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國際社會間為了區域合作或者共同防衛,會有選擇性地放棄一部分權力,組成聯盟。現在運作比較出名和典型的有歐盟、非盟、東盟等各種各樣的同盟,即使在內部分歧眾多的南亞,也建立了一個南亞合作組織。

    相對於政治及軍事同盟,經濟上的聯盟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畢竟沒有誰會跟錢過不去。所以歷史恩怨糾葛很多的歐洲選擇從經濟入手,透過經濟整合完成了歐盟。亞非國家曾經希望組織一個跨區域的“不結盟運動”組織,以尼赫魯、納賽爾、鐵托為主要發起者,但這個組織只是一個鬆散的組織,缺少經濟上的聯絡,只是政治上的互壯聲勢,也談不上政治互信,因此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大。與之相比,歐盟、非盟這樣的組織卻在相當程度上完成了經濟、政治甚至是軍事整合,透過這樣的聯盟,區域國家基本上能做到同氣連枝,在國際政壇也越來越有分量。尤其是歐盟,在經濟上與美國不相上下,在政治上也有兩個常任理事國,因此被稱為世界一極。

    (歐盟)

    在多極世界日趨稱為現實的當下,競爭與發展成為世界主流。小國寡民已經難以在如今的世界上獨善其身,因此,加入區域聯盟,抱團發展已經稱為世界各國的共識。然而,在世界其他大洲,處於相近的地理因素或者相近的文化基礎,都開始逐漸形成洲域聯盟時,亞洲聯盟卻一直難以浮出水面。一些地區性的合作組織,也難以代表整個亞洲,而且其合作的深度與廣度也難以與歐盟與非盟這樣的聯盟相比。

    亞洲地方太大,人口太多,歷史太悠久,地理單元太複雜,這些都能夠成為亞洲聯盟難以形成的原因,而究其本質,實際上乃是東西方文化存在本質性的差異所造成的。

    (歐洲只是亞洲大陸伸向海洋的半島)

    西方國家喜歡結盟,從古代商業性質的漢薩同盟到近代的三國同盟,以及現代的歐盟的前身歐共體,歐洲人特別喜歡以上帝的名義組織同盟,簽訂契約,而且大多數國家都會選擇遵守契約。契約交易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因此關於契約的思想在各種文化中實際上都是古已有之。但是,這種傳統在西方似乎格外強烈。在後來成為西方文化之"靈"的猶太文化中,聖經就被視為猶太民族與上帝耶和華的一種契約。猶太人之所以受苦受難,一種傳統的猶太文化解釋就是因為猶太人違背了契約。這種思想在經由基督教的傳播而進入歐洲大陸,特別是進入羅馬之後,又透過羅馬法中固有的契約思想而得到強化,或者反過來說強化了羅馬法中的契約思想和歐洲人的契約意識。羅馬法最早概括且全面反映了契約自由的原則,並對後世西方的法律制度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社會文化和民族心理上對契約理論的認同,構成了西方社會聯盟的普遍性和實用性。一個不遵守契約的人或國家、民族,在歐洲根本無法立足。日本人偷襲珍珠港,美華人生氣並非是遭到重大損失,而是認為被欺騙了。所以,二戰中,西方國家對日本的評價向來都是很低的。

    從廣義上來說,如果美洲是美國的後花園,那麼非洲就應該是歐洲的後花園。歐洲文化對非洲的影響,首先是在羅馬時代的北非地區的羅馬化,後來是奴隸貿易時的殖民地化,非洲本土文化基本都被歐洲文化所取代,因此歐洲人的契約理論也隨著軍事和經濟殖民一起進入到了非洲。

    (非洲在文化上受歐洲影響很大)

    由於亞洲文明更為輝煌和發達,歐洲文明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都處於仰望的階段,談不上影響。西歐地處偏僻,在1500年之前,西歐人長期落後於亞洲古老文明。在科學和資本主義結盟的近代歷史時期,西歐國家才異軍突起,在社會組織、文化理論、政治倫理等諸多方面佔據了主導地位。所有的亞洲傳統大國,都被歐洲的文化洗禮,此之謂“西風東漸”。不管承認與否,現階段世界執行的大多數規則,還都在歐洲人當初開創出來的科學主義與資本主義結盟的社會環境中創造出來的,只是更加走向深入而已。

    但就如中堂大人所說“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東方國家對“西風東漸”還保留有老大帝國的驕傲和自尊,並沒有全然學過去。不管是土耳其、波斯、印度還是中國,雖然發展著現代工業文明,穿著打扮也逐漸西裝革履,然而骨子裡卻依然堅守著本民族的文化。所以,越是文化發達的民族,反而社會契約精神越差,反映在社會生活中即是更為狡黠。雖然中國古代也有“人無信不立”的警語,然而“無商不奸”、“無奸不商”等現實社會生存法則也逐漸使得社會風氣變得與聖人之教不同起來。

    (波斯帝國曾經很闊)

    一些西方人來到中國,一開始都會被華人的熱情好客所感動,他們會點著頭說“好的,好的,沒問題”,一口應承下來,看起來爽朗無比。可是一旦等到要去兌現的時候,一根筋的西方人就會發現這些人開始支支吾吾,變得不爽朗起來了。這些事情,被歐洲人寫進了書裡。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印度。印度商人最喜歡小批次的拿貨,卻要最低的折扣,往往還以貪佔樣品的名義不付錢。日本的情形倒是好一些,這可能是因為日本在當年執行了比較徹底的“脫亞入歐”的政策有關。

