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際名場面

    個人認為,諸葛亮之所以第一第二次北伐都沒有成功,核心因素並不在曹真,他們同樣是帶兵,但諸葛亮所面臨的處境,遠比曹真惡劣的多。

    比如兵糧、軍力、地理等大背景條件,對諸葛亮的限制無疑更多,這種不平等的用兵條件,本身就對曹真有利,不是嗎?包括後來對陣司馬懿,也是同樣的道理,諸葛亮跟司馬懿誰的才能更高吵了一千多年,我覺得在這種不對等的環境下去比較,都是沒有意義的。

    再說說北伐本身。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的佈局本身沒有錯,問題出在馬謖不聽諸葛亮的安排,結果被張郃一鍋端了街亭,但諸葛亮派遣的趙雲、鄧芝同樣成功吸引了曹真的主力。

    第二次北伐,諸葛亮是趁著陸遜在東邊打贏了石亭之戰,才出兵的,準備的不是很充分,曹真預料到諸葛亮的進攻路線,早些時候特意派了郝昭駐守陳倉,這場是實打實的圍城攻堅戰,最後以諸葛亮糧盡軍退結束,但諸葛亮攻不下陳倉是一回事,跟曹真並沒有直接交手,反倒是撤退時斬殺了王雙。

    因此,曹真前兩次雖然抵禦了諸葛亮的北伐,但不能完全說他打敗了諸葛亮吧,畢竟他的個人能力不是主導因素,如果諸葛亮跟曹真所處的位置對換一下,我覺得曹真肯定也克服不了北伐所面臨的環境限制。

    這一點,在他們第三次對陣時就能體現。

    第三次是曹真主動出擊蜀漢了,這時候雙方的攻守變換,條件也就對換了許多,原先對蜀漢北伐不利的運糧、軍力、地理條件,此時卻對曹真不利了,所以即使曹真帶著司馬懿、郭淮等厲害地不行的將領,卻也依舊無功而返,還被諸葛亮打了個自衛反擊,被奪去了武都、陰平兩郡。

    所以我們可以總結,歷史是唯物主義的,評價一場戰爭,必須要考量大環境下雙方所面臨的條件環境,雖然諸葛亮並沒有小說中的那麼神機妙算,曹真也不是像影視劇中那麼有勇無謀的,但他們都無法克服外界條件的束縛,因此才能高低,也不好做直接的評判。

    只能說,大自然才是無敵的。

    ——————————————————————————————————————

    我是《逆三國志》作者鄭勳這是我回答的第44個三國問題啦本號專注三國曆史領域,與您分享真正的三國曆史!歡迎小夥伴們長期關注~~評論留言都會認真回覆的~~~~
  • 2 # 伊耆角木

    當然,很多位都說到的曹魏國力遠超蜀漢所以打不贏這是沒錯。但是另有一個重點,那就是曹真真的是被《三國演義》黑的最厲害的一個人,可能都沒有之一。絕非有勇無謀,相反,無論在朝局的影響力還是軍事才能,曹真都是難得的一流人才。

    曹真之父曹邵本為曹操族弟(一說本姓秦,是曹操部下),為曹操招募兵馬時被殺。曹操將其子曹真收為養子。似乎這種出身就是個紈絝子弟,偏偏不是,曹真一直表現的很亮眼。多次隨曹操參與軍事活動,深受重用。在曹操族弟曹純死後,接掌精銳部隊虎豹騎,足見深受信任。此後,在曹操與劉備雙方精銳盡出的漢中之戰中,曹軍深陷其中,狼狽不堪。而曹真的戰績卻是不錯的。不僅與曹洪、曹休等參與在下辨對張飛、馬超、吳蘭等人的會戰,擊敗吳蘭、雷銅。又作為護軍,督徐晃等在陽平關擊敗蜀將高翔。在漢中之戰中,曹真積累了充足的軍事經驗,尤其是對陣蜀漢部隊,這為他後來兩敗諸葛亮奠定基礎。

    曹丕即位後,由於從小與曹休、曹真同吃住,故此二人成為最受信任的宗室。曹真以鎮西將軍身份在河西擊破諸胡聯軍,“斬首五萬餘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此戰意義非凡,是漢末以來中原王朝對胡人少有的大勝,並且恢復了漢族王朝對西域的統治,居功至偉。此後,夷陵之戰東吳勝蜀漢,曹真又馬不停蹄南下參與偷襲東吳奪取江陵的戰役。曹真不僅功勳卓著,而且任勞任怨。這樣的武將又怎麼能說是“有勇無謀”?

