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BOSCOBOBO
-
2 # 使用者93951249073
尋樂書巖位於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東青鎮,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梨鄉大地“文眼”之所在,堪稱川北天然的清代書法藝術展廳和珍貴的文化藝術寶庫。
尋樂書巖在一近乎垂直的懸崖上的洞窟內,據文獻記載,石窟本是為了躲避清軍與白蓮教的“兵亂”開鑿的,而後被地方名儒賈儒珍與眾多文人學士將各類佳作刻於室壁之上,歷經數代,便形成了現在的尋樂書巖。
詳細歷史背景
清嘉慶五年(1800)
由鄉人寇繼順等鳩工依山鑿石室兩間以避兵亂。
清道光二十年(1840)至光緒十年(1884)
地方名儒賈儒珍利用原石室右下側天然巖穴及穴上端石巖先後新鑿石室5間,加原石室共7間連線相通,面積355.5平方米。在石室外辦“竹橋齋”,厚聘縣內名儒考訂、刊刻、翻印“四書”、“五經”,增印《小學集註》,質地精良,信譽遠蹈,一時文人學士往觀不絕;凡題詠善書者均留有佳作刻於室壁,行、楷、篆各體共152幅、1.9萬多字。內有石雕孔子、文昌帝、關聖大帝、八仙、觀音、藥王、財神、土地、送子娘娘、蠶絲公、蠶絲婆等像和浮雕5處、壁畫9幅。賈儒珍又在洞外數十處建亭臺房廊,環以石砌圍牆,牆內植花木。石室內泉水四時不涸。賈儒珍常住其間,以文會友,以樂其志,故名“尋樂書巖”。
光緒十五年(1889)
賈儒珍75歲時將書巖改名“九思祠”,鄉人俗稱“賈家洞”。民國以來,賈家衰敗,賈氏子孫將“竹橋齋”書版賣盡。解放前夕,洞外亭臺房廊已被拆毀“0”期間,洞內神像被破壞。現浮雕和石副書法尚存,人稱“清代書法展廳”
1983年4月8日
縣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尋樂書巖雖無名人所刻,但其意義和影響遠甚於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
從廣元順212國道傍嘉陵江南行140公里就到了蒼溪縣城,出城西16公里便是東青鎮。走2公里多鄉村公路,可抵達“尋樂書巖”———當地人稱其為“賈家洞”
據鄉民口碑相傳及文史資料記載,道光年間蒼溪地方名儒賈儒珍(又稱賈善人)看中避兵亂開鑿的洞窟,新鑿石室5間,與原石室連線相通,面積逐步擴至350多平方米。完工後,賈即在大殿內興辦義學,在石室外辦“竹橋齋”,厚聘縣內外名儒考訂、刊刻、翻印《四書》、《五經》,增印《小學集註》,質地精良,除自用還發行川外。
學堂加“出版社”,吸引了不少文人學士往觀不絕,賈氏十分好客,邀請善書者留佳作刻於室壁。文物部門統計,洞內外160餘平方米石壁上鐫刻著楷、行、隸、篆各體石刻書法作品152幅,計19600餘字。字大者70釐米見方,小者宛如核桃,書(刻)者包括郭尚先、許盤、李嘉秀、林春元等清代21位著名書法家。
大殿右側石壁有寬大木梯,從這裡穿過一條開鑿的暗道,便直接上到第三級石窟,此處名為“回岸洞天”,四壁皆是書法作品,琳琅滿目,字型疏異,猶如一座書法展廳。對窗石壁上,有曾教過道光皇帝的四川名儒李嘉秀所題“回岸洞天”四個大字,字鑿得很精美,半圓柱的陰刻筆道能藏拳頭。在“回岸洞天”下方,有臨摹鄭板橋、蘇東坡手跡的石刻書法作品,字型瀟灑俊逸,氣度非凡。
“回岸洞天”右側經一木門通向第二級石室,這裡是整個洞窟最精美的所在,主要有石雕和繪畫,右側彩繪圖裡竟有一幅蜿蜒的長城,十分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