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劍蘭修竹

    謝邀請!太陽是聚核變巨大反應堆,它的質量佔整個星系的99.96%,其它九大行星、衛星、彗星、流星等等的質量僅佔0.04%;假設太陽有了故障,那麼波及影響力是全域性的,整個星系的天體都會受到調整變動的。木星的質量在太陽系居第二,木星受影響首當其衝;太陽爆炸,木星必然停止轉動。

  • 2 # 宇宙派

    簡單來說,太陽爆炸後,整個太陽系將不復存在。

    尤其是木星和土星,因為這兩顆星球是氣態行星,非常容易被吹散

  • 3 # 講科學堂

    太陽的質量約2×10∧30千克,約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是地球質量的33萬餘倍,是8大行星中最大的木星1000餘倍。而且太陽的質量在目前人類觀測到的恆星中也是比較大的,比85%的恆星都要重。

    圖:太陽、木星、地球和月亮的比較

    太陽這麼大的質量如果發生大爆炸對太陽系無疑是毀滅性的。但太陽的質量還太小了,無法滿足“大爆炸”的條件。

    恆星的大爆炸被稱為“超新星爆發”。大約10倍及以上太陽質量的恆星在其生命末期,由於核聚變燃料消耗殆盡,由於核心的冷卻導致恆星周邊物質極速收縮,這些物質的重力勢能轉換成強大的動能,在核心處撞擊在一起形成了超新星爆發。爆發會產生重於鐵元素的元素,並向四周噴發,其噴發速度甚至能達到光速的的十分之一。這些噴發的物質會形成漂亮的星雲。

    圖:由超新星爆發產生的蟹狀星雲,宋史中有記載

    太陽這麼大的恆星則不會發生超新星爆發,在太陽生命的末期(50億年以後),由於內部核聚變反應的增強,產生了更強大的輻射壓。太陽的外層會發生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紅巨星會膨脹到地球的軌道上。地球很可能被太陽吞噬掉。當然水星和金星是肯定逃不出被吞噬的命運。

    圖:紅巨星和太陽的比較

    在太陽風的作用下,太陽會失去大約30%的質量。由於萬有引力的減小,火星及以外的行星(包括木星、土星、海王星等)會向外圍移動,遠離太陽。最後太陽的會形成一個主要由碳和氧組成的白矮星。

    圖:太陽的生命週期

    圖:貓眼星雲,和太陽質量差不多的恆星在末期形成的行星狀星雲

    圖:白矮星

    不過不用擔心人類的命運,由於每過大約10億年太陽的光度就會增加10%,再過10億年地球上就熱得失去了全部的液態水。如果那時候人類還不能進行星際移民,估計就完蛋了。

  • 4 # 科技和生活

    木星常被稱為“失敗的恆星”,雖然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但它的質量比其他七大行星都大得多,它自己就相當於其他七大行星質量的2.5倍,實在是行星中的龐然大物。

    木星的質量是地球的318倍,體積則是地球的1300倍,它的元素組成和太陽很相似,都是以氫元素為主,約佔75%左右,氦元素可佔10%,如果它的質量再不斷增大的話,那麼它是有成為恆星的可能的。

    不過現階段木星不可能會增大成為恆星,因為木星的物質總量距離成為恆星還差得很遠,最小的恆星的質量需要達到太陽質量的8%左右,但是目前的質量只有太陽的1‰,因此木星要想成為恆星,質量必須增加到他如今質量的80倍才可以,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太陽自己的質量就佔據了整個太陽系的99.86%,在剩下的0.14%的可見之中,木星自己幾乎又佔據了0.1%,只剩下0.04%的物質由另外的七大行星和其他的矮行星彗星小行星等佔用,所以即使木星拔出太陽之外所有的太陽系可見物質全部兼併,它距離成為恆星仍然差得遠。

    不過我們又都知道隨著時間的推進,太陽終將會成為一顆紅巨星,它的體積將增加近億倍左右,將吞併如今我們地球的軌道,最大時甚至逼近火星的軌道位置,屆時它也將不斷的向外拋灑物質,這些物質大部分都是氫氣和氦氣,這個時候木星就能夠不斷的獲取來自太陽的物質,那麼這時木星可以成為恆星嗎?

    可以說仍然是不可能的,首先就是即便太陽成為紅巨星(太陽不會發生超新星爆發,因此不會發生爆炸現象),木星距離太陽的位置仍然遠達5億公里,在5億公里的距離上,木星是無法大量獲取太陽拋灑的物質的,太陽成為紅巨星的時間也只有幾百萬年,木星無法更長時間吸收太陽物質,雖然屆時木星的質量會因為吸收太陽風的物質而有所增長,但增長幅度不可能會特別大,科學家預估頂多會增長2到3個木星的質量,消極估計的話,可能連半個木星的質量都達不到,這距離80倍木星的質量可謂相距甚遠,因此即便在太陽死亡的時候(主序星階段結束的時候),木星也不可能成為恆星,所以,雖然木星的質量很大,但是想變恆星不容易啊。

  • 5 # 忒孤雅

    太陽如果爆炸了,木星的第一反應是竊喜,第二反應是翻臉,第三反應是狂吃,第四反應是鹹魚翻身,徹底與太陽換位!不過這一切都要等到50億年後,眼下太陽還不會爆炸,它還有50億年的壽命呢。

    迄今為止木星已經隱忍了50億年,它還要繼續忍下去,一切都要等到太陽耗盡輝煌,自己苦盡甘來的那一天。

    想想也真是憋屈,當初曾幾何時,它木星和太陽同是一片氫雲,憑什麼僅僅就因為所佔位置不同,就造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一一太陽轟轟烈烈,木星死氣沉沉?

