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至簡齋
-
2 # 石匠秦人
國畫要發展,大師共識引入素描成分,使畫面有立體感。清宮外藉畫家郎世寧將西洋畫技代入清宮,歡其馬肥而笨,少靈動,唯有立體感爾,
李叔同留日把美朮代入中國,及弟子豐子愷畫中有素描味,,,,
徐悲鴻,把西畫技法與國畫交融,筆法與黃胄大多用沒骨法。黃賓虹山水也用此法。我覺得此法為中西會合藝術之最。既長於西,又優於東。正合齊白石藝朮之最高境界是,似相與非象之間。才是真正藝朮。太象是照片沒意義,要給人以朦朧之感,才是藝術最佳效果,難就難在度咋把握?這永遠是個難題。誰掌握這個度,當於大師齊
-
3 # 雲壑聽泉
其實這個問題大家一直在討論,在探索。我想,國畫需要創新,筆墨當隨時代,這是我們的共識,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但是,創新的基礎是什麼?創新的基礎就是繼承,沒有繼承,何來創新。繼承是什麼?繼承就是向前人學習,學習前人的成功的東西。在不少人的觀念中,中國畫的傳統僅僅是藝術形式中的筆墨語言、詩書畫印。其實不然,如果這樣認識對傳統的繼承,那不免把中國繪畫的傳統簡單化、膚淺化了。中國畫的傳統不只是藝術形式、筆墨語言,而應該是我們一脈相承的中華民族大文化體系。所以,首先我們要明確,千百年來是什麼在主導影響著中國繪畫的創造與發展?什麼是中國繪畫的主體精神?毫無疑問應該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自信。而民族文化的傳統是一個歷史悠遠、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這個問題解決後,再來談創新。創新是什麼?創新就是在繼續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大文化體系中去把握和挖掘傳統中對中國繪畫創新發展有益的精神內涵。只有真正地認識傳統、運用傳統,並在審美理念、題材內容、意境追求以及筆墨技法等層面有所突破、有所提升,藝術創作才能有所發展。中國繪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與其他藝術形式一樣,不僅要有共性的東西,也應當具有個性,畫家的作品要有個人風格,應當強調繪畫藝術的差異性。因此,中國繪畫藝術既需要保留挖掘傳統繪畫藝術,也需要在繼承傳統繪畫藝術基礎上,對傳統繪畫進行改進和創新。
-
4 # 魯東居人1
這個問題提的正格!很多學畫臨摹了各家各法可就是提不正自我的跡象。這個時候,必然回到自然中以然為師,道法自然得出自已的胸臆理解才會有改變的慾望!而且是從內心對意象之物理的重新解釋,所以才畫畫而有了思變的藝術產生。
-
5 # 詩夜城主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是經過很多事實驗證的話,時代與時代之間的藝術,同樣也存在對比,看看當代的國畫作品,再看看現代或近代的國畫作品,就會發現不同時代之下的藝術差異,是有多麼的明顯,問題來了:國畫怎樣在繼承的基礎上提高創新?
國畫在繼承的基礎上提高創新論當代國畫的創新,這是充滿爭議的一件事情,因為當代國畫幾乎連基礎的東西都沒了,又怎麼創新呢?能引領當代國畫走向光明的國畫家更是屈指可數,“屈指可數”已經是很樂觀的說法了,國畫的基礎是筆墨寫意,也是國畫藝術的文化底蘊,
從某種意義上講,國畫採用了素描,這是一種創新,但這種“創新”並沒有在繼承的基礎上,繼承什麼?大家都很清楚,形象的講,就是要繼承血統,一代一代血脈相連,這才叫繼承,看看現在的國畫作品,要麼暗淡無光,要麼亮的髮油,試問一下,筆墨的氣象是怎樣的?
國畫的筆墨氣象,也就是寫意,它是還原大自然的本色,並不是那種暗淡無光或者亮的髮油,所以說“改頭換面”不叫創新,加了素描的“畫蛇添足”,也不叫創新,或許有人會說,國畫有了素描之後,就有了空間立體造型,其實,沒素描時期的國畫,也有空間立體造型,這是極度寫意才得到的效果,
綜上所述,國畫必須在繼承筆墨寫意的基礎上提高創新,可以透過改變線條的靈動性、張力等各種屬性進行創新,因為國畫或書法本身就是一門獨特的線條造型藝術,要注意的是,創新並不是新增或缺少某些“硬體設施”,比如,素描。
-
6 # 永華墨緣51650676
中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內自成獨特的體系。用筆,墨,中國畫顏料能表達出作者對物象的深刻和意境的描繪!在題材上有人物,山水,花鳥,有工筆,寫意,兩大類!還有就是重彩,潑墨等,,,,,這是技法問題。在繼承傳統文化中想要進步須學而不用,跳出歷史的範本,走入生活,走入現代,或跨起現代,去創意出自已獨有的風格!選他人走過的路是創意不出好作品的,你畫的在好也不是你的!我不反對大寫意,可是有一些畫家出名了就甩上幾筆就是好作品?在是寫意畫所表現出的意境也要有美感吧?人品啊!畫如其人!
