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陽光沐浴大道

    1,慈禧當權,溥儀作為擺設皇帝,內心壓抑的很久了。2,溥儀是年輕人,喜歡潮流,也想破舊立新。3,溥儀不是思想守舊的頑固派。

  • 2 # 歷史有點酷

    清皇室的人都不願意剪辮子那是因為他們不願接受新思想,認為辮子是滿人的象徵,是他們曾經的驕傲,是滿人創立了清朝,辮子是滿人榮耀。這種思想根生地固。溥儀則是接受了新的思想觀念,認為辮子已經過時,不利於正常的生活作息。剪掉辮子更能跟上時代的潮流。

    滿族人留的髮辮樣式獨特,因為滿人信奉薩滿教,又和其生活作息相關,所以會留下滿式髮辮。曾經滿族人打進關內後推行剃髮政策,要求漢人剃像滿人一樣的髮辮,這在當時對漢人的思想產生極大的衝擊,因為我們漢人一直是束髮戴冠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想當順民就要剃髮留辮,不這麼做就要砍頭,隨後發生了"嘉定三屠",都和清朝推行的剃髮留辮政策有關。

    辛亥革命時期,隨著西方的資本輸出,剪髮易服也是大勢所趨,民國政府成立後,提倡剪髮,而有的當街磕頭留辮。這種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清王室貴族。以

  • 3 # 古今通史

    還不是和最初的清朝留學生們一樣的心態,恥辱。

    為了這條髮辮,中原百姓付出難以計數的血的代價,在滿清入關後,多爾袞曾經兩次下達政令,要求全國範圍大規模薙髮易服,官民皆剃頭,留髮不留頭,第一次多爾袞考慮到時局不穩,被迫作罷,因為滿族士兵數量較少,十幾萬人無法做到有效控制全國,一個省留一萬人?全都活不過一個月......他要靠漢臣幫扶,要靠漢將掃除“餘孽”,要從老百姓手裡收錢收糧食,一旦有了閃失,就滿盤皆輸,所以不得不這樣。

    薙髮易服不是滿清入主中原後的陋習,入關前一直也都是如此,屬高壓統治手段之一,是從外表乃至心理上的打壓,就是為了打斷中原百姓的脊樑,泯滅中原百姓的自尊,拒絕的後果自然就是人頭落地,還好滿清施行的文化滅絕運動沒有執行到底,文字獄也終於嘉慶。第二次薙髮易服,一開始就充滿了無盡的血腥,無數人頭落地,只為了執行這個區分敵我、順從的衡量標誌。很多人被迫出海跑到了日本,甚至南洋。

    總的來說,皇室和滿貴們的結局算是由古至今最受善待的,滿清剃頭要人命,北洋政府卻沒有下狠手“剃頭”,滿清殺大明朱姓百萬皇親,到滿清滅亡時,基本沒受到苛待,如果說讓溥儀搬家也算苛待的話,那也沒話好說了,因為那個“家”本也是搶的,財產等等受到了保全就算萬幸,原本大富一生都沒問題,但是出現了太多文琇類人物,已經被清廷養廢了,話雖不好聽,無非因為本題說的是滿清滅亡後的事情,所以這樣說。明末其實也是一樣的,王爺們基本也都養廢了,封建政權的完結,代表皇權富貴階層的完結,懂隱忍,會生活的,就能稍好點,比如載灃,雖然做攝政王不行,但紈絝習性不多,所以再怎麼樣也不會像某些滿貴一樣去拉黃包車。

    攝政王始攝政王終,薙髮易服始薙髮易服終,滿清的辮子是滿清入主中原奴役中原漢人的標誌,到了清末,也是各種反抗勢力的有力的精神、輿論武器,孫中山為了這條辮子也是煩透了心,於是便在辮子和韃擄這幾個關鍵詞上大做文章,而漢人的剪辮運動卻不是強制的,沒有說誰留了辮子就人頭落地,沒有,滿清遺老們不少也都還留著,也沒見誰因為這事死掉。

