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老沈一
-
2 # 待鹿車
中世紀的黑暗源於宗教對人類思想的禁錮,是蒙古西征打破了宗教神話,使得宗教理論不能解釋上帝的瘋狂。然後產生了著名的黑死病瘟疫的流行使得人類大量死亡,使得社會結構被破壞,宗教的精神枷鎖被開啟。如此才有了文藝復興的土壤。同時蒙古西征促進了歐亞經濟文化的交流,使得歐洲在廢墟上快速重建。指南針的傳入和對東方的嚮往導致了大航海時代的開啟,火藥幫助歐洲征服了美洲。財富導致歐洲由宗教拯救靈魂的思想蛻變為發展經濟自強的思想。又由於印刷術的發明使得文化知識呈現爆發式增長。歐洲由此進入現代社會的軌道。
客觀地說——中世紀既是文藝復興和大航海結束的,又不是它倆結束的。 說是它倆結束的,因為這兩件事,被後來的史學家們,作為中世紀於公元1500年結束的標誌性事件;說不是它倆結束的,因為它們亦是中世紀發展之“果”,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但不是主因和唯有之因。
需要說的是,以往人們對中世紀的理解,基本是負面的,幾乎就是黑暗和落後的代名詞。實際上,自上個世紀中期以來,隨著史學研究的深入,大多數學者的看法變得更為客觀和全面,主要觀點是——中世紀使歐亞大陸文明實現了整體化。
中世紀的一二三。1,中世紀,Middle Ages。這個說法,到的確是15世紀後期,文藝復興運動中的人文主義者最早使用的,用以表述西歐歷史上從羅馬文明瓦解,到人文主義者正在參與的文藝復興的這一歷史時期。
2,關於中世紀的起止時間,《不列顛百科全書》的意見是公元395-1500年,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國家;另有一些歷史書籍,認為是從公元476-1500年,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近幾十年來,更多的史學家主張從公元500-1500年,這是從全球發展大趨勢的視角來劃分的,其實只比476晚了20多年。
3,中世紀之所以被稱為黑暗或落後,有一個史實必須要注意到——這就是自公元前8-公元5世紀,西歐能夠稱得上是文明的,只有古希臘和後來的羅馬文明。3世紀開始,羅馬帝國北部不斷受到日耳曼各部落的襲擾,壓力沉重,5世紀終於全面崩潰。羅馬文明不復存在了,隨之出現的是一批蠻族小國。到10世紀前後,德、法、英、荷、西班牙、葡萄牙等等文字才出現,而且大多處於襁褓期,一般在11、12世紀,才有了各自的文學作品和其他文獻。
中世紀的簡明史。1,羅馬帝國崩潰後產生的蠻族小國裡,只有法蘭克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王國長期存在。公元800年,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加冕稱帝,是中世紀的第一個帝國。962年,出現了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及其後繼者,向皇帝和一切世俗統治者發起挑戰,教會勢力興起。1231年,德皇腓特烈二世鑄造了西方基督教世界第一批金幣。14-15世紀,德意志分裂加劇,法、英、西班牙王權逐步形成。
2,中世紀統治階層的社會結構為——國王是透過宗教儀式而被授予王位並確定其權利和義務的;皇帝在理論上居國王之上,主要責任是保護教會和實施教規。德意志帝國內部的政治動亂,使皇帝無法壓倒教皇。教皇地位曾經日益顯赫,但後來民族意識的興起和教會內部的分裂動搖了教皇的統治地位。
3,中世紀重要的社會集團是貴族——大貴族既是領主,又依附於國王、高階教士或教皇;他們在領地內享有司法、行政和財政權;其土地層層分封,逐漸有了公爵、侯爵、伯爵等劃分。為大貴族當扈從的騎士構成了小貴族,在騎士領地履行各種義務。教會也形成了等級制。大貴族中包括許多神職人員,因為主教區和許多隱修院被授予大量土地。
4,在其他社會集團中,城市居民隨著城市復興而增長。富商躋身於城市貴族之列,他們之下有小行會零售商和匠師,再往下是工資勞動者、學徒和乞丐。經濟上的災難,造成了大批乞丐和流浪者,有的逃入森林或加入強盜的隊伍,如英國的俠盜羅賓漢。
5,中世紀長期存在食物和原料供應困難,這也曾造成西歐人口增長緩慢。10世紀前,人口總數不超過3000萬人;300年後的14世紀初,增長至約7000萬人左右。但接踵而至的大瘟疫,又使人口減少了約2500萬人。
中世紀發生變化的內部因素。1,技術的進步。美國曆史學家斯塔夫裡阿諾斯認為,“中世紀西歐取得的技術進步,比整個古典希臘和羅馬歷史時期所取得的進步還要多。”一個原因是,西歐沒有奴隸制,而奴隸制往往抑制新的技術。第二個原因是,中世紀的采邑制度也有助於技術的發展——農業勞動需要節省勞動力。第三,基督教所主張的體力勞動是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對農業的技術進步有利。8世紀時,“三田輪作制”被普遍採用——任何時候有三分之一的農田休耕;10世紀,發明了馬用挽具,使馬的拖力提高了四五倍,馬被普遍用於耕田,遠超牛耕效率。馬蹄鐵的發明亦很重要。水車原是專用於碾米的工具,中世紀時發展成為一種普遍的原動力——開始用於鍛錘和鍛爐風箱、大型鋸機和車床、織布的漿洗機、造紙的紙漿機和碎礦的搗礦機。英格蘭1086年編纂的《土地調查清冊》登入了5000家磨坊,平均每50戶人家就有一家磨坊,其數量之多,足以大大地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
