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樹先生的鞋子

    《呂氏春秋》解釋喪葬的由來說道:“孝子之重其親也,慈親之愛其子也,病於肌骨,性也。所重所愛,死而棄之溝壑,人之情不忍為,故有葬死之義。葬也者,藏也……”但是喪葬活動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營造墳墓,而墳墓之上附加了哪些社會意義,我們可以從一些古詩中探究出來。 在漢代無名氏作品《古詩十九首》中可以讀到描述墳墓的句子,如“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又如:“去者日以疏,來者日以親。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短短几行就描寫了城郭之外墓地的蕭瑟和一種缺失生命感而產生的蒼涼景觀。在這兩首詩中,“丘”與“墓”被囫圇吞棗地當做一個意思,但實際上二者在先秦時期還是存在一些區別的。“丘”在現代已經不被用來指代墳墓,而是用在“丘陵”等詞語中表示不高的山地或小土坡。古代四大盜墓門派裡面就有發丘派,其門人又被叫做發丘將軍,可見“丘”即使與墓地有所區別,也還是有極大關聯。其實“丘”指的是墓地的封土。《周禮?春官?冢人》說道“以爵等為丘封之度,與其樹數”,這表明封土高度和植樹數量是與墓地主人的身份地位相對應的,是周朝封建等級制的一種典型表現。漢代也有相同的制度,《漢律》:“列侯墳高四丈,關內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既然封土是有高度的,肯定就會被堆砌得像一個小山坡,但是受到人力、科技水平的限制又不會很高,所以丘從指代墳墓逐漸演變成指代不高的小山坡、丘陵,是一種文字的自然演變過程,但是其意義還是存在內在關聯,有跡可循。 在古代,平而無封土者則稱作“墓”;“丘”指墓上的封土;“丘”又叫“冢”,意思是高大的陵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昭君的青冢;“陵”是對帝王墳墓的稱呼。青冢的說法來自杜甫詩《詠懷古蹟》五首之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雨,環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另外衣冠冢的來歷同樣能證明冢也就是“丘”,屬於高大的陵墓。因為第一個衣冠冢是唐玄宗命人為楊貴妃修建的。楊貴妃自縊身亡,只留下一隻鞋子和襪子,太監找不到屍首就拿它們埋葬覆命了,正所謂“怨粉愁香委路歧,只有羅襪使人悲”。而作為“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的陵墓肯定是高大的“丘”,而不是尋常的“墓”。 平而無封土者則稱作“墓”。《禮記?檀弓上》中“古也墓而不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墓沒有封土,“墳”就是“丘”即封土的意思。從這句話也可以看出最古老的墓葬形式是沒有封土的,封土是作為一種區分尊卑的等級制的需要而產生的,添加了更多的社會意義。因此“墓”也是最基本和最樸素的埋葬形式。南宋圓悟禪師詩云:“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著群哭相送,入在土皮裡。次第作豏草,相送無窮已。以茲警世人,莫開眼瞌睡。”該詩對世俗之人的生死觀念頗為不屑,大大貶損了一番,將墳墓比做土饅頭,十分詼諧幽默。但是土饅頭是隆起的,應該指的是“墓”而不是“丘”,當然作者在這裡可能沒有這麼細緻的區分,而只是一種概括的說法。 從單純的墓到帶有封土的丘的轉變是與人們的生死觀念分不開的。古人認為人死後還有靈魂,即變成“鬼”,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既然人們並不會完全消失,其財產、地位就當然可以帶到“另一個世界”,去享受、去彰顯。這也導致了陪葬品以及與身份地位息息相關的帶有封土的“丘”的出現。古時候這種觀念大行其道,絕大多數人都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甚至控制。雖然“子不語怪力亂神”,但“不說”的說法本身就說明孔子認為“怪力亂神”有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又過於虛無縹緲。其實殷商時期祭祀以及喪葬中的人牲和人殉制度就是當時人們在矇昧狀態下“敬事鬼神”的典型表現。直到東漢時期,這種局面才被打破,至少給人們提供了另一種思路。東漢著名無神論思想家王充在《論衡?論死》中雄辯地反駁道:“天地開闢,人皇以來,隨壽而死,若中年夭亡,以億萬數。計今人之數,不若死者多。如人死輒為鬼,則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人且死見鬼,宜見數百千萬,滿堂盈廷,填塞道路。”王充的說法擲地有聲,極富感染力,在一千多年前就有如此見識實在不簡單,比起如今許多“不問蒼生問鬼神”的人來說要高明許多。但是王充並沒有說服大多數人,他們依舊大修墳墓,雖然“丘”“墓”各不相同,但都是想為死後成為鬼時有一棟別墅或者茅草房,在心理動機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先秦時期要求墳塋也必須顯示身份等級,要求體現對逝者、鬼神的尊敬。這些要求逐漸演變成一種傳統,雖經千年流變依舊影響著華人的喪葬活動。 皇帝這一稱呼本來是沒有的,但是秦始皇為了追求自己稱謂的獨樹一幟而合併“三皇五帝”中“皇”與“帝”創造了它。先秦時期的君王都謙虛地以寡人自稱,意思是自己是寡德之人,一般人自稱“吾”或者“餘”。