    剪辮“運動”的現象其實已經被“執行”不少年了,比如聞名遐邇的哥老會、天地會、太平天國、革命黨人等等,初有留洋這回事的時候,別說大人了,連小孩子都感覺羞恥的不行,所以他們想到了清代脫髮人士的專屬用品-----“假辮”,冒著回國殺頭的危險把辮子剪掉了,回國後用假辮充數,一時間,假辮生意大火,國貨精品僅需4塊大洋,反正清末對髮辮的要求雖然還是非常嚴苛,但總比清初要好很多,有個像樣的藉口和理由,也能矇混過去,當然也不是一點風險沒有。但到了後期則由軍隊、學生開始蔓延全國,誰都攔不住了,朝廷讓蓄髮,沒人搭理。

    康有為也提請過建議,要求剪辮,其實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在外華人眼中,華人就是異類,辮子就是受到譏笑的主要原因,留髮辮對軍隊正常發揮也有影響,這一點清廷官員有過相應的題本論述,無論訓練還是實戰,太多教訓和失敗應在了辮子上,盤起來不是,不盤也不是,揣在懷中竟然行動中還能抻著頭頸,訓練的時候瞄準射擊,稍等!出汗太多,盤起的髮辮掉下來擋住視線了,這要是在戰場上,早被敵人崩了。

    中國漸漸向工業化靠攏,髮辮非常不安全,一旦髮辮“誤纏機器,可以立死”。別的不講了,就只再說下衛生問題,還以部隊為例,行軍打仗,幾萬人河邊洗頭不怕被“突突”嘍?不現實,頭蝨本來就可以相互傳染,如果所有人都是一頭的蝨子,那也就無所謂誰傳誰了,可惜人沒有猴子的習性,相互幫抓蝨子,然後吃掉......清末軍人剪辮成為風尚,都是集體剪掉,愛咋地咋地,手裡有槍就是那麼傲嬌。

    插一句,想起來,現代社會就是好,如果聽說誰頭上有蝨子生殖氾濫,那真是稀罕事,當然,這也不能說的太絕對,比如有很多真的乞討人員等等。

    到了1911年,清廷釋出上諭“凡我臣民,均準其自由剪辮”,大臣們爭相效仿,剪辮成為風尚,大臣們自己也不拿朝廷當回事了,再說又是“上諭”,看來這辮子從來沒人愛留,奈何命攥在人家手裡無奈罷了。

    在很多滿貴眼中,誰愛剪誰剪,潮流已不可擋,可是在他們意識中,皇帝作為滿清的嫡系傳人不應該剪辮,可是溥儀偏偏就剪了,而且剪得比別人還快,“皇帝”雖然不知道燒餅是熱的才好吃,但是卻知道辮子是頗受詬病和歧視的,年輕人嘛,出手就是乾脆。

    溥儀剪去髮辮的原因,無非是其英國老師莊士敦的“言傳身教”:“我實在不明白,華人留著長辮子有什麼好處?”,在外華人眼中,這條髮辮與豬尾無異,飽受世人譏笑,與“面黃肌瘦”、“東亞病夫”是同級別的貶低源。

    溥儀雖然已經退位,但是號召力和標杆作用還在,皇室宗親們都唯皇帝馬首是瞻,老古板們很少有人動辮子,民國政府也覺得守在清廢帝周圍這些人有礙觀瞻,畢竟對遜帝家族和滿洲族已經非常非常寬待了,你還留個辮子啥意思,東山再起?於是發函給“內務府”,這訊息自然是蓋不住的,溥儀的意思總結起來就五個字,誰愛剪,隨便。

