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bih

    什麼是語文?

    一般而言,語文是語言文字的簡約式統稱,或者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的能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稱。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語文知識幾乎包羅永珍。語文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實際上中國語文,原本就是與哲學、歷史、天文、地理等學科密不可分,只是分科以後將一些可以分的學科分出去,但有些分不了的、剩下來的就是“語文”了。

    我理解的所謂語文不外乎就是自己聽得懂別人的話、看得懂別人的文字,別人的話和文字呈現了哪些現象、知識、道理、情感等等,還有就是如何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說出來、寫出來,再進一步就是能清楚人家哪裡說得好、哪裡寫得好,假如我自己說、自己寫會是怎樣的一種方式。

    語文一詞出現的歷史並不長。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語文一科,教授的仍是歷代古文,當時稱為“國文”課。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衝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中學仍設國文課,白話文的比重也明顯增加,選用了魯迅、葉聖陶、冰心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葉聖陶、夏尊二人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的一門主課。

    為什麼要學語文?

    語文的價值在於使人成為人。

    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為的是使人“透過語言傳承而成為人”。這樣的主張用來說明語文教育的價值,恐怕是比較合適的。“要成為人,須靠語言的傳承方能到達,因為精神遺產只有透過語言才能傳給我們。”“學習語言可以在無形中擴大個人的精神財富”,因為“語言替我而思”。

    黃玉峰老師說,做教師,要活得像個人。上課要力求引領自己的學生去求真,做學問要“人云亦云不雲,老生常談不談,道聽途說不說”。一個教師,最要緊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言說,不管那些思考與言說是不是正確,關鍵是有沒有自己的主張,能不能引導學生樂觀地面對生命中的各種可能,而不僅僅是懂得如何遣詞造句、謀篇佈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掰下來的多肉怎麼養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