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漢初三傑中蕭何、韓信都是劉邦不可或缺的人,那麼張良呢?
7
回覆列表
  • 1 # 平陽侯

    說實話張良僅憑名聲入股就夠了。

    劉邦集團要說水平大家都有,但是要說起家時的身份名望,沒有能超過張良同志的。

    張良出生南韓貴族,幾代為韓相。比起項羽幾代為楚將也不相上下。

    更吊的是,劉邦項羽見到秦始皇都是嘴上說說,張良就敢買兇刺殺秦始皇。

    秦始皇的脾氣大家都知道,被江湖騙子騙了就焚書坑儒的主。張良卻能做到失敗後又全身而退。

    鴻門宴起手破局和破局斷後的都是張良,這就可見張良的政治水平了。

  • 2 # 行風談歷史

    張良張子房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謀士之一,“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說的就是他。作為劉邦手下的第一謀士,他更多是在大的戰略方向上出謀劃策,而恰恰就是這些不起眼的謀劃,直接或是間接的決定了歷史走向!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1.攻秦之戰中:主張在山上多插旗幟以作為“疑兵”,從而迅速的瓦解了敵軍鬥志;而緊接著在敵軍投降後,又一針見血的指出“敵軍將領雖降,但士兵未必真降,應該趁勢進攻”,從而使得劉邦迅速攻至咸陽。

    2.劉邦兵出三秦,同時東邊齊國也反叛,項羽原計劃準備西征,而張良一句“漢王只是想奪回他原本應有的封地”便使項羽改變計劃,從而為劉邦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3.劉、項對峙時,酈生建議劉邦重新分封六國後裔,張良得知後為劉邦做出一系列的分析、指明應當穩固已有土地而不應重蹈覆轍。

    其他的也有和其他人的共同謀劃,比如:和樊噲提出過不應在咸陽享樂,和陳平提出過應當分封韓信及後來背約追擊項羽,和劉敬提出過應當定都關中等等。以及指出劉邦手下可以獨當一面的將領唯有韓信,此外應當爭取彭越、英布的入伍,而這三人正是被後世稱為“漢初三大名將”的人物,他們為劉邦的統一做出的巨大的貢獻,由此也可見張良的遠見!

  • 3 # 青年麥小可

    劉邦在歷史上享有赫赫大名,他以一身草莽之氣,輔之以機警權詐,籠絡了張良、蕭何、韓信等冠絕一時的人傑,使之心甘情願地供其驅使,得以擊敗了勇猛無敵率直坦誠的項羽,成就了他的開國之業。

    在著名的“南宮論功”中,劉邦盛讚三傑,“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而且在“漢初三傑”之中,劉邦對張良始終最為信任。不論是在楚漢之爭中,還是在安定漢初政權的程序中,張良一直是劉邦所倚重的首席智囊。

    1.從“博浪一擊”到“納履圯下”

    張良先祖是戰國時期南韓的貴族,張氏有“五世相韓”的家世,韓被秦滅後,張良變賣所有的家當用於謀劃刺殺秦王。公元前219年張良刺殺秦始皇行動失敗,張良因此也被懸賞搜捕,他只好改名換姓藏於下邳,伺機行動。

    這時有個傳奇神秘的故事,張良為黃石老人圯橋拾履,經過考驗後得一《太公兵法》,張良時常溫習誦讀,由此經歷著由慷慨之士到謀略智囊的轉變。

    張良隱居下邳之時,依然做著行俠仗義、救人於危難之間的事情,也因此而得到很高的輿論評價。其中,就有項伯曾經犯下殺人之罪,投奔張良避禍,張良不計利害,將他掩護下來。張良如此仗義援手,使得項伯得以活命,項伯對此自然感激不盡。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段生死之交,幾年之後,才有了項伯的知恩圖報,於是,劉邦藉著張良與項伯的關係,才有了鴻門赴宴、虎口餘生的一段傳奇經歷。

    2.興漢大計

    張良顛沛流離十年之際,陳勝等人舉旗反秦,此時有個稍有影響力的人景駒,張良準備去投奔他,在路上遇見了“沛公”,兩人相見恨晚,於是便追隨了劉邦。張良在劉邦由弱變強的過程中有運籌帷幄的作用。

    第一,回兵取宛城,設奇入關中。

    在與秦交戰時,劉邦要搶佔關中,捷徑是從洛陽西進取函谷關,但函谷關自戰國時起就是秦軍重兵把守的雄關,很難攻破。張良獻計從武關進入關中,這一“避強攻弱”的思想為搶佔關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入關路上經過宛城,劉邦想節省時間繞過宛城,張良感覺戰略上有錯誤,可能會造成背腹受敵的狀況,勸諫劉邦回頭攻克宛城。結果宛城不攻而破,秦軍守將“約降”漢軍,自此西進的路上秦軍守將都是望風而降。

    事實證明,張良必須攻克宛城才可以西進的戰略思想,是完全正確的。

    劉邦順利進入關中時想強攻咸陽,張良提議說:“秦軍還強大,不可輕視。我聽說關的守將是屠戶之子,生意人容易用錢財打動。我建議沛公留守軍營,派人先行一步,為五萬人準備糧食,並在各山頭上多多張掛旗幟,布作疑兵,同時派酈食其攜帶貴重寶物收買秦將。”秦將果然答應歸降沛公,一起西進襲擊咸陽。劉邦準備按照與秦將的約定行事。張良卻表達了不同的看法:“這只是那些秦將想要叛降,士卒恐怕不會聽從他們。士卒若有不從,我們必然遇到危險,不如趁他們鬆懈麻痺之時進攻他們。”於是劉邦領兵進擊秦軍,大破敵人。誘降敵軍將領在先,擊敵不備於後,張良使用的是“兵不厭詐”的兵法。這在戰場破敵方面,是非常有效的。劉邦追擊敗兵到藍田,再次擊敗秦兵。至此,關中已無可以禦敵之兵。於是劉邦順利地攻佔咸陽,秦王子嬰只好投降沛公。

