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煙霞一壯天下顏

    派了,一路讓丁奉佯攻壽春,一路從荊州出兵直奔永安。可惜,阿斗投降得太快!佯攻壽春的吳軍,魏國根本不當回事。也怪東吳料想不到蜀漢會被滅亡,所以沒有大規模打壽春,使魏軍主力不得不回救。

  • 2 # 香茗史館

    主要是沒想到蜀國敗的這麼快,吳國在得知魏國進攻蜀國之後,實際上是派出了兩路援軍的,一路攻向魏國壽春,牽制魏軍;另一路則直接救援蜀國。然而誰也沒想到蜀國會敗的那麼快,劉嬋投降後吳國也就撤軍了。數月後蜀中發生叛亂,鄧艾、鍾會、姜維先後被殺,益州出現權力真空後,吳國又再度調兵意圖吞併益州,但最終也是失敗了。

    蜀國敗的太快

    公元263年,姜維在得知鍾會治兵關中後,上奏劉嬋調遣張翼、廖化駐守險要之地,防備魏國大軍南下。當由於黃皓在朝中的掣肘,遲遲沒有行動。

    同年八月,魏國由大將軍司馬昭統一排程指揮,兵分三路伐蜀,徵西將軍鄧艾率兵三萬攻狄道,牽制姜維主力;雍州刺史諸葛緒率兵三萬攻武都,切斷姜維退路;鍾會率主力十萬餘攻漢中,然後直取成都。

    直到此時,劉嬋這才派廖化率軍救援姜維,派張翼等前往陽安關口拒守,但為時已晚,在魏國的大舉進攻下,漢中處於險地,蜀國只能收縮兵力退保漢城、樂城。

    由於蜀國前線僅有姜維一路主力,面對魏國的全面進攻無法抵擋,尤其是對咽喉險道斜谷、駱谷、子午谷防守鬆懈,被魏國魏興太守劉欽佔領,鍾會幾路大軍齊頭並進,直入漢中,留兩萬人圍攻漢城、樂城,主力並未停留直下陽安關口,斬蜀將傅僉,收降蔣舒,繼克關城(今陝西陽平關),長驅南下。

    姜維在得知鍾會已經進入漢中後,形勢危急直下連忙擺脫鍾會,退往陰平方向,魏國楊欣等人率兵追擊,雙方在疆川口大戰,姜維敗退,而後路又被諸葛緒阻斷。後姜維用計調走諸葛緒,這才回軍與廖化、張翼等合兵,據守劍閣。

    諸葛緒後與鍾會合兵南下,但被退守劍閣的姜維所阻,久攻不下之際,鍾會甚至打算退兵。然而同年十月,鄧艾卻趁姜維被鍾會牽制的時機,率軍自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鍾會則派部將田章跟進。鄧艾率軍翻山越嶺,跨過七百餘里無人區,直抵蜀漢腹地江油,守將馬邈投降,蜀將諸葛瞻兵敗被殺,此後蜀漢全線崩潰,鄧艾一鼓作氣攻向成都。

    蜀漢朝廷面對突然出現的魏軍無比恐慌,一面調遣閻宇支援成都,一面召集大臣商議對策。劉嬋最終在譙周等人的勸說下,選擇了投降,蜀漢就此滅亡。

    吳國內憂外患,救援未到蜀國已經投降

    我們知道,吳國在孫權死後統治極為混亂,魏國攻蜀之際,吳國剛剛結束內亂不久。

    公元263年四月,就在魏國攻蜀前夕,交阯郡呂興煽動士兵、百姓謀反,殺死太守孫諝,並派使者前往魏國,接受魏國的冊封,交阯郡的叛變使得東吳完全陷入了魏國的南北夾擊當中。

    十月,東吳朝廷接到了魏國攻擊蜀國的訊息。二十二日,孫休派大將軍丁奉督率各軍攻向魏國壽春,令派將軍丁封、孫異前赴沔中,救援蜀國。但很快傳來了蜀國劉嬋投降魏國的訊息,東吳於是便停止了救援行動。

