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鹹魚閒聊

    眾所周知,朱元璋死後,即位的朱允炆採納黃子澄,齊泰等人的建議,下令削藩,一時間周王,代王,湘王,齊王,岷王等藩王或被廢或被殺,當朱允炆準備對燕王朱棣下手時,朱棣便以“清君側”為名,起兵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後攻入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登基,是為明成祖。

    雖然朱棣登基後,宣佈“祖宗成法有改易者,仍復其舊”,下詔恢復被建文帝廢掉的藩王的爵位,可是朱棣以藩王的身份造反奪位,他肯定不希望有後來者效仿自己,而且雖然他表面上對藩王很和氣,但必須承認的是他保留了建文帝削藩的政策,日後朱棣在位期間,很多藩王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和貶斥,尤其是當年朱元璋分封的九大塞王,他們長期鎮守北部邊疆,手中握有重兵,是威脅朱棣統治的最大隱患。可不同於朱允炆的是,朱棣的削藩政策比較溫和,並非趕盡殺絕,所以朱棣削藩並不會造成藩王的叛亂。那麼朱棣在位期間,他又是怎麼對付這些藩王兄弟的呢?我們一一來看。

    1,齊王朱榑。齊王曾在建文帝時便因罪被廢,軟禁於京城,後來朱棣造反成功恢復其爵位,再後來齊王依舊驕縱不法,朱棣再次將其廢為庶人,軟禁於南京一直到死,按理說有了建文帝時期的前車之鑑,齊王應該會有所收斂,可惜他用自己的行動向我們闡釋了什麼是“不作死便不會死”的道理。

    2,周王朱橚。周王是朱棣的同母弟弟,建文帝時期被貶為庶人,遷於南京禁錮,朱棣登基後恢復爵位,後被人告發意圖謀反,為表忠心,自願削其軍隊,這才得以善終。

    3,代王朱桂。九大塞王之一,建文元年被廢為庶人,朱棣登基後恢復其爵位,但因擅自斂財等被人控訴,後朱棣列其32條罪名,革其三護衛,削弱其實力。

    4,谷王朱橞。九大塞王之一,當年朱棣攻到南京城下時,就是他和李景隆開啟城門,開城納降的,朱棣登基後將其封地遷到長沙,後谷王自恃有功,在長沙橫行霸道,朱棣藉此機會將其廢為庶人。

    5,寧王朱權。九大塞王之一,當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朱權被脅迫而起兵,朱權本也是朱元璋最能征善戰的兒子之一,所屬的朵顏三衛堪稱當時最驍勇的部隊,他不僅軍事能力出眾,其文采也很斐然,可惜論智謀他還是輸給了朱棣,當年起兵反叛本就是被朱棣脅迫的,朱棣登基後,更是搶了他的朵顏三衛,將他的封地內遷到南昌,並秘密監視他,於是寧王心灰意冷,從此醉心琴棋書畫,直到終老。所以寧王一脈對朱棣一脈特別的仇視,一百多年後寧王的後代朱宸濠起兵反叛,勢必要為祖宗挽回面子,而此時的皇帝就是那個愛當將軍不愛做皇帝,非常不靠譜的朱厚照。朱宸濠為了謀反做足了準備,而朱厚照卻一點防備都沒有,按照劇情的發展也許朱宸濠能成功,可惜他遇上了百年難得一遇的對手—王陽明,於是這一切又都成了泡影。

    6,遼王朱植。九大塞王之一,建文帝時期便將其封地遷往荊州,後朱棣因起兵時朱植不支援他而對他心生怨恨,登基後便削其護衛,只留下軍校廚役三百人供他差使。

    7,岷王朱楩。建文帝時被廢為庶人,朱棣登基後恢復其爵位,但不久後便因罪被朱棣削其護衛,官屬。直到明仁宗即位,被遷到湖南武岡,才准許其再次重建王府。

    朱棣透過這一系列的削藩政策,將當時實力較大的藩王對朝廷的威脅全部根除,使得他們無法對抗朝廷,而那些實力較弱的藩王從此更不敢懷有異心,只能安分守己的做一個快活王爺。不得不說朱棣的削藩手段很高明,如果當年建文帝不那麼心急而是像朱棣這般沉穩的話,也許靖難之役便不會發生,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 2 # 華蒙星

