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遠處之光
-
2 # 楚凌嵐
1.羅莎琳·富蘭克林: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
世上最有名的女性科學家之二,僅排名居里夫人之後。
羅莎琳·愛爾西·富蘭克林是一位英國物理化學家與晶體學家。她所做的研究,專注於DNA、病毒、煤炭與石墨等物質的結構。她所拍攝的DNA晶體衍射圖片“照片51號”,是沃森與克里克解出DNA結構的關鍵,後者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羅莎琳德卻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默默無聞。
1952年5月,羅莎琳對著一根溼潤的DNA照射了62小時後,得到了一張極為清晰的DNA晶體衍射圖,這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照片51號”,曾經無數次出現在教科書中和各種期刊報紙上,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美的一張X射線照片。但是當時她並未有所發覺。
後來這張照片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拿給沃森看,沃森因此而得到啟發,與克里克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關於DNA結構的論文,他們因此得到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是由於長期接觸X射線,羅莎琳患上了卵巢癌,於1958年逝世。
後來的學者都認為,羅莎琳對DNA雙螺旋結構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應該分享當年的諾貝爾獎。
2. 奧斯瓦爾德·埃弗裡
埃弗裡是大部分人沒聽說過的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他是最早的分子生物學家之一,免疫化學先驅,曾長期在紐約市洛克菲勒研究院附屬醫院工作。
生物的遺傳物質被證明是脫氧核糖核酸(DNA),這是20世紀最大的科學發現之一,也已經被寫入教科書無數年,但是它的發現者埃弗裡卻終生無緣諾貝爾獎。原因是諾貝爾獎委員會中的專家大佬Einar Hammarsten是堅定的蛋白質支持者,認為蛋白質才是生物的遺傳物質。
埃弗裡1955年去世之後三年,Hammarsten才去世。
3. 水谷哲
霍華德·馬丁·特明在1975年因為逆轉錄酶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然而事實上,水谷哲才是發現逆轉錄酶的論文第一作者,因為《自然》期刊編輯擅自調換了論文排名,導致水谷哲沒有成功獲得諾貝爾獎。
4. 周芷:論文一作都不給諾貝爾獎?
周芷生於湖南省,成長於臺灣,旅美分子生物學家。現為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遺傳學系教授。
1993年諾貝爾醫學獎授予與她的合作的理察·羅伯茨與麻州理工學院的菲利普·夏普,雖然1977 年發表在科學刊物細胞‘Cell’: An amazing sequence arrangement at the 5′ ends of adenovirus 2 messenger RNA 的論文中,以電子顯微鏡進行實驗的第一作者為周芷,羅伯茲為第4 位(也是最後一位,但當時論文並沒有通訊作者制度,羅伯茲也非通訊作者),但周芷卻成為遺珠。她曾向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抗議,在國際學界引起不小回響。
5.查爾斯·赫伯特·貝斯特
查爾斯·赫伯特·貝斯特,加拿大生理學家。1921年在多倫多大學作為弗雷德裡克·班廷的助手共提煉了胰島素。
弗雷德裡克·班廷及約翰·麥克勞德因為發現胰島素而獲得1923年的諾貝爾獎。但是當時班廷及很多人都認為他的研究助手貝斯特才是實驗的主要貢獻者,班廷甚至拒絕與麥克勞德一起領獎,認為他沒有資格。麥克勞德只是借用了班廷的主意,借用了一下實驗室和10條狗,並讓貝斯特擔任助手幫助他實驗而已。
班廷後來把自己獎金的一半分享給了貝斯特,但是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上,卻始終不能出現貝斯特的名字。
6.鈴木梅太郎
鈴木梅太郎是日本化學家、維生素專家。曾任東京帝國大學名譽教授,也是理化學研究所創始人之一,帝國學士院會員,文化勳章獲得者。。
1926年,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被授予克里斯蒂安·艾克曼和弗雷德裡克·霍普金斯爵士,因為他“發現抗神經炎的維生素”和“發現刺激生長的維生素”。這裡“發現抗神經炎的維生素”就是維生素B1,也就是硫胺。
其實世界上最早提取維生素B1的人是鈴木梅太郎,兩度名列“日本十大發明家”。但是由於他的論文被翻譯成德文時,沒有標註“世界首例”,於是他錯失了諾貝爾獎的資格。
7.北里柴三郎
北里柴三郎是大日本帝國的醫學家和細菌學家,1901年曾與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一起被提名首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是隻有貝林獲獎。史書上已經承認血清療法是由北里、貝林共同開發的。日本醫學界設有貝林·北里獎以紀念他的貢獻。
