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蹉跎一千年

    劉邦為了在政治和軍事上爭取各位盟友的支援, 包括英布在內, 他在漢初一共分封了 8 個諸侯王。劉季登基稱帝, 也採用了“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聯署勸進的形式和程式。劉邦固然稱孤道寡,威加海內;各大諸侯王也都跨州連郡,各霸一方,自設官吏,自領軍隊, 享有封國以內行政、經濟、軍事及司法全權,儼然是一個個國中之國,形成半獨立局面。中央與地方各自的地位與權益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達成一種暫時的弱勢平衡。天下大定時過境遷後, 皇家與異姓諸侯王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就逐漸發展成為主要的社會問題, 而且日益複雜、尖銳、突出, 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這是由中央集權的發展方向與地方割據的社會現實之間巨大的矛盾和反差所決定的, 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2 # 向陽花開7290

    西漢政權建立後,出現了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的局面,是當時的國情決定的。

    郡縣制有利於加上中央集權,對統治者的地位穩固有重要的作用,而且經過秦朝幾十年的實踐也日漸成熟,這個制度,劉邦自然不會放棄。

    但是因為劉邦是底層農民起義,能夠建立西漢政權,主要還是依靠兄弟們的浴血奮戰。大功告成了,大家都翹首以待等著封王封侯,翻身做人上人,這個時候如果得不到分封,這些手握重兵的人,免不了有人會心生不滿起兵造反。

    為了維護來之不易的西漢政權,劉邦暫時採取了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的制度。到後來的文帝景帝都在逐步縮小封王的勢力範圍,為全面施行郡縣制做努力。

  • 3 # 月古史話

    任何一個歷史事實的產生,都有其當時的時代背景的作用。西漢初期劉邦分封異姓王,同樣如此。當時劉邦的做法跟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以及劉邦個人的性格,都是有很大關係的。

    分封異姓王是政治需求,是劉邦打敗項羽建立西漢的基礎

    垓下之戰之後,劉邦開始分封異姓王,在這個時候劉邦可以說是為了兌現對跟著他打仗這些將領們的承諾。當時他所封異姓王裡面,有好幾個本來就是項羽所封的王,只不過到劉邦的建立西漢改封而已。還有的異姓王本來就是有自己的地盤,如果不封王,還把地盤收了,別人憑什麼跟你劉邦去攻打項羽。

    等項羽被劉邦擊敗之後,劉邦就要履行之前所作的承諾了。不過劉邦還是很謹慎的,他分的幾個異姓王離中央都是比較遠的。另外他還把幾個關係不好的異性王放在了一起,實力弱小的也把他們分得遠遠的,也就沒有聯合起來的機會。所以西漢初期劉邦雖然分封了這些異姓王。但是,劉邦是非常謹慎的。因為畢竟自己也是聯合了這些異姓王,才擊敗的項羽,他當然要避免這種情況再次發生。

    分封異姓王是吸取了秦朝的教訓,在初期拱衛中央

    在周朝的時候,是實行封國制的,最終周朝因為諸侯王的不斷強大最終滅亡,到秦朝的時候秦始皇,為了避免諸侯王做大,全國實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是,這就有了一個問題,在秦末出現農民起義戰爭的時候,沒有地方勢力可以進行鎮壓,只能依靠中央派遣軍隊,東奔西跑的到處滅火。古代的行軍速度跟現在是沒法比的,所以秦朝很快就滅亡了。

    劉邦在西漢建立初期的時候,就吸取了教訓,當時政局還不穩定,各個地方還是有戰爭發生。分封異姓王,可以讓這些勢力幫助劉邦去鎮壓,以此來穩定漢朝初期的政局,所以漢朝初期的這些藩王對拱衛中央起了很大作用。

    劉邦具有遊俠精神,使他初期可以與功臣同甘共苦

    劉邦本身不是一個大富大貴的家庭出身的,僅僅只是一個亭長。而且他在當亭長的時候,對本職工作也不怎麼上心,倒是經常跟一些兄弟們玩樂。一直到他登基為帝之後,還可以在和群臣酒宴之後,拔劍擊柱,根據這些可以看出劉邦是有一種遊俠精神在內的。

    在建立漢朝的過程中,這些後來被封為異姓王的將領們,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也對得起劉邦給他們的承諾,所以漢朝建立初期的時候,劉邦和這些將領們之間的兄弟情誼還很濃,分封異姓王也能讓這些兄弟們看到,你們看我劉邦當皇帝之後對兄弟們還是不錯的。

    西漢初期的經濟薄弱,分封異姓王更利於恢復經濟發展

    還有個原因就是當時的漢朝初期,經濟實力薄弱。從秦朝滅亡到漢朝的最終建立,中間經歷了太久的戰亂。項羽雖然是一個非常勇武對待自己兄弟也是非常好的一個人,但是他在戰爭過程中,為了消滅有生力量,還有屠城的行為。在古代的以小農經濟為主的經濟結構之下,戰爭對當時的經濟有著巨大的打擊。後來五年又是楚漢之爭,經濟遭受了進一步的削弱。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劉邦,不想分封異姓王,也沒有實力開啟戰爭來消滅這些異姓王。

