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雜史譚
-
2 # 風雲名人志
看小辮兒說歷史,聽聽不一樣的故事。
從古到今,底層的百姓,尤其是苦工,基本上是幹一天活掙一天的錢,沒有休息日一說的,除非是工地放假,或者自己請假。
但是古代的公務員就不一祥了,從漢朝往後,每個朝代的官員都有相應的假期,一般分為例假和節假兩種。
漢朝的官員,每年有73天的假期每上5天班就休息1天,和我們現在的五天制工作日非常相似。到了冬至和夏至兩個重要的節氣,官員們分別有5天的假期(如果現在還能延續多好)。皇帝的生日,所有官員有3天的假期。唐朝的官員,假期大幅度增加,具體時間因人而異因為公務繁忙,由以前的5天制改為每上10天班休息1天。節假日中,立春、清明、冬至各放7天假;夏至和中秋節各放3天假;元宵節、端午節、三伏、七月十五、重陽節放假1天;婚喪假、探親假,根據老家的距離而定,超過3000裡的,除了路上的時間外,還有35天的假期,子女結婚有9天的假期;如果是父母亡故,則文官要強行休假3年,武官強行休假100天。每年春天還有15天的田假(為了方便回家農忙),九月有15天的寒衣假(為了十月初一給先人上墳燒寒衣)。宋朝最重視傳統節日,每年假期超過120天每上10天班,休息1天;春節、寒食節、冬至各放7天假;皇帝生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夏至,臘月各放3天假;四月初一,天棋節,放假1天。明朝假期大幅度減少,全年只有50多天休息日朱元璋時期,沒有例假,每年只有春節、元宵節、冬至總共的18天假期;建文帝朱允文時期以後,每個月多了3天月假,其他時間沒有休息。清朝,每年只有5天假期正月初一至正月初五,休息五天,其他時間一律正常上班。直到清朝晚期,慈禧頒佈新政,開始有了與現代類似的工作日和休息日之說。
所以古代所有的朝代中,清朝的假期最少,宋朝的假期最多。
-
3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有假期,而且歷朝歷代都不同。
放假是無數人的渴望,多少上班族盼著放假啊,可惜現代人的假期已經固定化了,基本不會有太大變動,大家也只能盼著,閒來一想,現代人有周末和節日假,那麼古人是有沒有假期呢?
秦漢時期:從請假到放洗澡假先秦時期太過久遠,假期制度也難以追尋,甚至可能沒有,因為秦統一六國後,秦朝公務員是沒有放假這一條的,統統都要上班,為國家發展做貢獻。
當然,秦朝也考慮到了家中急事,所以有“告歸”的請假制度,提前請長官批准即可,不然想休息就等退休吧。
漢承秦制,漢朝開始也是沒有假期的,但是兩漢四百年,許多制度都發生了變化。到了後來,漢朝的假期制度越發完善,除了過年和冬至等節日會放假以外,還有每五天一次的“休沐”,類似於今天的週末。
不過“休沐”不是單純的假期,而是有任務的,工作五天了,身上油膩,給你一天回家去休息養精神以及洗澡洗頭髮,在那個挑水、燒水、砍柴的年代,沐才是重點,休只是陪襯。
可都不用上班了,時間不是自己支配?洗澡什麼得讓他飛去吧,趕緊出去耍才是王道。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導致的輪休制度接下來的魏晉南北朝,就沒有幾天太平日子了,幾乎年年都在打仗。出於局勢考慮,國家機器必須時刻保持運轉,但人不是機器,總要休息,於是輪休制度出現了,全國官吏輪流休息,保證政府的正常運作。
唐宋時期:放假放假放長假到了隋唐時期,華夏大地再次統一,空前的盛世出現了,假期制度也有了較大變化。
首先是五天一次的“休沐”改為十天一次的“旬假”,其次就是長假出現了。
單純從平常假期來說,一個月六天縮減為三天,比漢朝差遠了,但唐朝的假不再是一天一天地放,而是一堆一堆地放,像過年和冬至都可以帶薪休假七天。
更重要的是,唐朝的節日比漢朝多了很多,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全都有三天的假期。而且假期設定相當顧及家庭生活,兒子行弱冠禮放假三天,子女結婚放假九天,親屬去世按血緣關係遠近放一天至七天不等的假(父母去世守孝三年)。要是學生,還有五月的田假(類似於農忙假),九月備制寒衣的授衣假,都是十五天。
此外唐朝人還有宗教假放,因為唐朝皇帝認老子為祖先,又多信佛皇帝,孔子誕辰、當朝皇帝誕辰、佛祖誕和老子誕辰統統都放假。
林林總總加起來,唐朝有五十多個節日,假期多達七八十天,再算上旬假,嘖嘖。
宋朝也不遑多讓,宋朝的節日與唐朝基本相同,但是佛祖和老子誕辰的假日都取消,其餘假期時間有所減短,只剩下六十多天,但宋朝比唐朝多了省親假,長達一個月,再算上旬假,宋朝假期超過一百天,堪稱歷朝之最。
元明清時期:砍!砍!砍!元朝開始照著宋朝制度放假,但忽必烈發現這麼多假期,官吏都不好好工作了,實在太寬鬆,於是下詔大砍特砍。節假日被砍到十六個,加上常規旬假,也有五十多天。
明朝就更不客氣了。明太祖朱元璋出身那叫一個苦啊,少年時碰上饑荒父母都餓死了,自己也去當了和尚。其實當時元朝朝廷是有撥款救災的,結果全被那幫貪官汙吏吞了,災民一分錢都沒拿到,以至於很多人餓死。
少年時的悲慘經歷,讓當上皇帝后的朱元璋立志要肅清貪腐,為此,他不惜大用酷刑,剝皮等嚴刑峻法層出不窮。面對這樣一位老闆,官員們還想放假?想得美!