    蜀中變故,東吳吞併益州而不得

    蜀國平定後,蜀將姜維隨即投降,但暗中卻意圖復國。在姜維的勸說下,鍾會也有了佔據蜀地自立的想法。隨後鍾會上書說鄧艾有反意,同時衛瓘、胡烈和師纂也上書說鄧艾所作悖逆。

    公元264年正月初一,魏國朝廷下令押送鄧艾迴京,同時為防止鄧艾不服,命鍾會進軍成都,監軍衛瓘親執司馬昭手書押送鄧艾。

    公元264年正月十五,鍾會兵進成都,鄧艾隨後被押往京城。鍾會隨即在成都積極策劃兵變,以郭太后遺命之名,矯詔起兵,討伐司馬昭,卻因部下的兵變而失敗。十八日,鍾會與姜維死於兵變。

    鍾會死後,魏軍無人約束,蜀中也陷入混亂之中,數日中鍾會帳下數百人被殺, 原蜀漢太子劉璿、左車騎將軍張翼、漢城護軍蔣斌、太子僕蔣顯、大尚書衛繼、姜維妻子兒女同樣被亂兵所殺,關家被龐德之子龐會滅門。鄧艾部下想要迎回鄧艾,卻被衛瓘指使田續率先殺死鄧艾父子。後衛瓘約束諸將,成都之亂方平。

    同年二月,在得知蜀中大亂後,孫休意圖趁機吞併益州,於是令鎮軍將軍陸抗、撫軍將軍步協、徵西將軍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率領大軍西進,卻被蜀國巴東守將羅憲所阻。羅憲憑險據守六個多月,但由於內生瘟疫、外無援軍而漸漸不支,無奈之下選擇了向魏國投降。魏國派荊州刺史胡烈率軍二萬攻打吳屬荊州的重鎮西陵,陸抗在腹地被攻擊的情況下退兵,永安之圍於是被解。

  • 3 # 冰封三尺06

    東吳派兵了,為了救蜀國,東吳一共派出了三路援軍,一路丁奉,攻壽春,圍魏救趙。一路留平,從永安入蜀。一路丁封,走漢水,直撲漢中。劉禪不投降的話,鄧艾不撤就等著被包餃子吧。順便說下,南中的部隊也在路上了。

  • 4 # 南方鵬

    有的,虛實共三路出兵,無功而返。東吳當時在丁奉張布的配合下平定孫綝集團不久,張布掌管宮內官署,濮陽興執掌軍國大事,丁奉為大將軍掌軍事。吳主孫休在平定禍亂後,心志鬆懈不思上進,耽於外物,對外無長策,對內橫徵暴斂,屢次派人到交趾徵調孔爵和大豬等物,交趾太守孫諝善於逢迎,自加壓力,大力搜刮,徵調郡裡的手工匠人一千多送到建業。在司馬昭三路伐蜀的這一年,吳主向交趾徵調貢物的命令又到,終於激起民變,呂興率領義民殺死太守。吳國自顧不暇。

    第三路打算從荊州南郡出發,孫休讓將軍留平到南郡見守將朱然之子、改姓的施績商議進兵方向,方向應該就是永安一帶入川,商議的可能是水路陸路。計劃很好,可是來不及真正全面實施,就傳來劉禪投降的訊息。各路軍馬接到停止進軍的命令。二個月後,吳國先後派出鎮軍將軍陸抗、撫軍將軍步協、徵西將軍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率領軍隊攻打尚未投降的蜀國永安守將羅憲,幾個月攻不下來,魏國荊州刺史胡烈進攻吳國西陵,為永安解了圍。

  • 5 # 君山話史

    在鄧艾、鍾會發動滅蜀之戰時,東吳並沒有直接出兵救援蜀國,而是採取“圍魏救趙”的戰術,進攻魏國,以期減輕蜀國的軍事壓力,達到調動敵人主力的作用。然而,東吳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並未能取得預期效果,最終未能拯救蜀國。

    第一,東吳皇帝孫休出兵進攻魏國

    公元263年農曆五月,魏國發兵攻蜀。八月,在魏軍的進逼下,姜維退守劍閣,並緊急向吳國求援。吳國與蜀國是盟友,唇齒相依,唇亡則齒冷。蜀國大難臨頭,吳國必須要出兵相救,救蜀國等於救自己,這個覺悟,吳國皇帝孫休還是有的。

    問題是如何解救呢?