    不僅在軍事上,政治上曹真也是曹魏一等一的重量級人物。曹丕死後,曹真與曹休、司馬懿、陳群三人共為輔政大臣,曹真進封大將軍,在朝中地位僅次於大司馬曹休,舉足輕重。更是在四年後曹休去世時升任大司馬,是名副其實的曹魏群臣之首。那時的司馬懿根本無法望其項背。

    說了那麼多曹真,就是要表明,他有才能,並且地位高。有才能就不容易犯低階錯誤,地位高說明他能排程曹魏各種資源的力量。蜀漢的國力那麼弱,如果曹真可以調動大部資源來跟諸葛亮打拉鋸戰,那諸葛亮一定耗不起。而正是因為曹真有才能,所以他不可能犯致命錯誤讓諸葛亮翻盤。

    諸葛亮前兩次北伐失敗,都與曹真有關(司馬懿那時候是真的沒參與,他負責防禦蜀漢要到第四、第五次北伐時)。太和二年的第一次北伐,聲勢最為浩大。西北三郡皆歸蜀漢,曹魏大為震動,曹叡親赴長安督戰。曹真作為前線統帥,諸軍駐於郿。用人得當,派遣左將軍張郃成功奪下街亭。相反,諸葛亮用人失當,力排眾議不讓經驗豐富的老將而選擇缺乏實戰經驗的馬謖負責守街亭大任(其中不乏有意提拔親信馬謖之意)。此戰後果嚴重,蜀漢街亭失守,曹真又親自擊退了趙雲、鄧艾的部隊。大軍合圍,戰機已失,拼兵力、消耗,諸葛亮都不可能打得下去,只好退兵。而曹真的才能有一次體現,在撤離時認定諸葛亮必定攻打陳倉,讓守將早作準備,果然被料到。第二年諸葛亮真的攻打陳倉,不能攻克,兵糧又不夠,第二次北伐不了了之。

    曹真還為了掃清蜀漢問題做著努力。在成為大司馬後,力主伐蜀。雖然不少大臣反對,還是成行。最後無奈天降大雨,蜀道難行,糧草也跟不上,只能班師。此戰雖然無功,但至少是一次嘗試,而且並非被蜀漢打敗。也正是曹真的此次行動,讓後來曹魏主政者,如司馬懿等明白蜀漢攻打不易,避免了無謂消耗,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所以,曹真是個有軍事才能,有深謀遠慮的優秀帥才。而諸葛亮自然也不可能總是“神機妙算”,至少在用馬謖的問題上就是嚴重失誤。加上國力差距,輸給曹真也不足為奇。如果沒有英年早逝,曹魏的政權也不會輕易被司馬氏篡奪。可能曹真唯一的缺陷就是沒教好兒子吧,曹爽無能,辱沒了父親威名。而三國演義為了強化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對決,故意讓司馬懿提早進入西部戰場,故意醜化曹真,也讓這位奇才蒙受不白之冤啊。

  • 3 # 亭殿閣

    公元230年,魏國大將軍曹真上書魏帝請求討伐蜀漢,魏明帝同意曹真的建議,於是魏軍兵分三路進攻蜀漢。然而魏軍與蜀軍並沒有真正交戰,天降大雨棧道斷絕,曹真受詔班師。

    決定魏蜀國運的一戰

    這是決定魏蜀國運的一戰,假如沒有那場大雨,無非兩種結果:曹真獲勝,蜀漢提前滅亡,天下提前一統。諸葛亮獲勝,乘勝奪取魏國長安以西地區,進而與魏國爭奪天下。這場戰爭如果發生,意義絕對不亞於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其實諸葛亮並沒有十足的把握可以打敗曹真,因為曹真率領的主力是魏國最精銳的關中軍團,實力不容小窺,而且還有司馬懿率領的荊州軍團,郭淮率領的隴西軍團一起威脅漢中,魏軍在兵力上,佔據絕對優勢。蜀漢的優勢,則在於漢中的地勢。