    朱棣篡位登上皇位以後,先將被建文帝削的五位藩王恢復了身份,還將建文帝囚於南京或者封地的藩王恢復了自由。表示大家都是自己人,都是親兄弟,我上來了保證不會動你們的,我們來一起享天下。初步安慰了這些藩王受傷的心靈以後,朱棣開始露出了大灰狼的一面。首先藩王開始不得干涉地方任何的軍政事務,不得結交地方官員。沒事不得擅自離開封地。當然還有好的一面就是提高了藩王的經濟特權。

    也就是說朱棣用經濟特權換取了藩王的軍政大權,使藩王成為了圈養享受的高階動物。同時朱棣起事的燕藩屬於是明初九大邊疆有實權的藩王,因此朱棣遷都於北京,自己來親守邊疆,填補這個真空。接下來盡徙邊疆五王於內地,不再使其鎮守邊疆。

    就這樣朱棣在用經濟特權換取藩王軍政大權的主題思想之下,藩王威脅中央朝廷的問題被完美的開始解決著。朱棣之後,經過在位十個月的十月天子明仁宗以後,到了孫子明宣宗時代,藩王問題徹底解決。

  • 3 # 小島知風

    朱棣篡位成功以後,當然也是繼續削藩。但他不會像建文帝那麼大張旗鼓明目張膽五馬長槍的削藩,他是採取的懷柔削藩。

    其實歷史有的時候說來也是諷刺,朱棣在成為統治者後,他便成為了早些年他所痛斥的那種人,堅定的選擇繼續開展朱允炆沒能夠實現的削藩大業,將手中的利刃指向了曾一起奮戰的藩王。

    在名義上藩王並沒有被削除,不僅沒有被削除,朱棣還下詔恢復了他的胞弟之前被建文帝廢為庶人的周王朱橚。

    同時朱棣下詔把幾位鎮守邊塞的藩王遷往內陸,即把同他一樣曾掌管數萬兵馬、駐守邊關的寧王、遼王、谷王分別遷往南昌、荊州和長沙。然後再把他們手裡的部隊收歸回朝廷,僅留下“軍校廚役三百人,備使令。”

    這其中寧王朱權是當初被朱棣綁架強迫參加靖難之役的,當初寧王朱權沒有想過要推翻建文帝,而朱棣就是看重了寧王手下的朵顏三衛軍隊的強大實力,於是設計綁架寧王朱權,強迫他和自己打出靖難之役的旗號,並和他約好推翻建文帝后平分天下,可以說沒有寧王朱權的朵顏三衛支援,朱棣的靖難之役能不能取勝都是未知數。

    結果朱棣大權在握了,第一個開刀的就是朱權,他先委婉的告訴朱權讓他改遷藩屬,燕王善戰,寧王善謀,這是當時社會流傳開來的,所以寧王朱權不是傻子,他知道朱棣是想幹啥,他也沒有太大野心,既然朱棣不信任自己,他也就爽快地交出兵權,願意內遷。

    但是朱棣防他防的最甚,寧王本想去個富庶地方休養,先說蘇州和錢塘,都被朱棣駁回,結果朱棣給他封了一個當時十分不發達的地方南昌,朱權一看湊乎去吧,也就去了。

    朱權可謂一生都被朱棣擺弄了,一生韜光養晦,不敢有絲毫想法,每天研習文學、戲劇和道法,最後鬱鬱而終。結果一百年之後朱權的曾孫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叛亂,震懾了明武宗正德帝,也算是給他老祖宗出了口氣吧。