    孫休想到“圍魏救趙”的計策,派出兩支軍隊,一支由大將軍丁奉指揮,重點進攻魏國重鎮壽春;另一支由將軍丁封、孫異指揮,進攻位於陝西南部、漢水上游的勉中。

    我們必須說,吳軍的救援行動很不給力。沒錯,兵法上有“圍魏救趙”的計策,核心是要攻敵所必救,迫使敵人回師救援。但孫休的這兩支部隊能否達到調動敵人的目的呢?根本不可能。首先,攻擊的目標並不是魏國心臟,壽春雖是軍事重鎮,但遠不及洛陽、長安等核心城市重要;其次,吳軍的攻堅力量並不強大,以前多次進攻魏國都無功而返,魏軍以逸擊勞,根本無須徵蜀部隊回師。

    東吳軍隊出師不到一個月,便傳來蜀國滅亡的訊息,孫休只得詔令丁奉等人班師回國。東吳沒有全力救援蜀國,有兩個原因:第一,東吳發生了內亂;第二,未能預見蜀國會滅亡。

    第二,交趾的叛亂,對吳軍援蜀是一大牽制

    與魏國發兵伐蜀幾乎同時,吳國的南方,爆發了大規模的暴亂。

    交趾郡在現今越南北部一帶,偏處一方,山高皇帝遠。交趾太守孫諝以權謀私,專幹貪贓枉法之事,為人兇殘暴虐,百姓不勝其苦。民眾的怨言也傳到皇帝孫休耳中,他派欽差大臣鄧荀前往察查。孫諝擔心丟了烏紗帽,一面賄賂鄧荀,一面搞來三十隻孔雀,打算送往京師,以博取皇帝開心。

    民眾本想盼著皇帝欽差能辦孫諝的罪,豈料卻沆瀣一氣,這官場如此黑暗,光明何時才能到來。既然皇帝的欽差辦不了孫諝,看來世上就沒有什麼救世主,要創幸福的生活,只能靠自己了。公元263年農曆五月,交趾郡吏呂興等人發動起義,殺死孫諝與鄧荀,同時向魏國求援,請求魏國政府派來新的太守與軍隊。交趾的暴動,得到臨近九真郡、日南郡的積極響應,東吳政府對西南諸郡的統治顯然已經動搖。

    與交趾民變同一個月,魏國出動大軍伐蜀。對東吳政府來說,屋漏偏逢連夜雨,交趾的叛亂,嚴重牽制吳軍援蜀。事實上,這場交趾之亂整整持續了8年之久,最後東吳動用超過十萬的大軍,才把交趾之亂鎮壓下去。

    第三,東吳對蜀國滅亡的結果始料不及

    我們說東吳對蜀國救援不力,很大程度上是事後諸葛亮的看法。在當時,幾乎沒有人能預料到蜀國會滅亡。魏、蜀、吳三國的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次伐蜀,與以往不會有多大區別,打兩下就會班師回朝了。自三國鼎立以來,三國之間類似這樣的征伐,已經不下數十次之多了。

    當司馬昭提出伐蜀計劃時,魏國朝臣們多數持反對意見,紛紛用以往的失敗例子來勸諫。甚至連後來立下滅蜀第一功的鄧艾也反對伐蜀,他認為蜀國內部比較安定,自楊儀、魏延之爭後,沒有過軍事政變或叛亂,敵人無機可乘,不應當大舉用兵。他一再上書,堅持反對伐蜀。司馬昭只得派主簿師纂去給鄧艾做思想工作,鄧艾最後沒辦法,勉強同意。

    魏國內部如此,蜀國又如何呢?

    在得悉魏師大舉入侵的訊息時,蜀國建寧太守霍弋自告奮勇,要求北上增援。蜀國皇帝劉禪認為蜀軍備戰充分,沒同意霍弋的請命。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此時蜀國高層,也沒有預料到這一戰會亡國。

    魏國高層對伐蜀沒把握,蜀國高層對抗魏有信心。那麼大家想想,作為第三方的吳國,會預料到蜀國會滅亡嗎?明白了這一點,就不會對吳國沒有全力救蜀而感到奇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面積混凝土樓地面施工有什麼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