秦始皇認為自己早已超越春秋戰國時期的君王,更非豎子小人可比,所以他自稱“朕”。秦始皇將和氏璧鐫刻成傳國玉璽,使之成為政權合法性的一個重要標誌。秦始皇命令“書同文、車同輪”,一再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威嚴,他的說一不二。所有人都只能匍匐在他腳下戰慄,因為他是受命於天的天子,是上天在人間選擇的代理人,他在人世之間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生殺予奪就在他一念之間。因為他是皇帝,不再需要別的理由,甚至根本就不需要解釋。 自從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皇帝的天子威嚴就不斷地被各種各樣的形式、外觀維護和加固,比如諡號制度,皇帝往往會被繼位的皇帝加上長長的諡號,一口氣念下來都有困難;針對皇帝本身設計的一系列諸如覲見、跪拜的禮儀都能很好地詮釋皇帝的無上尊貴;皇帝的話被視作金科玉律,並且超越法律成為最高的準則。皇帝死亡不是“薨”也不是“駕鶴西歸”而是“駕崩”。當然最能顯示皇帝威嚴的莫過於皇帝陵墓方面的制度:首先皇帝的墓地有獨一無二的名字“陵”,任何其他人不得僭越使用;另外皇帝陵墓有專人看管,並且祭祀有著嚴格的規定;最後,皇帝陵墓的使用物品的規格也是獨一無二的,在三六九等的封建社會這一點得到了最為嚴格的遵守。所以與平常人墓地不同,皇帝陵墓的“綠化”是不種植柏樹的。而其實這種天子陵墓之前不種柏樹的習俗是對先秦時期等級制要求的迴歸。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高大的具有封土的“丘墓”就開始盛行。為了顯示這些丘墳的不同等級,就實行規定封土高度以及樹木數量的制度。這使得人們很容易透過墓葬的規格就看出墓地主人的身份地位。最誇張的是從趙肅侯的陵墓開始的,據《史記》記載他的陵墓堆積的封土和種植的樹木使得他的陵墓就如同一座山一樣。所以後世帝王的陵墓也會被稱作山陵,甚至人們用“山陵崩”指代帝王的逝世。這些都應當是周朝的遺風,因為西周初期的《周禮?春官》有相關的記載:“冢人掌公墓之地……以其爵等為封丘之度與其樹數。”所以可以看出在墓地種植樹木的傳統是源遠流長的。 柏樹樹形偉岸挺拔,並且具有十分驚人的抗寒能力,一直被當做是正義、高尚、長壽以及不朽的象徵。在古羅馬時期棺木往往都是用柏樹做成的,而且希臘人和古羅馬人都會將柏樹枝放入靈柩之中,祈求死者在西方極樂能夠得到安寧和幸福。同樣,華人對柏樹也懷有濃烈的好感,往往將柏樹與松樹、柳樹等一起栽種在墳地旁,象徵死者的長眠不朽,世界能得以安寧幸福。而華人在死者的墳上及墳地栽柏是寄託一種讓死者“長眠不朽”的願望。華人之所以有在墳地種植柏樹與一個傳說是分不開的。古時候有一個名叫魍魎的妖獸,無惡不作,甚至偷食屍體,許多屍體都遭到魍魎的褻瀆。這魍魎不僅神出鬼沒而且靈活無比,人們難以防範。但是後來人們發現這魍魎十分懼怕老虎和柏樹,所以古人就開始在墓地旁邊立石虎種植柏樹。晉朝的《博物志》一書記載了另外一個大同小異的故事,即秦穆公之時有人挖地得到了一個長得像羊的東西,這人在路上遇見兩個小孩子,小孩子告訴這人說這東西叫“蝹”,經常在地底下吃屍體的腦袋,如果想要殺掉它必須以柏樹的東南面的枝條插在它的頭上。所以從秦穆公之時就開始了在墓地旁種植柏樹的傳統。兩個版本的故事雖然略有差異但都意在表達柏樹的辟邪作用。 孔子也十分崇尚松柏,在山東曲阜孔陵、孔林、孔廟就可以見到古柏鱗次櫛比。孔子曾說:“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所以後世讀書人也多崇尚柏樹的精神。柏樹甚至被稱做“柏樹之長”。直到今天我們還能看見黃帝陵軒轅廟中那棵巨大的柏樹,相傳這棵柏樹由黃帝親手所植,有“黃帝手植柏”之稱,若此事確切這棵柏樹距今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到了唐太宗當政時期,為了紀念黃帝,祈求黃帝的庇佑,唐太宗下令對黃帝陵進行了擴建,並且額外栽種了千餘棵柏樹。到了宋仁宗年間,地方官員又根據皇帝的聖旨栽種了千餘棵松柏,柏樹的數量進一步增多。由此可見古人對柏樹在陵墓中重要性的認識。可為什麼天子陵墓前就不種植柏樹呢? 西漢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了儒家思想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歷史階段。所以自西漢開始儒家經典著述宣揚的等級觀念、禮節、儀式等都會得到上至天子下達庶民的嚴格遵從。《禮記》載:“尊者丘高而樹多,卑者封下而樹少。天子墳高三刃,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這裡宣稱的以樹品種代表尊卑等級的方式從西漢開始便得到了貫徹落實。因此天子、達官貴人、豪紳地主、平頭百姓墓地種植的樹就開始不一樣了,象徵天子身份的樹木就從柏樹演變為松樹,所以天子陵墓不再種植柏樹,否則就是“有失身份”。 由上可見,天子威嚴既從大處著手也注重細節,柏樹的取捨就是一個典型的反映,但還是沒有擺脫先秦時期等級觀念的影響。(編輯:琪琪)文章摘自 《盜墓趣話》 作者:張燕軍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更多文章進入書摘頻道>>>

  • 2 # 尋夢者借過

    人皇 是天地人三界中人界的老大 地位是與天帝 冥帝並列的 而天子顧名思義 天的臣子 地位次於天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雞米花的養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