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嶽之嵐
-
2 # 長城說歷史
袁紹是如何與挾天子失之交臂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有稱帝之心,沒有想過挾天子之事
大家都知道,三國早期,袁紹的軍隊最強大,擁兵百萬,手下謀士也是眾多。
袁紹早期聯合很多諸侯討伐董卓,掀起了一股人才聚集之地,董卓知道面臨著眾人討伐,讓皇帝遷都。
董卓帶著小皇帝遷都,走的時候把房屋都燒了。孫堅率領部下,前往大火此處,一個士兵告訴孫堅,說井中有一個人,孫堅命人將井中之人救起,眾人一看,是一個女子,女子懷中抱著一個包裹,士兵拿過包裹,開啟一看,是一個玉石的東西,然後給了孫堅,孫堅一看,原來是傳國玉璽。孫堅身邊的一個士兵將此事告訴了袁紹,第二天袁紹就問孫堅,孫堅承認得到了一個傳國玉璽,不過沒有給袁紹。自此之後,袁紹對傳國玉璽非常渴望,他為什麼這麼渴望,得到傳國玉璽就有希望稱帝。
袁紹就是這樣的心思,有想稱帝的心思。自己也沒有想過以後挾天子起事。
二:沒有想過挾天子的好處
袁紹討伐董卓之後,得到了很多將士,有很多謀士前來投奔,在加上很多有識之士的投奔,武藝超群的人前來投奔。
袁紹不斷地擴大領域,軍隊不斷的壯大,此時的袁紹就開始目空一切,謀士的進諫也不聽。
進而袁紹也不會想著,挾天子之後的好處所在,自己能不能稱帝,稱帝之後有什麼壞處。一心想得到傳國玉璽,這樣可以稱帝。
後來孫策為了向袁紹借兵,把傳國玉璽給了袁紹,沒有過多久袁紹就稱帝了。稱帝沒有多久,袁紹就被曹操打敗。此時曹操已經挾天子,這就是曹操挾天子的好處,袁紹就沒有想到。
綜上所述:袁紹從出發點就沒有想過挾天子的好處,總是想著自己勢力大,後來有了傳國玉璽,可以稱帝了,不料袁紹面臨滅亡的地步。
-
3 # 胡侃解密三國
個人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猶豫和軍事能力不足!
首先看下袁紹是否有此機會?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袁紹原本是最有機會的,提出這個的沮授見袁紹時就提出了袁紹版的“隆中對”:
將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迎大駕於西京,覆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袁紹聽後大喜,馬上封沮授為奮威將軍,這是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意思的,但是此時袁紹還沒有實力馬上實施,因為此時袁紹剛剛誆了韓馥,得了冀州,根基不穩,而且北面還有強大的公孫瓚,所以此時沮授提出的只是一個藍圖。但是在皇帝派人和解了袁紹和公孫瓚後,冀州基本穩定後,沮授適當的又提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袁紹的猶豫再一次體現出來,先是高興的打算去了,卻又被郭圖、淳于瓊一說立馬又反悔了,請來一個老大供著,事事請示,聽話辦不成事,不聽話說你造反,何必呢?所以袁紹馬上就不幹了,而是想自立,跟當初“張楚興陳勝王”一樣開始造勢,讓耿苞四處宣揚:
赤德衰盡,袁為黃胤,宜順天意。意思就是劉家的天下已經衰敗到盡頭了,應該順應天意,該姓袁的得天下了。但是袁紹錯估了當時心向漢室的力量,惹得人心大怒,袁紹不得已殺了耿苞來給自己解圍。
所以袁紹不想迎漢獻帝還是有原因,因為他原本想的是自立。還有一點小原因就是當時的皇帝漢獻帝原本就是袁紹反對的,漢獻帝是董卓立的,而袁紹原本是想立劉虞,結果劉虞不敢,而且立漢獻帝時,袁紹還和董卓大鬧一場,拔刀相向。所以袁紹對漢獻帝是比較忌諱的,而且袁紹一定也想著漢獻帝對自己一定也心存芥蒂,所以袁紹一開始是真的不想接漢獻帝。
但是後面就後悔了,因為曹操接到漢獻帝后有了太多的好處,首先的就是:會太祖迎天子都許,收河南地,關中皆附。因為接了漢獻帝,曹操幾乎白得一個司州,而且掌控天下輿論,和道義高地。所以呢,給曹操提議把漢獻帝安放到鄄城,但是到手的鴨子曹操自然不會放了,所以發生了下面的官渡之戰。所以理論上袁紹想“挾天子以令諸侯”又有了機會。
