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盜帥夜留香YE
-
2 # 中孚鑑
戰國時期四大武安君分別是白起、李牧、項燕、蘇秦,但他們的結果卻都不是因病去世。白起被逼自刎而死,李牧因趙王中了離間計被殺,項燕在亂軍之中兵敗自殺,蘇秦被刺殺。
那戰國時期四大武安君,為什麼結局悽慘呢?
白起攻城拔寨所向披靡,可以說是當時少有對手,李牧抗擊匈奴、抵禦秦國,是當時趙國唯一能支撐局面的名將,項燕為楚國名將,蘇秦是當時的縱橫家,雖然他不是兵家名將,卻得以配六國相印。
他們四人中,項燕之死算是好的,雖然他是自殺,畢竟將軍戰死沙場也是死的難免的。而白起是因功高遭到猜忌而自刎。
李牧是被敵軍所忌憚,因此使用間間計,離間李牧和趙王的關係而被殺。蘇秦因為齊攻打燕國,蘇秦就從燕國到齊國而行反間之事,後被齊國察覺,最終蘇秦被刺殺。
所以他們四人有這樣的結局,就猶如這四句話,其中兩句是“太平本是將軍定,哪有將軍享太平”,這句話很容易理解,比如白起和李牧,他們分別對秦國和趙國功勞、地位都很大,但結果卻是一個自刎,一個被殺。
還有兩句是“瓦罐不離井上坡,將軍難免陣前亡”,這句話也容易明白,比如項燕雖然是楚國名將,到長時間的在征戰殺場,難免會有死傷,雖然他是自殺,卻也是戰到最後。
而蘇秦是縱橫家,也會經常使用聰明才智和口才,時間久了難免會傷到他自己,後來到齊國行反間活動,被齊國察覺,最終也死在齊國。
白起為秦國征戰沙場、建功立業,為以後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和做出很大的貢獻,在長平之戰中打敗趙國主力,讓彪悍的趙國從此很難再以一國之力和秦國抗衡,白起攻城七十多座,可謂是戰功赫赫,同時白起又是和廉頗、李牧、王翦一起被稱為四大名將。
項燕是楚國名將,在秦國以王翦為將帶領六十萬大軍攻楚時,楚國以項燕為將,後來楚軍兵敗,在兵敗之下自殺。
李牧是趙國名將,在抗擊匈奴和抵禦秦國時都有很大成就,他深受士兵和百姓的推崇與愛戴,他多次打敗敵軍,說明他在軍事上有很高的能力。
蘇秦是著名的縱橫家、謀略家,他遊說各國,最終合縱六國抗秦,蘇秦為“從約長”,並佩六國相印而名震當時,他組織合縱聯盟抗秦,讓秦國十五年不得出函谷關。
-
3 # 張不叄讀秦史
戰國時期只有三位武安君:蘇秦、白起、李牧。所謂四位武安君,有可能是把楚國末期的名將項燕也算上了,但這只是網路的說法,史料中並沒有記載,只有項燕之子項梁曾在秦末戰爭中自號武信君。
武安君這個稱號的由來,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以武安國”,但這只是望文生義,武安其實是一座城邑的名稱,它是邯鄲西北的門戶,至今河北還有武安縣。閼與之戰中,秦軍就曾進攻那裡。說他們都下場悲慘,只是湊巧而已,戰國時期很多帝王將相都不得善終,並不奇怪。另外除了三位武安君,秦漢時期還有好幾位武安侯,如秦代的馬興,漢代的田蚡,劉邦也曾受封過武安侯,君和侯的稱呼區別不大,也並不是都死於非命。
這三位歷史人物都有一個封號,也很可能只是湊巧,並不清楚裡面有沒有聯絡,只有《東周列國志》稱,李牧擊敗桓齮之後,趙王認為“牧乃吾之白起也”,也封其為武安君,食邑萬戶,但這只是小說家言,嚴肅史料中並沒有這段記載。
-
4 # 讀史啟智
所謂“武安”,大致是武功治世、威信安邦的意思。戰國最著名的四位“武安君”都是牛人,分別是白起、李牧、項燕、蘇秦。可惜四人均死於非命——白起自刎而死,李牧受冤被誅,項燕死於亂軍,蘇秦為人暗算。我們分別看看:
白起是秦昭王時名將,極善用兵,戎馬生涯37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殲滅敵軍百萬有餘。在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中,白起出奇兵打敗趙括,俘虜趙軍40萬人,又採取欺騙手段將其全部活埋,只留未成年的240人歸還趙國。天下為之震怖。秦昭王48年,秦國派王陵出兵進攻趙國,白起因病未能隨行。王陵大軍受挫後,秦王想派白起代替王陵出征。白起以連年征戰秦軍傷亡慘重為由,拒絕出征。秦王多次動員,白起裝病不起。後來,楚國、魏國救趙,打敗秦軍。白起對人說:“秦國不聽我的計策,現在怎樣啦?”秦王聞言大怒,硬逼白起領兵。白起仍是藉口病重不肯出徵。秦王於是將白起降為士兵,命他移居陰密。白起走到咸陽城西的杜郵時,有人向秦王報告稱白起鬱郁不服。秦王於是派人賜劍,令白起自盡。白起臨死嘆道:“我固然該死啊,長平一戰活埋趙軍40萬,這就足夠讓我死了!”