    這個無關文明與道德,這是不同的文化薰陶出來的社會現象,反映到社會現實,即是這些國家在對外交往中都有以“唯我獨尊”的特點。也難怪,任何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都會生出無限的自豪感來。相對於歐洲的社會契約是價值觀,東方文明的契約體現的是權力,因為需要有強大的中央力量來確保契約得到貫徹和執行。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曾經闊過)

    尤其對中國而言,傳統的朝貢體系維持了2000多年的東方的政治秩序,與西方經常發生大規模的毀滅戰爭的聯盟體系相比,有太多的優越性了。中國本來的政治文化就很發達,不管是帝道、王道、霸道,早在幾千年前都已經做出論述,並且用幾千年的歷史給予驗證。秦始皇當年的大一統的政治制度,直到如今,歐盟還在權力和義務的條款裡爭吵不休。

    歐洲國家他們太知根知底了,現在的幾個主要國家,都是843年從查理曼帝國分出來的。相當於他們從穿開襠褲時就認識了,後來又一起組隊全球搶劫,也算是一起扛過槍。信仰的宗教以及由此產生的文化也差不了太多,哪怕最後打成一團,最終也是半斤八兩。雖然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仍然有地域黑和分歧,但是在跟其他文明(美國、蘇聯)競爭時,他們還是有“兄弟鬩於牆而禦侮於外”的自覺的,聯盟之類既是傳統,又是必須,自然就形成了。

    非盟與歐盟的情形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歐盟的國家當年是組團搶劫全球,非盟的兄弟比較悲催一點,是被搶的物件。因此非盟的兄弟可稱作難兄難弟,也算是半斤八兩。

    所以,亞洲會不會出現類似於歐盟那樣的聯盟呢?應該不會。這個星球唯一一個有著綿延不斷的文明歷史的國家,在這一眾國家裡的輩分實在太高,他們對自身建設起來的政治秩序的自信使得對於結盟一事,從來只認為是權宜之計。既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何必又要結盟?其他國家,如波斯、土耳其等,他們也是一方豪強,有著類似的理念。本來能當地區老大,幹嘛要認老二?何況,以他們的體量,即使在冷戰最嚴峻的時候,也能夠獨善其身。既然不存在生死存亡的壓力,又何必冒著觸犯本國民粹主義的風險而放棄政治上的獨立性去尋求不是以自己為核心的洲域聯盟?

    (萬隆會議精神尊重獨立自主)

    亞洲地方足夠大,能夠容納得了數量眾多的文明,也能夠容納得了多個大國同時存在。當真的出現了亞洲聯盟,那就意味著這些文明當中已經有一個異軍突起,能夠在抵禦外部干涉勢力的同時整合亞洲內部勢力。這樣的一個文明,必然已經在文化、經濟、軍事、政治、科技等諸多領域取得了巨大優勢,以此來吸引其他文明主動靠攏,猶如200年前歐洲人做的那樣。

  • 2 # 極變星移

    現在的亞歐大陸中心島勢力要達到安全和平的理想狀態的途徑就是三大勢力共管共營共贏,除此之外別無他選了。因此,亞歐大陸島-----和平衛士聯盟,應運而生。

            今日的亞歐大陸中心島其實很象一張弓,德國和中國分別是弓的兩翼,俄羅斯是弓背,柏林至北京之間的眾多小國家連線起來成為弓弦,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埃及等中東國家是為箭身。

            亞歐大陸西段歐洲部分(又喚西界西島)歸歐洲雙星管理,一主一輔,德為主法為輔。西段國家主要承擔高階製造業產品並優先供給本島域內的國家的島主責任。

            亞歐大陸中段俄羅斯等部分(又喚中界中島)歸五星管理,一主四輔,俄為主,以色列、伊朗、土耳其、沙特為輔。中段國家主要負責能源生產供應、高科技產品和糧食的生產供應的島主責任。

            亞歐大陸東段歸雙星管理,一主一輔,中為主,印為輔。東段國家主要負責航空母艦戰鬥群裝備、衛星導航、高鐵、核電、糧食等產品的生產和供應的島主責任。

            亞歐大陸中心島各成員國必須遵守共享亞洲的宗旨,一起全力以赴發展亞洲並共享亞洲的安全和平及經濟繁榮,以及誓約共同保衛亞歐大陸島的安全,並促進島內各國民眾友好團結、堅持文化融合、共享軍事力量和經濟繁榮碩果的聯盟原則,共抗外敵入侵。因此,大力提議成立亞歐大陸(中心)島和平衛士聯盟(組織),讓大陸島所有國家可以共享中心島的和平與經濟碩果以及承擔必要的衛士義務責任。

            亞歐大陸島的主導權主要由德國、俄羅斯、中國掌控。廣大盟友群:德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伊朗、敘利亞、埃及、伊拉克、烏茲別克、阿富汗等。

            而至於英國和日本,作為歐亞大陸東西兩側的防禦盾牌,在連線上並不直接屬於亞歐大陸島的範圍,但可以以亞歐大陸島附屬國的成員身份加入歐亞大陸島,以及共享中心島的軍事力量與安全環境以及經濟發展成果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普通透明皂、洗衣液和專用內衣洗液哪種更安全、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