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咴汰狼34794315

    紙上談兵的意思是隻會照搬書本知識空談,不會融會貫通運用到實際上,典故出自趙括,成語又說出自宋代,也有說出自明清。趙括死於長平之戰,率軍突圍時被秦軍射殺。

    另外轉一個饞嘴肥貓的帖子,想為趙括洗地的好好看下

    饞嘴肥貓鏟史官

    如果廉頗繼續做主帥,秦軍若能完整地撤回去,就算運氣好的。

    先糾正趙括粉們的幾個愚蠢的錯誤:

    第一個錯誤:長平之戰,趙國缺糧

    一般趙括粉會拿出這個證據來。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王建立六年,秦攻趙,齊楚救之。秦計曰:“齊楚救趙,親則退兵,不親遂攻之。”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周子曰:“不如聽之以退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楚之計過也。且趙之於齊楚,扞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且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義救亡國,威卻強秦之兵,不務為此而務愛粟,為國計者過矣。”齊王弗聽。

    這個證據是錯誤的,因為齊王建六年是公元前259年,是長平之戰後第二年的事,此時邯鄲正被秦軍圍困,趙國缺糧是在邯鄲被圍期間。原因很簡單,秦軍封鎖了其它方向的糧食運輸通道。

    請別再說趙軍缺糧向齊國借糧的事好嗎?

    第二個錯誤:秦國有都江堰和鄭國渠,川蜀是秦中國產糧區

    這也是錯誤的,都江堰和鄭國渠是長平之戰以後的事了,那時候的巴蜀並非秦中國產糧區,而是災區。不要搞時空穿越。

    第三個錯誤:秦國運糧方便

    這個從邏輯上就不成立,參考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痛苦,大明王朝覆滅的原因。

    第四個錯誤:秦國君臣都是秦奸。

    趙括粉堅信,如果雙方繼續僵持下去,趙國必亡。但是秦國君臣偏偏不願意繼續耗下去了,而是採取了反間計,挽救了趙國行將覆滅的結局。所以,秦國君臣上下都是大秦的叛徒和內奸。

    第五個錯誤:趙括幹掉秦軍三十萬。

    依據是白起曾說過:“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

    很可惜,這句話是擷取的一段,真實全文是這樣的:

    【其九月,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癒,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注意上文的戰況,白起敘述的是從長平開戰到邯鄲圍城的整個戰役情況。

    即使按照正常人的邏輯,趙括消滅秦軍三十萬也是極其可笑的。就按正常的戰損比,趙軍想消滅秦軍三十萬,需要付出什麼樣的傷亡呢?秦軍在圍困戰的狀態下,還要死三十萬人,領軍大將到底是白起還是白痴?

    如果真被打掉三十萬人,這種包圍圈也就早就被突破了,該被活埋的應該是秦軍了。

    如果比較缺乏歷史知識,最起碼,也應該知道諸葛亮大戰司馬懿吧?在兵力完全佔據上風的情況下,司馬懿的選擇是什麼?進攻?

    是不是有自做聰明的人想給諸葛亮出主意了?像當年秦國一樣,從水路運糧嘛!

    水運個毛,當蜀漢都是傻子。

    然後請大家思考幾個問題。

    一、長平之戰開戰之初,白起哪裡去了?

    秦國放著這麼牛掰的大殺器不用,讓王齕和廉頗在那裡死耗著,為什麼不讓白起趕緊去滅了廉頗呢?

    原因很簡單:

    ①白起有更重要的任務。

    長平之戰,如果雙方主將都沒有犯錯誤的情況下,必然是曠日持久的長期戰爭。白起之前的戰績大多是從韓魏楚三國身上獲取的,韓魏楚對秦國又恨又怕,無時無刻不想著收復失地,報仇雪恨,但南韓無力,魏楚深深忌憚白起的兇名,不敢趁火打劫。白起隱秘的形蹤,讓魏楚無法判斷出其在哪裡,也就不敢舉兵來犯。如果白起出現在長平戰場,被廉頗拖住,魏楚兩國就會立生不軌的企圖,帶兵趁虛而入,秦國就危在旦夕了。 所以,當白起為將,前往長平的時候,秦王下令:“敢洩武安君為將者,斬!”

    ②白起去了長平,結果也一樣。

    廉頗老將,沉雄穩辣,對地形和兵勢的運用爐火純青,幾條防線守得滴水不漏。白起雖能,但也得對方露出破綻來,才有機會啊。這樣的堅守不出,白起就算有天大本事,也發揮不出來,只能和王齕一樣,也許給趙軍造成的傷亡會大一點,但於大局並無裨益。廉頗不去,白起計策難以施行。

    廉頗與秦國對立多年,對秦國將領的作戰風格瞭如指掌,能根據對面秦軍的動向和作戰特點迅速推斷出領兵將領是誰。一旦被廉頗確定了白起領兵的事實,他把這個資訊傳遞回去,告訴了魏楚,魏楚兩國馬上就壯了膽子。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都是雄才大略之人,這樣的良機豈能坐視不見,他們要率軍從其它方向攻來,秦國將面臨滅國之危。

    二、秦趙繼續僵持下去,誰更危險?