李牧是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的說法。起初,李牧長期駐守代地雁門郡,連續數年假意示弱以迷惑匈奴,連趙軍都認為主帥膽小怯戰。精心準備後,李牧誘敵深入,出奇兵大敗匈奴。匈奴自此10餘年不敢靠近趙國邊境。公元前233年,秦軍攻趙。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率軍反擊。李牧採取築壘固守、伺機反攻的戰術,大破秦軍,因功被封為武安君。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派大將王翦率軍進攻趙國。王翦行反間計,派奸細潛入趙國都城邯鄲,用重金收買趙王近臣郭開,讓其散佈流言,構陷李牧勾結秦軍、圖謀叛趙。趙王不經調查證實,奪取李牧兵權,又暗設圈套捕殺了李牧。
項燕是楚國大將。公元前224年,秦王傾全國兵力,以王翦為將,率六十萬大軍大舉攻楚。楚國以項燕為將,欲與秦軍決戰。王翦因勢而變,堅壁固守、避其鋒芒。兩軍相持日久,楚軍撤軍東歸。王翦伺機起兵追擊、突襲楚軍。楚軍大敗,項燕自殺。
蘇秦是東周洛陽人,曾追隨鬼谷先生學習,後遊說燕、趙、韓、魏、齊、楚六國,約為合縱。蘇秦做了盟長,同時佩六國相印,將合縱盟約送到秦國後,秦軍十五年不敢窺視函谷關。這以後,秦國欺騙齊國、魏國,跟它們一起攻打趙國,合縱盟約瓦解,蘇秦由趙到燕,又由燕至齊。後來,蘇秦與大夫們因爭寵而結怨,遭人暗殺,身負重傷逃走,臨死之際對齊王說:“我死後,請將我的屍體車裂示眾,公開宣稱我是為了燕國利益來禍亂齊國的,這樣謀殺我的兇手就一定能夠抓到。”齊王依計行事後,刺客以為自己暗殺蘇秦不但無罪反倒有功,喜滋滋主動出來請賞,被齊王所殺。
要說四位“武安君”為何下場悽慘,我想從根本上說在於他們所處的時代。戰國時期既是亂世,又是一個極為崇尚智謀機詐的時代。所謂“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兵者,兇器也,用之不祥!”身處亂世,南征北戰、刀頭舐血,項燕之死不足為奇;崇尚智謀機詐,則我謀人、人亦謀我,我算計人、人亦算計我,所以白起死於讒言、李牧死於反間、蘇秦死於暗算,也不算奇怪吧!
回覆列表
如果不出意外
題主所說的四大武安君,應該是指
秦國武安君,白起
趙國武安君,李牧
楚國武安君,項燕
趙肅侯所封武安君,蘇秦
其實在我看來,能算得上是結局悽慘的也只有白起、李牧二人。
白起一生戰功赫赫,尤其是伊闕之戰、鄢郢之戰、長平之戰,不但為秦國後來的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是一步步將白起的名聲推向了一個頂峰。
如此人物,最終的結局卻只有一柄長劍。
一劍刎頸,白起多年以來為秦國立下的汗馬功勞,似乎也隨之雲散煙消了。
李牧的前半生雖然生命不限,只呆在代郡抗擊北方少數民族刷一刷經驗。
但是隨著廉頗和樂乘的出走,標誌著李牧正式走上了趙國的軍事舞臺。
整個秦滅趙之戰的過程中,抗擊秦軍的重任,完全就擔在了李牧一個的肩膀上。
雖然到了趙國後期,趙國國力孱弱,但趙軍在李牧的指揮下,卻再三粉碎秦軍的企圖。
尤其是井陘關一戰,王翦率領的三十萬大軍被堵在井陘關下,不得存進。
李牧不除,井陘關難破。
井陘關不破,趙國不亡。
這基本上在秦軍之中已經達成了共識。
於是秦國重演長平之事,派人在邯鄲散佈謠言,收買趙國重臣,最終使李牧被換下,慘遭趙王賜死。
上述這兩位武安君一心為國,赤膽忠心,並且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最終卻死在了君王的猜疑之下,不得善終,這才算得上是悽慘。
而楚國的武安君項燕,我個人感覺是死得其所。
在秦國六十萬大軍來襲之際,項燕挑起保衛祖國的重任。
雖然最終在心理戰上輸給了王翦,造成燕軍大敗,燕軍主力消亡殆盡。
但項燕始終沒有後退一步,死在了亂軍之中。
直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項燕作為一個軍人,死在了戰場上,結局不算悽慘。
至於趙肅侯所封的武安君蘇秦,我個人感覺就有點逗比了,和上面三位完全就不是一個量級的。
無論是白起、李牧還是項燕。
那都是一國軍隊首腦,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人物。
而蘇秦。
前半生是說客,後半生是間諜,最終因為間諜的身份敗露,被刺殺了。
這個……
我完全不想評價……
其實題主的意思我明白
四個武安君,為什麼都沒有好的下場。
我主要針對白起和李牧來說一下。
其實有功勞的大將,最終卻不得善終,歷朝歷代兼職比比皆是。
先秦白起、李牧就不說了,秦朝的蒙恬、漢朝的周亞夫、三國的呂蒙、宋朝的岳飛、明朝的常遇春,清朝的鰲拜。
當初那朱仙鎮攔住金兀朮馬頭的那個書生說得對
自古權臣在朝,就沒有大將能在外建功的!
歸根結底就是兩個字
猜忌
來自君王的猜疑和忌憚
這就是千百年來了,名將們逃不掉的宿命,也是名將們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