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得力書法

    感謝邀請!要保持字的連貫性,也就是說字與字之間要承上啟下,似斷非斷,保持筆斷意連的感覺。這就需要書寫時注意:筆不離紙,上一筆與下一筆之間要在空中連線,保持每筆之間的這種趨勢不斷。可多臨一些古代墨跡本,如王羲之的手札等一些行氣很足的帖子。

  • 2 # 臨池管窺

    毛筆字和硬筆字的連筆與貫氣有所不同。

    這是由傳統書寫方式與現代書寫習慣不同決定的?

    硬筆字要達到“一筆書”的效果,最重要的就是“裁減筆畫”、“簡損古法”。

    其要點為:橫長豎短、化捺為點、變縱為扁。

    其實,書寫的連貫性不是強求要“一筆寫到底”,這樣寫出的效果並不好看。而“筆斷意連”,一氣呵成的連貫性則會更耐人咀嚼!

    總之,要寫出一手令人賞心悅目的硬筆字,少不了“刻意”的琢磨,但更多的是熟練後的“自然”表現。

  • 3 # 翰墨書道

    要想讓字連貫,需要臨摹學習一段時間的行書或草書,首先從法帖中學到一些書法兩個性的一些技巧。在再者就是熟,技法的熟,運筆熟,自然而然就會產生連貫的勢態。談到書法中的連貫問題,還有技巧其,而且豎寫和橫寫也不一樣的。對於學習古代書法的愛好者來說,豎寫的連貫不會太難。豎寫書法作品的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連貫有兩種,一是形連,二是意連。還有注意行與行之間的避就揖讓關係。無論行連亦或一連在不同書法家作品中也是變化無窮的,一般楷書多采取意連的處理,行草書是二者是兼而有之。意連主要是透過筆畫的形態或方向以及氣息的相順或謙讓而形成一種從表面無法看到的連帶關係。形連就簡單了,字與字之間和一字之內點畫之間用細與點畫線條的牽絲連線構成一種關係。這種連貫也並不是所有字字之間都可以進行連貫非,關鍵一點是要順勢,連帶要自然 不能有跳牆的情況。當然也不能通篇作品一筆連到底,“一筆書”也需要有節奏。如王羲之的《二謝帖》和王獻之的《中秋帖》,還有王鐸的草書。

    現代的橫寫行書和楷書的連貫的處理,主要以意連為主,形連為輔,由於古代人的書法都是豎寫我,使得書法漢字更適合書寫貫氣。橫寫的貫氣或連貫相對單一一些,但也不是無法可行。橫寫除了意連和形連外,還採取了字形的高低錯落有致的變化處理,就是依形立勢。當然也有書法家,將橫寫作出連貫書寫的研究和嘗試的,但比起豎寫來說 ,藝術性不高。

  • 4 # 千年蘭亭

    連貫性差是由臨帖向創作轉變的過渡性階段必經的過程。

    此前是練的單字,但字與字之間如何連線,如何過渡?這需要進行專門的訓練。

    首先,要多研究前人作品,看別人是如何行氣的,什麼時候實連,什麼時候意連,如何避讓,如何呼應,等等。

    其次,要進行字組創作訓練。要把幾個字組合在一起,當作一個字來寫,再將一個個字組組合在一起,就是一件書法作品了。

  • 5 # 抱庸詩書

    不連貫即是行氣不暢,勢脈阻滯。原因可能是單字臨摹得多,個人整幅全篇臨摹創作得少。

    行氣、章法的重要性,就突出體現在這個方面。有的書法作品,單個結字俊極了,但整行整篇的看過去,孤而不群,各行其事,平淡寡味。相反,有的書法作品單個結體並不出眾,但整個看過去,俯仰開闔,連貫映帶,氣象頓生。

    氣勢如虹行雲流水,靠得是字間銜接遞帶、行間照顧呼應,有的以連筆如引線穿針,有的則是筆斷意連、勢不可遏。鑑於此,兩點建議供參考。

    一是加強對法帖的通篇對臨。有基礎的多加背臨意臨,動作要領、筆墨法則性的東西仍在帖中,臨摹仍然是習練的主要內容。臨寫練習中,重點關注筆勢的變化。先悟通了再練手,練多了就能較好把握動作要訣。

    二是加強行書的習練。行書的書寫特點是筆毫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上都表現得較為明顯,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鄰字之間留下細若遊絲的痕跡。行書的筆墨章法相對草書更為舒緩,氣勢之理也更便於讀學領悟。

    抱庸妄談。

  • 6 # 陳天哲

    連貫性的問題還是筆法的問題。

    書法裡同一行的字,上一字收筆指向下一字的第一筆!

    至於這種指向有幾種方式,我們透過草書來舉例!

    圖一,“切”字與“理”字的連貫很明顯,收筆指向“理”字第一筆,所以“理”字當時藏鋒!

    這是常規的連貫!圖二“戴”字與“公”字一樣!

    圖三則不同,為實連,“千”和“萬”字,“萬”與“字”,這種連貫方法草書多用!

    圖四,畫圈一、二、三,皆為牽絲連,細絲實連!