2,經濟的發展。這主要發生於公元900年以後。首先是耕地面積的迅速擴大,僅在西里西亞地區,就有超過1500個的開墾營,數十萬移民參加到開墾新耕地當中,英格蘭、法國、德國等的耕地面積成倍增加。漁業,因為造船技術的提高,捕獲的鱈魚、鯡魚量大增。一些國家制定了礦業法,使歐洲中部和北部地區鹽、銀、鉛、鋅、銅、錫和鐵礦石的產量有很大提高。同時,大不列顛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波羅的海沿岸的豐富的木材和松脂的開採範圍,這時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各種生產行業的發展,又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到14世紀,商業已從邊緣行業發展到日常生活的中心,交換的貨物包括英格蘭的原羊毛,佛蘭德的用英國羊毛製成的毛織品,德意志的鐵和木材,斯拉夫地區的毛皮,西班牙的皮革和鋼,以及東方的奢侈品。義大利形成了威尼斯、阿馬爾菲和那不勒斯等商業中心。 3,新君主國的崛起。 10世紀時,西歐終於遍佈封建小國,它們一點點地蛋食已滅亡的查理曼帝國的土地和權力。廣義地說,此後西歐政治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1世紀前,教皇和皇帝基本是合作的。教皇幫助皇帝反對德意志世俗貴族;作為回報,皇帝支援教皇而不支援反對教皇權力的拜佔廷勢力。第二階段,1073年教皇格列高裡七世即位開始至13世紀,是教皇權力的至高無上時期。第三階段,1302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頒佈《教皇訓令》,教皇至高無上的時期突然戲劇性地結束了。在此之後,是新君主國的崛起。新的歐洲君主們,大都與新興商人階層結成非正式聯盟。新興商人們向君主提供財政上的支援,還充當國王的內侍、監工、賬目保管人和皇家造幣廠經理。作為回報,新君主向商人們提供保護,反對封建領主和主教的頻繁戰爭和不合情理的要求。他們還為商人利益服務,廢除自治地方當局的關稅、法律、度量衡和貨幣。這種合作,使新君主國迅速發展。到15世紀,大致形成了今天的英國、法國、葡萄牙以及斐迪南和伊莎貝拉聯姻後的西班牙領土。
4,東西方的交流。英國哲學家、科學家培根(1561-1626)說:“三大發明即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古人並不知曉:我們應注意到,沒有哪個方面的發明就其力量功效和結果而言,比三大發明更惹人注目。因為這三大發明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和狀態。”與歐洲中世紀幾乎同時存在的,是穆斯林帝國和蒙古帝國。正是透過這兩個帝國,使歐亞大陸的形成了更緊密的聯結——一是商業的聯結;二是技術聯結;三是文化和宗教的聯結;四是視野的擴充套件。歐洲從此中,受益匪淺。三大發明,是在這種聯結中,傳播到歐洲的。
5,文藝復興。11世紀,主教們為了培養教士,開辦了教會學校。一個世紀後,發展成為了最早的大學。14世紀時,包括教授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的大學已經很普遍。這成為土壤,1350年,首先在義大利,興起了文藝復興運動。這個運動,一直延續到1600年間。這個運動是中世紀之“果”,同時也是“因”,促進了中世紀的早日終結。
6,西歐的擴張。4-10世紀,歐洲曾遭到日耳曼人、匈奴人、馬扎爾人、維京人和穆斯林的侵略。但從10-14世紀,歐洲人已經開始對外擴張。技術的不斷髮展,直接助力了這種擴張。尤其重要的,是在造船、儀器、航海技術和海軍裝備上所取得的進步。1200年至1500年期間,歐洲船舶噸位平均增加到兩倍。 600噸到800噸的圓體帆船 ,代替了 150噸到200噸的長型單層甲板帆船。13世紀開始使用的船尾舵,迅速代替了陳舊的,低效率的邊舵。14世紀,葡萄牙人對阿拉伯三角帆船的索具做了改進,使船隻更適於迎風航行。船體結構和船帆索具方面的進步表明,這時的船隻把北歐地中海和中東原先發展起來的技術革新,成功結合在了一起。 其結果是船體更大,速度更快,操縱更靈敏,同時也更經濟,因為它減少了100到200個划槳手及其食物和裝備,大大增加了存放貨物的空間。尤其重要的是指南針、星盤和新地圖的使用,還包括船炮的使用,都使遠航真正成為可能。“大航海”是“果”也是促使中世紀結束之“因”。
簡單的總結。歐洲的中世紀,有其特定含義;它的形成是有其自身原因的;它的結束,主要也是自身內部發展的原因;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既是中世紀自身發展之果,又是促進發展之因,但這個因不是主因。中世紀發展到那個階段,即便沒有這兩件事,該結束也會結束的。當然,假設不能代替史實。所有事件的總和,才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