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崖小子

    豆麵燈逐漸演化成為膠東地區的代表性產物,成為一個地區的文化代表,對其的評價我覺得自然是積極向上的。豆麵燈曾跟隨山東人民,闖關東,並隨之來到大連地區,逐漸也演化成為大連地區的節日特色,大連莊河地區元宵佳節都會點亮代表自己的屬相燈,成為區域文化的一張亮眼名片。

    多數人家節日圖個吉利,把鼠、牛、虎、兔、大龍、小龍、馬、羊、猴、雞、狗、豬十二個屬相悉數蒸出來。另外,即便家裡沒人屬大龍、小龍、雞和猴子的人,也要蒸這幾種屬相。大龍小龍稱為“聖蟲”,將“聖蟲燈”放在糧倉、糧囤或糧缸裡,取“聖”字的諧音“剩”,寓意年年有剩餘。這就是聖蟲燈的由來。

  • 2 #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即墨地區的許多民俗風情,代表了膠東半島的特色,其他地方有的,在這裡幾乎都能找到。比如正月十五日上元節,膠東地區的一個奇特風俗"燈花卜",就在即墨傳承已久。

    同治版《即墨縣誌》記載,"上元蒸麵做燈,注油點之,視其燼花以佔五谷豐歉,曰燈花卜。"

    按照這個說法,上元節的時候,百姓習慣要蒸麵,製作面燈,倒上油點燃,然後觀察燈花的顏色和形狀,來占卜來年的糧食豐歉。這應當是原始巫祝活動的一種民間延續。什麼是燈花?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他的小說 《家》中曾經寫道,"燈光因了燈花增大而變得更微弱了。"由此可見,燈花,其實就是隨著燈芯燃盡,餘燼結成的花狀物,燒得通紅以後,在火焰中如同花朵一般豔麗。即墨這邊把元宵節叫做"過十五",也是因為"燈花卜",才有了"捏豆麵兒"做豆麵燈的習俗。

    做豆麵燈的過程,像極了快樂的家庭遊戲,每到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圍坐在面板前,準備材料,和麵做燈。豆麵燈用的面,一定要上年新打的豆子才顯得虔誠,豆子磨出來的麵粉,摻上些玉米麵和白麵使用,燈芯兒是草木細條或者火柴棍裹上棉絮製成,用的油則是家裡的豆油。一套完整的豆麵燈樣式是很多的,包括祭祀燈、占卜燈和祈福燈等等。

    最先要做的是月份燈,這十二盞燈是一年中必須的,主要用來作年度"燈花卜"用,都像糧食垛子的形狀,或者說是窩頭的形狀,上面的油碗則是元寶形狀。這個燈的用法,放在家裡的供臺上,到了十五晚上點燃,根據十二盞燈的燈花大小明暗,來測算來年的運勢,燈火燃盡後油碗裡剩下的油量多寡,則預示著來年的旱澇豐歉。

    除了十二月份燈,家裡還要給每個孩子準備一盞祝福燈,叫做"屬相燈"。這盞燈是根據家裡孩子的生肖屬相製作的,屬啥就做啥,於是便有了各種動物的形象,生肖燈的背上都有一個圓形的油碗,非常逼真,又顯得生動可愛。如果孩子想自己動手,家長也是願意"退位讓賢"的,其實這種動手動腦的交流,也是古老民俗文化代代傳承的過程。

    生肖燈同樣放在供臺上,十五晚上點燃,按當時的說法,誰的燈燃燒時間長、燈花大、燈花多,就預示明年誰能平安、多福,所以小孩子們都爭著往裡面添油,作家長的有時候會偏心一點,給自己喜歡的孩子面燈裡面多添一點點油。

    做面燈最後的收尾"壓軸",是大"聖蟲燈",這是所有豆麵燈裡面,最後捏的體積最大、工序最複雜的面燈,成對製作。大"聖蟲"在所有燈中最具神秘色彩,它的用法是放在供臺兩側,專為守護祖先軸子,因此要壯觀碩大。

