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資深專業捉蟲師
-
2 # 知常容
你還忘了一個名字,那就是咱們的孔聖人,在某一個時期稱孔聖人是孔老二。其實談不上老二出名多,還是老三聰明多。其實廠子出名的更多。
古代繼位是嫡長子,包括家族裡面也好,王權也好,但是古代醫療水平不好。長子夭折的可能性很大,老二就有上位的可能。但是這種解釋非常牽強,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正常現象。
-
3 # 夜月下鳴蟬
我覺得不僅僅是古代,現代這種情況也很普遍。
我覺得歸根結底,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我認為可能是家庭和遺傳因素。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家裡的長子通常很聽父母的話,而且很像父母,願意繼承父母的基業,甚至願意有父母的路。而老二通常調皮,性格散漫,崇尚自由自在,而且主動性和積極性上都比老大要強的多。由於這種性格,老二更多的願意出來自己闖蕩。
第二個,在古代嫡長子制度下,長子必然得到更多資源,而老二也會少得多,而且極有可能會被提防。在這種情況下,逼迫老二自己成才的就是非常主流的做法。
-
4 # 歷體愛好者
個人認為這種現象不是絕對的,只是中華的五千年曆史太過豐富多彩了,其中的偉人名人更是數不勝收,家裡老二比老大出名的比較多,只能算巧合,不能全面概括,更不是有規律可尋的。
就題目舉例說一說。諸葛亮有長兄諸葛瑾,三國時吳國重臣,官至大將軍(真正的實權),為人胸懷寬廣,溫厚誠信,深得孫權信賴,個人認為其並不差於諸葛亮。司馬懿有長兄司馬朗(司馬八達之一),在曹操任司空後,被闢為司空屬官,又歷任成皋令、堂陽長、元城令、丞相主簿、兗州刺史等職,所在政務皆政績卓越,深受百姓愛戴。雖未有其弟名聲響亮,但也是不可多得的大才。司馬昭有長兄司馬師,其在父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是唯一知情人,更是謀劃者執行者,可見其膽實謀略在其父心中的重要性,而司馬昭則是在政變開始後才知情的,孰輕孰重,一目瞭然,昭名聲顯歸功於其兄師無後也。李世名的名是透過軟禁其父,殺其兄弟奪來的(玄武門事變),其兄李建成唐朝開國太子,輔助父親李淵建立大唐,剿滅劉黑闥,平定山東,為李唐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為人仁厚,懂得招賢納士,積極摧行恢復生產,發展經濟政策,為大唐日後的興盛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其才能與李世名伯仲之間,只可惜沒有李世名腹黑。武松有兄武大郎,大郎有妻潘金蓮,金蓮偷人西門慶,門慶死於武松手。
-
5 # 關東俠客
研究歷史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無論是皇族,世家大族還是平民百姓的家庭,一般排行老二的孩子能力都比較出眾,比老大和身下的弟弟們都有所作為,無論是學業上,行為處事人際關糸上都比較出眾,活得順風順水。一般父母頭一個孩子出生以後,那喜悅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往往把孩子視作掌上明珠,給以全部的關愛和呵護。以後雖著其他孩子的出生,這種熱情和關愛被分流稀釋了。排在第二的孩子的身份就尷尬了,即沒長子的地位,也無幼弟門的嬌寵,而且還會協調兄弟們的關糸,人緣比較好,走向社會時會形成自己的圈子混得風生水氣。這樣位置的孩子叛逆性,堅韌性強能夠適應各種生存環境。另一個方面中國古代一夫多妾環境下出生的子女身份地位不同。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制度的最基本原則。一般王位和世家大族的財產都由嫡長子繼承,和千年老二一點關糸都沒有。這種制度有效地避免了統治階級內部之間爭權奪位和財產繼承引發的禍亂。這種制度得到整個社會認可,違返了天下共討之,共逐之。這個很好解解了,為什麼馬炎立白痴長子為繼承人,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朱元璋立皇太孫,朱棣捨棄朱高熾了,既使他們有這個想法也無能為力。"立嫡不立長,立子以貴不以長。"大臣們會堅決反對。漢高祖想立趙王如意,周昌不奉詔就是這個例子。千年老二的尷尬地位促使他們利優越的學習條件,頭懸樑,錐刺骨發奮學習,往往脫穎而出,成為出類撥萃的棟樑之材。三國時孫權繼承父兄之基業,當上皇帝。曹操贊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司馬懿排行老二,在司馬八達之中傲視諸兄弟。曹丕建安七子之一在位其間政通人和,賢能皆為其用。諸葛亮治世人傑,千古留傳。隋煬帝楊廣和秦始皇一樣犯了急燥病,但他主持修建的大運河澤被後世一千三百多年。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為人所不恥,但他和手下大臣開創的貞觀盛世為大唐的繁榮開個好局,所以這種局面產生和父母的教育有關糸,對孩子要一碗水端平,給以足夠關愛才能人盡其力健康成長,當然在一對夫妻一個孩子形勢下就不會存在這個問題了。
-
6 # 明明的意思
歷史上當然是李世民有名,可在民間李元霸絕對比李世民有名。李世民比李建成有名,楊廣比楊勇有名,但這都是特例。即便是三國時期,也有很多有名的老二,例如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但更多的是小霸王孫策、曹操、袁紹這樣的老大在風頭浪尖起舞。
-
7 # 密探零零發
古代多兄弟家庭的老二,因為不能拼爹,只能靠自己,於是他們發奮圖強,成就了一番事業,特別是在帝王家庭,好多老二取得了皇位,最後老大就慘了。
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逼著古代家中的老二奮發圖強。在中國古代,一直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也就是老爸死了,由家中的嫡長子繼承家產,而家中的其他孩子,沒有權利繼承家產。因為這個制度,導致家中的老大不能拼爹,只能發奮圖強,才能生存下來。殘酷的現實,是家中老人發奮圖強的動力。
人性中對權力、金錢的貪婪,是家中老二發奮圖強的內在動力。人性對權力和金錢的慾望,促使人們奮發圖強。作為家中的老二,嫡長子繼承製並不代表自己沒有繼承權,如果自己足夠優秀,也是可以把繼承權給搶回來的。特別是在帝王家中,很多都是老二逆襲做了皇帝,例如李世民就是一個鮮活的例項。
古代的嫡長子繼承權,看似阻礙了其他子女取得繼承權,實際上進一步促進了家族內子弟的競爭,有助於一個家族的長盛不衰。在古代家中老二出名,不是偶然,而是一種被逼無奈而做出的對命運的反抗。
-
8 # 讀史解惑
(圖片截圖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雪峰居士想問從三皇五帝到清朝結束,真的是一個家庭老二出名比較多嗎?既然多為什麼只列出這麼幾個來?故雪峰居士認為人之出名,乃至青史留名跟在家庭排老幾沒有任何關係。靠的還是自身的能力、學識和文治武功!