    把像寧王這種邊塞親王被內遷以後,其他的內陸親王更好處理了,朱棣名義上還尊奉他們為親王,但是把這些親王的屬官和三護衛全部削除,僅“止給校尉三十人隨從”。這點人他們夠幹啥的,說句不好聽的,當時稍微有錢點的地主家,長工都比這點人多。

    最後一招也是最狠的一招,朱棣嚴厲執行朱元璋定下的祖訓:“藩王無詔,不得進京。”後來甚至發展到了,藩王無故不得出城,否則就會被當地的官員上報朝廷,有謀逆之嫌。

    朱棣的意思很明白,你們這些藩王,就安心地當個被圈養在封地的廢人就行了,最好啥都不學,光會吃喝玩樂就行了。

    這麼一套組合拳下來,明朝的藩王們立馬老實了,他們大多一輩子沒出過自己所在的城市,活得甚至比一些普通人還悲哀,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只有一生富貴可以享受,所以他們就以多娶老婆多生孩子為第一任務,以至於有明一代276年,明朝宗室從最初的49人,最後發展到了恐怖的三十萬人。

    總結起來朱棣削藩手段就是三步,第一步把鎮守邊關的親王遷往內陸,把邊關的兵權收回朝廷;第二步裁撤藩王官署,削除藩王三護衛;第三步限制藩王活動範圍和人身自由,也就相當於把藩王全部用榮華富貴軟禁起來。

    對比朱棣和朱允炆二人的削藩方法,明顯朱棣的手段要高得多,削而不廢,不把這些人逼到絕境,他們就還是願意束手聽命,一輩子當個享受榮華富貴的廢物王爺。

  • 4 # 開心侃史

    建文帝想要削藩的時候朱棣是藩王,所以反對削藩,最後造反。朱棣成功稱帝之後,他也要削藩,其它藩王也不同意,但是現在的藩王們已經無力造反了。所以,一個人所在的位置不同,那麼考慮的事情也就不一樣。

    恢復被削藩王的自由

    “靖難之役”是一場朱棣發起的反對削藩的戰鬥,當這場戰鬥勝利後,朱棣首先恢復了被朱允炆囚禁的兄弟們的自由。這一幕讓兄弟們感恩代謝,並紛紛表示以後以朱棣馬首是瞻。朱棣的這一做法有很好的安撫人心的效果。

    殺雞儆猴,先處理“靖難之役”功勞最大的藩王—寧王

    當朱棣坐穩皇位之後,就開始將他的獠牙展現給那些對他感恩戴德的兄弟們了。最先開刀的就是寧王,寧王當初被迫跟隨朱棣一起參加了“靖難之役”,戰鬥中朱棣還向寧王口頭承諾過“事成之後二分天下”。但是朱棣登基之後卻並沒有實現他的承諾,並且委婉的表達了不想讓寧王再領兵鎮守北方的想法。寧王也是一個聰明人,當即向朱棣提出想換個封地。但是寧王本想換一個比較富裕的地方,接連向朱棣提出了想要去蘇州和錢塘的想法。卻都被朱棣拒絕,後來朱棣給寧王選擇了封地——南昌。

    削藩第二季

    當寧王乖乖的到南昌就藩,並主動要求減少護衛。這就是寧王聰明的地方,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是聰明人,也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削減自己護衛的數量。永樂四年,削去齊王的爵位和屬官,貶為庶人;永樂六年,削去岷王的屬官和護衛;永樂十年;削去遼王的屬官和護衛;永樂十九年,削去周王的護衛。朱棣是不希望藩王擁有兵馬的,只希望兄弟們可以安心享福,不要一天到晚打打殺殺的。

    朱棣不但想要削藩,而且削藩成功了,建文帝沒有解決的問題被朱棣順利解決了。而削藩這件事居然是由藩王朱棣辦成的,不知道失蹤的建文帝看到這個局面之後會怎麼想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您好,我想問一下,買現房是付全款好還是按揭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