    回答這個問題不難。誰更急著要改變現狀,誰就更危險。 著急的是秦國。是秦國為了打破現狀而急求變局而去施行了反間計。 秦國當然著急,主力部隊被拖在長平,進退兩難,進則寸步難行,退則被從背後掩殺。而且,時間越久,局面就越危險,遲早要被魏楚兩國看出貓膩來。白起的兇名能鎮住他們一時,鎮不住一世。空城計被瞧破了,魏楚來犯,白起再厲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足夠的兵力,讓白起怎麼抵抗? 所以,秦國就選擇了反間計,讓趙國換掉廉頗這個老牛皮糖。

    三、反間計為什麼選擇趙括?

    秦國的反間計指向性很強,直接點名趙括,為什麼這樣? 秦國當然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①趙括主攻。秦國就盼著趙軍早點攻出來,不可能想再換來個死守派,沒有一點意義。

    ②趙括有名,口才好,說服力強,易於成事。

    ④趙括的戰鬥力很差。這是必須的,總不能換掉廉頗,來了個更狠的,把白起幹敗了,秦國君臣還沒犯糊塗到這個地步。

    綜上所述,秦國當時已經泥足深陷,進退兩難,進則久攻不下,退則損兵丟地。焦頭爛額,十分難堪,十分危險。

    如果廉頗繼續領兵,仍然死守,他就能從秦軍的部署動向中察覺出白起的用兵特點,判斷出白起就在軍中,把訊息傳遞給魏楚兩國,各率兵馬,直襲秦國腹地,那秦國不死也得半身不遂。

    可惜歷史上,大嘴趙括選擇了貿然出擊,他繼承了他爹的“狹路相逢勇者勝”,勇是夠勇,也進了狹路,就是缺個“勝”字。白起沒有給他這隻小壁虎成長為霸王龍的機會。

    分析戰事,不要把眼睛只死盯著長平一隅,而是要從整個七國的大格局上著眼。這樣才能看得更加全面和清晰。

    再說一個事,戰爭勝負與國力強弱沒有必然的聯絡。否則,遼打不過宋,金打不過遼,蒙古打不過金,朱元璋打不過元,李自成也幹不過崇禎。

  • 2 # 百里不奚

    公元前260年,秦將王齕攻取上黨,上黨軍民敗退到趙。秦軍進攻趙國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趙將廉頗堅守長平,修築堅強的工事固守,秦軍屢次挑戰,趙軍不出。趙軍阻擋住了秦國的攻勢,兩軍呈相持狀態。這時,秦國派間諜以千金賄賂趙國的權臣,散佈流言說:“秦國最害怕馬服君的兒子趙括為將領兵,廉頗倒是容易對付的,他快要投降了。”趙王誤以為廉頗堅守不出是畏懼秦軍,聽信了秦國散佈的流言,撤了廉頗,以趙括代替。藺相如反對,他對趙王說:“以趙括為將,就好像用一根粗劣的木頭棒去彈琴瑟一樣。趙括讀其父傳的書,根本不知道怎樣使用。”趙王不聽。

    趙括從小熟讀兵書,愛談戰爭的道理,以為天下誰也比不了他。常和他父親趙奢議論兵家之事,他父親也說不過他。但趙奢並不認為他可取。他母親問趙奢這是什麼緣故,趙奢說;“用兵,生死存亡的事,趙括卻誇誇其談,今後趙國不用他為將則已,如果用他為將,敗趙軍的必然是他。”趙括母親知道趙王用括為將,就上書趙王,說不能用趙括為將。趙王問為什麼,趙母對趙王說:“他父親為將時,能尊敬人,能友好人,能愛護部下,大王和宗室所賞賜的物品,他都分給部下。接受了命令,就顧不得家裡的事。今天趙括一旦為將,就十分做慢,部下都不敢抬頭看他。大王所賞賜的金玉寶物,都拿回藏在家裡,打算以後有利可圖時買田宅。大王看他怎麼能和他父親的品德相比,他父親對國家一片忠心,他完全為私利打算。請大王不要派他去領兵。”

    趙王卻說:“你不要管,我已經決定了。”秦國聽說趙括代廉頗,立即暗裡派武安君白起為將,以王戰為副將,命令全軍:“如果誰洩漏武安君白起為將領的,斬首!”趙括上任以後,全部改變原來的規定,更換原來的將官,引起了軍中的不滿。趙括下令大舉進攻秦軍,秦軍佯裝失敗逃走。白起埋伏了騎兵,趙括不知是計,直追到秦軍陣地前,秦軍堅守,趙軍不能前進。白起派一支25000人的奇兵切斷後路,又派一支5000人的騎兵分割趙軍趙軍被分割包圍,糧道被切斷,只好在處境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等待救兵和糧食。

    秦王知道這時趙軍糧食斷絕,就親往河北征發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開往長平,阻止趙國的救兵,阻止趙國的糧食支援。飢餓一天天奪去趙軍的生命,趙軍斷糧40多日,互相殘殺,以人肉充飢。

    趙軍多次輪番突圍,攻不破秦軍的包圍圈。趙括親自率領一隊精兵突圍,想殺出一條路來,結果被秦軍射死。趙軍大敗,40萬人投降秦軍。白起恐怕趙軍作亂,除把其中240個小孩放回趙國外,其餘全部坑殺。趙括慘敗身亡,“紙上談兵”的故事就是說趙括長平之戰的教訓這個故事後來流傳很廣,用以諷刺那些脫離實際、誇誇其談、敗壞事情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勇士為什麼要交易拉塞爾,你認為最好的交易方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