下面的官渡之戰結果人盡皆知,曹操大勝,袁紹大敗然後病死。官渡之戰為何被稱為經典戰役,就是因為這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袁紹的實力當時在各方面都要強於曹操,無論軍隊規模和後勤保障,所以按正常的來看,和袁紹自己來看幾乎都是穩勝的,如果袁紹能勝了曹操,在未統一之前,至少在統一黃河以北之前是不會殺漢獻帝的,那接下來還是會“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惜的是袁紹這一次仍然沒有成功!就是再一次跟“挾天子令諸侯”錯過。
綜上所述,袁紹一開始想,但是沒有實力,有實力了卻有猶豫了,讓曹操搶了先,官渡之戰又失敗,徹底喪失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機會。
-
4 # 農夫看天下
袁紹是如何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好事失之交臂的呢?說白了一句話“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一個人遇到大事如果畏首畏尾、首鼠兩端、遲疑不決、憂柔寡斷,那就會失去極好的機會,甚至導致引禍上身。在我看來,袁紹至少有三次可以挾持天子的機會。
1、第一次機會,是在洛陽誅殺宦官之時。中平元年(189年)的時侯,漢靈帝病重薨,其大舅子何進擁兵圍住皇宮,宦官上軍校尉蹇碩被逼,不敢再行擅作主張,只得立了何進的外甥劉辯為少帝。袁紹多次獻計於何進,要求何進誅殺宦官。無奈何進心存婦人之仁而猶豫不決,過不多久,何進在袁紹的多次勸告不聽之下,被宦官中常侍張讓、段珪斬殺在嘉德殿之上。
於是何進手下的一幫親信人馬包括袁隗、袁紹叔侄倆一起開始了大肆屠殺宦官的行動,但是何進死後群龍無首,他們缺乏統一的指揮和計劃。竟然忘了關閉城門,在忙著大開殺戒之時,使得張讓等挾持皇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逃出了洛陽。此時董卓恰巧帶兵遇上了少帝,於是董卓不費吹灰之力撿了一個寶貝,成功擁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好機遇。
包括袁紹在內的所有諸侯此時都要在董卓面前俯首帖耳。令人感到沮喪的是,讓董卓等諸侯帶兵進京卻是袁紹給何進出的餿主意。袁紹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搬起石頭狠狠地砸了自己的腳。由於沒有周密的計劃,讓劉辯成功脫逃,使他失去了一次極好的“挾天子”機會。
2、第二次機會,袁紹心存憂懼,不聽勸告,沒有乘機消滅董卓。在董卓挾持少帝劉辯剛剛進入洛陽之時,主薄陳琳和剛剛從泰山募兵回來的鮑信兩人,曾經勸袁紹乘董卓軍隊處於長途跋涉、疲憊不堪,未及休整之時,對其來個突然襲擊,可以消滅董卓,取得主動權。無奈袁紹看到董卓兵強馬壯,臉上流露怯意,不敢輕舉妄動,又白白失去了一次極好的機會。手上擁有重兵的鮑信只好無奈地搖搖頭,帶兵回去了。
3、第三次機會,當漢獻帝被董卓舊將李傕追得逃到曹陽之時。興平二年(195年10月),此時袁紹已經用計賺得韓馥的冀州,手下兵強馬壯,版圖也是擁有好幾個州郡。當董卓被呂布和王允謀殺之後,董卓手下舊將李傕、郭汜等帶兵謀反,漢獻帝在楊奉的護衛下倉皇逃到了曹陽。這時袁紹手下謀士沮授苦口婆心地對袁紹說道:
“將軍生於宰輔世家,以忠義匡濟天下。目今皇上流離失所,宗廟受到毀壞,而城郡牧守以興義兵為名,行兼併之實,沒有一個起來保衛天子,撫定百姓。現將軍已經初定州城,應該早迎大駕,在鄴城建都,挾天子以令諸侯,離兵馬以討不臣。那時還有誰能抵禦?”此時的袁紹又是躊躇難斷、猶豫不決,然而袁紹手下的郭圖和淳于瓊堅決反對。於是袁紹又失去了一次極好的機會。當時只要袁紹把漢獻帝迎入冀州,然後“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怕天下英雄不來依附,只可惜袁紹盲目夜郎自大,自以為天下不數日既唾手可得,遲疑不決之下,被曹操搶了先機。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在許多手下強烈反對之下,當機立斷、力排眾議,將漢獻帝迎至許昌,並定都於許昌。從此曹操掌握了對全天下實施“口誅筆伐”的如意寶劍,挾天子以令諸侯,處於用所謂的“法律、道德”隨心所欲地處置天下諸侯的上風之中。