    做"聖蟲"燈時要把豆麵搓成粗細合適的條形,然後如同蛇形盤起來,用剪刀在"蟲"身上剪出小的刺狀三角,作為鱗片花紋,用花椒粒或者豆粒作為"聖蟲"雙目,最後在"聖蟲"的嘴裡嵌上紅棗,蒸熟後"聖蟲"變得圓實飽滿,更有了一種鮮活氣息。

    聖蟲的"聖",除了神聖、神秘之意,還有諧音"剩"、"升"的意思,寓意來年風調雨順糧滿倉,生活美滿步步高。其實,在民間"蛇"又稱為"小龍",膠東地區也叫作“長蟲”,聖蟲就是聖蛇,實際上代表了龍的形象,過去龍是皇帝的專用標誌,因此百姓們就用"聖蟲"取代了龍的形象。

    各種面燈是沒有規定的形狀的(除了十二月面燈),先是把需要製作的面燈大略捏出形狀,然後在用家裡現成的工具細部加工,可以利用的工具有剪刀、梳子、火柴、鋼鏰(硬幣)、紅綠豆、紅棗等等。複雜講究的面燈,則要提前很多天進行準備,做好之後要晾乾上色,這樣出來的燈更加美觀。

    做好的豆麵,各家各樣,各式各樣,甚至每家每年都不一樣,全憑個人創作能力和想象力完成,或站或坐、或大或小,都是千姿百態,展示手藝才智,增添節慶氣氛。

    除了擺在供臺上的祭祀燈、小朋友的生肖燈,還要做一些祈福燈,象徵家裡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這些祈福的豆麵燈點燃之後,都有講究,需要放在不同位置,代表著不同寓意。點燈的時候,供臺上的燈盞由大人負責,小孩們則爭先恐後的到處擺小燈。

    不同的動物形象要放在不同的地方,比如"犬"要放在門口看家護院,"雞"要放在雞窩裡多產雞蛋,"魚"放在水缸沿兒,祝願年年有餘、財源如水,"豬"燈放在豬圈邊上,希望六畜興旺。小的"聖蟲"燈,一般都放在家裡的糧庫上,期盼來年五穀豐登。遊戲一般的祝福活動,都體現出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其他地區"聖蟲燈"的習俗

    其實,做豆麵燈、蒸聖蟲這個習俗,並非是即墨一地專有,類似的"燈花卜"在膠東的其他地區也比較普遍。

    平度部分地區,正月十三日這天開始,家中就要和麵製作"聖蟲"、"油燈","油燈"由麵塑成形,作好後要把一粒黃豆放在"油燈"裡,一起放到鍋裡蒸,熟了之後起鍋檢視,如果黃豆粒變大變飽滿,則預示著來年雨水多糧食豐收,反之則雨水小,有天旱的風險。

    萊西地區另有風俗,用豆麵做成十二生肖的面燈,油碗裡放入食油或直接插上蠟燭,在上元節的黃昏時分點燃,靜置遇風吹燈不滅,來年是個好兆頭,意味著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如果被風吹滅了,說明來年可能就有點糟糕了。

    老膠南地區,從正月十三到十五日,都要在晚上點燃面燈,燈光要照亮整個房間,每個角落都要照到,百姓們認為燈光所及之處來年不生蜈蚣、蠍子等有毒害蟲,當地有"正月的燈,臘月的油,照得蝓蜒(蜈蚣)蠍子不敢抬頭",用這種方法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

    豆麵燈除了代表美好祝願,更多的,還是它以特有的方式,把民眾純樸自然的氣質,默默的傳遞到每家每戶的生命裡。十五的夜晚,豆麵燈上那一閃一閃的火光,不僅寄託著百姓對來年的希冀,這燈火也永遠留在兒時稚嫩的記憶裡,不管長多大,將來走多遠,甚至不再回到自己的故鄉,只要一想起童年的豆麵燈,一定會心中暖暖的。

    "聖蟲"的由來

    “又問目連:‘何者是行報耶?’目連白佛言:‘隨其緣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纓絡經·有行無行品》

