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小強而強大

    只要畫面描述呈現感強,文筆乾淨利索,情節有邏輯有規劃就都是能讓人產生代入感的好的小說。

    應於第三人稱為主,每次看到以第一人稱描寫的小說都會讓人立即棄文感覺,除非文筆和情節好到一定境界,否則第一人稱會容易減分。又不是寫作文又不是寫個人自傳又不是日記,小說就要虛構的第三人稱才好看。歸根結底在文筆。

  • 2 # 被動專家

    那需要有廣博見識,紮實文字功底,與巧妙的白描手法!與豐富的人生閱歷!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君特格拉斯的鐵皮鼓狗年月!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島!這些現代外國文學作品紿我們描寫了一幅幅人生的五彩斑瀾的畫卷!而網路小說自第一次親密接觸悟空傳沙僧日紀以來,經歷了近20年的發展,可稱遍地開花!起點中文網把作品翻譯為英法日韓與東南亞語種,推廣向全世界!創下了近2800多億利潤!

  • 3 # 民族詩人

    我認為只要注意做好以下幾個方面,讀者讀起小說來就會有親臨其境之感。

    首先你寫的時候,時代大環境,人物所處的小環境,你都需要做到既有全域性,又有細節的描摹。同時你筆下的世界,要符合你要寫的主人公的心理和觀念,這樣讀者才會有共鳴。如果人物性格和環境脫節,故事就會顯得不緊密,寡淡無味。

    其次,在塑造人物的時候,你既不能一下子拔高太多,又要注意,不能讓讀者對人物的未來失望。只有對人物的未來有美好的期許,讀者才會願意繼續讀你的小說。

    第三,你安安排在小說中的人物,一定不能太多,但也要有一些與主人公關係密切的人物登場。這樣你的故事才會有看頭。並且在故事中,無論你主要想寫的是什麼,插入一些與人物性格、思想發展有關聯的感情戲,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沒有一點感情戲的小說,除非你講的故事本身就很精彩,否則讀者會半途棄掉。

    最後一點,人物的成長不能一下子就拔高很多。要不然就會讓人覺得不真實,吹牛。這樣的話讀者就不會繼續看。因此,人物的成長既要有一定的傳奇性,又要本著不能過於拔高的思想去寫,這樣讀者的代入感才會更真切。不然,你寫的主人公全是高大上的,作為現實中小人物的讀者們,會覺得離他太遠。

  • 4 # 蒸氷

    前提是要邏輯自洽,否則如何真得起來。

    另外若寫的不是自己的親歷,那也應該有能從他人身上見證的可能。

    而且不管是自己還是他人的,最好都有代表性。

    這樣才好引起共鳴,代入感才明顯。

  • 5 # 小說奴

    閉門造車自娛自樂的作品是不會有什麼強烈的代入感的,要想一個作品有代入感,甚至是很強的代入感,一定要深入生活觀察生活,人物最好要有人性方面原型。

  • 6 # 橙瓜網文

    你這個問題,在我們【橙瓜碼字】的網文學堂有人提到過,我現在把他的回答複製過來給你看:

    小說的代入感,這是表現層面的。從寫作技巧出發——

    先來個例子。

    看見冰場上的人,穿梭一般地滑來滑去,我的心激盪著,也急忙換上冰鞋,上場去了。開始的幾步,多少有些荒疏了的感覺,轉了幾下之後,恢復常態了。我又向前滑行,左右轉彎,猛然停止,倒退滑行……一個年齡和我差不多的小孩,像我當初頭次進冰場一樣,他趔趔趄趄,一個跟頭;搖搖擺擺,一個屁股蹲兒。

    是不是感覺很生動?

    描寫,就是寫眼前發生的,如飛翔的鳥兒一般鮮活,否則像乾癟的死魚,色彩模糊暗淡,讀來無感。

    當你想要增強代入感時,第三人稱描寫、旁觀者身份描寫會造成極大的鴻溝,這樣就很難使讀者感同身受,甚至嚴重一點會出戲,即讀者感覺高度理性,用上帝的眼光看待故事,這就很難再達到增強代入感的目的了。

    一、到底什麼是代入感?

    舉個例子,當我們在看《鹿鼎記》時,花花公子韋小寶騙到七八個如花似玉的老婆,天天吃喝玩樂也能做成大事,受皇帝器重,身邊的朋友都幫他,鰲拜之類的敵人越強大死得越慘,我們也能感覺那種快活。

    這種“感同身受”,便是代入感。

    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自主進入情境,感受到主人公的快樂、悲傷,思考主人公面臨的問題,雖角色之變而變,這就是產生了“代入感”。

    二、如何增加代入感呢?

