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遺產君

    嫡長子繼承製是中國古代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來繼承,自從夏禹之子破壞禪讓制,實行傳子制度以後,為歷代統治者所繼承,所以這些王朝都是世襲清朝,各個朝代的世襲制均以父死子繼位其特點,一般都是傳與嫡長子。

    古代的嫡長制其實就是名分的體現,長幼有序、嫡庶有別。

    皇帝的第一個正妻所生的兒子稱為嫡子,年齡最大的就是嫡長子,其次是滴次子,妃子所生的兒子稱為庶子,這個正妻不管是去世或者被廢,她都是原配,之後皇帝再立的皇后也是正妻,但還是算作續絃或填房。

    新皇后所生的兒子是嫡子,她以前所生的兒子子憑母貴,由庶子搖身一變成為嫡子。

    嫡長子所生的嫡長子、嫡長孫這一系的子孫是皇家的正宗,其他的都叫別枝,嫡長子往往享有優先繼承皇位和財產的權利,這與其他兒子的權力與地位有著極大的差別,在皇位繼承方面,嫡長子優先於嫡長孫,嫡長孫優先於嫡次子,嫡次子優先於庶子,原配所生的兒子優先於繼室所生的兒子,上一任皇后所生的兒子優先於下一任皇后所生的兒子。

    其他妃子所生的庶子也是有機會繼承皇位,不過古代所有的帝王選繼承人時都是優先考慮嫡長子,一是認為嫡長子與自己血緣最近,二是為了避免其他皇子爭奪皇位而引發內訌,三是封建時代的人認為立長不立賢,長幼有序。

    所以皇位繼承人第一考慮嫡長子,嫡長子不能繼承的(有的甚至考慮嫡長孫,如朱元璋就是選的嫡長孫朱允炆為繼承人),再考慮其他嫡子,,再不行才會選擇庶子。

    不管是嫡子或庶子都要尊皇后為母,庶子尊皇后為嫡母,自己的母親為生母,以庶子繼位的,則以生母為皇太后,如果嫡母也在,則併為皇太后,且嫡母皇太后的位份要高於生母皇太后,如果是從旁支過繼來的,生母的地位就不變,要尊嫡母(也就是皇后)為皇太后。如果妃子生了兒子,如何被扶正成為了皇后,又生了兒子,那麼她成為皇后之後所生的兒子要優先於她之前所生的兒子,同一個母親所生兒子的地位,完全由他母親的身份高低來決定,如商紂王帝辛,他排行老三,他母親生他兩個哥哥的時候,還只是個妃子,在她成為王后才生了帝辛,所以帝辛就成為王位的第一繼承人。古代立新皇后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新皇后不能有比嫡長子年齡大的兒子,這樣能避免出現爭位的情況,從而導致朝政動盪。

    歷史上的封建王朝中,嫡長子做皇帝的以西漢與唐朝最多,而清朝只有一個嫡長子做皇帝,他就是道光皇帝,其他的都是以帝王的個人愛好來選擇繼任者。

  • 2 # 澹奕

    如果妃嬪先生子,再封后,那麼她的兒子自然也就成為了嫡子。周朝以前宗法制尚在形成時期,如果是其母以姬妾之身所生,即便日後扶正,也還是庶出。但宗法制正式確立後,子嗣的身份嫡庶,主要就看母親的地位了。

    當然,這也分幾種情況:

    第一,帝王之前未曾立後,妃嬪母憑子貴而封后,子嗣自動獲得嫡出身份;第二,帝王先前已經立後,皇后崩逝,繼後子嗣雖也是嫡出,但仍排在元后子嗣之後;第三,如果元后被廢黜,其子嗣喪失嫡出身份,那麼繼後子嗣就是唯一嫡系。

    其實按照古代的相關記載,皇帝先不冊立皇后,而是讓妃嬪生子者封后的並不多見。不過按照宗法制的傳統,皇后是正妻,正妻所生的子嗣自然就是嫡出,無論這個意子嗣是封后之前所生還是之後所生。