    之前三次北伐,曹真和北伐軍實際上並沒有正面交戰過:

    第一次北伐曹真被趙雲的疑兵騙到箕谷,進軍街亭的是張郃部。趙雲本就是偏師,諸葛亮沒有指望他贏,只要能夠拖住曹真就行了。趙雲雖然兵敗箕谷,兵弱敵強下,依然能夠全身而退已是奇蹟。

    第二次北伐曹真的大軍剛剛到陳倉,諸葛亮未與之交戰,就率軍撤退了。而追擊蜀軍的王雙與魏軍交戰,雖然兵敗身死。但是這畢竟不是主力對決,參考意義不大。

    第三次北伐,是陳式率軍奪取魏國武都、陰平郡,而郭淮則被諸葛亮逼退,曹真並未參戰。因此,這一次戰爭本可以成為蜀漢軍與關中軍的第一次正面決戰,曹真雖然佔據兵力優勢,但是魏延早就把漢中防線打造的固若金湯,而且“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漢受制於很難北伐出去,魏國也很難攻進來。蜀漢那崎嶇的山路,在北伐之時是運輸糧草的障礙,但是在防守之時卻是天然的屏障。

    未雨綢繆的諸葛亮

    面對曹軍的進攻,諸葛亮雖然嚴陣以待,但是並未驚慌失措,因為魏軍的進攻,是在諸葛亮意料之中的。其實早在曹真發兵之前,未雨綢繆的諸葛亮已經做好了兩手準備:

    第一:派遣陳式奪取武都、陰平、武都。

    陰平二郡作為邊陲小郡,很早以前就被曹操遷移人口,對於魏國來說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然而武都、陰平二郡對於蜀漢的戰略意義是十分重要的。首先,鼓舞了漢軍士氣,使得蜀漢將士認為魏國並非不可戰勝。其次,鞏固了漢中防線,使得魏國難以從涼州方向威脅漢中。作為北伐的前哨基地,蜀漢後期姜維北伐,大多是以此為基地。

    第二:修築漢、樂二城,漢、樂二城互為犄角,被諸葛亮打造的固若金湯。當初鍾會進攻蜀漢,陽安關守將蔣舒投降以後,鍾會長驅直入到漢中地區。然而直到蜀漢滅亡,鍾會都沒能攻克漢、樂二城。

    諸葛亮的禦敵之策

    得知曹真的進攻以後,諸葛亮同時進行了三個部署:

    第一:佔據有利地形,依託興勢山阻擊魏軍。這一部署無疑是成功的,曹真以夏侯霸為先鋒向興勢發起進攻,卻被蜀軍打敗。

    第二:將李嚴的2萬巴州軍調來充實漢中守軍。

    第三:派遣魏延率領偏師西入羌中襲擊魏軍後方。諸葛亮原本只是想讓魏延拖住郭淮部,但是魏延給了諸葛亮一個驚喜: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三國志

    魏延以區區偏師,一舉擊潰郭淮。

    然而天意難違,曹真與諸葛亮最終沒能決戰漢中。假如沒有那場大雨,他們戰爭的結果如何,就成了永遠的懸案了。

  • 4 # 湘江無語水空流

    首先演義中的曹真和歷史上的曹真是兩回事。歷史上的曹真是一位非常厲害的統帥。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派趙雲佯動與大散關一帶,曹真只能固守長安。問題關鍵在於馬謖被張合打敗,丟到了街亭,這是諸葛亮沒有料到的。嚴格意義上說第一次北伐,並不能說敗在曹真手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商鞅是個銳意變法的改革者?還是統治者伸向民眾的屠夫之刃?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