    而且漢朝初期分封異姓王的話,能使各個異姓王去發展自己封國內的經濟。如果由統一由中央排程的話,整個經濟恢復起來的話,就會非常慢。因為各個地方環境是不同的,需要因地制宜的去制定經濟發展政策。都由中央來統籌是沒辦法兼顧的,派遣官員去主導恢復經濟起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異姓王就不一樣了,自己的領地,當然會更加上心,他們能夠更充分的調動資源,制定政策,以此恢復封國的經濟發展。

    正如上面所說的,不論是從政治,軍事,經濟還是劉邦個人來說,在漢朝初期分封異姓王,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要求。而且劉邦在條件差不多的時候,也是把這些異姓王都除了個乾淨。

  • 4 # 雲發學院

    劉邦建立西漢後出現的“郡國並行性制”是開國後為了維持平衡不得已的選擇。

    主觀上劉邦本身沒有能力壓制住韓信等一干武將,各個武將都是功勳卓著沙場上令人聞風喪膽的存在。

    從劉邦自己出徵匈奴就可以看出,劉邦已經開始懼怕異姓王的存在,因為為了不讓開國功臣寒心也為了穩住功臣心,故而必須分封異姓王。

    同姓王的分封主觀上也是為了國家的穩定,郡縣制則是因為劉邦自身意識到了想要國家長治久安就必須實行郡縣制,但又因為異姓王、同姓王不得不分封,故而形成了郡國並行這樣一種尷尬的局面。

    客觀上,則是劉邦不得已的選擇,為什麼說是不得已?

    從後續劉邦殺異姓王就可以看出,劉邦內心還是屬意郡縣制。

    大漢王朝自劉邦起,歷經文帝、景帝、武帝幾代帝王的努力,從殺異姓王,到文帝“削藩”,到景帝“削藩”再到漢武帝的“推恩令”都表明了漢王朝的統治方針是中央集權制,而非周朝的分封制,劉邦的郡國並行制只是對當下時勢的暫時妥協,並非打定主意要實施郡國並行制。

    彼時郡國並行更利於漢朝的穩定與統一,所以才會出現題中所寫出的現象。

    客觀上郡國並行制度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是為了維護國家統一,維護中央集權制而不得已做的一個折中選擇。是明智的!與項羽的倒施逆行的分封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性質。

    固然很多人吐槽劉邦郡國並行是一種懦弱的表現,但從後續結果來看,漢高祖還是漢高祖。郡國並行對一個新建立的王朝來說太重要了。幾乎可以說沒有郡國並行漢朝在前期能不能穩住都是另一回事。

  • 5 # 北疆同心聊歷史

    試答本題:劉邦在建立了西漢王朝後,不僅效法秦國繼續實行郡縣制,同時分封了異姓王,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淺析有如下幾點。

    首先:劉邦迫於剛剛消滅項羽統一天下的形勢,而不得分封那些手握重兵、實力強大的功臣們為諸侯王。

    諸如韓信、英布、彭越等人,這些在長期在戰爭中,不僅積累了赫赫戰功,而且更是積聚了不容小覷的勢力!

    因此劉邦為了安撫住他們,就不能不兌現當初為了籠絡人心,而許下的裂土封王的諾言。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確保新興王朝的初步穩定。

    其次:劉邦分封異姓功臣為王,並不是出於真心實意,而是迫於形勢不能不釆取的權宜之計。也可以說是劉邦的“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計劃。

    劉邦可以透過先給予那幾個勢大兵強的功臣們甜頭方法,先將這些可能給自己製造麻煩的人麻痺住,從而給自己留下整頓內部的時間。

    然後待到時機成熟以後,再對他們磨刀霍霍也不遲——只要這些異姓諸侯王們,暫時還不想反、不願反、不敢反,那麼對於劉邦來說就達到目的了。

    最後:劉邦雖被迫分封了韓信、英布、彭越等人為王,但終究還是無法信任他們的。其原因也在於東周時代諸侯因混戰,而帶來的天下大亂,留下了太多、太深刻的教訓了。

    劉邦當然不想重蹈覆轍,但還是由於西漢政權剛剛建立,統治並不穩定,而且統治秩序也尚未完善,因此才會暫時分封韓信等人為王,以安天下。

    但到了西漢政權開始步入了正軌以後,那些異姓王們就成了可能威脅到王朝穩定的隱患,更是劉邦的一塊心病!因此劉邦才會釆取各種手段,將權力從異姓王的手中奪回來——擒韓信、誅彭越、戰英布,全都是出於這個原因。

    只是劉邦沒有料到,即便是他把權力從異姓王的手中奪回來,又交到了劉氏子孫的手裡,但卻依然無法避免諸侯王一旦勢力膨脹,勢必要挑戰中央權威的歷史規律!

    所以劉邦因為受到了秦朝因為同姓王藩衛中央,以致於短短十五年後就亡國的教訓,而試圖用周朝封建同姓為諸侯,已求保全劉氏江山萬年的方法,是不太成功的——後來的“七國之亂”證明了這一點!

    綜上:劉邦之所以分封異姓為王,實際上只是為形勢所迫而釆取的權宜之計而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斯蒂芬庫裡的歷史地位能否和喬丹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