    周朝確立宗法制之前,商朝宗法制萌芽時代,出現過相反的案例,那就是商紂王帝辛。帝辛之母本是姬妾,先生下了微子啟,而成為王后之後生下了帝辛。後來商王選擇繼承人時,以微子啟是王后為庶時所生,而帝辛是王后冊封后所生,所以年紀小的帝辛得到了王位。一般來說,妃嬪生子之後才被晉封皇后,都是先皇后崩逝或者被廢黜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的。皇帝的第一位皇后稱作元后,如果元后因故不在了,繼任者稱作繼後。繼後的子女雖然也能獲得嫡出身份,但也有一定區別。

    如果元后是因病離世之類,其皇后身份並沒有被廢去,那麼元后生育的皇子依舊是嫡出。即便將來的繼後子嗣也有了嫡出的名分,可在繼承順序上,元后的子嗣仍舊要優先於繼後所生的子嗣。另一種情況就是,如果元后因某種原因被皇帝廢黜,削去了皇后的尊位,那麼她的子嗣們就喪失了嫡出的名分,其地位還不如庶出的皇嗣們。而繼後的血脈,也就成為了皇帝唯一的嫡系子嗣。

    古代還有很多子女成為皇帝以後將生母追封為皇后的,但即便如此皇帝仍舊是庶出,並不代表其母追封了皇后他就能變成嫡出。古時候的宗法森嚴,嫡庶尊卑有別,尤其在清朝以前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製的時代,妃嬪都想做皇后,無非也是想給子嗣爭取到嫡出身份,擁有優先的繼承資格,所以有了那麼多宮闈傾軋。

  • 3 # 平沙趣說歷史

    嚴格算起來,不是嫡子,可很多時候都不嚴格。

    一般認為嫡長子繼承製確立於西周,但這項制度不是突然出現的,在商朝後期,商初的兄終弟及制度已經被廢棄,轉而變為父死子繼,嫡長子繼承製應運而生。

    嫡長子,顧名思義就是嫡子加長子,也就是正妻的第一個兒子,正妻以外姬妾所生的,均為庶子。這裡的正妻,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身份。如題主所說,妃子在成皇后之前,其身份為妾,已經生子;成皇后之後,身份變為正妻,之後再出生的兒子必定是嫡子,可之前出生的呢?

    嚴格的禮法其實不允許扶正的存在,在禮法中,妻就是妻,妾就是妾,妻去世後可以續絃再娶,但不能把妾扶正。在這種要求下,不會出現妃子為後的情況,但我們可以發現這個要求如同廢紙,歷史上經常出現妃子為後的情形,甚至還有廢后立妃子的,這是更加不為禮法所容的,我們也只能說皇帝特殊,禮法也要從權吧。

    把妾扶正為妻倒不是皇帝的發明,早在商朝就有了,那時候皇帝還沒影子呢。商朝最後一位君主帝辛(即商紂王)就是這種嚴格與不嚴格的受益者。

    帝辛的母親曾是帝乙的妾,先後誕下微子啟和中衍二子,被帝乙立為王后,之後又誕下第三子,即帝辛。帝乙曾想立微子啟為繼承人,但遭遇激烈反對,太史認為:“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帝乙只得立帝辛為繼承人。

    “紂之同母三人,其長曰微子啟,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紂也,甚少矣。紂母之生微子啟與中衍也,尚為妾,已而為妻而生紂。紂之父、紂之母欲置微子啟以為太子,太史據法而爭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紂故為後。”——《呂氏春秋·當務》

