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夜下獨尋

    如果美國真的重視同理心教育,那麼這種教育無疑是失敗得不能再失敗了:聽聽“美國優先論"、“美國特殊論”、“美國例外論"、“文明衝突論”,就知道在美華人眼中,其他國家、種族的人就不是人,他們還有什麼同理心?!

  • 2 # 精神家園001

    同理心即共情。

    簡單來說,共情就是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為什麼美國的教育對共情的培養特別重視?

    首先,我們寄希望於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所有美好品質,比如善良、友愛、堅強等幾乎都需要共情做基礎。一個對他人痛苦冷漠的人,很難想象他善良吧。

    其次,理解和嘗試感受別人的痛苦,可以阻止孩子去傷害他人。

    比如,一個攻擊性強的孩子,他只有真正感受到傷害別人的同時自己內心也是難受的,他才能發自內心的去停止攻擊,而不是暫時迫於家長的權威、體罰才停止。

    最後,只有真正做到共情,孩子才會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伸出援手幫助他人。也就是張愛玲說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而同理心的培養在目前國內的家庭和學校教育中還比較缺乏,所以才會頻頻出現這樣的親子慘案新聞:

    缺乏溝通、不善表達、忽略孩子的感受、邊界意識模糊……這些經常被育兒專家耳提面命的問題本質都是缺乏同理心。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同理心的家長能培養出一個同理心健全的孩子,而一個缺乏同理心的孩子很難成為一個好人、甚至是正常人。所以,讓孩子養成同理心這件事刻不容緩。

    培養同理心第一步

    先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不少家長應該都碰到過這樣的場景:孩子把自己的房子弄得亂七八糟,你想讓他收拾乾淨,但他無動於衷。這時你會怎麼辦?

    一些缺乏耐心、脾氣暴躁的家長可能直接就開吼了,孩子如果還不執行、頂兩句嘴,家長可能就要動用武力解決。但我們是尊崇科學育兒的家長,怎麼能訴諸於吼叫和武力呢?

    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給孩子耐心解釋:寶寶,你看房子這麼亂多不好啊。你想找東西也不好找,說不定還會被地上亂七八糟的物品摔倒。能把房間打理好的人才是有條理的人,而有條理會讓你一生受益無窮……(後面省略一萬字)。說到口乾舌燥,有心一點的孩子可能會動彈一下,但更多情況是你說了一堆道理,孩子還是無動於衷。

    既然解釋不行,那就換個招吧,育兒專家還說過,給孩子一些建議,讓他們執行起來有頭緒。於是,畫風變成了這樣:寶寶,你可以先把被子疊了,然後把垃圾筐倒了、書都放回書架上,10分鐘就可以搞定了。

    孩子“嗯”了一聲,身體依舊很誠實的沒有動。

    為什麼吼娃、解釋和建議都不好使呢?動用家長的權威可能會一時有用,但長此以往孩子對吼叫免疫了,就會無動於衷;而解釋和建議也會失效,是因為家長所說的那些話孩子聽過很多次了或者早都理解(作為家長我們經常會覺得孩子還小,其實他們心智發展的速度比我們以為的快很多),你說的理由並不能打動他。

    更重要的一點是,無論是解釋還是建議,全程的主導者都是家長,孩子始終處在被動位置,是接受“指令”的那個人,難免有逆反心理。

    如果換個思路,讓孩子在動手打掃前,先問問他待在亂糟糟的房子裡,自己有什麼感受?家長看到這樣的屋子又是什麼感受?如果有客人來做客他們是什麼感受?問問孩子如果你去別人家做客,看到這樣的房間心裡是什麼感覺?結果也許會大不同。

    一切先從感受出發,這就是美國老師培養孩子共情能力的方法。

    想要理解別人的感受並感同身受,第一步先要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華人喜歡看淡或隱藏自己感受,比如同樣是孩子摔倒後哭這件事,中國家長通常會先勸慰孩子“不哭”、“要堅強”,而美國家長則是詢問感受,“你摔疼了吧?”、“媽媽知道你很疼”。

    在孩子的心智還沒有發展成熟前,他們的行為都是以感受為基礎的。他們必須先了解並認真對待自己的感受,才能關注並認真對待別人的感受。所以,美國老師非常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和情緒。

    從3歲開始(甚至更小),美國老師會教孩子認識有關感受的基礎詞彙,最常用的方法是“虛擬情景對話”:假如愛瑪的氣球被別人搶走拿去玩了,愛瑪也許會?