-
7 # 竹林堡人
中國畫的創新,主要立足於獨領風騷,堅守傳承中國畫神筆之力,與線條結構寫意形式,結合中國工筆重彩的寫實,更顯色彩的體積感豔而不媚俗,不遜色於西方油畫,藝術境界更高的新中式,線條結構的力量感而堅不可摧的強悍,萬不可缺少的詩文書法妙趣橫生,五臟俱全的新中式國畫,或用中式油畫表現新中式國畫,既不崇洋媚外而又堅守中國文化藝術精髓,比西方油畫更加有深度和廣度,在形式美的佔有率意境更加深遠,走向世界博大的藝術之巔。
中國畫創新是高難度突破口,對於創作者具有油畫功底和國畫功底的雙重性,畫家的天賦與審美境界層次更高,建立在東西方繪畫兩者之間萃取,以中式文化藝術之上佔有主導地位,目標是讓華人與世界更加認識理解,接受和傾慕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以傳承中國畫超越西畫吸引世界眼球,色彩應用世界共享,線條筆墨力量與方塊漢字文化中國獨佔鰲頭,助推新中式國畫藝術魅力獨領風騷。
應該是中國畫藝術家們,是跨世紀既是跨越世界十分艱辛的創作旅程,但有部分中國畫家的作品已見端倪,有的只欠火候而已使人樂觀,華夏藝術有才逐漸出類拔萃,且待世界人和鑑賞者心目中的評價和認可。
回覆列表
這是每個時代的畫家都曾面臨的問題,最好的回答就是石濤講的“筆墨當隨時代”,只是如何“筆墨當隨時代”就是見仁見智了…
筆者就這個問題做如下說明:
“筆墨當隨時代”是清初石濤的名言。 全文是“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上古之畫跡簡而意淡,如漢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畫如晚唐之句,雖清灑而漸漸薄矣;到元則如阮籍、王粲矣,倪黃輩如口誦陶潛之句,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以枯煎,恐無復佳矣”。
石濤的一段普通的畫跋,無意間反映了他的藝術創作思想水平之高,創作理念之科學。
然而中國畫的“筆墨”究竟應該如何“隨時代”呢?石濤沒有說,他是透過自己的作品來向我們詮釋他的理解。作為四僧之一的石濤,經歷朝代更迭,切身體會人之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微不足道,作為繪畫藝術就更擺脫不了時代審美的掣肘,畫家創作只能在時代審美大背景下,盡其所能用個人審美精魂撐起繪畫形式的表現架構,完善內心的審美嚮往,提煉出“筆墨當隨時代”的真知灼見,從而成就了清湘老人。在這裡,筆者要強調的是,石濤與他同時代的八大山人、髨殘、弘仁,皆是生活在明末清初,寄情於晚明,在抵制與無奈中審美趨向釋家與道家,恰恰是迎合了當時由明入清的文人士大夫階層的精神需求。這與以四王為代表的畫家群體所處環境是截然不同的,四王是迎合皇家審美的代表,審美趨向被康乾為代表的精英左右,精緻細膩,用色考究,但其境界格調與傳統文人審美漸行漸遠,與四僧形成鮮明對比,為後世畫家提供有益參考。
“筆墨當隨時代”字面上有幾個方面的含義。
首先是筆墨,所謂“筆墨”是中國的傳統繪畫的最基本元素,是中國畫創作中核心材料,中國畫正是因為有中國之“筆墨”,才形成了中國畫獨有的藝術特色,筆墨的優劣也就成了評判中國畫藝術高度的關鍵要素。無論何時,只要是談中國畫,對於畫家,筆墨修養永遠是第一位的。
其次,所謂“時代”,是中國畫發展中所處不同時期的審美趨向與標準,是藝術形式的演變傳達出的時代的氣息與風貌,也就是中國畫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面貌與創新。
第三,“當隨”是成功畫家的創作理念與態度,筆墨只有透過畫家的現實藝術思維,貼近時代,進行藝術創作,提煉畫家自己的審美趨向,使作品呈現既反應時代藝術特色的魅力,又彰顯作者審美高度,讓傳統的筆墨跳動時代的脈搏。
“筆墨當隨時代”的核心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儒,釋,道的藝術精神內涵,儒家的中庸,釋家的靜謐,道家的自然。而每個時代的審美趨向又受社會發展所處大環境,以及掌控政治經濟的精英階層所影響。如宋元的文人審美,清乾隆時期的富麗華美,西方元素的郎世寧,稍晚一點的海上畫派,在繪畫作品上無不突顯時代的烙印。因此,歷代繪畫大家,一定是既有包含純正的傳統文化基因的筆墨,又有與時代相融合,被主流社會或高素質群體認同的外在形式。
在這方面,當代山水畫大師李可染的藝術軌跡最具說服力,李可染師從齊白石、黃賓虹兩位繪畫大師,尤其在筆墨修養上得二位大師真傳,他的山水畫,墨色氣象,渾厚華滋,得賓虹老法乳;其用筆老辣,簡靜,又是白石老人筆墨之精神。
在與時俱進方面,可染先生聰慧過人,為迎合特殊時代政治的大勢,用硃砂為主材,創作出多幅紅色題材力作,既符合政治需要,又能體現自己的審美格調與筆墨特點,可以說是“筆墨當隨時代”成功的典範。這與當下一些畫家,膚淺理解“筆墨當隨時代”,只求形式上的創新,捨本逐末,追奇求怪,賣技炫巧,為博取世人眼球拉大旗,招搖過市,誤人害己。
因此,正確理解大師的思想,錘鍊優秀傳統文脈中筆墨的精純,為我所用,在時代審美的萬千變化中,找準適合自己的門徑,傳承創新,才有可能站到大師的肩上,創作出傳世經典。
筆者以為,這才是石濤提出“筆墨當隨時代”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