    原始太陽不就是因為位於星雲的中央位置麼?萬有引力也夠偏心的,專幫中心的和大個的,使太陽很輕鬆就吸附了星雲99.8%的物質,讓其個頭陡然顯赫起來,順利地完成了核點火,進入了赫羅圖上的恆星主序段,同時也成了太陽系絕對的主宰!

    而它木星呢?儘管它也要吸附,也要長大,也要顯赫,也要輝煌,可是物質呢?身邊怎就那麼空曠?噢,絕大多數物質都被太陽捲走了,僅剩下外圍可憐巴巴的0.2%!

    木星好鬱悶,就剩了0.2%啦?好吧,0.2%就0.2%,俺也要吃,俺也要長!於是它拼命地滾,大口地吃,把這0.2也吃掉了一大半。

    於是木星長胖了,體積達到了地球的一千多倍,成了行星中的老大,並且組成也和太陽一樣,75%的氫,24%的氦,1%的石頭。

    那麼核點火吧,讓木星成為一顆真正的恆星,與太陽長空比翼,競相爭輝?

    可是不行,木星它點不燃!

    為什麼呢,還不是因為塊頭太小,沒有0.08%個太陽質量,誰也甭想成為一顆真正的恆星!

    所以憋屈呀,木星沒法子,面對強大的太陽,雖然心裡不服,也不得不裝孫子,學學古人勾踐吧,臥薪嚐膽,韜光養晦,忍氣吞聲,就等時機成熟的那一天…

    於是50億年來,木星幫著太陽辛勤地管理著太陽系,它像一隻牧羊犬一樣,嚴謹地看管小行星和彗星,不讓它們亂跑亂闖去禍害別的大行星,尤其是地球這顆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別以為木星守護地球完全是出於它的忠厚,其實木星有著自己不可告人的另一個目的,它要繼續長胖,它要核點火,它要成為一顆新太陽,因此它就要不停地吃,吃小行星,吃彗星,吃一切敢於亂闖的搗蛋鬼!

    可是像這麼吃下去猴年馬月也長不到臨界點啊?

    幸好太陽也有壽終正寢的一天,50億年後太陽爆炸之日,就是木星獲得新生之時!

    屆時太陽將懪發膨脹,變成一顆紅巨星,紅巨星的半徑將擴充套件至火星位置,到時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全沒了,但是木星還在!

    接下來太陽又會拋掉外層的膨脹物,僅留下中心部分地球那麼大一丟丟,變成一顆毫不起眼的白婑星。

    太陽丟擲物將彌散於半徑數萬億公里的空間,太陽系將變成一朵美麗的行星狀星雲。

    嗨!木星的機會來了,周邊的物質多的是,透過不斷地吞噬吸附,足夠木星成長為一顆新太陽!

    所以太陽如果懪炸了,木星的第一反應是驚喜,第二反應是和太陽翻臉,第三反應是狂吃,第四反應是核點火成功,切底取代太陽成為太陽系第一把手!到那時也許太陽系就不叫太陽系了,叫木星系吧!

  • 6 # 時空通訊
    不知道這位題主說的是假設還是真的認為太陽會爆炸,還是說太陽已經爆炸過,而科學界認為太陽不會爆炸。

    太陽的壽命有100億年,現在大約50億歲了,再過50億年就要壽終正寢。太陽的死亡與所有同類型的黃矮星差不多,先回光返照變成一個紅巨星,體積半徑擴大200~300倍,烈焰吞噬掉水星、金星,會不會吞掉地球不能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地球即使沒有被吞掉,也會被烤焦烤糊。

    然後紅巨行的外圍物質漸漸飄散到太空中,成為新的再生星雲,中心殘留物質收縮成一個緻密的白矮星。這顆白矮星只有地球大小,質量卻相當十幾萬個地球,因此上面的物質1平方釐米有1到10噸。這個白矮星就是太陽的屍骸。

    現在來說說木星的反應。人死了,就得有人收屍,木星很可能會扮演這個角色。

    但扮演這個角色是有好處的,就是檢拾太陽死後遺產~那些紅巨星時代漸漸飄散在太空的氣體物質,並據為己有,不斷的壯大自己。如果木星有這個幸運吸積到了現在太陽質量的7%以上到8%,它就蛻變了,從一個寄人籬下的行星,搖身一變成為一顆恆星,當然是一個最小的恆星~紅矮星。

    木星現在的質量只有太陽的0.1%,要吸積加大自身質量70多倍,才能獲得激發自身中心氫核聚變的引力壓力。但木星在太陽迴光返照和死亡後會不會由於引力變小而飄遠,從而吸積不到太陽散去得氣體呢?這個很難說,因為那時,所有行星的命運都很不確定,會不會成為流浪行星都很難說,當然包括木星。

    不過木星畢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如果能夠透過吸積成為一顆真正的恆星,死掉的太陽系就有可能成為一個雙星系統。

    一顆紅矮星和一顆白矮星相伴,而原來未被吞噬倖存下來的行星和拉七雜八得大大小小星體塵埃,很可能會成為蛻變了的木星子民,有奶便是娘,圍繞著木星變成的紅矮星重新洗牌定位,或許會有新的生命誕生呢。

    這就是木星在太陽死亡後可能表現,作為太陽的長子,它成為繼承人具有合法正統地位,哈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玉米收購企業持續提價收購卻上量不足,是什麼原因?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