    學生可以在情緒卡片裡選擇傷心、生氣、失望等各種詞去填充。

    稍大一些,老師不僅讓孩子說出情緒,還要教大家如何處理情緒。我曾在教室見過類似這種Feelings Workbok的練習冊,每一頁都是一種獨立的情緒,可以做成海報,教孩子識別和應對此類情緒的發生:

    比如,針對失望這種情緒,可以讓孩子嘗試畫出自己的臉、羅列出可能讓自己感到失望的3件事情、用自己的話去定義失望的含義、面對失望時自己可以做哪些事處理這種情緒。

    在孩子的人際交往中,美國老師總結了一套簡單的模板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培養同理心第二步

    讓孩子學會置換感受

    掌握情緒類的詞彙並表達出來是培養共情的第一步,接下來的重要一課就是學習置換感受。

    孩子對共情之所以難理解,主要是因為在“同一件事不同人會有不同的感受”,以及“同一件事自己可以有不同的感受”這兩個情景中的訓練不夠。

    兒童心理學和行為學專家早有實驗證實,孩子4歲時就能對一些“複雜”的情緒有感覺。

    比如,自己和小夥伴在外面玩得很開心,但沒有按時回家,家長可能會擔心;面對登臺表演才藝這件事,自己會覺得光榮、同時也會覺得緊張。

    這些對複雜情緒的認知都是培養共情的“先天基因”,只是過於細微容易被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家長忽略。家長要做的就是可以像美國老師那樣,透過Empathy Games做練習。

    美國老師會在卡片上寫下各種場景中發生的事件:在公園裡他摔倒了、他沒有按時完成作業、她幫同學擦了桌子……

    初階玩法是問孩子:他會有什麼感受?

    更復雜的玩法是:他有什麼感受?/他的朋友/家長/老師會有什麼感受?

    虛擬情景練習後,家長可以再舉例項,比如像前文提到的不收拾房間啊的例子,這時孩子更好理解、也更願意配合。

    Empathy Games的進階玩法是在詢問感受之餘,讓孩子學會從其他線索來判斷一個人的感受。

    還是用前面打掃房間的例子做範例,除了詢問自己和家長面對亂糟糟的房間有什麼不同感受外,可以問孩子:你如何透過看/聽來知道媽媽對這件事的感受?

    鼓勵孩子透過注意別人的面部表情、語音語調、身體語言等線索來思考別人對某件事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更好的建立起共情。

    培養同理心最後一步

    讓孩子真正學會表達歉意

    共情未必都與道歉有關,美國學校重視道歉是因為孩子年紀尚小時,總會有意無意對別人造成困擾和傷害,所以學習道歉是一門必修課。

    中國家長也在乎孩子道歉這件事,但要麼流於表面,要麼以降低孩子的自尊為代價。

    “快和姐姐說對不起”、“你不道歉媽媽不喜歡你了”......類似這樣的話我曾在國內的朋友、同學那裡聽過很多次。結果通常有兩種,要麼是孩子乖乖道歉了,可明顯不情願,要麼是憋著勁兒就是不開口。

    當孩子不理解需要道歉的原因、以及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怎樣的感受和後果時,僅僅單純說“對不起”是沒用的。

    所以美國老師會教孩子什麼是正確的道歉,也就是下面道歉海報裡的四個步驟:

    我們可以看到,說“對不起”只是道歉最表層的內容,真正的道歉更要能做出彌補、對未來有指正作用。

    綜上所述,美國學校培養孩子共情的方法對家長有一些借鑑作用:

    讓孩子充分理解各種情緒類的詞彙——沮喪、傷心、驕傲、生氣、快樂……

    鼓勵孩子經常表達自己的感受,積極和消極的事情造成的感受都需要說出口,這是培養共情能力的重點;

    多問問孩子別人會對這件事有什麼感受,讓孩子明白同一件事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情緒;

    教孩子如何認真道歉,這不僅是共情能力的基本功,更是做人的基本功。

  • 3 # 手機使用者51860108538

    美國公立學校教育學生快樂為真學習為次,快樂童年少年莫思成年蹉跎。

    美國私立學校教育學生刻苦努力博學,童年少年掙人生百年。

  • 4 # 花墅凡人

    還是有必要的,不做這類教育,沒個公德標準,美醜不分,不按常理出牌,心理混亂,很多事難運作,人際溝通也成問題。

  • 5 # 梅迪68933759

    心裡學教育,學習心裡學能培養人關鍵的核心目的是什麼?人?大眾有那些天生毛病?短板?情緒的控制為什麼要放在首位,其對大腦行為的控制後果是什麼,邏輯思維為什麼只是一種很一般一般的低檔次思維,為什麼真牛逼的人很少很少很少,人為什麼願意和不自然中自己騙自己,而不僅不覺而很心安?而不斷反省正視自己、環境的人很少。出於什麼樣的心裡人又會表現什麼樣狀況等等。

    我認為在人的一生學習過程中,心裡學是最最重要的一本,她可改變你的思維方式和看侍人事的方法角度和對本質的穿透能力,同時可徹底改變你的工作,組織,協調,溝通,頃聽,判斷,收集,個人和大眾情緒控制能力等等,使你無論是處理區域性,總體,環境,內外,短長期工作目標生活,交往,陌生專業等方面使你具有遠超很多牛人,成為牛人中二八定律中的牛人。

    回到本述的第一段,學習心裡學使你產生一種習慣,能力,視角,快速找準內外因和本質,達到目標的框架和工具,你的思維和方法如仲夏星空繁星如此不絕,如此活躍而清晰,不自潰不會被幹擾永遠使大眾思想行為無處可逃回到你的北斗七星方向前行,那你就真學好了心裡學,也就真明瞭美國為什麼重視心裡學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龍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