如果硬要扯點關係,那就只能說明這些排在第二的人物發奮圖強,以“祖宗不足法、天地不足畏”來激勵自己,讓自己能夠在家族繼承上能夠得到更多的家產或者讓任何人有不可輕視之心,可以保自己一方平安。但這個確實太過於牽強,為什麼?就以題主所列舉的人物為例?請問武松和武太郎爭什麼家產?爭什麼青史留名?請問諸葛亮跟他哥哥爭什麼?請問司馬懿跟他哥哥爭什麼?所以說以嫡長子繼承這個解釋實在太牽強。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哪一個出名之輩不是能力傑出之輩,不是梟雄就是英雄。因此,自身的努力、能力和天資,再加上風雲際會的時勢才是出名的關鍵,並不是因為是家庭老二不服嫡長子才發奮圖強!
-
9 # 文軒春秋
春秋時期,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盟約中:“諸侯立為世子的嫡長子”.誰要打破了這個規矩,那就要“天下共誅之共討之”。
古代在一個家庭成為老二,實際上是一個很沒有光明前途的尷尬排行,特別是生在一個開國之君或者門閥氏族的家庭。吃苦最多,但是不採取些非常手段,什麼好似撈不著。
而老二都很拼,這要歸咎於古代的一項制度叫做嫡長子繼承製。----多有的遺產,無論是家產,封地還是江山,一切都得歸老大所有,老二隻能看著留哈喇子。
夾縫中生存,老大往往太重視,老小又太被照顧。而老二既不是第一個孩子,也不是最小的孩子。所以老二往往是最容易被父母親人忽視的孩子。要引起大人們的注意,他就必須更加優秀,所以老二往往更加拼搏進取,喜歡靠自己贏得關注。
在古代長子肩上的擔子是不言而喻的,而老二也正是因為不受重視,所以不必承擔整個家庭的重擔,所以老二可以把更多心思放在提升自我上。
老二距離第一僅僅一步之遙,也因為這一步之遙可以更好的保護自己。所以他們不僅優秀,他們在人生的前半程選擇跟跑,在後半程脫穎而出。
-
10 # 星下靜思
謝邀。中國古代封建思想,向人民灌輸利於統治階級統治的三綱五常、長幼有序等思想,意在讓封建士子和人民群眾思想上受束縛,安於現狀。多兄弟家庭中,老大既定為接班人,在繼承權上佔盡封建思想和輿論優勢,處於老二位置上的兄弟必須服從於老大,如有怨言和反抗,必被社會視為反叛。正是因為處於老二位置上的反叛精神,才使他產生種種不服氣,促使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用本領和能力來奪回對己的不公平,來證明自己的更加出色。
因此,老二在努力拼搏進取中,方向正確的,成為流芳百世的名人賢達;方向錯誤的,成為禍害人民的也不少。
回覆列表
古代封建等級社會,士族階層爵位這些世襲官位或者財主階層的人一般制度為父死子繼,而遵循的規則是嫡長子擁有最高優先權,如果沒意外的話,等到父親去世時,嫡長子就水到渠成地得到父親的權力與財產,這是封建社會的傳統權力傳承製度規則。
一方面,封建社會下門閥財主士族一般都有三妻四妾,老婆多了自然兒子女兒多,父輩權力有限,嫡長子繼承製度下給這些晚生的兒子莫大的壓力,這些壓力的份量是遞減的。打個比喻,如果嫡長子出現意外就會輪到老二,老二如果有意外身故或者其他情況不適宜繼承爵位這些東西,才會輪到老三老四,一直輪下去。所以老二是最接近爵位的人,於是在士族階層人中,老二心中生成一種差一點兒就會得到這些權力的人,作為老二的那個人必然會奮發圖強超越作為嫡長子繼承人的大哥,壓力轉化為動力,讓自己更優秀。
另一方面,嫡長子由於出生條件優越,家族人之間的愛全部注入到嫡長子的身上,讓嫡長子陷入一種幸福美滿的氛圍之中,就像溫水煮青蛙的道理,當他們慢慢成年了也就改不了富家子弟的糜爛本性了,遊手好閒不學無術的例子比比皆是。
這就是封建制度下對士族階層的後人品性長期形成的最大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