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界史圖鑑

      對於商鞅的評價。如今通常有兩種理解。但無論是哪一種恐怕都對商鞅認知存在偏頗。戰國時期戰亂四起,所有的國家為了吞併拓國土地,掠奪他國各種資源而不斷髮動兼併戰爭。當時的秦國經歷了幾世的內亂。自己河西之地,也被新興的魏國所吞幾乎淪為戎狄,不受中原國家的重視。當時的秦國國弱民窮,軍紀渙散,百姓私鬥成風,部族之間的爭鬥一直能夠吵到朝堂之上。秦國的國君幾乎就是部落聯盟的首領。

      

      名義上統治整個秦國實際上,各個貴族勢力總有自己的想法,希望在秦國這一政權之中奪得主導權利。秦獻公的繼位,便是在這一政治環境之下,當時的貴族所擁立的。秦獻公繼位之後也曾進行過變法,但是隻能改在表面的一些問題。當涉及到真正的變法圖強之時,往往受到貴族的阻撓,但是由於秦國常年戰亂,貴族不願意在經歷如此動盪。秦獻公也並沒有真正限制貴族們的權力,因此這種政治架構才逐漸安定下來,再加上大敵當前。

      

      秦獻公打出奪回河西的名義,好多次與魏國大戰。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這也使得秦國凝聚力尚且得以維持。但是秦孝公繼位之後,這一切也在發生著悄然的變化。變化並不在秦國國內,而是天下大事的評判。衛鞅就此登上歷史舞臺。在衛鞅進入秦國之前曾是公叔痤的中庶子,雖然職位頗低,但可自由進入丞相府。有機會大量閱讀書籍,從小喜好刑名之學,對於迎合主公的縱橫策士持鄙夷態度,認為憑口舌之力的遊學世子絕對是國家的不安定因素。這也是《商君書》當中所體現出的思想。

      

      最為著名的一個事件便是商鞅三說孝公,在實際當中商鞅被理解為一個刻薄寡恩之人,在介紹自己的學說時,先後選擇了王道仁政和霸道對孝公進行輪番試探。其實我們翻開《史記》的原文,就會看到在商君列傳中正文記載商鞅在孝公選擇霸道之後,感嘆了一句難以比德於殷周矣。可以看到商鞅對於秦孝公的選擇,也有一種比較惋惜的感慨。對於商鞅的變法,其實如今依然有著很多的誤解。商鞅變法根本的一點便是統一。

      

      將國家所有可能的資源都統一在政府的手下。按倒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國家資源國有化。第二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標準化,農業上,商業上,政治上,軍事上全部實行統一化的標準管理。商鞅所作的諸多事件自然有失當之處,但在總體上提高了國家的國力。在那個政治紛亂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年代,是唯一一個可以讓國家真正興旺發達的變法。我們在討論商鞅的時候都是關注於比較極端的政策和思想。極端的政策目的就是為了再儘可能短的時間內最大的獲取改革收益。

      

      因為當時留給秦國變法的時間並不充裕。商鞅的兩次變法前後僅間隔五年。時間是最寶貴的資源,只有在短時間內發揮變法最大的效益。變法者和變法才能夠在秦國立足,否則不需要外國勢力的關照,就會被本國的貴族消滅的一乾二淨。而商鞅思想上的極端也都是後人所牽強附會出的。倘若你真的能有一個秉持公心解說者,幫你解說《商君書》的真正含義,你就會發現,但凡是一個謀求統一的國家。這個國家所實行的一切政治理念在《商君書》都有直接的意義論說。

      

      讀懂《商君書》,你就一定能夠讀懂作為一個統一國家所進行的必要的專制政策是不可否認的。除非如西方班政治民主化,否則大統一的國家只有以《商君書》為政治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心情和花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