總之,我認為袁紹之所以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失之交臂,正是他的鼠目寸光、憂柔寡斷的個性所導致的。不過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任何人都是有缺點的,袁紹能夠成就那麼大的事業已經是很不錯了。
-
5 # 嶽之嵐
袁紹與挾天子以令諸侯失之交臂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個人性格使然。挾天子以令諸侯最早是袁紹的謀士沮授提出來的,它比曹操的謀士荀彧提得還早。也就是說,如果袁紹聽了沮涭的話,那麼曹操再想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沒有天子可以挾了。可是這麼好的事情袁紹為何會拒絕呢?在這裡就可以看出兩個人的真實性格,因為袁紹拒絕的原因是,他覺得把皇帝留在身邊自己就沒有自由了。袁紹的這種伴君如伴虎想法,就象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人也不喜歡跟領導在一起的,所以袁紹拒絕這麼做。
其次,袁紹不具有政治家的遠見和謀略。從這點上看,袁紹對東漢末年天下大勢看得不透,自以為當時實力最強,沒必要弄個皇帝在自己身邊不自在,同時也說明袁紹心裡還是有漢獻帝這個皇帝的,至少是敬畏他的,所以就想躲得遠遠的。可是曹操的想法跟他完全不一樣,曹操欣然接受了荀彧的意見,迎皇帝於許城,使得曹操佔盡了號召上的先機。
後來的歷史表明,曹操沒有袁紹的擔憂,因為他接了漢獻帝以後就把他處置得服服帖帖了,漢獻帝連在朝中說話的份都沒有,他還怎麼去礙手礙腳呢。所以這才是曹操跟袁紹的最大區別,因為在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曹操眼裡,漢朝早就沒有皇帝了,有的只是傀儡。
由於袁紹性格優柔寡斷,外寬內忌且無遠見,不具備政治家的深謀遠慮,所以最終與挾天子以令諸侯失之交臂,先機盡失,也註定了最後的失敗。
-
6 # 長城說歷史
袁紹是如何與挾天子失之交臂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有稱帝之心,沒有想過挾天子之事
大家都知道,三國早期,袁紹的軍隊最強大,擁兵百萬,手下謀士也是眾多。
袁紹早期聯合很多諸侯討伐董卓,掀起了一股人才聚集之地,董卓知道面臨著眾人討伐,讓皇帝遷都。
董卓帶著小皇帝遷都,走的時候把房屋都燒了。孫堅率領部下,前往大火此處,一個士兵告訴孫堅,說井中有一個人,孫堅命人將井中之人救起,眾人一看,是一個女子,女子懷中抱著一個包裹,士兵拿過包裹,開啟一看,是一個玉石的東西,然後給了孫堅,孫堅一看,原來是傳國玉璽。孫堅身邊的一個士兵將此事告訴了袁紹,第二天袁紹就問孫堅,孫堅承認得到了一個傳國玉璽,不過沒有給袁紹。自此之後,袁紹對傳國玉璽非常渴望,他為什麼這麼渴望,得到傳國玉璽就有希望稱帝。
袁紹就是這樣的心思,有想稱帝的心思。自己也沒有想過以後挾天子起事。
二:沒有想過挾天子的好處
袁紹討伐董卓之後,得到了很多將士,有很多謀士前來投奔,在加上很多有識之士的投奔,武藝超群的人前來投奔。
袁紹不斷地擴大領域,軍隊不斷的壯大,此時的袁紹就開始目空一切,謀士的進諫也不聽。
進而袁紹也不會想著,挾天子之後的好處所在,自己能不能稱帝,稱帝之後有什麼壞處。一心想得到傳國玉璽,這樣可以稱帝。
後來孫策為了向袁紹借兵,把傳國玉璽給了袁紹,沒有過多久袁紹就稱帝了。稱帝沒有多久,袁紹就被曹操打敗。此時曹操已經挾天子,這就是曹操挾天子的好處,袁紹就沒有想到。
綜上所述:袁紹從出發點就沒有想過挾天子的好處,總是想著自己勢力大,後來有了傳國玉璽,可以稱帝了,不料袁紹面臨滅亡的地步。
-
7 # 胡侃解密三國
個人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猶豫和軍事能力不足!