    增強代入感,大致有四種方法,分別是:從需求入手、從場景入手,從感情入手,從人物入手。

    1.從需求入手

    需求即為滿足,關鍵就在於製造爽點。

    爽文有很多,都不用我舉例,大家肯定或多或少讀過一些。比方說對於男性讀者的後宮文,《鹿鼎記》是最棒的代表;對於女性讀者,比如霸道Quattroporte愛上我,除了Quattroporte男主,暖心男二還不離不棄;對於非兩性關係的爽點,有名望、事業、強大等眾人渴求的特質,都是爽點製造機。

    爽點代入的核心就是需求,人們渴望什麼,你就送給他們什麼,總結一個詞就是“滿足感”。

    人類對某種需要的渴求是寫在基因程式裡的,它們能給人帶來巨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我們太需要大腦給的這種感覺了,於是成癮。我們看到、聽到、聞到、甚至想到一些相關內容都會勾起慾望,這種強烈的慾望是大腦的。

    這個過程會讓大腦產生多巴胺,多巴胺被D2受體接受,幸福感就來了。大腦強烈需要刺激所產生的快感,於是就形成了爽感。

    我們關注的爽點有個共同之處,那就是該爽點是不易達成的。

    天天都呼吸這空氣,沒人會覺得呼吸很爽的,而你需要努力奮鬥幾十年才能事業有成,你需要去關心、關注、堅持,才能收穫愛情,所以快速予讀者以滿足,爽感才能達到要求。

    當然,我們還要用上先抑後揚的手段,來增強爽感。

    比如說,主角剛開始特別差勁,爛泥扶不上牆,甚至寫得讓讀者有點唾棄(也不用太過,萬一大家覺得噁心棄書了那就得不償失),但實際上是他在裝逼,隱藏實力,後來面臨一大考驗時不得不展現真正實力,吊打反派,這樣前後對比,能極大增強閱讀體驗。

    結合套路,能事半功倍。

    2.從場景入手

    場景描寫主要功能是:展現人物特質、為故事的發展提供適合的舞臺、隱藏關鍵的線索,推動情節發展、側面顯示人物或權力的影響力。

    場景描寫也關乎代入感,一個鋪陳和四周環境的映襯,能讓讀者更快走進我們的角色中央。

    比如說你的主人公是掘墓人,場景中陰風怒號、渺無人煙就肯定好過天氣晴朗、春色滿園(極端反襯除外)。

    場景描寫沾染了更多的“人氣”,它本身可以包含活動的人(比如宴會上跳舞的男男女女、集市上叫賣的小販、觀眾席上吶喊的人群);它也可以與人物發生聯動(比如主角的某個行為讓整個大廳靜了下來;黑漆漆的走廊讓主角心情緊張,差點滑倒),具有一定的動感,是故事發生的絕佳場所。

    3.從感情入手

    《心理學大辭典》中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同時情感還包括了大家公認的幸福、美感、喜愛、社會性情感上的愛情、友誼、愛國主義情感等現象。

    情感代入就是利用了人類所擁有的心理共鳴性,藉助情緒因素為“感同身受”開道,這和談戀愛是一個道理,有個男孩或女孩越是讓你又哭又笑,你陷得越深,越欲罷不能。

    要從各類情感入手,如友情、愛情、迷戀甚至仇恨等。

    比如說《夏洛特煩惱》,其核心就是那些年的高中記憶,“今年沒有考,明年一定考”,這話喚起的懷舊感極強;

    再比如說女主是被拋棄的人,她心地善良、堅強,但錯信了渣男,最後一無所有,不得不自己出馬工作,然後一步步打拼到行業頂尖,這就代入了愛情、仇恨和同情。

    平常要積累一些情感共鳴點素材庫,寫的時候就靈活運用,慢慢地找到與讀者建立共鳴的最佳方式,代入感就自動來了。

    4.從人物入手

    最開始提到的人稱問題,這是需要注意的。

    其次,人物應該具備可信度。即讀者覺得伸手就可以觸控到。這裡涉及了人物設定問題。

    人物設定的九大要素:外貌特徵,性格特徵,個人喜好,習慣,動作,口頭禪,詳細前史,人生目標,人際關係。

    要讓角色生動起來,應該具備上述特質,這是讓讀者感覺人物真實存在的必要條件。注意這裡的“真實”不是指內容和情節非虛構,而是感覺“真實”。不然你完全都真實了,爽點在哪兒呢?

    比如說《賭神》裡,發哥的一個習慣就是出場必吃巧克力,這就成了他的個人特色,也使大家深深地記住了他;

    再比如說張三丰,武當老大,鬚髮皆白但精神抖擻,這個特徵是相當明顯的。

    在小說裡,能被讀者記住就是最大的價值。

    一開局,你的主人公就應該像一位網路遊戲的玩家一樣,去和其他人物對話,做任務,肩負國仇家恨,以人物帶讀者入世界,讓主人公去探索這個世界,讀者也就自然跟著探索了。

    注意你的情節是慢慢鋪開的,不要一開始就交代了全部,不然沒有了懸念,還探索什麼?

    上面這些說的都是角色上的代入感。

    舉例子

    比方說你寫的是一份男性讀者為主的小說,現在要描述女效能夠吸引男性注意的一些動作。

    用手將髮髻繞到耳後;

    洗頭的動作,女主角彎身,溫柔的將頭髮垂到洗浴用具中,露出修長的脖頸;

    伸懶腰,慵懶的隨性中,完美展示了迷人身體曲線;

    靠近,慢慢靠近他的臉,挑逗的看著他的眼睛;

    其它的還有很多一些能明顯引起讀者共同想象的動作,都可以在很少的字句中引發讀者的共性想象。

    既能夠構築起一個足以逼真的畫面場景,增加讀者的代入感,也能刺激讀者的情感,讓有這種經歷的讀者,對這個女主角的印象深刻。

    其他型的(比如女頻、歷史、職場等)以此類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胡椒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