    後來北京在一群“保皇派”軍閥們導演的鬧劇謝幕之後,自覺復辟無望的溥儀在退位的第十個年頭,毅然剪辮,但是苦於無人下手,溥儀乾脆先把辮子剪掉,你們只負責給我剪出“髮型”,哪有什麼髮型,直接剃了光頭,這種特立獨行也是逼出來的,戴個眼鏡你們就跟我沒完沒了的,這下可好,上行下效,連滿清遺老們也紛紛的剪辮,不剪辮的極少,溥儀身邊也就幾個師傅和“公職人員”還留著,太妃們哭成一片,感情她們是不知道辮子屈辱的這回事,溥儀的號召力是巨大的,幾百上千條辮子紛紛落地,幸運的他們既沒有既沒有因為“薙髮易服”掉頭,也沒有因為“剪辮”去死。

    慈禧對髮辮的問題從不妥協,她也曾說,辮子沒了的話,如果不是中國亡,那就是大清亡了。問題是你有再高明的政治手腕能擋住歷史的車輪麼,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如果不是隆裕及時決定退位,依段祺瑞那小脾氣,至少也要把遜帝遺老們折騰個半死不活,生不如死。

  • 4 # 我是風哥2021

    因為革命軍也施行清人入關前的政策,強制理髮,看見留辮子的一剪子下去,再加上世界形勢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他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 5 # 海岱鳴人

    溥儀,早早接觸西方文化,除了對保留皇帝給他帶來的尊嚴和養尊處優戀戀不捨外,其他的祖宗成法早就毫無眷戀!

    就像一個進城後的農家子弟,進城一年後不再想回鄉下,割辮子,換騎洋車,只是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可惜,他只有改變外邊的能力,而改變古老中國的核心的過程中,他基本就是個局外人。

  • 6 # 老帥看戲

    自從順治皇帝攻入山海關以後,成立了大清王朝,第一件事就是要漢人留上長長的辮子,這是為了滿足清朝皇室的習慣,當時滿人流行留辮子,為了讓漢人臣服,也逼迫漢人留辮子。

    從此以後,天下男人的髮型就統一了,每個人都留著長長的辮子,從清朝成立以後,沒有一個人敢光明正大地剪掉辮子,更別提皇帝了。但是末代皇帝溥儀在位期間,卻不顧祖宗遺訓,剪掉了自己的辮子。

    溥儀之所以會剪掉自己的辮子,和他的老師莊士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溥儀的老師莊士敦是一個地道的英華人,平時負責教溥儀的外語,也經常傳授他一些西方的知識,帶他人騎腳踏車,打電話,換燈泡等等。

    莊士敦也告訴溥儀,留長髮是全世界最醜陋的行為,外華人看到華人留辮子,就像去動物園看猴子一樣。當時溥儀深受莊士敦的啟發,決定剪掉辮子,而當時的端康太妃以及一群頑固派堅決反對,聲稱這是祖上留下的規矩不能改,作為皇帝剪掉辮子成何體統。

    1922年,溥儀終於下決心剪去辮子,這可嚇壞了給溥儀剃頭的太監,不停地說不敢不敢,沒有人敢給他剪辮子,溥儀只有自己動手,一剪刀下去,辮子沒有了,然後直接讓剃頭太監給他剃了一個光頭。

    於是乎,紫禁城裡第一個剪辮子的就這樣出現了。這可嚇壞了紫禁城裡的人,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記載當時的情景:“太妃們痛哭了幾場,師傅們有好多天面色陰沉。”

    同樣,溥儀的妹妹也曾經說過當時的情況:宮內亂成了一鍋粥。幾位老太妃看溥儀真的剪了辮子,一個個痛哭流涕,甚至有人哭泣多日,京城內外那些王公大臣和遺老遺少聽說後,極為驚訝,也不停地唉聲嘆氣。其實紫禁城的人根本不知道,溥儀的父親載灃早就剪掉了辮子。

    有人曾經查閱過關於溥儀剪辮之後的形成記載:5月30日,溥儀在養心殿首次會見了著名學者胡適。所以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溥儀不想拖著一條封建的長辮子會見現代大學者胡適。 不管是受到刺激還是為了見胡適,溥儀剪去辮子對他自己而言恐怕都是影響挺大的,畢竟那時的辮子是封建思想的一種存在形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數不清的恆星圍著銀河系中心,銀河系中心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