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樓昨夜又東風風啊啊
-
2 # 歷史中簡堂言史君
言史堂帶您回顧前朝舊事
往往曠世之功,都離不開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始皇一統九州,源自於秦獻公-秦詔襄王幾代人近兩百年積累,當然也離不開始皇帝嬴政本人的雄韜偉略。
秦獻公(公元前424年—公元前362年)改革;廢除殉葬制度:自秦武公以來秦國300餘年的殉葬制度得以廢除。奴隸主貴族沒人殉葬大量的青壯年奴隸得以存活,使得秦人口迅速增加,增加了農業以及商業的活力,軍隊兵員也得以有效保證。
遷都:將都城從位於秦國西部的雍(今陝西鳳翔)遷到了秦國東部、地近河西地的櫟陽(今陝西西安閻良區之武屯鄉)。因為廢除奴隸殉葬制度,舊奴隸主相當不滿;遷都主要原因就是要擺脫奴隸主聚集的舊都雍的束縛。而另一方面也想秦國民眾表達了奪取河西之地的決心(被魏國侵佔)。
承認土地私有制:秦國在公元前四零八年開始實行初租禾。所謂初租禾就是按照土地佔有者實際佔有的土地面積,徵收農作物實物稅。這項制度的實施,就是在法律上承認了土地佔有者對所佔土地擁有所有權。(封建社會的核心就是土地私有制)。
區域性實行郡縣制:秦獻公六年(公元前379年),把蒲、藍田、善、明氏等邊境地區改建成縣,由自己直接掌握,派官吏代表自己進行管理。(中央集權的初步試水)
秦獻公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並且數次發動收復河西(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失地的戰爭。他為了終止秦國繼續淪落的腳步,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為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是秦國實現再度崛起的奠基人。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之商鞅變法;商鞅第一次變法:
頒佈《啃草令》拉開了秦國蛻變全面變法的序幕。
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商鞅第二次變法:
主要內容為: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加收口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和執行分戶令。
經過兩次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國力強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秦華人路不拾遺,山中沒有盜賊。人民勇於為國家打仗,怯於私鬥,鄉村、城鎮秩序安定。同時收復了兩代君王心心戀戀的河西失地。
後世評價:
“秦起襄公,章於文、繆,獻、孝之後,稍以蠶食六國,百有餘載,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史記“至秦孝公,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苟以取強因而矣。”曾國潘後繼之君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 公元前251年):
秦詔襄王對外諸侯兼併戰爭中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國的河東和南陽、楚國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為始皇帝。
-
3 # 太急院士
秦能統一六國,不得不提秦孝公和商鞅,一個明主一個名臣,珠聯璧合,硬是把瀕臨破產的公司給拯救了下來。經過君臣不懈努力,別人還在玩奴隸制的時候,秦已經開始玩封建了,整整比六國超前了一個時代。秦善於整合人心,一,榮譽,那赳赳老秦還我河山,至今令人熱血沸騰。二,大力度的獎懲,打了勝仗才有優渥的生活,老百姓是逢戰必喜。敗仗逃跑者不僅殺頭,家人也牽連,其他各行各業都有獎懲,這些奠定了戰力和綜合國力。對國王的權利有了限制,國王也必須遵守國家制度,這樣的制度,明主可以開疆,庸主可防守自保。經過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等的不懈努力,到始皇帝的天縱英才,終於做到了統一。也許上天選擇了秦,對的人和對的政策造就了一個偉大的統一。始皇帝成功後忘記了初心,等他死後,就一個胡亥就把一個偌大的帝國給折騰沒了。不禁感嘆,成功不易,敗家簡單啊!