首先看下袁紹是否有此機會?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袁紹原本是最有機會的,提出這個的沮授見袁紹時就提出了袁紹版的“隆中對”:
將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迎大駕於西京,覆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袁紹聽後大喜,馬上封沮授為奮威將軍,這是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意思的,但是此時袁紹還沒有實力馬上實施,因為此時袁紹剛剛誆了韓馥,得了冀州,根基不穩,而且北面還有強大的公孫瓚,所以此時沮授提出的只是一個藍圖。但是在皇帝派人和解了袁紹和公孫瓚後,冀州基本穩定後,沮授適當的又提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袁紹的猶豫再一次體現出來,先是高興的打算去了,卻又被郭圖、淳于瓊一說立馬又反悔了,請來一個老大供著,事事請示,聽話辦不成事,不聽話說你造反,何必呢?所以袁紹馬上就不幹了,而是想自立,跟當初“張楚興陳勝王”一樣開始造勢,讓耿苞四處宣揚:
赤德衰盡,袁為黃胤,宜順天意。意思就是劉家的天下已經衰敗到盡頭了,應該順應天意,該姓袁的得天下了。但是袁紹錯估了當時心向漢室的力量,惹得人心大怒,袁紹不得已殺了耿苞來給自己解圍。
所以袁紹不想迎漢獻帝還是有原因,因為他原本想的是自立。還有一點小原因就是當時的皇帝漢獻帝原本就是袁紹反對的,漢獻帝是董卓立的,而袁紹原本是想立劉虞,結果劉虞不敢,而且立漢獻帝時,袁紹還和董卓大鬧一場,拔刀相向。所以袁紹對漢獻帝是比較忌諱的,而且袁紹一定也想著漢獻帝對自己一定也心存芥蒂,所以袁紹一開始是真的不想接漢獻帝。
但是後面就後悔了,因為曹操接到漢獻帝后有了太多的好處,首先的就是:會太祖迎天子都許,收河南地,關中皆附。因為接了漢獻帝,曹操幾乎白得一個司州,而且掌控天下輿論,和道義高地。所以呢,給曹操提議把漢獻帝安放到鄄城,但是到手的鴨子曹操自然不會放了,所以發生了下面的官渡之戰。所以理論上袁紹想“挾天子以令諸侯”又有了機會。
下面的官渡之戰結果人盡皆知,曹操大勝,袁紹大敗然後病死。官渡之戰為何被稱為經典戰役,就是因為這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袁紹的實力當時在各方面都要強於曹操,無論軍隊規模和後勤保障,所以按正常的來看,和袁紹自己來看幾乎都是穩勝的,如果袁紹能勝了曹操,在未統一之前,至少在統一黃河以北之前是不會殺漢獻帝的,那接下來還是會“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惜的是袁紹這一次仍然沒有成功!就是再一次跟“挾天子令諸侯”錯過。
綜上所述,袁紹一開始想,但是沒有實力,有實力了卻有猶豫了,讓曹操搶了先,官渡之戰又失敗,徹底喪失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機會。
-
8 # 農夫看天下
袁紹是如何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好事失之交臂的呢?說白了一句話“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一個人遇到大事如果畏首畏尾、首鼠兩端、遲疑不決、憂柔寡斷,那就會失去極好的機會,甚至導致引禍上身。在我看來,袁紹至少有三次可以挾持天子的機會。
1、第一次機會,是在洛陽誅殺宦官之時。中平元年(189年)的時侯,漢靈帝病重薨,其大舅子何進擁兵圍住皇宮,宦官上軍校尉蹇碩被逼,不敢再行擅作主張,只得立了何進的外甥劉辯為少帝。袁紹多次獻計於何進,要求何進誅殺宦官。無奈何進心存婦人之仁而猶豫不決,過不多久,何進在袁紹的多次勸告不聽之下,被宦官中常侍張讓、段珪斬殺在嘉德殿之上。
於是何進手下的一幫親信人馬包括袁隗、袁紹叔侄倆一起開始了大肆屠殺宦官的行動,但是何進死後群龍無首,他們缺乏統一的指揮和計劃。竟然忘了關閉城門,在忙著大開殺戒之時,使得張讓等挾持皇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逃出了洛陽。此時董卓恰巧帶兵遇上了少帝,於是董卓不費吹灰之力撿了一個寶貝,成功擁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好機遇。