    圖四,畫圈四,明顯的筆斷意連!

    圖五則不同,乍看意斷筆也斷,其實還是連貫的,用藏鋒動作來達到連貫的目的!

     以上這幾種連貫方式,在行草中往往不間斷配合使用,以達到變化之效!

  • 7 # 翰墨今香

    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漢字書寫為何要有書法呢?就是因為漢字的書寫不應該是簡單地筆畫的拼湊,字與字之間也不是簡單地羅列,而是應該要有連貫性,這就是書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點:筆勢。

    什麼是筆勢呢?點畫本身的方圓曲直、輕重虛實;點畫間的呼應顧盼、穿插映帶;偏旁部首間的開合向背;字與字之間的啟承揖讓、參差錯落,可以說都與筆勢有關。一幅書法作品,筆勢處理得當,就會給人一種天然合理的感覺,叫做“得勢”。

    周汝昌先生說過:“勢就是關係。”一個字雖然是很多的筆畫組成,但不能把它們簡單地拼湊,而要看上去是一個整體,點畫之間要連貫,形成一個整體,讓人感覺是一氣呵成寫成的。每一個筆畫都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不是孤立的,有來理,有去處,出有跡,入有痕,順其自然。

    例如上圖中王羲之《蘭亭序》中的“茂”字,點畫之間有的是牽絲相連,有的是筆斷意連,筆在空中滑過,點畫之間呼應顧盼,能夠感覺到一氣呵成之勢。

    上圖中是趙孟頫的《膽巴碑》是一幅楷書作品,雖然是楷書,但筆畫之間一樣是暗合筆勢的關係,給人一種非常連貫的感覺。之前有一種說法,寫楷書要筆筆回鋒、藏鋒,目的是為了給人一種含蓄的感覺。

    但看了趙孟頫的楷書之後,我發現楷書中收筆的回鋒其實是一種筆勢關係,回鋒的目的是為了寫下一筆,而不是為了回鋒而回鋒。起筆時候的逆鋒,也是為了呼應上一筆的筆勢。

    上圖中是我在網上看到的一幅非常優秀的硬筆書法作品,但其中兩個字存在筆勢不連貫的地方,單獨列了出來。“輕”字左邊的車字旁最後一筆,去勢與右邊部分的起筆的來勢缺少呼應,“招”字左邊的提手最後一筆的“提”,去勢是右邊的中間位置,而右邊起筆在頂部,所以也存在筆勢不連貫的問題。

    點畫與點畫之間是這樣的,字與字之間也是這樣的。當然除了這種筆勢上的連貫之外,結體上還有開合、攲正的關係,這些都能給人一種連貫的感覺。

    以上是翰墨本人的一點淺見,不足之處還望各位書友指正。感謝各位的關注和支援。

  • 8 # 愛書法的趙老師

    楷有行意,方有動感。楷無行意,必定呆板。楷書的連貫性,取決於熟練程度和凌空行筆,節奏有快慢之分,即使行書、草書也有行筆的快慢,不是一氣呵成的。題主說的連貫性似乎提的不準確,個人覺得應該是節奏快慢的問題。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9 # 行書一點通

    硬筆行書線條的連貫很重要,有以下心得:

    一、如何連貫,如何精減筆畫,可大量借鑑古代行書結構。

    王羲之、趙孟頫、蘇軾都好,當然,學古最好需要有點基礎!古代行書很多是繁體,有的需要單字全部借鑑,有的,可以部分結構借鑑。

    二、字的連貫,講究順勢而為。

    順勢的字,連筆是能寫自然的,常常一筆寫成,實用流暢,這類字非常多,甚至絕大多數常用字,都是的!

    有朋友說了,不會――其實那是沒臨貼,沒思考,對於行書更沒鑽進去。

    不順勢的字,不要過於追求連筆,比如:器、凹、凸、甜、藏等字。

    這類字,我們簡單稱為難寫的字,很多難寫的字其實是有點竅門的,我有個行書的專欄:搞定難寫的字,該專欄集合了很多難寫的字,供參考。

    三、結構正確後,熟能生巧。

    連筆感差的朋友,類似“和”、“的”這類字的行草,可以多練一下,寫順手後,連筆手感算是入門了。

    大道至簡:多練下!嫻熟的連筆手感,其實是一通百通的!

  • 10 # 星星冷鏈星易購

    字的連貫,講究順勢而為。氣勢如虹行雲流水,靠得是字間銜接遞帶、行間照顧呼應,有的以連筆如引線穿針,有的則是筆斷意連、勢不可遏。

  • 11 # 菜投

    個人覺得書法最終離不開實用性,儘管隨著無紙化辦公的普及,現在需要手寫的地方較之前減少許多,但仍然不能脫離使用的本質。鑑於此,本人建議在練習時不能完全臨寫楷書,或單字,應該單字與篇幅練習相互結合,楷書練習和行書練習相互結合。楷書主要是基本功的練習,加強控筆能力,行書主要解決字型的佈局和章法,讓整幅作品不至於太呆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剛,華為釋出業界首款5G核心晶片,能徹底站穩腳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