    從這一條看,儘管在商朝就放開了統治者扶正的約束,但嫡庶先後的約束還在,帝辛因而受益。到了漢朝,這兩種約束都已不在了,甚至出現皇帝故意立愛子之母為皇后的情況。

    比如說漢景帝,其母竇氏原本是漢文帝的妃子,因漢文帝原配及所生四子均夭折,嫡子沒了,景帝以長子身份被立為太子,竇氏母以子貴,因而被立為皇后。

    再比如說漢武帝,景帝第一任皇后薄氏無子,景帝原本立長子劉榮為太子,後廢黜,立愛子劉徹為太子,在此之前,他廢黜薄皇后,把劉徹之母王氏立為皇后,算是給兒子鋪路。

    總的來說,在帝制時代,禮法已經鬆動,扶正後的皇后也是皇后,她當妃子時所生子地位也變為嫡子,但普通家族一般不會出現扶正,就算出現,當妾時所生子地位仍是庶子。再說廢后,名義上仍是嫡子,但廢后之子基本不可能繼位,皇帝都能廢后了,廢后之子自然也別想得寵,嫡子身份該有的待遇幾乎都不會有,嫡子與庶子也沒有太大區別了。

  • 4 # HuiNanHistory

    當然算嫡子。

    只要皇子的生母是皇后,那麼你就是嫡子。

    古人有云,“正室曰嫡,正室所生之子曰嫡子”。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孩子生母的身份。

    舉個例子吧。乾隆皇帝在1785年的時候,曾經寫過一首詩。詩云:

    滿旬冀授吾嫡子,其繼應稱太上皇。

    能否如斯豈敢必,顒乎企矣籲穹蒼。

    這首詩歌的意思是——

    “我非常期待能在乾隆六十年的時候,將皇位傳給我的嫡子,這樣我就成為了太上皇,希望老天能實現我的這個願望。”

    這個“吾嫡子”指的就是十五阿哥永琰,他的生母是令懿皇貴妃。然而,在乾隆六十年(1795)時,乾隆本人將令懿皇貴妃追封為孝儀皇后,永琰也就名正言順的以嫡子身份繼承皇位。

    令妃沒有當過一天皇后,只是因為乾隆先追封她為皇后,嘉慶就成為嫡子。

    如果廢后的話,她的兒子還算嫡子嗎?

    這個問題沒有意義。因為皇后一旦被廢黜,她的兒子多半也會遭到追究,或是一起廢,或是一起賜死。

    還是舉例:

    漢光武帝劉秀的皇后郭聖通被廢后,她的兒子皇太子劉彊隨後被廢為東海王。

    唐高宗的王皇后被廢后,她收養的兒子皇太子李忠也廢為庶人,甚至最後被賜死。

    總之,如果做母親的徹底倒臺了,兒子也會一起跟著倒黴。能保住性命就不錯了,還談什麼嫡子不嫡子。

    如果是北韓那邊又另當別論。

    像是燕山君的生母尹氏雖然被廢,但燕山君仍然以嫡長子的身份繼承北韓國王的位置。

  • 5 # 天天爆開心

    不會!仍然是庶子。在皇宮裡面,皇后生的兒子才叫嫡子。世家主母的兒子才叫嫡子。其他的都是庶子。

    孩子生下來是入宗譜的。跟現在的身份證號一樣,生下來身份就定下來了。

    古代講究門當戶對,能做主母、做皇后的。肯定有強大的孃家背景。嫡子的嫡子才叫嫡子,能嫁給嫡子做主母的。世家肯定迎娶世家的嫡女。皇帝的皇后,孃家不是開國功勳就是朝廷重臣。

    能為了一個曾經的庶子,得罪一個龐大的勢力麼。

    就算後面生的孩子算嫡子,也不太可能繼位。畢竟長幼有序。幾千年的倫理綱常在哪裡擺著。劉邦要廢掉劉盈,立劉如意!還是下不了決心。曹操喜歡曹植,劉表喜歡劉琮,袁紹喜歡袁熙。同樣沒有立幼子繼位。

    一個庶子要變成嫡子怎麼可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身教練好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