包括袁紹在內的所有諸侯此時都要在董卓面前俯首帖耳。令人感到沮喪的是,讓董卓等諸侯帶兵進京卻是袁紹給何進出的餿主意。袁紹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搬起石頭狠狠地砸了自己的腳。由於沒有周密的計劃,讓劉辯成功脫逃,使他失去了一次極好的“挾天子”機會。
2、第二次機會,袁紹心存憂懼,不聽勸告,沒有乘機消滅董卓。在董卓挾持少帝劉辯剛剛進入洛陽之時,主薄陳琳和剛剛從泰山募兵回來的鮑信兩人,曾經勸袁紹乘董卓軍隊處於長途跋涉、疲憊不堪,未及休整之時,對其來個突然襲擊,可以消滅董卓,取得主動權。無奈袁紹看到董卓兵強馬壯,臉上流露怯意,不敢輕舉妄動,又白白失去了一次極好的機會。手上擁有重兵的鮑信只好無奈地搖搖頭,帶兵回去了。
3、第三次機會,當漢獻帝被董卓舊將李傕追得逃到曹陽之時。興平二年(195年10月),此時袁紹已經用計賺得韓馥的冀州,手下兵強馬壯,版圖也是擁有好幾個州郡。當董卓被呂布和王允謀殺之後,董卓手下舊將李傕、郭汜等帶兵謀反,漢獻帝在楊奉的護衛下倉皇逃到了曹陽。這時袁紹手下謀士沮授苦口婆心地對袁紹說道:
“將軍生於宰輔世家,以忠義匡濟天下。目今皇上流離失所,宗廟受到毀壞,而城郡牧守以興義兵為名,行兼併之實,沒有一個起來保衛天子,撫定百姓。現將軍已經初定州城,應該早迎大駕,在鄴城建都,挾天子以令諸侯,離兵馬以討不臣。那時還有誰能抵禦?”此時的袁紹又是躊躇難斷、猶豫不決,然而袁紹手下的郭圖和淳于瓊堅決反對。於是袁紹又失去了一次極好的機會。當時只要袁紹把漢獻帝迎入冀州,然後“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怕天下英雄不來依附,只可惜袁紹盲目夜郎自大,自以為天下不數日既唾手可得,遲疑不決之下,被曹操搶了先機。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在許多手下強烈反對之下,當機立斷、力排眾議,將漢獻帝迎至許昌,並定都於許昌。從此曹操掌握了對全天下實施“口誅筆伐”的如意寶劍,挾天子以令諸侯,處於用所謂的“法律、道德”隨心所欲地處置天下諸侯的上風之中。
總之,我認為袁紹之所以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失之交臂,正是他的鼠目寸光、憂柔寡斷的個性所導致的。不過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任何人都是有缺點的,袁紹能夠成就那麼大的事業已經是很不錯了。
回覆列表
袁紹與挾天子以令諸侯失之交臂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個人性格使然。挾天子以令諸侯最早是袁紹的謀士沮授提出來的,它比曹操的謀士荀彧提得還早。也就是說,如果袁紹聽了沮涭的話,那麼曹操再想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沒有天子可以挾了。可是這麼好的事情袁紹為何會拒絕呢?在這裡就可以看出兩個人的真實性格,因為袁紹拒絕的原因是,他覺得把皇帝留在身邊自己就沒有自由了。袁紹的這種伴君如伴虎想法,就象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人也不喜歡跟領導在一起的,所以袁紹拒絕這麼做。
其次,袁紹不具有政治家的遠見和謀略。從這點上看,袁紹對東漢末年天下大勢看得不透,自以為當時實力最強,沒必要弄個皇帝在自己身邊不自在,同時也說明袁紹心裡還是有漢獻帝這個皇帝的,至少是敬畏他的,所以就想躲得遠遠的。可是曹操的想法跟他完全不一樣,曹操欣然接受了荀彧的意見,迎皇帝於許城,使得曹操佔盡了號召上的先機。
後來的歷史表明,曹操沒有袁紹的擔憂,因為他接了漢獻帝以後就把他處置得服服帖帖了,漢獻帝連在朝中說話的份都沒有,他還怎麼去礙手礙腳呢。所以這才是曹操跟袁紹的最大區別,因為在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曹操眼裡,漢朝早就沒有皇帝了,有的只是傀儡。
由於袁紹性格優柔寡斷,外寬內忌且無遠見,不具備政治家的深謀遠慮,所以最終與挾天子以令諸侯失之交臂,先機盡失,也註定了最後的失敗。