    在華人的傳統觀念中,無論是行善或者作惡,到頭來都要承受一定報應。 做好事有好的回報,做壞事有壞的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俗語,在外來宗教的佛教中也有體現,可見深入民心。說起來,“善惡有報”,更像是一句沒有任何理論基礎和科學道理的心理安慰,體現的是導人行正道的人性關懷。

    如果硬要掰扯什麼迷信、什麼鬼神,民間不是還有句俗話叫"信則有,不信則無"嘛。上元佳節,這裡要說的“聖蟲”傳說,就是這樣一個善行善報的故事。無論怎樣,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積極面對自己的人生,主宰自己的命運,做事情成功的機率,應該也會大一些。

    據說,膠東地區有一個富戶,擇了黃道吉日,要在臘月裡娶媳婦。到了日子,富戶家裡安排八抬大轎去迎娶新人過門。迎親在路上,新娘子坐在轎中,無意中看到,路邊有個什麼東西,在寒風裡瑟瑟發抖。新娘子叫停了轎子,下來觀看,原來是一隻胖乎乎的蟲子似的東西,在草叢裡凍得哆哆嗦嗦。新娘子瞅著怪可憐,就把它抱起來,揣在懷裡,然後上轎繼續趕路。

    抬轎的八個壯漢,一起轎杆子,就覺得不太對,這轎子的份量明顯比剛才沉了不少,可是拿了工錢,又是良辰吉日,這樣的怪事最好不要多說,到了地方趕緊交差走道,萬事大吉。於是,八個壯漢咬牙前行,在路上感覺轎子越來越沉,倒像是轎子裡坐了十個人的意思,八個人實在受不住,左肩換右肩,換了好幾次,好容易把轎子抬到新郎家。

    新婦迎接進門,大家都是喜氣洋洋,新娘子待在屋裡,等著新郎掀蓋頭。心裡覺有些不安頓,她是惦記著路上撿來的胖蟲子,還在懷裡酣睡。新娘子尋思著,跑出去找著婆婆,問家裡的糧囤在哪兒。婆婆一聽,心裡歡喜的不行,這個新媳婦真不錯,剛剛進門就想著操心家裡的衣食住行,肯定是個持家節儉、會過日子的好媳婦。

    婆婆帶著新媳婦,來到自己家的糧囤,一共好大四個,挨著個兒轉了一大圈,還不忘顯擺自己家的富足。新媳婦哪裡有閒情逸致,聽這些有的沒的瞎白活,趁婆婆沒注意,就把懷裡的蟲子扔到了糧囤裡,心想著,這下總是夠吃幾天的吧。幾天後,新媳婦偷著跑到糧囤,看著那條大蟲子正在裡面睡大覺。

    沒過多久,村裡遭遇天災鬧饑荒,餓死不少人。媳婦就勸說丈夫去找婆婆,把家裡的糧囤開啟幾個,放糧救災。好歹婆婆是個明事理、不吝嗇的人,跟富戶大老爺一商量,趕緊就開了個囤搭粥棚。富戶煮粥救濟的訊息傳開,災民們都來吃粥,這糧食可就不夠了,只好再開一個,還不夠,又開了一個,連續三個囤的糧食都施捨太平粥,最終幫助鄉親們過了難關。富戶家最後留下的糧囤,恰好是胖蟲子睡覺的那個。

    災荒過後,富戶回去清點糧食,意外發現,家裡的四個糧囤居然都是滿滿的,好像一點也沒少。原來新媳婦路上撿到的蟲子,是一條糧食蟲,它為了報答新婦救命之恩,把空了的糧囤都給填滿了。富戶一家,都覺得這個胖蟲子,是能給他們家帶來幸福的神物,得救的鄉親們也都非常感激這個神蟲,為了紀念它,為了祈願五穀豐登、風調雨順,人們就在正月十五日,年節的最後一天,用麵粉做成神蟲的樣子放在糧囤裡供奉,並尊稱為"聖蟲"。這就是"聖蟲"燈的來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寫小說能使其代入感強且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