說他就是聖人,沒有任何瑕疵。秦始皇在大修陵墓以及修建那個至死都沒修好的阿房宮這個問題上,不再是個聖君,而是像一個凡人中的暴發戶,急於享受成功帶來的好處。但自大從來就不是一個君王特有的毛病,而是作為凡人的所有人的通病,誰會在做成一番大事業後還毫無動容呢?秦始皇也喜歡殺人,因為有人在隕石上刻字詛咒秦朝,他就把附近全村的人全部屠殺。濫用民力以及嗜殺成性是他的一身偉業的汙點。

    到最後,一個因雨失期的農民發動了一場反抗秦王朝的戰爭,也許秦朝的法律缺乏靈活性,但這是秦朝曾經成功的經驗,沒有嚴格的法律就沒有秦國的強大。這場起義具有偶然性,但他卻迅速發展並席捲關東,我認為他除了代表一部分平民的意願外更多的是舊六國勢力的推波助瀾。這場看似是殘酷統治引發的反抗鬥爭卻隱藏著貴族勢力的復辟陰謀。

    從來沒有人是完人,偉大的人之所以偉大,從來就不是因為他是一個永不犯錯的聖人,而是他在常人的慾望外有常人不及的魄力與志向。一個人正因既有優點也有缺點,才更成為一個人。在我們讀史之時,應該抱著這樣的態度,才能看的更清楚,而不是被矇蔽。

  • 3 # 江南雪初融

    對於秦始皇,古人對於他的評價是褒貶不一的,但褒多於貶。下面舉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歷史名人對秦始皇的評價,比如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道:“明發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司馬遷這句話充分肯定了秦始皇在中國歷史程序中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新朝王莽對秦始皇更是推崇備至,稱他“功越千世”;就連歷史上被稱為明君的李世民也說過:“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至於批評秦始皇最為出名的言論莫過於西漢思想家賈誼在《過秦論》中以散文的形式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指出秦亡在於“仁義不施”,並認為都是秦始皇在統一六朝後實施了暴政而他的繼承者也沒改正秦始皇的治國策略以至於二世而亡;還有一個比較著名的歷史人物就是唐朝文學家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到的:“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杜牧透過阿房宮批評秦人喜愛奢華,認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不但不善待六國子民還大興土木對外施行暴政。杜牧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為了勸後人不要向秦始皇及其後代學習施行暴政,而是要善待於民,方可保持王朝長盛不衰。

    那近現代名人對於秦始皇的評價又是如何呢?中國近代著名史學家呂思勉在《中國通史》中評論道:“秦始皇,向來都說他是暴君,把他的好處一筆抹殺了,其實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實在是抱有一種偉大的理想的。”就連毛主席也曾多次表態,說孔子和秦始皇相比,秦始皇比孔子偉大多了,孔子大多是講空話,而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也有人比如陳登原持反對意見,他在《國史舊聞》中說道:“始皇剛毅戾深,樂以刑殺為威,專任獄吏而親倖之,海內愁困無聊。”這句話明顯對秦始皇的所作所為極度不認同。

    至於我對於秦始皇的評價,在我看來我們不能片面地去評價他,不能因為一些事就批評他為暴君,比如焚書坑儒,施行苛政,並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也不能因為他作了很多貢獻就認為他是明君,比如南開靈渠攻越族,北築長城擊匈奴以及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等推進中國歷史程序的措施,以上是我對秦始皇的看法,至於其他人只能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雅思口語7.5要練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