朱元璋對官吏的確狠得沒話說,有人建議恢復宋朝假期,朱元璋理都沒理,直接宣佈一年的假期,一共三天,過年、冬至以及我朱元璋的生日,至於其他假期,想都不要想。
皇帝擁有無上權力,可以做很多事,但有些事情卻強求不得,如一年三天假,本地上班的官吏還好,抽空還能回趟家,但是異地上班的就哭了,一天,連家都回不到,還探什麼親,幾年都摸不到老婆的小手啊。出於現實考慮,洪武大帝最終也放鬆了,一年假期漲到十八天,沒有旬假。
但假期還是太少,等到朱元璋去世,繼任者宣佈增加月假三天,這才恢復到元朝的水平。
清朝基本學明朝,當然,學的是朱元璋。後來鴉片戰爭國門被轟開了,清廷才下令增設星期日製度,每週休息一天,即週末。
-
4 # 關河南望
中國古代的法定假期重要是給官員們設定的。
古代官員在大漢王朝,官員們被允許在每五天中可以休一天假,這個假日被稱為“休沐”,也就是休息和洗澡的日子。這種慣例一直沿襲到隋朝。
在漢代魏晉之後的南北朝時期,在中國南方的一些國家發生了一些變化:如南朝的梁國,每十天才有一次常規性假日。唐朝以後一直到元代的辦公休假時間也都是如此,這也就是被史上稱之為的“旬假”。
到了明清時期,朝廷實行了進一步措施,延長了辦公的時間而削減休假時間。這個時期規定中根本就沒有正規的假日,但朝廷官員有是可以隨時請假。
後來直到民國時期,才把星期天定為官方正式的休假日。
古代百姓中國古代官員與百姓對於節假日的不同理解,官員有必須上班工作的規定,才有可以休息的放假規定;政府對於老百姓沒有必須上班的規定,也就沒有必須放假的規定。因此,在工作與休息問題上更加自由的老百姓,不會嫉妒官員有節假日休息的規定。比方說,宋朝規定官員結婚可以放三天假。但是,老百姓結婚,愛放幾天“假”,哪怕不放“假”,完全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政府不會管他。
古代學生古代學生也是有假期的。只不過沒有像如今這樣寒暑假分得那麼清楚。而且假期也比現在少很多。比如清代人唐鑑所辦的義學,規定每天5-7點到校,17-19點回家。每年正月十五開學,一直上到臘月十日才結束。所有的休假時間只有每年年末,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有的學校則規定每天7-9點入學,15-17點回家,每個月放假3天,其他時間不得擅自離校;另外一種學校,則是每日日出上學,日落放學,9-11點吃午飯,每年端陽初四、初五,中秋十四、十五,清明,七月半,十月朔各放假一天,平時概不放假。比起現在動輒3個月的假期,同學們還是知足吧。
回覆列表
古人當然是有假期的。特別是春節,跟現在一樣是全國放假。
拿清代首都北京的情況來說。在臘月十九到廿二這四天裡,根據欽天監選定的“吉日”,朝廷會下令“封印”,也就是停止辦公。“封印”當天,各級官僚會紛紛宴請同僚,“以酬一歲之勞”。與此同時,各類私塾也宣告停學,稱為“放年學”,學童對此當然大表歡迎。甚至各種戲院在一年中剩下的這幾天也不上班了。這叫做“封臺”。藝人們要一直休息到大年初一才重新上臺開演,所謂“歌詠昇平”是也。不過,要說那幾天的京城眾人全都放假倒也不至於,起碼無賴扒手之類的刁民,就會毫無顧忌地努力工作衝業績,原因也很簡單——反正“封印”之後,“官不辦事也”,這當然令人哭笑不得。
大家歡度春節,一直到“破五”之後,商家陸續開市經營,年味漸淡。不過在正月十三到十六之間,還有“燈節”,京城各處張燈結綵,煙火鞭炮,稱得上是全城範圍的盛大狂歡。其中正月十五這天,必定要吃“元宵(湯圓)”,自然是因為當天乃是“元宵節”的緣故。再到十九、二十、二十這三日之內,朝廷同樣根據欽天監的意見下令“開印”,於是各級衙門恢復辦公,日常生活逐漸恢復如常,歷時將近一月的“過年”,到此方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