北里是許多重要機構的創始人,包括私立傳染病研究所(現・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土筆岡養生園(現・北里大學北里研究所醫院)、私立北里研究所(現・學校法人北里研究所)。此外也是北里大學校祖、慶應義塾大學醫學科(現・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創始人兼初代科長、慶應義塾大學醫院初代院長、日本醫師會創始人兼初代會長。
2015年,為紀念北里教授而設立的北里研究所、北里大學分別迎接100週年、50週年之後的第一年,該校教授大村智獲得日本人第23個諾貝爾獎、第3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事長、校長在祝賀宣告中,視之為“北里的繼承人” 北里研究所的創始人北里柴三郎博士,曾在德國成功培養破傷風菌、確立血清療法,名列首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卻留下反常落選的遺憾。如今超過一世紀後,大村教授獲得了諾貝爾獎,可謂繼承了北里博士的學統,令人感慨萬千。 ”
8.岡崎令治岡崎恆子
岡崎令治是日本分子生物學家。出生於廣島市白島人。日本分子生物學的先驅者之一,最大貢獻是與其夫人岡崎恆子共同發現並命名了岡崎片段,被認為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很可能會獲得諾貝爾獎。
1966年,岡崎夫婦發現了DNA合成中後隨鏈上形成的短片段——岡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並且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以及冷泉港(Cold Spring Harbour)實驗室的研討會上發表。1967年在分子生物學研究機構擔任教授。1972年,岡崎夫婦進一步發現了與岡崎片段相關的RNA,成功構建起DNA半不連續複製模型。
1975年,由於早年在廣島核爆中遭遇核輻射引起的骨髓性白血病發作,44歲的岡崎令治在前往美國旅遊期間病逝。在此之後,他的夫人,同時也是名古屋大學教授,岡崎恆子將他的研究繼續了下去。
9.莊小威
她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最年輕外籍院士、哈佛大學物理與化學雙料教授,現年45歲。2003年,莊小威拿下“麥克·阿瑟天才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榮譽的華人女科學家。
目前,莊小威在哈佛的實驗室致力於開發以單分子成像、超高解析度成像等光學成像技術,並將這些技術應用於生命科學研究。
“光憑看,你就能知道很多。”這句話出自美國棒球運動員Yogi Berra,莊小威經常以此來鼓勵她的學生們。她提出的STORM(隨機光學重構顯微技術),是單分子熒光成像方面的革命性技術,曾在2014年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此後,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委員曼斯·埃倫貝格迴應稱,貝齊格早在1995年就發表了相關論文,而PALM論文的投稿時間比STORM論文早了將近4個月。
回覆列表
1.門捷列夫,1907年去世。憑藉元素週期表,就有資格獲得第一屆諾貝爾化學獎。
2.開爾文勳爵,1907年去世。十九世紀的科學超人,完成的多項工作對後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完全有機會,有資格獲得第一屆諾貝爾物理獎。
3.玻爾茲曼和吉布斯,玻爾茲曼1906年去世,吉布斯1903年去世。他們生前還是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或化學獎。但是他們的工作在當時沒有被廣泛理解和重視,再加上英年早逝,只能和諾獎擦肩而過。
4.吳健雄,1997年去世。吳夫人是傑出的女性實驗物理學家,本應該在1957年就和楊振寧、李政道一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但是在1957到1997漫長的40年時間中,諾獎似乎遺忘了吳夫人,真令人匪夷所思。
5.S.N.玻色和R.L.米爾斯,玻色1974年去世,米爾斯1999年去世。他們的工作不是不重要,也不是未被人理解,而是被巨人的光環所籠罩。以玻色-愛因斯坦統計理論為基礎的超流、超導、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等工作獲得了不下5,6個諾貝爾物理獎。圍繞楊-米爾斯方程誕生過7個諾貝爾物理獎和6個菲爾茲獎。玻色和米爾斯的工作只是因為和愛因斯坦,楊振寧這樣的大咖攪和在了一起,而諾獎無意給愛因斯坦、楊振寧再頒一次獎,他們未獲諾獎實在有點遺憾。
6.約翰.貝爾,1990年去世。雖然貝爾所處的時代,量子力學盛宴已過。但是貝爾還是執著地指出了馮.諾依曼在論證不存在隱變數過程中犯下的愚蠢錯誤,提出了貝爾不等式。這是繼玻爾和愛因斯坦之後,量子力學理論最有意義的進展。揭示了世界遠比我們的想象要複雜得多。
7.C.E.夏農,2001年去世。也許有人會說夏農是個數學家,但是這不對。夏農開創的資訊理論底層邏輯是不折不扣的物理思想,資訊理論產生的影響主要也在物理世界,數學僅僅是在定量計算資訊過程中使用的工具。資訊即非能量也非物質,但卻是人類理解物質世界的要素。資訊目前還不在物理理論的框架內,它如何影響物質世界仍然是有待開墾的處女地。就連發明個光纖,CCD器件,甚至什麼發藍光的LED都能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憑什麼夏農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