    搶先進入關中,有效地提高了劉邦的威望,並且為此後在楚漢之爭中打好輿論戰,創造了極好的條件。回顧劉邦受命西進之後的歷程,張良在關鍵時刻的兩次建議,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第二,鴻門宴前後的高明決策。

    當項羽攻破函谷關、兵駐鴻門,傳令全軍次日凌晨殲滅劉邦的時候,劉邦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在“鴻門宴”的前前後後,張良充當的是“謀主”的角色,劉邦是按照張良的精心策劃,而如約行事的。劉邦依靠著聽命於張良而得以逃過生死劫難。

    第三,力勸劉邦就國漢中,以屈求伸。

    項羽挾戰勝之威,分封十八諸侯,只把巴蜀地區分封給劉邦這對劉邦是顯而易見的壓抑。劉邦帶著一腔怒火,召集文武部屬商量與項羽刀兵相見。他的部屬樊噲、周勃、灌嬰、蕭何苦苦相勸,說明目前不能逞血氣之勇,劉邦接受了他們的建議。

    在這次勸諫劉邦的過程中,沒有見到張良的身影。他其實沒有置身事外。他在做著另外的一個重要工作:張良把劉邦賞賜的黃金百鎰、珍珠兩鬥,全部轉贈給了項伯。劉邦另外拿出重禮請張良轉贈給項伯,請項伯代他在項羽面前求情,請求增封漢中地區。項王礙於項伯的面子,就答應了。劉邦的封國地域除了巴蜀之外而增加了軍事要地漢中。這對劉邦後來的復奪關中,關係極為重大。張良一手操辦的以重禮賄賂項伯的非常之舉,是回報率極高的政治投資行為。

    劉邦前往封地之時,張良前去送行,此時他的身份是韓王成的輔政大臣,而非漢臣。在依依惜別之時,張良乘機勸說漢王燒絕棧道,向天下表示他絕無東還的意圖,以此緩和項羽對劉邦的戒心。於是,劉邦傳令一邊行軍,一邊把棧道燒斷。

    項羽得知張良為劉邦送行,把韓王成殺了。如此一來,張良與項羽之間有了“殺主”之仇,使得張良稍後就義無反顧地投向劉邦麾下。

    等到漢王回師平定三秦之時,如果項羽立即把劉邦視為最危險的敵人而全力征討,劉邦還會陷入被動。張良深知此時“緩兵之計”的重要,他給項羽寫信說:“漢王失去應得的權位,他現在只是要取得關中,實現過去的盟約即止步,不敢再向東進發。”張良又把齊國田儋反楚的文書轉送給項羽,說:“齊國和趙國想要聯合滅掉楚國。”也許是張良此時並非漢臣的身份迷惑了項羽,也許是田儋、陳餘結盟使得項羽感受到切實的威脅,張良的信件,誘使項羽做出了錯誤決策:暫時不顧奪得關中的劉邦而向北攻打齊國田氏勢力。

    遠在“敵後”的張良,以一份書信,為劉邦爭得了從容穩定關中根據地的寶貴時間。

    第四,“下邑畫策”,為劉邦制定戰勝項羽的根本戰略。

    劉邦利用項羽北征後方空虛之機,東出爭雄。張良不失時機地返歸劉邦的軍中,劉邦自然大喜過望。張良此後一直跟隨在劉邦身邊,成為形影不離的智囊。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劉邦張良的下邑畫策,為劉邦指出了借用天下英雄以奪天下之根本大計。

    第五,諫阻分封六國貴族,勸立韓信為齊王巧施籠絡

    劉邦想削弱楚國力量,酈食其獻計分封六王之後為王。張良借用劉邦正在吃飯的筷子及時制止了分封之事,才沒有釀成大禍。這就是著名的“借箸籌策”的故事。張良對世事人情的瞭解,顯然比酈食其更為真切。

    劉邦和韓信心生嫌隙之際,恰巧又遇韓信使者前來請求假立齊王,劉邦差點把自己推向韓信對立面。張良和陳平向劉邦分析了形式,劉邦才恍然大悟,改立韓信為齊王,並借韓信兵改變當時的困局。

    第六,連續獻策,輔助劉邦消滅項羽

    在隨後的垓下之戰中,劉邦戰勝霸王項羽,除了韓信憑藉優勢兵力,施展其軍事天才指揮佈下“十面埋伏”,使得楚軍疲於奔命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張良抓住了楚軍將士在苦戰之中特別眷戀故鄉的心理,令包圍楚軍的漢軍將士以楚語高唱楚地歌謠,誘發了楚軍的求生念頭因而大量逃亡。所以有“八千兵散楚歌聲”之說。“四面楚歌”對人心的瓦解作用,我們只要看一下項羽本人的反應,就可以明確無誤地得到確認。“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高皇后二年(前186),張良病逝。結束了他充滿了智慧和傳奇的一生。朝廷賜諡號“文成侯”。張良以謀略蓋世的帝師形象,而流芳百世。

    劉邦與漢初三傑,以及與他們無法分離的楚霸王項羽,穿透兩千年的歷史煙雲,其英姿雄風依然可以與我們靈犀相通。當著我們神交古人的時候,可以感受到不勝列舉的感悟與啟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梅西12年首次無緣FIFA最佳球員前3,而沒有冠軍的薩拉赫入圍,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