-
4 # 山家往事
用一句話概括,可以說是從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開始。
但是,這活兒又不是秦孝公一個人乾的,畢竟,滅國這事,不是從一個君主就全方位開始準備了,這中間根據天下形勢,歷代秦君都做了不同的工作。
滅國,說到根上,最終還是要靠雙方的實力說話,實力又可細分為軍事和經濟兩個方面,說的再直白一點,就是,要有足夠的兵員外加足夠的糧餉!有了這兩點,當年如果嬴政有個地球儀,怕是現在這個星球上再無國家、護照一說了。
秦對東方諸侯的滅國大戰,不同於普通的城池爭奪戰,偷襲等戰術在絕對實力面前就是渣渣。
下面我來細說一下這兩方面。
一 兵員
1 秦國形勢
整個春秋戰國,就是一個大魚吃小魚的遊戲,到了戰國時代,小蝦米基本上已經被吃光了,代之而起的是形成了七大諸侯國——齊、楚、燕、韓、趙、魏、秦。
小國被消滅殆盡,大國角逐正式拉開帷幕!這種大國之間的較量,激烈程度遠超春秋時期,一個直觀體現就是參戰雙方或者多方涉及的人數開始直線上升,比如秦國為奪回河西,起兵五十萬,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在這七個國家中,齊國東至海濱,佔有鹽鐵資源,富甲一方;楚有江湖之險,萬乘之國;韓趙魏繼承了原霸主晉國的優質資產,實力不容小覷;燕國根正苗紅,老牌諸侯,佔有地利之勢。
秦國雖忝列其中,但是其河西之地長期被魏國割據,東部無險可守;西部犬戎亦是時常過來騷擾,民眾疲於應付,秦國處於兩線作戰的窘境,連年征戰,使得秦國面臨土崩瓦解的局面。
在這種情況下,秦孝公向天下發出了求賢令:
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商鞅入秦,開始了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變法。在他的新法中,有一條看起來不起眼,但卻為以後的歷代統治者所重視:父母兄弟不得同宅而居。
2 人口增長
秦孝公的求賢令寫的明白,就是想恢復當年的秦穆公霸主地位,但商鞅看的更明白,這個理想已經不合時宜了,或者說,太低了,商鞅志在統一華夏!
大國角逐,本質依然是滅國!
而滅國,沒有相當數量的軍士無論如何都行不通的。秦國若想統一六國,至少要控弦百萬,可出關作戰人數,要七十萬左右。
兵員數量,在冷兵器時代佔據重要地位,但是人口和種莊稼不一樣,不是一下子就能增長出來的,即便是十五歲的娃娃兵,也得十六年才可以啊。
所以父母兄弟分開住的一個好處就是,有事沒事就造人去吧,別整天沒事在大院裡嘮閒嗑。
另外,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和別家打個架、鬥個毆都習以為常了,嚴重內耗,還沒上戰場就自損兵員了。
分開住後,秦華人口穩步增長,到了秦昭襄王時期,人口從之前的三百萬擴增到五百萬,後期秦趙之間發生長平之戰,雙方投入的軍隊人數即有百萬之眾,算上後勤,怕是有五百萬之巨了。
後來,王翦滅楚時,呼叫了六十萬大軍,征戰嶺南,差不多也是這個數。如果沒有當時的人口政策,秦國怕是無力進行滅國大戰。
二 經濟措施
商鞅變法廢公田,允許土地流轉,盤活了華人的積極性,但是這些還不足以支撐秦國完成滅國大戰。
真正爆發的轉折點的分別是秦昭襄王和嬴政時期。
1 吞併巴蜀
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事實證明,司馬錯不僅僅只會打仗,還是一位戰略家。佔據巴蜀,對秦國而言,擁有了對楚國高屋建瓴的優勢。
巴蜀,現在號稱天府之國,但是在秦國佔據後的幾十年,一直是累贅一般的存在,作為一個盆地,雨水大了,就澇,雨水少了,就旱。不但收不到絲毫賦稅,秦軍累年駐軍、維持,還白白消耗了大量府帑。
這一切,隨著李冰父子的出現發生了改觀。都江堰建成後,巴蜀成為真正的天府之國,秦國在此建立糧倉,頻頻攻擊楚國,蠶食掉楚國的半壁江山。
2 鄭國渠
韓恆惠王,一個逗逼般的南韓君王,給嬴政派了一個叫鄭國的水利天才,鼓動嬴政搞基建,這樣秦國就沒有精力打他了。
當然,鄭國這哥兒們沒有做間諜的經驗,被秦國識破了,但是嬴政還是堅持把渠挖通了,並且最終命名為“鄭國渠”,就這份氣量,也是活該他嬴政統一!
渠就,用注填閼(淤)之水,溉舄[xì戲]滷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鄭國渠建成後,關中鹽鹼地一下子變成了沃野!糧食產量激增,小米畝產量達到了一鍾。一鍾為六石四鬥,換算成今天的單位,就是八百斤!對比當時黃河中游一般畝產一石半,這產量就是逆天了!
最終,秦國依靠巴蜀關中兩大糧食產區,建成了巴蜀、漢中、巴中三大糧倉,為秦國東出提供了後勤基礎。
結束語
始於秦孝公時期的人口政策,秦昭襄王的巴蜀改造,嬴政時期的鄭國渠,這三大基礎策略,終助秦國兼併天下。從最早的秦孝公算起,應該是從公元前361年就開始準備了,堅持了一百多年,最終到了嬴政“奮六世之餘烈”,一掃六合。
回覆列表
個人回答,遠交近攻,先弱後強,逐一攻破,由近及遠,集中力量,各個擊破;先北取趙,中去魏,南取韓,然後再進取燕、楚、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